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澳洲鳗鲡

澳洲鳗鲡

鳗鲡(mán lí)鳗鲡科(Anguilla japonica Temminck et Schlegel)鳗鲡是一种降河性洄游鱼类。

形态特征

澳洲鳗鲡又称短鳍鳗俗名花鳗鲡,全长1.2米,长相与其他鳗鲡大同小异,有着凸出的大眼睛,宽阔的大嘴巴。鳗鲡是一种降河性洄游鱼类,原产于海中,溯河到淡水内长大,后回到海中产卵。每年春季,大批幼鳗(也称白仔、鳗线)成群自大海进入江河口。

生活史

鳗鲡目在陆地的河川中生长,成熟后洄游到海洋中产卵地产卵,一生只产一次卵,产卵后就死亡。这种生活模式,与三文鱼的溯河洄游性(anadromous)相反,称为降河洄游性(catadroumous)。

其生活史分为6个不同的发育阶段,为了适应不同环境,不同阶段的体型及体色都有很大的改变:

1。卵期(egg-stage):位于深海产卵地。

2.柳叶鳗(leptocephalus):在大洋随洋流长距离漂游,此时身体扁平透明,薄如柳叶,便于随波逐流。

3.玻璃鳗(glass eel):在接近沿岸水域时,身体转变成流线型,减少阻力,以脱离强劲洋流。

4.鳗线(elvers):进入河口水域时,开始出现黑色素,却也形成养殖业鳗苗的捕捉来源。

5.黄鳗(黄色 eel):在河川的成长期间,鱼腹部呈现黄色。

6.银鳗(silver eel):在成熟时,鱼身转变成类似深似深海鱼的银白色,同时眼睛变大,胸鳍加宽,以适应回游至深海产卵。

常见种类

欧洲鳗(Anguillaanguilla)美洲鳗鲡(Anguilla rostrata)日本鳗(鳗鲡;Anguilla japonica)澳洲鳗(花鳗鲡;Anguillaaustralis)非洲鳗(Anguilla mossambica)鲈鳗(Anguilla mormorata)菲律宾鳗(Anguillamormorata)新西兰鳗(Anguilladieffenbachi)印尼鳗(Anguilla bicolorPacifica)

类似鱼种

背棘鱼目(Notacanthiformes)中的刺鳗(spiny eel)及(halosaur)也非常像鳗鲡目

这些深海鱼过去认为属于北梭鱼目(Albuliformes)的亚目电鳗(electric eel)并非鳗鲡,而与鲇形目(catfish)较为相近。真正的鳗鲡属于硬骨鱼鳗鲡目鱼种

其它

科学研究表明,鳗鲡是含EPA(二十碳五烯酸)和DHA(DHA藻油)最高的鱼类之一,不仅可以降低血脂,抗动脉硬化,抗血栓,还能为大脑补充必要的营养素。DHA能促进儿童及青少年大脑发育,增强记忆力,也有助于老年人预防大脑功能衰退与阿尔兹海默症。医学专家还发现,鳗鲡目兼有鱼油和植物油的有益成分,是补充人体必需脂肪酸和氨基酸的理想食物。鳗鲡中的锌、多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的含量都很高,可防衰老和动脉硬化,从而具有护肤美容功效,是女士们的天然高效美容佳肴。

用途

鳗鲡的肉、骨、血、鳔等均可入药。其肉性味甘、平,有滋补强壮,去风杀虫脒之功效。入药对治疗肺结核病经久不愈而造成的身体虚弱,结核发热,赤白带下,类风湿性关节炎,骨痛,体虚等症。李时珍认为:“鳗鲡目所主诸病,其功专在杀虫去风。”

养殖与保护

澳洲鳗鲡养殖业因野生种源供应不足而变得受欢迎,但对野生玻璃鳗鲡的捕捞对种群造成压力。养殖技术的开发正在加大,以减少对野生种源的依赖。新西兰已开始在淡水中开发鳗鲡的养殖和饲养技术,并计划在海水中进行试验。全球鳗鲡养殖的年产量约为242,000吨,价值10亿美元,中国占全球总产量的75%。水温对鳗鲡的生长有显著影响,最适宜的温度为摄氏22°C至28°C。养殖的可持续性面临着控制繁殖和幼体发育的挑战,许多渔业集中在雌性鳗鲡上,常见的方法是添加激素促进雌性发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