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中国,读作zhōng guó ,含义是中央之国。是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并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汉字,汉族与少数民族被统称为“中华民族”,又自称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注:本条目介绍“中国”汉语词语,关于古代地理范围意义上的中国(古代所指中原地区)详见词条:中原,关于历史与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详见词条:中国,关于现今中国详见词条:中华人民共和国。
由来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中国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之中。“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 中国,自兹乂民。”
其次,在《诗经》中,也有较早的记载。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但《诗经》里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而相当于今河南省、山西、山东、河北一带。
解释
1.京师,首都。
《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师,经绥四国。”毛传:“中国,京师也。”
《孟子·公孙丑下》:“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裴骃《史记集解》:“刘熙曰: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
2.上古时代,我国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而把周围其他地区称为四方(蛮夷)。后泛指中原地区。黄河南北,古称中原地区、中原、中夏或中华,与中国含义相同。
司马迁《史记·东越列传》:“温州市请举国徙中国。”
《韩非子·孤愤》:“夫越虽国富兵强,中国之主皆知无益于己也。”
司马迁《史记·楚世家》:“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陈寿《三国志·吴志·周瑜传》:“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诗·小雅·六月序》:“《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
《史记·孝武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3.中央之国。其含有正统一类的意思,一般指中原王朝(详见下文分解)。
司马迁《史记·天官书》:“其后秦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
4.指中原人。
房玄龄等《晋书·宣帝纪》:“吴以中国不习水战,故敢散居东关。”
脱脱、阿鲁图《宋史·岳飞传》:“金朝所以立刘豫於河南,盖欲荼毒中原,以中国攻中国。”
5.犹国家,朝廷。
《礼记·檀弓》:“今之大夫交政於中国,虽欲勿哭,焉得而弗哭。”
叶适《上光宗皇帝札子》:“以为中国全盛,而当思维持保守。”
6.我国的专称。
林则徐《拟谕英吉利国王檄》:“中国所行于外国者,无一非利人之物。”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7.指恒河中流一带的中印度,佛教徒译称中国。
法显《佛国记》:“中天竺所谓中国。”
参考资料
中国四大古都: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 .微信公众号.2025-04-23
何缘“中国”:何尊(国宝华光).人民网.2019-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