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望月
朔望月(synodic month),也叫“太阴月”或“会合月”,天文学术语,指月相盈亏变化的周期。
因月球本身不发光,它在太阳光照射下,始终分为光明和黑暗两个半球。在地球上看来,月球明暗两部分的形状和大小,要随日、月、地三者相对位置的不同而变化。这种变化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太阳照射月球的方向,二是地球上观测月球的方向。月相与月球、太阳之间的黄经差(即日月对于地球的角距离)有对应关系,当黄经差为0°、90°、180°、270°时,月相依次称为新月(朔)、上弦、满月(望)和下弦。
朔望月的安排是从商代开始的。殷代历法的朔望月是以新月的出现作为月首的,这一日叫做“朏日”。但是,从朏到望为十二、三日,而从望到朏则有十五、六日,前后日期不等。后来,人们便由朏上推二、三日,称之为“朔”(从月从屰,有逆推之意)。古人把阴历每月十五日前后,日月相望,月亮盈满时叫“望”,从“朔”到“望”再到“朔”为一个完整周期,阴历中朔日作为月首,由于一个朔望月为29.530588日,但一个月的天数要用整数表示。农历中存在大月、小月现象,规定农历的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交替,以此来使得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的时间。东汉前后,人们发现了月行存在不均匀性,就设法对平朔进行修正,以求出真正的即与实际天象相符的朔,称为“定朔”。刘洪的《乾象历》是首部载有这种修正算法的历法。隋朝刘焯的《皇极历》开始把日行不均匀性因素考虑到“定朔”的计算中。
古时大家望族每逢初一、十五要到聂氏宗祠照例举行祭祖的礼仪,叫做“朔望之礼”。
定义
朔望月指月球相继两次具有相同月相所经历的时间,也就是从新月到下一次新月或从满月到下一次满月所经历的时间。由于月亮本身不发光、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而月亮又围绕太阳公转,所以月亮就表现出了阴晴圆缺的变化。
相关定义
“朔”是指月球与太阳的地心黄经相同的时刻。这时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几乎与太阳同时出没,它以阳光照不到的黑暗的一面朝向地球,所以地球上的人们是看不见月球的。中国古代历法把包含朔时刻的这天定为月的初一日,叫做“朔日”。“望”是指月球与太阳的地心黄经相差180度的时刻。这时地球处于太阳与月球之间,月球面对地球的那一面,正好全部被太阳照亮,所以从地球上看起来是光亮的圆形,此时称作望月或满月。中国古代历法中把含有“望”时刻的那一天叫做“望日”。
原因
月球圆缺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因月球本身不发光,它在太阳光照射下,始终分为光明和黑暗两个半球。在地球上看来,月球明暗两部分的形状和大小,要随日、月、地三者相对位置的不同而变化,因此,地球上的观测者所见到的月球被照亮部分的形状也不断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月相。在农历每月的变化中,人们首先看到的是像人们眉毛一样的新月,以后逐渐变化,依次可以看到上弦月、凸月、满月。满月之后,月亮的变化由圆到缺,最后直至新月。月相由缺到圆,再由圆到缺,这样一个循环周期叫做一个朔望月。
农历每月初一,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当太阳位于西方地平线时,月球在太阳东边,并与太阳同升同落,月球背光的一面对着地球,故人们看不见它,即人们平时所说的“日出月出,日没月没”。此时,地球—新月—太阳3球体的角度大约为180°。农历每月的初三、初四,由于月球向东绕地球运行,当太阳位于西方地平线时,月球已离太阳东移,人们已能看见月球被照亮的一小部分,叫新月,其凸的方向向着太阳。人们只能在太阳落下后于西边天空看到它。由于地球的自转,它又很快没入西方地平线之下了。农历每月的初七、初八,月球向东转了约90°的角距,这时,人们看见月球明亮的一半(西半边),称为上弦。因为此时月球、地球和太阳光线3者的交角约为90°,因此太阳刚落下时,月亮出现在正南天空,即太阳中午当空时,月球刚从东方地平线升起,即人们所说的“中午月出,子夜月没”。月球再继续东行,因此时月球、地球、太阳光线3者的角度约135°,月相即变为凸月。再过一周左右,即日月相冲时,两者的角距为180°,称为满月。太阳落下时,月亮面向太阳这半球是亮的。同时,由于地球、太阳在月球的同一方向,面向太阳这半球也就是面向地球这半球。太阳落下时,月球在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即所谓“日没而出,日出而没”。农历的每月十五、十六日,人们整夜均可见到它。
满月之后,月球不像满月之前远离太阳,而是由西向东逐渐移近太阳,被照亮的半圆向东凸起。需要说明的是,农历每月的十七、十八日,天黑时人们看不到月亮,因为此时月球在观察者东方地平线以下,只有等地球由西向东运行一段时间之后,人们才可以看到大半个月亮慢慢爬上来。到农历每月的二十二、二十三左右,地球、月球、太阳光线3者又成90°左右的交角,从地球上看它是左半边亮,与上弦月相反。此时,月球在白天升起,且在太阳西边,即人们平时所讲的“子夜月出,白午月没”。再过几天,月球逐渐移近太阳,又变成了凸面朝东的哦眉月。所以农历每月的后半月,夜晚人们看月亮,亮的部分逐渐变小,能看到月亮的时间也逐渐变晚。直到下一个农历初一,月球与地球、太阳光线3者又处在180°的交角,人们在太阳落下时看不到它,此时的月相又为新月,月相变化又开始了新的周期。
发现
中国
在中国,朔望月的安排是从商代开始的。殷代历法的朔望月是以新月的出现作为月首的,这一日叫做“朏日”。但是,从朏到望为十二、三日,而从望到朏则有十五、六日,前后日期不等。后来,人们便由朏上推二、三日,称之为“朔(从月从屰,有逆推之意),作为月首,由于一个朔望月为29.530588日,两朔望月为59.061176日,在时间上仍有误差,古人便以增加大月来解决。东汉以前的历法,都是把月行速度当作不变的常数,以朔望月的周期来算朔日,称为“平朔”。东汉前后,人们发现了月行存在不均匀性,就设法对平朔进行修正,以求出真正的即与实际天象相符的朔,称为“定朔”。刘洪的《乾象历》是首部载有这种修正算法的历法。隋朝刘焯的《皇极历》开始把日行不均匀性因素考虑到“定朔”的计算中。四分历中的朔望月值不是得自于观测,而是根据19年七闰法,从回归年长度推算出来的。中国最早的置闰周期是19年七闰,即19个回归年等于19个阴历年加上七个闰月。也就是说,19个回归年等于235个朔望月。由于四分历的回归年值偏大,朔望月值偏小,当提高回归年精度时,就会减低朔望月的精度,反之亦然。直到南北朝以前,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19年七闰是阻碍问题解决的关键。北凉时的人修改了置闰周期,采用600年221闰,使回归年和朔望月精度都有所提高。
西方
最早的罗马历,以朔望月为基础,起先是将一年分为10个月,一共304天。到了公元前713年,罗马国王努马受当时希腊历的启发,在原来10个月中增加两个月,使一年成为12个月。当时人们对于自然界缺乏认识,罗马人认为单数是吉利的,而双数是不祥的,因此在罗马历中每月所包含的天数也要是单数,所以规定每年的1、3、5、8等月份是31天,12月份是27天,其余月份都是29天。一年总共354天比回归年短了11天多。
特征
月相与月球、太阳之间的黄经差(即日月对于地球的角距离)有对应关系,月相从朔开始,经过新月(又称新月)、上弦月、盈凸月、望月(又称满月)、亏凸月、下弦月、残月回到朔(或晦)。中国农历日期基本符合月相变化,每月初一必定是朔,十五或十六日为望。
朔
新月即“朔月”。每月农历初一,月地连线与日地连线重合为一线(日、地、月三者处于同一方向),而月球居中。日月的黄经差为0°,称为新月。此时,日月同时出没,月球以其黑暗半球朝向地球,故月球圆面全呈黑暗,肉眼无法看到。
上峨眉月
月球与太阳黄经差大于0°小于90°时,出现峨眉月。此时,地球上观看到的月球明亮部分呈峨眉状。峨眉月在农历的初三、四。
上弦月
每月农历初八、九,月地连线与日地连线垂直而日月的黄经差为90°,称为上弦月。在地球上看月球,其光亮部分和阴暗部分大略相等。明亮部分朝向西方。一般于中午东升,日落时,大致出现于天空的正南方,夜半西没。
凸盈月
月球和太阳黄经差大于90°小于180°时,出现凸盈月。地球上可看到大部分月面明亮。此时在农历初十二左右。凸月比太阳出没迟3/8日,故大部分时间出现在夜间。
望(满月)
满月即“望月”。每月农历十五、六日,月地连线与日地连线重合为一线(日、地、月三者处于同一方向),而地球居中,日月的黄经差为180°,此时月球圆面全呈明亮。满月出没恰与太阳相反,即日落月出,日出月没;被日照亮的半个月球朝向地球的夜半球,满月大体在日没时东升,半夜中天,在次日日出时西没,故通霄可见一轮明亮的圆月。
亏凸月
月球和太阳黄经差大于180°小于270°时,出现凸盈月。地球上可看到大部分月面明亮。
下弦月
每月农历的二十二、三日,月地连线与日地连线垂直而日月的黄经差为270°,称为下弦月。在地球上看月球,其光亮部分和阴暗部分大略相等。明亮部分朝向东方。下弦月半夜时从东方升起,清晨大致升到天空的正南方,中午西没。
残月
月球和太阳黄经差大于270°小于360°时,出现残月。残月指的是农历月末形状如钩的月亮。
观测
肉眼观测
观察月相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仰望天空。月亮是夜空中最亮的天体,白天则是第二亮,从智利偏远而黑暗的阿塔卡马沙漠到东京灯火通明的世界,都可以看到月亮。国际观月夜通常在临近上弦月时举行,这时朝向地球的月面大约被照亮一半。上弦月非常适合黄昏观测,它于下午升起并且在日落时中天。用肉眼可以看到由冷却的熔岩形成的月海。
通过望远镜或双筒望远镜观测
通过望远镜可以观测到月亮上的细节。月亮上的明暗界线非常适合观察月亮上的陨石坑和山脉,因为明暗界线附近的阴影会加强这两种特征的对比度。再配上月球地图,你就可以探索月面上的各个地形地貌了。
拍摄月相
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RO)已经拍摄了超过两千万张月球图像,通过这些图像可以看到各种月亮细节。有兴趣可以进入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相机网站去看各种各样的月球照片。
直播或视频
虚拟望远镜项目在罗马设立直播信号,实时直播月球影像,说到直播,在中国的中秋节佳节也少不了各种直播赏月。此外有条件的话还可以操控微型天文台的程控望远镜观测和拍摄月亮。当然,这些直播、拍摄地点也得有个晴朗的夜空。万一拍摄和录像地点都是阴雨天,还有各种月亮相关的视频可供选择,除了可以观看很多相关电影外,在美国航空航天局的视频库中整夜畅享月亮相关的高清视频也很不错嘛。通过这些视频,可以了解月亮在月全食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观察月亮相位的变化,欣赏由最新科学描绘方法给出的具有超高分辨率的月亮图像。
虚拟实地考察
使用月球迷航一起登上月亮。月亮迷航是根据NASA的月球探测器提供的数据制作的交互式月亮地图。通过它,可以实现在月亮的任意位置飞行,还能计算山脉的距离和海拔,给出月亮表面的温度和图层属性,为规划自己的登月旅程提供参考。
通过航天器上的设备观察
可见光只是人们用来探索宇宙的工具之一。航天器上携带了许多不同类型的设备,用于分析月亮的构成和环境。使用圣杯号(重力重建与内部结构实验室,GRAIL)航天器的数据可以查看月亮的重力场,而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RO)上的激光测高仪可以得到下图中的月亮高度图像。
网站观察
国际观月夜是开始长期观察月亮的好时机。在月相查看网址中,可以查询一年中任何时刻的月相,同时了解月亮在一年中、一个月里是如何变化的,并且跟踪监测月亮升起和落下的时间。
3D打印
有条件的话还能摸一摸“月亮”。如果你有3D打印机,美国航空航天局提供的3D模型和月亮风景图像可是好东西,打印一份月亮3D模型。下图是使用了来自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和月亮女神号任务的数据,通过3D打印的阿波罗11号着陆点模型。中心的小凸点就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登陆月亮的场景。
应用与价值
朔望月是古代历法中的一个基本的记时单位。阴历是仅以朔望月为依据编排日期的历法,又称太阴历。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约为29.53日,以此为基础安排每个历月为30日或29日,每12个朔望月为一历年,共354或355日。阴历完全按月相周期编排,不反映太阳的周年位置变化,因而与季节无关,与动植物生长活动周期脱节。阴历仅在部分不宜农耕的特殊地理环境中有较多应用,如沙漠、海滨、高纬度地区。目前仍通行于伊斯兰教教国家的伊斯兰历,又称回历,是阴历的代表。其起始历元定于儒略历公元622年7月16日,以在年底设置一个闰日的方式使月初和新年都在新月出现之日。大部分俗称“阴历”的历法,特别是中国传统的农历(又称夏历),依据月相安排历月,但通过置闰月的方式使得历年与回归年相合,实际上是阴阳合历,中国农历中更设置了“节气”以反映太阳的运行节律。
重大事件
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轨道近似椭圆形,在运行过程中,其距离地球时远时近。一个公历年中,通常会有12次或13次满月。当满月出现时,若月球同时运行至远地点附近,满月的视直径较小,这就是所谓的年度最小满月;若满月时月球运行至近地点附近,满月的视直径较大,则被称为年度最大满月,也就是“超级月亮”。超级月亮是指近地点的满月,当太阳、地球和月亮在近地点排列成近似一条直线(望)时就会出现。其周期大约14个朔望月(413.4天)发生一次。4月13日的满月是2025年所有满月中,月球与地球距离最远的一次,因此是今年的最小满月。4月28日,也就是在2025年度最小满月现身约半个月后,将迎来2025年度最大朔月。远地点和近地点在月球轨道上相差约180度,“望”和“朔”在月相周期中也相差约180度,二者分别位于月亮绕地球公转轨道的两侧。因此,年度最小满月和年度最大朔月通常在同一个或相邻的两个月份出现。“年度最大满月和最小朔月同样遵循此规律。2025年的“超级月亮”将在11月5日出现,其视直径比年度最小满月大14%左右,亮度强30%左右,随后的11月20日,2025年度最小朔月也会相伴出现。
相关文化
诗歌
《月起月落圆缺歌》
十五十六月团圆
初一初二不见月,初三初四娥眉月
初五初六一把梳,初七八九月半边
十一二里月多半,十五十六月团圆
十七十八,月起更发
十九二十,人静亥时
二十一二三,月起半夜间
二十四五,月起鸡开口
二十五六,月起一驾牛
二十七八,日月相擦
二十八九,日月一路走。
朔望朝
朔望朝为中国唐代君臣在每月的朔日(初一)和望日(十五)进行的朝参活动,规模较大,仪式隆重。又称元朝。在李渊和李世民时期朔望朝在太极宫的太极殿举行,李治以后,移到大明宫宣政殿举行。太极殿和宣政殿都是前殿正殿,地位如同周礼中的“中朝”,因此在太极殿和宣政殿举行的朔望朝会也被认为是唐代的中朝朝会。朔望朝会规模较大,参加者包括京城九品以上的文武职事官员和二王后。《大唐开元礼》有“朔日受朝”条记载了唐代朔望朝会的礼仪规范,礼仪规格低于在外朝举行的元日、冬至大朝会,高于在内朝举行的常朝。举行朔望朝会时要在殿庭布置最高规格的宫悬之乐,由衙内五卫“带刀捉仗”,在大门和殿庭等处担任仪卫。文武百官在殿庭按官品高低序班,文东武西,各就其位。皇帝服弁服绛纱衣,在仪卫簇拥下乘御舆到来。乐队奏太和之乐,皇帝自西房出,在羽扇遮蔽下即御座南向坐下。群官再拜。皇帝退朝时,也要在羽扇遮蔽下从御座起身,乐队奏太和,皇帝步入东序门,结束朝谒仪式,仪仗解散。
朔望朝作为规格较高的大朝,与常朝相比仪式性较强,一些有重要意义的政务活动,如发布新政、颁定典籍、改易年号和读时令等往往会在朔望朝会进行。有时朝谒仪式结束后也会进行奏议和政事处理。不过,由于朔望朝会举行比常朝要少,礼仪繁缛,偏于形式,因此其议政功能并不如在内朝举行的“入閤”会议。天宝十一载(752)李隆基以朔望日荐食于陵寝,有思慕之心为由,将宣政殿的朔望朝会改为在内朝紫宸殿会见大臣,称为“入閤”。这种做法将在中朝进行的朔望朝与在内朝紫宸殿举行的常朝“入閤”廷议之制混同,在唐代后期成为惯例。李适时期还短暂地出现过一种被称为“五日朔”的朝会。贞元七年(791)唐德宗听信术数之说,以五月一日阴生,臣子道长,君父道衰,下令在这一天于宣政殿会见文武百官,京官九品以上及外官在京者均需出席。但李纯在元和三年(808)就以此举是术数之说,礼经不载为由,下诏停止这种朝会。安史之乱后,由于政局动荡或皇帝荒于政事,渐渐较少举行朔望朝会,使得朔望朝会制度名存实亡。五代十国以后一度以朔望“入閤”朝见天子作为朔望朝会制度。
中秋节
中秋节为流传于中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七夕、团圆节等。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得此名。据说此夜月亮最大最圆最亮。从古至今人们都有中秋之夜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中秋节是远古敬月习俗。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汉代则在中秋节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晋时已有中秋赏月之举;直到唐代将中秋与月光花、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来,使之充满浪漫色彩,赏月之风方才大兴;北宋,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之类节令食品。
中秋节的相关活动有:①讲述流传的月亮、嫦娥、玉兔、吴刚等传说;②举行祭月仪式;③分食月饼;④祭祀土地生日;⑤做占卜活动;⑥送瓜祝子;⑦在中秋进行赏月、斗蟋蟀、养螽斯科等活动。中秋节期间的主要制作工具及作品包括月亮神马、月饼模子、月饼食品、兔儿爷、蟋蟀罐、蝈蝈笼等。中秋节时正当农业丰收的季节,月饼和瓜果既是祭神媒介,也是人们庆祝丰收美好心情的具体象征。其最大特征是将人与自然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天上。人们在追求花好月圆美景的同时,也加强了亲情关系,因此这一传统节日对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价值。中秋节是一个团圆活泼的大节,其崇尚内容虽然正在淡化,但娱乐、节日饮食等活动还相当活跃。2006年,中秋节节入选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8年,中秋博饼、佛山秋色等习俗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2011年,泽州中秋习俗、秋夕、大坑舞火龙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参考资料
未来五年没有“年三十”等于没有除夕?专家解疑.中国新闻网.2025-04-22
月相.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4-21
当古诗词遇到月相.微信公众平台.2025-04-21
10 Ways to Observe the Moon.moon.nasa.gov.2025-04-17
阴历.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4-17
年度最小满月来了!“超级新月”紧随其后.百家号.2025-04-17
朔望朝.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4-17
中秋节.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