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傅正模

傅正模

傅正模(1904年—1968年),字镜磨,号汉卿,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湘军讲武堂学员,历任国民革命军多种军职以及解放军第一兵团副司令等职务。

1923年夏,傅正模高中毕业回乡时得知湘军讲武堂招生,便与李默庵、左权、蔡申熙结伴前往并考入。1924年6月黄埔军校建立,经程潜同意,傅正模等12人请求转学,11月经批准,他们编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六队,同年傅正模加入中国国民党。1925年2月,傅正模参加第一次东征,后参与平定叛乱,10月参加第二次东征攻打惠州表现英勇获嘉奖。1926年7月任国民革命军少校副营长参加北伐,攻打武昌时左腿中弹,后因功升任中校营长。此后在蒋阎冯大战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屡获晋升,1936年10月授少将军衔。1938年,时任国民党75军预备第四师师长傅正模带领部队,与日本侵略军正面作战,转战于河南省、湖北,参加了武汉会战、忻口保卫战、随枣会战襄阳市、沙宜等战役。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授予他忠勤勋章等,先后担任湖南洞庭湖警备司令等职。1948年冬,傅正模萌起义念头,1949年参与起义,后在解放军任职,1954年任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等。1968年8月,傅正模因旧伤和积劳成疾在汉口病逝,享年65岁,公祭后葬于武昌九峰山国家陵园。

投身黄埔

傅正模,字镜磨,号汉卿,1904年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县乡班冲。傅正模少青年时期处在国家深受帝国主义列强宰割、军阀纷争割据、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这一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1923年夏,傅正模高中毕业回乡探亲,期间,欣闻孙中山大元帅府军政部长程潜创办的湘军讲武堂正招收有志青年学习军事,即与同乡学友李默庵、左权、蔡申熙商定结伴前往,途经长沙市又结识了刘戡李文,一同南下,考入讲武堂。1924年6月,黄埔军校建立,招收了五个队的学生入第一期学习。是年9月经程潜同意,由李默庵、陈明仁、袁朴、刘和傅正模等l 2人作为讲武学校代表晋见蒋介石,请求转到黄埔军校学习。11月经批准,该校并入黄埔军’校,学生全部编为第一期第六队。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5年2月,第六队学生参加了第一次东征,攻占淡水、棉湖、五华县兴宁市等地后,正欢庆胜利时,突闻校总理孙中山先生病逝北京的噩耗,全军悲痛欲绝。随之又传来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乘机发动叛乱,全军立即回师广州市,一举平息了叛乱。

1925年3月,第六队学生回校后举行毕业典礼。此后,傅正模担任黄埔第三期学生的招生工作,学生入校编队入伍训练,傅正模调任少尉排长。同年9月,军校建立教导第三团,傅正模任第一连中尉排长。10月,参加第二次东征,在攻打惠州战役中,傅正模身先士卒攻至城下,掩护左翼友团陈明仁突击连登上城头,全军士气大振,一举攻入城内。战后,陈明仁和傅正模都得到明令嘉奖。回校后,傅正模调任第三期区队长。1926年傅正模任第四期入伍生第三团十连上尉连长。

参加北伐

1926年7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六团二营少校副营长,参加北伐战争。在攻打武昌时,北洋军阀吴佩孚所部刘玉春陈嘉谟负隅顽抗,战斗极为惨烈。傅正模组织敢死队偷袭至城下,在攀登云梯时左腿中弹坠下。直到克城后打扫战场时,才被从死人堆里搜救出来,已是奄奄一息,经抢救死而复生。傅正模尚未完全康复就带伤回队,因功升任第一师(刘峙)一团一营中校营长。不久即参加第二次北伐,转战豫、鲁。1929年春,傅正模任第十师五十团上校团长,参加蒋阎冯大战。l931年,任国民政府警卫军第一师第三团团长。

浴血抗日

1932年1月,傅正模任八十七师独立旅二团团长。一二八淞沪抗战后,随师驰沪支援十九路军抗击日寇。在张治中将军指挥下,傅正模配合宋希濂旅在庙行战斗中强渡蕴藻滨,攻克孙宝、西巷等要地,予日军以重创,立下战功。战后升任副旅长。

1933年初,升任八十七师二六一旅少将旅长。在日军进犯古北口,平津震动时曾奉命率旅驰赴北平市(今北京)担任城防任务。

此后直至1937年,傅正模历任三十六师(宋希濂)一O八旅旅长、四十九师(伍诚仁)副师长、八十三师(刘戡)副师长等职。1936年l0月授少将军衔。

1937年“七七事变”后,大敌当前,国共两党捐弃前嫌第二次合作,进行全民抗战。十四军在军长李默庵率领下,奉命参加忻口战役。李默庵为左翼兵团指挥官,所辖八十三师配合第九军(郝梦龄)、晋绥军七十一师等部队抗击日军最精锐的板垣征四郎第五师团,血战十余日。

傅正模时任八十三师副师长辅佐师长刘戡与敌战,双方反复厮杀,阵地失而复得数次,敌我伤亡均极惨重。战后,全师官兵仅能勉强凑编一个营。九军军长郝梦龄和五十四师师长刘家琪均壮烈殉国。傅正模亦旧伤复发加剧而入后方医院治疗,稍愈,奉命入陆军大学将官班第二期学习。结业后,任第五补充兵训练处中将处长,在湖南常德召募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抗战健儿,于1938年夏成立第四预备师,任中将师长,编入七十五军以后率师参加了武汉会战阳新县钟祥市、南障、白河、随州市枣阳市宜昌市诸战役,屡立战功。1941年冬,任五十四军(黄维)中将副军长,随军由云南省移驻昆明市。此间,黄维曾兼任昆明防守司令,傅正模兼任参谋长 1944年5月,傅正模奉派飞赴印度美国军队驻印度兰姆伽战术学校学习。是年冬回国任军政部中将部员。

胜利庆功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终于赢得最后胜利,举国欢腾,普天同庆!在国民政府回迁南京前夕,傅正模设家宴与在渝的黄埔一期同学祝捷、饯行。我适获假从泸州市回家探亲,也参与了家宴的操办。应邀赴。宴的有:行政院劳动总局局长贺衷寒、军委办公厅厅长黄雍、叙厅厅长刘咏尧宪兵副司令张镇、重庆卫戍司令部政治部主任郭一予,青年军二三师师长钟彬和军委各部门主管及各战区来渝述职的李岳阳、黄杰桂永清王叔铭、袁守谦、邓文仪、肖赞育、宣铁吾陈大庆、李树森、李延年潘佑强,另有胡靖安(黄埔二期)、方天(黄埔三期)、肖作霖(黄埔六期)等高级将领共三十余人。大家首先举杯,向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所有将士默哀,然后,大家频频举杯,共庆抗战胜利来之不易,共话当年黄埔同窗学习和浴血沙场的往事,共勉毋忘孙中山总理“振兴中华”的遗训等等。

和平起义

1945年l0月,国民政府颁授傅正模忠勤勋章并任命为湖南洞庭湖中将警备司令,仅数月该部撤消,于1946年2月调赴重庆市担任第三军官总队中将总队长,接收战后裁军编余的官佐并办理复员退役转业等善后工作。5月,复授胜利勋章。是年冬,奉调国防部第二期兵役高级研究班学习,结业后出任上海师管区中将司令。

1948年冬东北地区全境解放,次年1月徐州会战结束,中国国民党军队数十万精锐尽歼,国民政府各部纷纷迂往台湾。此时,傅正模对国民党当局腐败专横以致民背亲离已有所领悟,对曾结伴一同南下广州市从军的左权、蔡申熙以及陈赓、徐向前等参加共产党,在中国工农红军中不惜抛头颅洒鲜血的大志,由迷惑转为理解,庆幸自己在三年内战中未率军直接与解放军对敌,对曾在战场上率部起义的国民党将领弃暗投明由过去的不采转向诚服,内心有所萌动。1948年冬,陈诚被委任为台湾省主席,临行前他曾密召傅正模,允委以台北警备总司令重任。傅正模虚与委蛇,终不成行。

1949年2月,傅正模奉调驻衡阳之第五编练司令部任副司令官辅佐黄杰 7月,奉国防部电召赴广州市,受命接任长沙市益阳市之湘鄂赣边区绥靖总司令霍揆彰之职(霍黄埔一期,调任十一兵团司令) 傅正模受命后由广州直飞长沙,住雁峰区青山祠园韩子赓旧部家,妻子则带几个年幼子女滞留衡阳,被白崇禧令黄杰“护留”。傅正模电召在内地学习的长女云英、次子建平到长沙随侍在侧。长子傅应秋当时在上海淞沪警备司令部(司令陈大庆、黄埔一期)特务连任上尉连长。傅正模在长沙常和陈明仁叙旧,并偕同拜会老师程潜,三人都是醴陵市同乡,故能交心置腹,毫无顾忌,对和平起义取得共识。程、陈均以傅正模就任机构乃初建,辅佐司令陈明仁主持其长沙警备司令的实际工作。

当局似对长沙市有所察觉,国防部派黄杰邓文仪飞赴长沙,向陈明仁传达蒋介石密电一一杀害程潜,并送来30万银元劳军,命陈明仁死守长沙,打个“四平第二”的大仗,然后退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集结待命。黄、邓还要求见傅正模,被陈明仁推辞掉了。黄、邓不敢久留于当日下午回衡阳市

实际当日清晨,傅正模和李觉应解放区来长工作的李明之邀,去了唐生明(黄埔四期)家,以打麻将作掩护,商谈有关和平起义之事。不与黄、邓接触,以免露出破绽。

8月5日,程潜、陈明仁联名发表通电,宣布起义。在联名的三十多名中国国民党将领中,傅正模名列第五。起义次日,傅正模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副司令兼第二军军长。

为了保护被控家人的安全,迷惑白崇禧,于起义通电的同时发布了一条傅正模被起义部队逮捕的假消息。果然,在黄杰的保护下,其家人随着时局的发展,由衡阳市迁至桂林市,最后安全护送到了香港特别行政区

革命新生

1949年12月,第一兵团正式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兵团,傅正模被任命为副司令,该兵团司令为陈明仁,政委唐天际(黄埔四期)。

又不久,傅正模到中南军政大学学习,后奉调到汉口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 1954年全国撇消大行政区,傅正模改任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同年3月增补为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在北京开会期间,受到陈赓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亲切接见和家宴,畅叙当年黄埔学习和东征北伐往事。

1956年6月,傅正模又当选民革中央第三届候补委员。傅正模对任何工作都十分认真,从不懈怠,20年如一日,直至生命终结。

1968年8月,傅正模终因旧伤和积劳成疾,病逝于汉口,年仅65岁。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举行隆重公祭后殡葬于武昌九峰山国家陵园。

最新发现

夷陵区黄花乡南边村宜巴高速公路工地,施工发现许多遗骨。经当地文史专家考证,遗骨应为抗战时国民党75军预备第四师将士遗骸,该地埋葬的数量至少有3000余具。该施工坑位于黄花乡南边村村委会背后的一片山坡上,工地负责人刘先生向记者描述了当时的情景:挖掘机挖了一个小坑,因为下雨,部分泥土被冲刷后露出了白骨。经询问周边群众后得知,这里曾埋葬过许多抗日牺牲的将士。随即工人将这些遗骨集中起来,小心地存放到另外的地点。

据当地73岁的村民秦德标介绍,在抗日战争时期南边村村委会一带是一处野战医院,抗战将士在保卫宜昌市的战斗中受伤后都被送到这里治疗。由于伤员众多,当时的医疗条件又有限,许多受伤的将士都在这里牺牲。

夷陵区政协文史委员会专家简兴安告诉记者,《宜昌县文史资料第9辑》中对这段历史有真实的记载,根据抗战老兵的回忆以及后来发现的一块残碑记载,国民党75军预备第四师至少有3000余牺牲的将士埋葬在此处。

1938年,时任国民党75军预备第四师师长傅正模带领部队,与日本侵略军正面作战,转战于河南省、湖北,参加了武汉会战、忻口保卫战、随枣会战襄阳市、沙宜等战役。

参考资料

湖北发现抗战时3000余中国将士遗骸埋葬地.中新网.2022-12-24

抗日名将傅正模鲜为人知传奇人生.新浪军事.2024-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