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梢卷叶蛾
顶梢卷叶蛾,Spilonota lechriaspis Meyrick ,又名顶芽卷叶蛾,属鳞翅目小卷叶蛾科白小卷蛾属的一个物种,分布十分普遍,安徽各地均有发生,北部发生危害较重。幼虫主要危害枝梢嫩叶及生长点,影响新梢发育及花芽形成,幼树及苗木受害特重。顶梢卷叶蛾其幼虫危害嫩叶时,吐丝将其缀成团,匿身其中,顶梢卷叶蛾主要危害苹果,梨、桃、海棠花、花红、枇杷等果树也受害。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6~8毫米,全体银灰褐色。前翅前缘有数组褐色短纹;基部1/3处和中部各有一暗褐色弓形横带,后缘近臀角处有一近似三角形褐色斑,此斑在两翅合拢时并成一菱形斑纹;近外缘处从前缘至臀角间有8条黑褐色平行短纹。
卵
扁椭圆形,乳白色至淡黄色,半透明,长径0.7毫米,短径0.5毫米。卵粒散产。
幼虫
老熟时体长8~10毫米,体污白色,头部、前胸背板和胸足均黑色。无臀栉。
蛹
体长5~8毫米,黄褐色,尾端有8根细长的钩状毛。茧黄色白绒毛状,椭圆形。
生活习性
成虫
成虫昼伏夜出,趋光性不强,喜食糖蜜。卵多散产于顶梢上部嫩叶背面,绒毛多者尤喜产。
幼虫
共5龄。初孵幼虫多在梢顶卷叶为害,1个卷叶团内多为1头幼虫,亦有2~3头者。每脱1次皮转移1次。为害萌芽时越冬幼虫开始出蛰转移到邻近的芽为害嫩叶,将数片叶卷在一起,并吐丝缀连叶背茸毛作巢潜伏其中,取食时身体露出。经24~36天老熟于卷叶内结茧化蛹。
发生特点
每年发生2~3代。安徽萧县黄河故道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区每年发生3代,山东省、华北、东北2代。
以2~3龄幼虫在枝梢顶端卷叶团中越冬。
寄主萌芽时越冬幼虫开始出蛰,早出蛰的主要为害顶芽,晚出垫的向下为害侧芽。幼虫老熟后在卷叶团作茧化蛹。
防治方法
剪除虫梢
冬季,看到顶梢有枯死而叶苞不落的,一律剪除,并集中烧毁或深埋。在生长季节,看到顶梢卷成一团的,用手担死其中的幼虫。幼树和苗圃生育期摘除卷叶团,消灭其中幼虫和蛹。
药剂防治
在4月上旬,苹果芽萌动期间过冬幼虫也开始出茧取食,这时可用90%敌百虫0.5公斤和40%乐果乳剂0.5公斤,加水750公斤的混合液防治,或用50%杀螟松1000倍液喷杀。6月上中旬在第一代卵盛期和孵化盛期,喷洒50%对硫磷乳剂2000倍液,50%敌百虫1000倍液,50%杀松乳剂1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