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窦乂

窦乂

《窦乂》是唐朝文学家温庭筠创作的传奇小说。小说通过对唐代商人窦乂的创业经历和商业生涯的描述,塑造了一个正面的成功商业者的形象。这篇小说与一般唐人小说之着意好奇不同,完全采用写实手法来叙写主人公一桩又一桩看似平淡无奇甚至琐屑细碎的商业经营活动,其中没有任何怪异巧遇之类的情节,但由于来自实际生活,不仅饶有生活气息,而且颇有情趣。作品无论在题材、内容、思想倾向、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都具有创新性的成就。

作品原文

窦乂

扶风县窦乂,年十三,诸姑累朝国戚,其伯检校工部尚书,交,闲厩使、宫苑使,于嘉会坊有庙院。乂亲与张敬立任安州区长史,得替归城。安州土出丝履,敬立十数辆散甥侄,竞取之。唯乂独不取。俄而所余之一辆,又稍大,诸甥侄之剩者。乂再拜而受之。敬立问其故,乂不对,殊不知殖货有端木姓之远志。遂于市鬻之,得钱半千,密贮之。潜于锻炉作二枝小,利其刃。

五月初,长安盛飞榆荚,乂扫聚得余。遂往诣伯所,借庙院习业。伯父从之。乂夜则潜寄褒义寺法安上人院止,昼则往庙中。以二锸开隙地,广五寸,深五寸,密布四千余条,皆长二十余步,汲水渍之,布榆荚于其中。寻遇夏雨,尽皆滋长。比及秋,森然已及尺余,千万余株矣。及明年,榆栽已长三尺余,乂遂持斧代其并者,相去各三寸。又选者条枝稠直者,悉留之。所间下者,二尺作围束之,得百余束。遇秋阴霖,每束鬻值十余钱。又明年,汲水于旧榆沟中。至秋,榆已有大者如鸡卵。更选其稠直者,以斧去之,又得二百余束,此时鬻利数倍矣。后五年,遂取大者作屋,仅千余茎,鬻之,得三四万余钱。其端大之材,在庙院者;不千余,皆堪作车乘之用。此时生涯,已有百余。自此市帛、布裘百结,日歉食而已。

遂买蜀青麻布,百钱个疋,四尺而裁之,雇人作小袋子。又买内乡县新麻鞋数百辆,不离庙中。长安诸坊小儿及金吾家小儿等,日给饼三枚,钱十五文,付与袋子一口。至冬,拾槐子实其内,纳焉。月余,槐子已积两车矣。又令小儿拾破麻鞋,每三辆,以新麻鞋一辆换之。远近知之,送破麻鞋者云集。数日,获千余辆。然后鬻榆材中车轮者,此时又得百余千。雇日佣人,于崇贤西门水涧,从水洗其破麻鞋,曝干,贮庙院中。又坊门外买诸堆弃碎瓦子,令功人于流水涧洗其泥滓,车载积于庙中。然后置石嘴难五具,碓三具,西市买油数石,雇庖人执。广召日佣人,令锉其破麻鞋,粉其碎瓦,以疏布筛之,合槐子油靛,令役人日夜加功烂捣,候相乳入,悉看堪为挺,从臼中熟出,命工人井手团握。例长三尺已下,圆径三寸,垛之得万余条,号为“法烛”。建中初,六月,京城大雨,尺烬重桂,巷无车轮。义乃取此法烛鬻之,每条百文,将燃炊爨,与薪功倍。又获无穷之利。

先是西市秤行之南,有十余亩坳下潜污之地,目曰小海池,为旗亭之内,众秽听聚。又遂求买之。其主不测,又酬钱三万。既获之,于其中立标,悬幡子。绕池设六七铺,制造煎饼及团子。召小儿掷瓦砾,击其幡标,中者以煎饼团子。不逾月,两街小儿竟往,计万万,所掷瓦已满池矣。遂经度,造店二十间,当其要害,日收利数千,甚获其要。店今存焉,号为窦家店。

又尝有胡人米亮,因饥寒,乂见辄与钱帛,凡七年,不之问。异日,乂见亮,哀其饥寒,又与钱五千文。亮因感激而谓人曰:“亮终有所报大郎。”乂方闲居,无何亮且至,谓乂曰:“崇贤里有小宅出卖,直二百千文,大郎速买之。又西市柜坊,钱盈余,即依直出钱市之。”书契日,亮与乂曰:“亮攻于览玉,尝见宅内有异石,人罕知之,是捣衣砧,真于阗玉,大郎且立致富矣。”乂未之信。亮曰:“延寿坊召玉工观之。”玉工大惊曰:“此奇货也!攻之当得腰带二十副,每副百钱,三千贯文。”遂令琢成,果得数百于价。又得合子执带头尾诸色杂类,鬻之,又计获钱数十万贯。其宅井元契,乂遂与米亮,使居之以酬焉。

李晟太尉宅前,有一小宅,相传凶甚,直二百十千,乂买之。筑园打墙,拆其瓦木,各垛一处,就耕之。太尉宅中,傍其地有小楼,常下瞰焉。晟欲并之为击球之所。他日乃使人问乂,欲买之。乂确然不纳,云:“某自有所要。”候晨休沐日,遂具宅契书,请见晟。语晟曰:“某本置此宅,欲与亲戚居之,恐俯逼太尉甲第,贫贱之人,固难安矣。某所见此地宽闲,其中可以为戏马。今献元契,伏惟俯赐照纳。”晟大悦,私谓乂:“不要某微力乎。”乂曰:“无敢望,犹恐后有缓急,再来投告令公。”晟益知重。乂遂搬移瓦木,平治其地如砥,献晟。晟戏马,荷乂之所惠。乂乃干两市选大商产巨万者,得五六人,遂问之:“君岂不有子弟婴诸道及在京职事否?”贾客金语乂曰:“大郎忽与某等,致得子弟庇身之地,某等共率草粟之直二万贯文。”乂因怀诸贾客子弟名晟,皆认为亲故。最忻然览之,各置诸道膏腴之地重职。乂又获钱数万。

崇贤里有中郎将曹遂兴,堂下生一大树。遂兴每患其经年枝叶,有碍庭宇,伐之又恐损堂室。乂因访遂兴,指其树曰:“中郎何下去之?”遂兴答曰:“诚有碍耳,因虑根深本固,恐损所居室字。”乂遂请买之:“仍与中郎除之,不令有损,当令树自失。”中郎大喜。乃出钱五千文,以纳中郎。与斧釿匠人议伐其树,自梢及根,令各长二尺余断之,厚与其直。因选就众材,及陆博局数百,鬻于本行,又计利百余倍。其精干率是类也。

后乂年老无子,分其见在财等,与诸熟识亲友。至其余千产业,街西诸大市各千余贯,与常住法安上人经管,不拣日时,供拟其钱,亦不计利。乂卒时,年八旬余,京城和会里有邸,弟侄宗亲居焉。诸孙尚在。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扶风县:郡名,今属陕西省

2.闲厩使:唐朝专门管宫廷与牛马的官。

3.嘉会坊:唐长安城坊名。

4.得替:指有人接替。

5.端木姓端木赐,字子贡,孔子弟子,善于经商。

6.锸(chā):锹。

7.隙地:空地。

8.间下者:指用斧头砍伐下的多余的榆树幼苗。

9.鬻(yù)利数倍:指卖稠直的榆树枝条获利较上次增加数倍。

10.生涯:财产。

11.个疋(pǐ):一匹。疋,同“匹”。

12.日佣人:按日计酬的短工。

13.功人:犹工人。

14.执爨(cuàn):烧火。

15.挺:形容条状物。

16.旗亭:古代观察、指挥集市的处所,上立有旗。

17.经度:经营规划。

18.书契日:书写卖契之日。

19.攻:通“工”,善于。

20.盒子:即盒子。

21.元契:原契,房主原有的房契。

22.休沐:官吏休息洗沫,犹休假。

23.知重:赏识,看重。

24.釿(jīn):斧头。

25.厚与其直:多付给工匠伐树的工钱。

26.经管:经营管理。

白话译文

扶风县有个叫窦乂的小男孩,才十三岁。他的诸位姑母,都是历朝的国戚。他的伯父任检校工部尚书,卸职后,转任闲厩使、宫苑使,在嘉会坊有官祭的宗祠。窦乂的亲戚张敬立任安州区长史,在被接替返回京城时,带回来十几车安州的特产丝鞋,分送给外甥、侄儿们。亲戚们都争抢着去拿,唯独窦乂不去抢拿。过了一会儿,还剩下一车丝鞋,都是大号的,诸位外甥、侄儿们挑剩下的。窦乂再次拜谢收下了这一车鞋。张敬立问他为什么要人家挑拣剩下的?窦乂笑笑没有解释。其实是他竟不知道窦乂在经商方面有春秋时期端木赐的远大目光。窦乂将这一车丝鞋拉到集书上去卖,换回来五百钱,偷偷贮藏起来。到铁匠铺里打制了两把小铲刀,将铲刃磨得很锋利。

五月初,正是京城长安榆树钱黄熟的季节,满城飞落着。窦乂扫聚到榆钱十余斗,然后到伯父家说:“想借住在嘉会坊宗祠内学习功课。”伯父答应了他。窦乂每天晚上都偷偷寄宿在附近的褒义寺法安上人院中,白天则回到宗祠来,用两把小铲子开垦院里的空地,挖成宽五寸、深五寸的浅沟共有四千多条,每条长二十多步。打水浇灌,将榆钱播种在沟内。过了几天,下了一场透雨,每条沟里都长出了榆树苗。等到秋天,小树苗已长到一尺多高,很是茁壮,大约共有榆树苗一千万多株啊!到了第二年,榆树苗已长到三尺多高。窦乂手持利斧间伐树苗,株距三寸,挑选枝条茁壮直挺的留下来。间伐下来的小榆树,窦乂将它们捆成二尺粗的柴捆,共有一百多捆。这年秋天天气阴冷,连降大雨。窦乂将这一百多捆榆柴运到集上去卖。每捆卖钱十多枚。第三年,窦乂依旧为榆苗提水浇灌。到秋后,榆树苗有的已长成鸡蛋那么粗啦。窦乂又挑选枝干茂盛的留下来,用斧砍间伐,又得榆柴二百多捆。这时卖了后,已获利好几倍啦。又过了五年,当年植种的小榆树苗已经长大成材。窦乂挑选粗大的,伐下来制成盖房屋用的椽材一千多根,卖得三四万钱。又挑选出枝杆大的制成打造 车乘的木料,不只一千多根。到这时,窦乂的生活用度已经富富有余,钱帛、布匹、裘皮衣服,什么都有,只是每天食用的食物需要现买而已。

窦乂购买蜀郡产的青麻布,一百钱买一匹,裁成四尺宽,雇人缝成小布袋。又购买内乡县产的新麻鞋几百双。窦乂每天都不离开宗祠,召来长安各条街坊里巷市民家的小孩,有些朝廷金吾卫士家的孩子也来到这里。每天发给这些小孩三张饼,十五文钱。再发给他们每人一只小布袋。到了冬天,让他们拣拾槐树籽,收上来。一个月多一点的时间,就收集槐树籽两车。又让小孩们拣拾破旧的麻鞋。每三双破旧麻鞋换一双新麻鞋。远远近近都知道这件事情,用旧麻鞋换取新麻鞋的人不计其数。几天后,就收换得旧麻鞋一千多双。然后,又卖作车轮的榆材,得钱十多万。按天雇用仆役,在宗贤两门的溪涧中,用水洗涤破麻鞋,晒干,贮存在宗祠院中。又在坊门外买下几堆遗弃的碎瓦片,让工人在流水涧将泥滓洗去,用车运到宗祠院内。然后置买了石嘴碓五具,锉碓三具。西市买油脚几石,雇用厨役煮熬。再多召了一些按日计酬的仆役,让他们用锉碓锄切破麻鞋,用石嘴碓捣碎瓦片。再用疏布筛子筛过,和上槐子、油脚,让民工们日夜不停地捣烂。待到捣成乳状,细看可以作成棍棒时,将它们从臼中趁热取出来,让工人们双手用力转握。做成长三尺以下,圆径三寸的长棒,一共有一万多条,堆放在一起,称为“法烛”。李适建中初年,盛夏六月,京城长安连降大雨,一尺长的一根柴薪贵如平常同样大小的桂木。就这样,满街巷没有一车柴薪。窦乂于是将贮存的法烛拿出来卖,每条卖钱百文。买的人拿回家去用它烧饭,火力是一般柴薪的一倍。窦乂卖掉全部法烛,又获利无其数。

那时,长安西市秤行的南边有一处水洼,人们管它叫小海子,约有十多亩大小,成为了市楼以内倒放垃圾的地方。窦乂又将这块地方买下来。这块地皮的主人也不测量一下有多少亩,只收取了窦乂三万文钱。买下这个小海子后,窦乂在它的中间立一木杆,杆顶悬挂一面小旗。再围绕着地沿塔起六七座临时小房,雇人制作煎饼、团子等食品。召呼小孩投掷石块、瓦片击木杆上面的小旗。击中的,奖给煎饼或团子吃。两街的小孩争相前来投掷小旗。不到一个月,大概来投掷石头、瓦块就有上亿人次。所掷的石头、瓦块已将池子填满了。经过测量,在填平的这块地皮上建造了门市房二十间。正是繁华市区,租出去,每天单房租就可以收取几千钱,获利甚多。这些店房今天还存在呢,叫窦家店。

曾经有个叫米亮的胡人,流落在街头。窦义每次看见,都给他一些钱。整整有七年,都是这样。从来也不问米亮为什么落到这样地步。一次,在街市上窦乂又遇见了米亮。米亮向他述说饥寒之苦,窦乂又给了他五千文钱。米亮特别感激,对人说:“我米亮一定会报答窦乂的大恩大德的啊!”窦乂刚刚闲下来,暂时没有什么事情可做,米亮就来见他。说:“崇贤里有一套小宅院要出卖,要价二十万钱,你赶紧将它买下来。还有西市一家代人保管舍银财物的柜坊,很赚钱,你也可以按价出钱将它买下来。”写房契这天,米亮又对窦乂悄悄说:“我擅长鉴别玉石。我曾看见这家屋内有一块特殊的石头,很少有人留意它,是一块捣衣石。这块捣衣石,是一块真的于玉啊!你窦乂会立即富起来的啊!”窦乂没有相信米亮的话。米亮说:“你若是不相信,呆会儿到延庆坊召来一位玉工,让他给鉴定一下。”玉工来后看到这块捣衣石,大为惊讶地说:“这是一块奇异的宝玉啊!经过加工,可以雕琢出腰带扣板二十副。每副卖百文钱,还能卖三千贯文钱呢!”于是,窦乂雇来玉工将这块捣衣玉石加工成腰带扣板,卖钱几百贯,又加工成盒子,执带头尾等各种东西,卖得钱几十万贯。之后,窦乂将这座买下的宅院,连同房契一块儿赠送给米亮,让他有个居住的地方,算做对米亮的酬谢。

还有,太尉李晟住宅边有一座小宅,传说是座凶宅,里面经常闹鬼,要价二十万钱,窦乂将它买了下来。四周筑上围墙,拆去房屋,将拆下来的木料、房瓦,各垛一处,准备辟成耕地。太尉李晟家宅,有一座小楼挨着窦乂买下的这块地,经常无人照看。李晟想将窦乂买下的这块地,跟小楼所占的地方合并到一块儿,建造一座击球场。一天,太慰李晟请人代他向窦乂提出买地的事,窦乂明确回答说不卖这块地方,说:“我留下这块地方也有用处的。”待到李晟又承受新的皇恩时,窦乂带着房契去见太尉李晟。说:“我买下这座宅院原打算借给一位亲属居住。但是,恐怕离太尉府第太近,可以俯瞰到您府上的一切。都是贫贱没什么修养的人,很难安分守己。因此,我没有借给这家亲属住。我看到这块地方很宽阔、闲静,可以修建个跑马场。今天,我特意来府上向太尉进献房契,只希望大人您能收下我的这份心意。”太尉李晟非常高兴。私下对窦乂说:“不需要我帮你办点什么事情吗?”窦乂说:“我没敢有这个奢望。但是日后有什么急着要办的事情,我再来找太尉您。”太慰李晟更加看重窦乂了。于是,窦乂搬走堆放的木料、房瓦,雇民工将这块空地平整成象磨刀石一样平坦坚实后,送给太尉李晟为跑马场。

后来,窦乂在京城长安的东西两个集市上,挑选家财万贯的大商人五六个,问他们:“你们有没有打算让孩子及亲属的子弟在京中和外面各道中干事的吗?”这些富商们听了后非常高兴,说:“窦乂没有忘了我们啊!待到您为我们的孩子办得有人照看的好差使,我们一定送您二万贯表示酬谢。”于是,窦乂带着这些富商孩子的名氏简历去拜见太尉李晟,都说是自己亲朋好友的孩子。太尉李晟高兴地答应下来,都给安排在各道富裕的州郡担任重要的职务。于是,窦乂从这些富商们那儿获钱几万。

崇贤里内中郎将曹遂兴在庭院中离窗户很近的地方长着一株大树。曹遂兴即怕这株大树的枝叶遮挡住房的光线,又怕砍伐它弄不好砸坏了堂屋。窦乂知道这件事后,来到曹家,指着这株大树对曹遂兴说:“中郎怎么不将它砍伐了呢?”曹遂兴回答说:“是有些碍事。但是考虑到它根深本固,弄不好伐倒后砸坏堂屋。”窦乂于是要求将这株大树买下来,仍旧将它伐倒,却保证一点也不损坏他家的堂屋,而是让树自己去掉。曹遂兴听后非常高兴,答应将树卖给窦乂,只收五千文钱。窦乂买下这株大树后,跟伐树的匠人商议采取从梢到根砍伐的方法,将它伐成每段二尺多长的若干木段,工钱从优。结果,既避免了砸坏堂屋,又从中挑选出好材雇匠人制成赌博用具。在自己的商行中出卖,获利一百多倍。窦乂的善于经商,精于盘算,一生都是做像这件一样的事情啊!

窦乂老年时没有子嗣,将他一生积攒的钱财分别赠送给了他的亲朋好友。至于其它的产业,街面各大商店,每个店都价值一千多贯,委托给他少年时曾经借宿过的法安上人家经营,不必挑选日时,随时供给他生活用度,所有的钱都不计算收取利息。窦乂活到八十多岁才去世了。他去世后,在京城长安和会里留下一座宅院,送给了他弟弟的儿子居住。这一族人,现在还住在那里。

创作背景

温庭筠是文学商业化的重要推手,他主动贩卖其作品(诗、词、传奇、碑文等多种文学样式),即所谓的“以文为货”,这给温庭筠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使他能够维持日常生活开支,同时也满足了温庭筠的心理需求。为了更好、更多地出售作品,满足城市文化市场的需要,温庭筠对作品内容和艺术风格主动作了相应地调整。比如,温庭筠的传奇作品中,多有对商人“重利”行为的高度肯定,改变了传统观念中的“义利观”。《窦乂》就是温氏照顾到市井阶层的生活需要,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而创作的一篇传奇小说。温庭筠作品对利与义、情与欲等问题的处理上,已经突破了传统士大夫观念的限制,更贴近于市民生活的需要,范文澜先生赞其是“新趋势的发扬者”,这种“新趋势”当然指的是城市空前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而导致的城市市民文学的发达,而温庭筠则是开风气之先者。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小说主人公窦乂出身于一个“诸姑累朝国戚”,“其伯检校工部尚书”的显宦家庭,却胸怀“殖货有端木姓之远志”,自愿选择了一条经商致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生活道路。他用一双亲戚给他的丝履作本钱起家,用卖丝履的五百文钱买两把铁锹开始了他的最初经营,以辛勤的劳动与细心的经营成功地获得了第一桶金。接着,又用破麻鞋、槐子、碎瓦等为原料,制作“法烛”,获得了第二次成功。在已获巨利的基础上,又用三万钱买得十余亩废地,开始了第三次成功的经营。从三次创业过程中可以看出,他的成功是靠敏锐的商业头脑、市场意识,看准市场的需要,进行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诚实经营。这样的成功经营,不但合理合法,完全称得上是“君子爱财取之以道”,而且真实可信,具有示范性和典型意义。

小说中的窦乂,完全是一个正面的成功商人形象。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对于长期以来轻视商贾的传统观念的一个突破。这是这篇小说的重要意义所在。

在艺术上让人感到真实可信,而且颇有情趣。说它是一篇写实主义的商人小说,可谓当之无愧。

名家点评

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窦乂》是唐人小说中为成功商人立传的优秀作品,也是古代小说史上为数不多的描绘商人形象相当成功的作品。

作者简介

温庭筠(约812~866),晚唐文学家。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祁县)人。唐宰相温彦博之裔孙。两《旧唐书》有传。《北梦琐言》说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所以时人称为“温八叉”。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早年才思敏捷,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李忱朝试宏辞,代人作赋,以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市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县李漼时曾任方城县尉,官终国子助教。诗词兼工。诗工于体物,设色丽,有声调色彩之美。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多写女子闺情,风格浓艳精巧,清新明快。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有《握兰集》、《金荃集》,今不传。唯《花间集》中尚存有其词六十六首。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温庭筠还是一位小说作家、学者。据《新唐书·艺文志》,温庭筠撰有小说《乾子》3卷、《采茶录》1卷,编类书《学海》10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