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花鳗鲡

花鳗鲡

花鳗鲡(拉丁学名:Anguilla marmorata),别名大鳗,鳗鲡属中体形较大的一种鱼类,因体表呈大理石般色彩而得名。性情凶猛,体壮而有力。花鳗鲡体内氨基酸、蛋白质脂肪酸脂类无机化合物元素的含量都很高,并且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有较高的食用价值,除食用外,花鳗鲡的皮和皮革制品也在国际贸易中流通。花鳗鲡各个生命阶段都在全球范围内被捕捞和交易,用于养殖和消费。该品种的市场需求主要由东亚市场驱动,特别是日本韩国和中国。

花鳗鲡一般体长70~80厘米,最大体长可达230厘米。体型长,躯干呈圆柱形,尾部侧扁。体侧和鱼鳍上有明显的深褐色不规则云状斑纹,背、尾和臀鳍后部的边缘为暗黑色,胸鳍颜色较浅。花鳗鲡广泛分布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东至太平洋中部,西至非洲东部,北至亚洲东部,南至澳洲南部。在中国境内,花鳗鲡分布于东南沿海、长江下游及其以南的各大江河。主要栖息于水库、湖泊、池沼和江河中;昼伏夜出;常以小鱼、虾、蟹、贝类、水生昆虫和沙蚕等为食;成年后,由淡水区域向下游入海,在迁移途中性发育成熟,第二年夏季返回产卵场产卵后即死亡。

因河流污染、过度捕捞及水坝水库等原因,花鳗鲡物种的生存也受到了一定影响。花鳗鲡于2021年被中国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形态特征

花鳗鲡是最大的鳗鲡目物种之一,一般体长70~80厘米,最大体长可超过230厘米;一般体重约5千克,最大体重40~50千克。花鳗鲡体型长,躯干呈圆柱形,尾部侧扁。其体长可达体高的13倍,达头部的6倍。花鳗鲡头背侧为棕褐色,向腹部方向渐浅。体侧和鱼鳍上有明显的深褐色不规则云状斑纹,背、尾和臀鳍后部的边缘为暗黑色,胸鳍颜色较浅。花鳗鲡鳞片细长较小,呈席纹状垂直交叉排列,表面覆盖着厚厚的皮肤粘液。

花鳗鲡头部扁平,头比躯干体积大。眼睛呈圆形,中等大小。眼球微微凸起,眼间距较宽,微凹。两个鼻孔位于头的两侧,前鼻孔短管状,位于吻的边缘,后鼻孔为圆孔状,靠近眼前上方。吻短,口裂较大,能向后延伸超过眼睛后缘,且微向后下方倾斜。其长度为宽度的1.1倍。下颌比上颌略长。牙齿尖细,呈带状排列,犁骨齿带前方宽阔,呈锥形向后延伸到上颌齿带。唇部较厚,舌尖钝,舌头游离在口腔中。花鳗鲡鳃孔大小中等,近乎垂直地位于侧边胸鳍基部前下方。身体侧线从胸鳍后上方开始,平直地向后延伸至尾端。背、胸、臀鳍发达,与尾鳍相连。背鳍始于肛门前上方,臀鳍接近肛门,臀鳍与背鳍的距离大于头长。肛门位于身体中部靠前的位置。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花鳗鲡广泛分布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东至太平洋中部,西至非洲东部,北至亚洲东部,南至澳洲南部。

花鳗鲡的亚群有分为北太平洋、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印度洋、南太平洋四个亚群,或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印度洋和关岛地区四个亚群;也有分为北太平洋、马达加斯加、苏门答腊、斐济、塔希提岛周围五个亚群。

中国分布

在中国境内,花鳗鲡的分布范围覆盖东南沿海、长江下游及其以南的各大江河,包括华南(浙江、云南省)、华中(湖南省、湖北)等区域。

栖息环境

花鳗鲡主要栖息于水库、湖泊、池沼和江河中,如山涧溪流和塘库岸边水下乱石洞穴之中,也能离水爬上雨后的草地、竹林及灌木丛等湿润地带。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花鳗鲡是肉食性鱼类,但也兼食植物。常以小鱼、虾、蟹、贝类、水生昆虫和沙蚕等为食。

节律行为

花鳗鲡经常在洞穴中度过白天,只在夜间活动和捕食。因为它会在夜间爬上河岸,在芦苇丛中捕食青蛙、老鼠和其他较大的生物,所以花鳗鲡又被称为芦鳗。

花鳗鲡在海洋出生,在淡水中成长,最后又回到海洋的出生地结束一生。中国境内,花鳗鲡的成熟个体3-7月在福建九龙江中生活;10-11月份的秋季开始往河口水域降河迁移。另外冬季降雪,气温较低时,它会到岸边浅滩处活动,因此也被称为雪鳗。

生长繁殖

繁殖

每年3-7月,花鳗鲡栖息于河流和溪流的洞穴中。10-11月左右达到性成熟之后,花鳗鲡会大规模从中上游迁移到下游的河口,随后进入深海产卵繁殖。花鳗鲡的生殖产卵发生于菲律宾南部、斯里兰卡东部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之间的深海海沟之中。亲代花鳗鲡在产卵之后很快会死亡,留下鱼卵在海洋中漂流、孵化出仔鱼。孵化出的仔鱼会被海流带到陆地上。此时在入海口可见大量花鳗鱼苗,长约7厘米。

生长

花鳗鲡仔鱼为白色薄软的叶状体,上岸后进行变态发育,成为幼鳗。由于幼鳗短圆,呈线条状,因此也称为线鳗。幼鳗而后进入淡水中觅食和生长,尤喜进入水库索饵育肥。

人工养殖

养殖技术

幼鳗养殖

花鳗鲡苗种的来源只能依靠捕捞,无法进行人工繁殖。在冬季,花鳗苗从海洋向淡水回溯,每天日落前后在涨潮时,通过在江河口进行灯光诱导或是安装定置网的方法,可以捕捞到大量鱼苗。打捞的鱼苗需要放入网箱或水泥池中暂养。暂养期间可投喂水蚤、小鱼和熟蛋黄等食物。放养的鱼苗需要无外伤、体表呈黑色、精力充沛、体型整齐、身体健壮。需要仔细选择放养时间、密度以及放养规格等条件,以提高鱼苗的成活率。

苗种放养需要进行淡化和驯化。淡化指在投苗后半个月内要将水的盐度逐渐淡化成为淡水。驯化的初始阶段需要在夜晚以灯光诱食,可投喂水蚯蚓鱼浆,并逐步添加配合饲料。苗种放养过程需要进行严格的日常管理。比如通过定期排污进行水质管理,选用固定的食台在固定时间进行投放,以及保证使用新鲜健康的饵料等。

成鳗养殖

养殖成年鳗鱼的水泥池需要比鳗苗池更大,并需要加入少量白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花鲢(Aristichys nobilis)和杂食性鱼类例如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鲫鱼(Carassius auratus)共同饲养来调节水质。为了保持更好的水质,还可以在水面种植浮莲,保证换水频率每周一次,并且使用增氧机维持水中的含氧量。成鳗的饮食需要新鲜饲料,比如蚯蚓、蚕蛹、背角无齿蚌、杂鱼等,佐以配合饲料。日常还需每日巡查花鳗鲡的生长情况,同时做好防逃工作。

病害防治

花鳗鲡易患肤霉病、鳃肾炎病、肠炎病、烂鳃病、小瓜虫病、车轮虫病、锚头病、鱼虱、爱德华氏病等,几乎全年都有发生。以下列举几种花鳗鲡常见疾病和防治方法:

肠炎

当花鳗鲡感染肠型点状气单胞菌时,容易引发肠炎,具体症状为食欲下降、肛门处有粘液流出。病症严重者解剖后可见肠道有黄色粘液,肠系膜充血呈红色,有腹水和异味。肠炎传播速度快、死亡率和复发率都较高,因此此病应在预防为主。

烂鳃病

气单胞菌属、嗜纤维菌等细菌感染引发的烂鳃病的主要症状为游动缓慢,鱼鳍充血呈红色,显微镜下可见鳃丝细胞大量增殖和脱落。治疗花鳗鲡的烂鳃病需要常为水体驱虫、杀菌和消毒,并且可以在饲料中添加药物。

寄生虫

花鳗鲡很容易受到常见的寄生虫,如纤毛门、黄瓜虫、环虫和木匠虫所感染,会极大损害花鳗鲡的捕食能力,并且引发其他疾病并导致死亡。预防寄生虫爆发和感染就需要严格控制水质、及时排污和常规驱虫。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至2019年,世界范围内的花鳗鲡种群数量是未知的。在菲律宾,花鳗鲡的鱼获量从2008-2009年的55.1%下降到2011-2012年的41.2%。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花鳗鲡在南非的福斯湾集水区已不再常见;自2000年以来, 在南非西开普省一些集水区未再捕获花鳗鲡。

致危因素

花鳗鲡的生存很容易受到一些威胁,其中主要是人为造成的。例如工业有毒污水对河流的严重污染、人类的过度捕捞,毒鱼和电鱼方法对鱼类资源的毁灭性破坏,以及水坝、水库、水电站等阻断洄游通道等原因,都严重威胁到了花鳗鲡物种的生存。在越南中部,花鳗鲡已被证实在其肌肉组织中积累了高水平的微量金属(Cr、Mn、Co、Cu、Zn、Sr、Cd和Pb),这些重金属是有毒的,会影响花鳗鲡的新陈代谢,导致其死亡。菲律宾吕宋岛的包括花鳗鲡在内的所有鳗鱼物种受到采矿的威胁。

保护等级

2018年,花鳗鲡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等级。

2021年,花鳗鲡被中国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花鳗鲡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其各个生命阶段都在全球范围内被捕捞和交易,用于养殖和消费。该品种的市场需求主要由东亚市场驱动,特别是日本韩国和中国。另外,花鳗鲡的皮和皮革制品也在国际贸易中流通。根据粮农组织和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花鳗鲡的全球年出口量在20世纪70年代末平均约为2万吨,此后年出口量呈现稳步增长,在2001年最高超过130,000吨。这些商品的出口额稳步增长,在2012年达到约16亿美元。中国是主要的鳗鲡目出口国,日本是主要进口国。

食用价值

花鳗鲡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其体内氨基酸、蛋白质脂肪酸脂类无机化合物元素的含量都很高,并且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鱼皮中粗脂肪含量最高为26.96%,鱼肉的粗脂肪含量为10.36%。

参考资料

..2023-05-11

..2023-05-11

淡水鱼博物馆.中国科普博览.2023-05-12

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布.中国政府网.2023-05-11

花鳗鲡 Anguilla marmorata Quoy et Gaimard.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5-11

花鳗鲡 Anguilla marmorata Quoy et Gaimard, 1824.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共享平台.2023-05-12

花鳗鲡.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0-31

..2023-05-12

..2023-05-11

..2023-05-12

..2023-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