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抹黑节

抹黑节

抹黑节是东北地区达斡尔族、满、锡伯、鄂伦春族、鄂温克等民族共同的节日,定于每年的正月十六。

抹黑节当天,人们认为在脸上涂上黑灰是一年的吉利象征。据传说,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之神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以确保小麦的丰收,保佑百姓平安。

2015年,锡伯族抹黑节入选丹东市市级非遗名录。达斡尔族抹黑节于2019年被列入呼伦贝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1年列入黑龙江省省级非遗名录。

历史沿革

民间传说

在新疆锡伯族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是“抹黑节”。据传说,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之神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以确保小麦的丰收,保佑百姓平安。

传说是古代锡伯族以渔猎为生,后来一对老夫妇救活了受伤的燕子,燕子衔来麦种作为报答。于是锡伯族人开始种麦为生。巡天神知道后,派神犬告诉大家,以后人吃面粉,狗喂小麦麸,各有所食。但有一年新年时,一个年轻媳妇不慎将面饼烙糊后喂狗。巡天神知道后大怒,使麦种长了黑色霉菌,播种后全部结黑籽,无法食用。于是全村人向巡天神祈祷请求恕罪,愿往自己脸上抹黑,以免小麦再生毛霉。巡天神应允了,但用手在麦根处由下往上一捋,捋走了麦秆上所有的麦粒,只留下尖端处的一截麦穗,所以从此麦子的产量就没有过去那么多了。以后每年正月十六,巡天神下凡巡视的日子,就成了锡伯族的抹黑节。

历史变迁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由“抹黑”习俗演化为“抹黑节”有一个过程,长期以来只是一个习俗,节日氛围因家庭而异。20世纪80年代以后,东北少数民族正月十六“抹黑”习俗形成了有组织的活动,节庆色彩愈来愈浓。比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已经举办了37届“抹黑节”——“阔德格·乌都日”活动,锡伯族也举办每年一度的“库都勒节”。节庆的核心环节相互“抹黑”,成为大家愉快的活动。东北少数民族由“抹黑”习俗,由过去祈求神灵保佑健康平安,发展为相互祝愿新春幸福。

节日习俗

东北达斡尔、满、锡伯、鄂伦春族、鄂温克等民族“抹黑”习俗现象,可以看出如下基本现象:一是“抹黑”时间固定,在正月十六,以清晨为主;二是用锅底灰抹脸。主要是老人给孩子“抹黑”,以及年轻人互相“抹黑”。认为“抹黑”代表吉祥;三是年轻人互相“抹黑”,形成嬉戏场面。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抹黑”习俗主要是为了驱邪消灾,老人给孩子“抹黑”以及年轻人互相“抹黑”,深层寓意是给孩子、年轻人驱邪消灾。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抹黑”习俗活动。天亮之前,母亲给睡眠中的孩子脑门上点黑。早饭前,村子里男孩子早起到别的伙伴家,给起床晚的男孩子抹黑,以把男孩子堵在被窝里抹黑为乐。早饭以后到中午,男孩子相互抹黑嬉闹,结伙相互抹黑。选用的黑灰为锅底灰。蘸灰的东西有阳芋、罗卜、布团儿、皮毛等。一般过午辄止,不再相互抹黑。女孩子很少参与互相抹黑活动,男孩子一般也不会给女孩儿抹黑。老年人给孩子点黑时一般用中指抹黑,忌讳用食指,用食指抹黑有表达恶意之嫌。

满族

满族“抹黑”习俗活动,又称“抹花迷”或“抹花迷子”,也有叫黑日子或黑灰日。人们清早起来,把前一天晚上准备好的抹黑布或毡片带上,到街上相互往脸上抹黑。如果是年轻人见到年岁大的,先请安,后跪一腿,再向对方脸上抹,只抹一点点,以示尊敬。抹黑节的寓意消灾避难,一年不得病。抹黑代表着互相祝福。

锡伯族

锡伯族“抹黑”习俗活动。清早,年轻人成群结队拿着准备好的浸了清油、沾上锅底烟的“库肚苦”(布或毡片),挨家挨户走,只要遇上人,不分男女,抓住就往脸上抹。那些还没起床的人,也会被人掀开被子,抹个一团漆黑。这一天如果遇见老人,必须先请安后下跪,在得到老人的允许后才能半跪着给老人抹一点点黑,或者由老人自己抹。按风俗,谁在这一天里不往脸上抹黑,这一年就会不吉利。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抹黑”习俗活动。正月十六这一天,“鄂伦春人不论男女老少,两手抹上锅底灰,走家串户相互抹脸。各家大人孩子把锅底灰用水或油搅拌,见到人就往脸上涂抹,这是为了赶鬼怯邪,鬼见到人脸黑就害怕被吓跑了。这天一大早,人们想尽各种办法往别人脸上抹黑,而人们又总是想办法不让别人抹到,于是就形成了相互追逐、相互嬉戏的热闹场面。抹黑通常都是在平辈人之间进行。为了增加节日的气氛,有时也象征性给长辈抹一抹,但在抹黑之前先向长辈下跪磕头,征得长辈同意后才往长辈的脸上抹一点黑,否则是不允许的。抹脸时也有禁忌,子女不能给父亲抹,大伯子与弟媳之间不能相互涂抹。用锅底灰抹在脸上,据说可以驱妖避邪、保平安。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抹黑”习俗活动。人们手心抹上锅底灰,相互抹脸,父子之间、翁媳之间、哥弟媳之间不能抹黑,晚辈给长辈抹黑时,须先磕头,这天抹黑吉利消灾。

蒙古族

蒙古族“抹黑”习俗活动。蒙古族大部分无此习俗活动,但是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区和辽宁阜新、朝阳市一带的蒙古人,却沿袭此俗。这是由于他们与东北地区民族共处一个区域,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结果。

传承保护

锡伯族

为了修复抹黑节这一传统节日,2014年龙王庙镇政府投资建设了1万平方米的锡伯族文化广场,为百姓的文化活动提供固定场地;东港市非遗中心和龙王庙镇文化站邀请锡伯族专家到6个锡伯族村落调研,深入挖掘和精心梳理当地的民风民俗。2015年,锡伯族抹黑节入选丹东市市级非遗名录。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抹黑节”于2019年被列为呼伦贝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抹黑习俗是达斡尔族祈求丰收、消灾祈福的古老仪式,其歌谣、舞蹈、祭祀程序构成独特文化体系,2021年列入黑龙江省省级非遗名录。面对传承断代危机,梅里斯法院将普法活动与民族传统节日深度融合。如在达斡尔族“抹黑节”等非遗活动中,法官深入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剧场等民俗活动现场,通过发放普法手册、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法规,向各族群众普及知识产权保护、文化活动秩序维护等法律知识。

参考资料

[吴刚]东北少数民族“抹黑”习俗所反映的禳灾祈福观念.微信公众平台.2025-05-03

正月十六抹黑节:锡伯族人祈丰收的日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2-17

锡伯族抹黑节.东北网.2023-12-17

达斡尔族“抹黑节”:从民俗到非遗的传承与创新.百家号.2025-05-03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司法智慧破解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困局.百家号.2025-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