槐树关镇
槐树关镇位于洋县城东17公里处,隶属于陕西省汉中市洋县。
历史沿革
槐树关镇的名称源于汉时境东部原垭上长有一棵巨大古槐树,东汉建初元年(76年)始称为槐树关,名称沿用至今。清康熙(1662—1722年)已形成槐树关街道。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后,属洋县东区亚丰社。1950年,称宁关区。1958年设槐树关、白龙等公社。1967年白龙公社更名阳河公社。1984年改槐树关、白龙等乡。1996年4月,在县区机构改革中,撤销原酉水区,将石槽乡、槐树关乡、罗曲乡合并,设立槐树关镇。2001年12月,在乡镇机构改革中,撤销阳河乡,并入槐树关镇。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槐树关镇地处洋县东部,东与金水镇为邻,南临汉江与黄家营镇相望,西同龙亭镇接壤,北靠佛坪县岳坝镇。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3.7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9.2千米,总面积201.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槐树关镇地处低山丘陵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
气候特征
槐树关镇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多年平均气温14.6℃。无霜期年平均238天。年平均降水量935毫米,降雨多集中在每年的6—9月。
水系水文
槐树关镇境内河道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主要河流有酉水,流经上河、仇渠、罗曲、闫山、洛川、天龙等地,境内流长30千米,流域面积6平方千米。另有关沟河、店河、石卡河、老鸦河、阳庄河5条溪流,流域面积约10平方千米。
自然资源
槐树关镇境内矿藏主要有石灰石、石英石、膨润土等。野生植物有银杏、马尾松、桦栎、油柏、杉木等100多个树种;野生动物有朱鹮、亚洲黑熊、环颈雉、野猪等国家级珍稀保护动物。
自然灾害
槐树关镇境内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低温、大风、霜冻、山体滑坡等。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槐树关镇辖槐树关、二郎、蔡河、周家湾、三里河、白路、万岭、张山、王湾、万春、石槽寺、二合、马转、马沟、茶坊、石门、麻底、苏王、北沟、张沟、闫山、庞山、洛川、天龙、杨翟、罗曲、叶庄、北梁、陈坪、仇渠、上河、阳河、月蔡、高桥、西沟、双庙、峰岩37个行政村;下设186个村民小组。截至2020年6月,槐树关镇下辖30个行政村。人民政府驻槐树关村。
人口
截至2011年末,槐树关镇辖区总人口30566人。总人口中,男性16287人,占53.3%;女性14279人,占46.7%。2011年,槐树关镇人口出生率3.58‰,人口死亡率2.57‰,人口自然增长率1.01‰。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43人。截至2018年末,槐树关镇户籍人口30709人。
经济
镇党委、政府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努力实施“五个一”工程(即发展优质花椒10000亩,干果10000亩,中药材10000亩,草食家畜10000头,烤烟1000亩),突出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项目。至2004年底,已发展优质大红袍花椒15000亩,陆续挂果后产量达250吨;优质桃2500亩,产量达3000多吨;红薯15000亩以上,产量达3万多吨,红薯及其粉面、粉条等系列产品俏销省内外,完成产值800多万元。水飞蓟、黄苓等中药材以及鲜桃、花椒等农产品因量产量质优,深加工前景广阔,市场开发潜力较大。2011年,槐树关镇农业总产值达到1.3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3000万元,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3亿元。2018年,槐树关镇有工业企业6个,有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个数1个。
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
截至2011年末,槐树关镇有文化站1个,农家书屋8个,藏书9160余册,音像制品730件。文化艺术团体罗曲秦腔业余剧团自1984年至今活跃于城乡;16名木偶艺人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汉调桄桄的传承人。2011年,槐树关镇完成35个村的“村村通”建设任务,安装卫星接收设备3464套,建成了37个村广播室,有3套应急预警系统设备。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槐树关镇有幼儿园8所,在园幼儿579人,专任教师24人;小学11所,在校生1850人,专任教师12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918人,专任教师61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卫生事业
截至2011年末,槐树关镇有中心卫生院1所,病床30多张。专业卫生人员60人,2011年,槐树关镇住院病人756人次,完成诊疗19200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8005人,参合率95.5%。
交通
截至2011年末,槐树关镇32个村修成通村水泥路。修建各类通行桥38座,有万春、茶坊2个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