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李玉安

李玉安

李玉安(1923—1997),中国河南省台前县吴坝村人,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英雄。作家魏巍把他误作烈士写入了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

1923年,李玉安出生在河南省台前县吴坝镇吴坝村。1939年,年仅16岁的李玉安到巴彦县西集镇,给地主家扛了5年大活。1946年,李玉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被编入第38军参加解放战争。1950年,27岁的李玉安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在松骨峰阻击战中,李玉安被子弹打入肺部,一直处于昏迷状态。1950年12月,他被送回祖国治疗。

1952年7月,李玉安伤口痊愈后复员,被安排到黑龙江省兴隆镇粮库工作,直到1980年退休。1990年2月,李玉安要求将儿子送进部队当兵,部队领导机关确认他就是松骨峰战斗中活着的“烈士”李玉安。随后,全国各大报刊纷纷刊载李玉安的事迹。1990年8月,中顾委常委、原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杨得志亲自接见了李玉安。1997年2月,李玉安因心脏病复发,在黑龙江省巴彦县兴隆镇去世,终年74岁。

解放战争中,李玉安参加辽沈、平津及渡江战役,多次立功。在抗美援朝松骨峰战斗中,李玉安荣立特等功。李玉安还活着的消息被报道后,商业部授予李玉安“全国商业战线特等劳动模范”称号,金日成主席签署朝鲜中央人民委员会政府令,授予李玉安“一级国旗勋章”。黑龙江省省委组织部、黑龙江影视中心联合摄制的以李玉安为原型的电视剧《硝烟散后》在全国播映。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23年3月4日,李玉安出生在河南省台前县吴坝镇吴坝村。李玉安兄妹6个,加上父母、奶奶,全家9口人,过着贫困的生活。家里仅有一亩老坟地,而且濒临黄河,十年九灾,种不保收,靠割芦苇编芦席苦度时光,逢遇灾年就得逃荒要饭。1939年,日本入侵中国后,在关内筑路“招工”,年仅16岁的李玉安只好到黑龙江省牙克石市、博克图修路。他没日没夜、累死累活地在那里干了7个月的活,却领不到分文工钱。面对打骂和虐待,他一怒之下和众劳工砸毁了工具,逃进深山,跟随一位家住巴彦县的劳工回到巴彦县西集镇,先后给三户地主家扛了5年大活。

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7月,李玉安参了军,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第二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3年的解放战争中,他参加辽沈、平津及渡江战役,一直担任机枪手。他作战勇敢,首战四平立大功;打沈阳市、战天津市,又两次立大功;渡江作战,他第四次立大功。这大大小小的军功章、纪念章,李玉安都默默地保存着,从不向人炫耀。

抗美援朝时期

1950年10月19日,27岁的李玉安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松骨峰阻击战中,一颗子弹穿入了李玉安的右肺,李玉安陷入昏迷。虽经过朝鲜人民军和师部山洞卫生所的抢救,但由于伤势过重,李玉安一直处于昏迷状态。1950年12月,他被送回祖国治疗,先住在黑龙江省一面坡镇兵站,后转入中南军区陆军医院(即后来的武汉军区总医院),先后做过8次手术。

复原后

1952年7月,李玉安伤口痊愈后复员,被安排到黑龙江省兴隆镇粮库工作。从1952年到1980年退休,李玉安当了28年普通工人,年年被评为模范共产党员,16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90年2月,李玉安要求将儿子送进部队当兵,部队领导机关确认他就是松骨峰阻击战中活着的“烈士”李玉安。1990年8月9日,中顾委常委、原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杨得志亲自接见了李玉安。10月18日,商业部授予他“全国商业战线特等劳动模范”称号,商业部部长胡平亲自给他颁发奖状和证书。10月23日,他随以国务委员李铁映为团长的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出访朝鲜,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40周年纪念活动。10月24日,由金日成主席签署朝鲜中央人民委员会政府令,授予李玉安“一级国旗勋章”(朝鲜最高荣誉)。1991年3月4日,由黑龙江省省委组织部、黑龙江影视中心联合摄制的以李玉安为原型的电视剧《硝烟散后》在全国播映,成为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1994年10月,71岁的李玉安在北京参加建国45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后,回到故乡台前县探望,并到濮阳市直单位和各学校作英雄事迹报告会20多场,使故乡人目睹了老英雄的容貌,聆听了他的英雄事迹。

逝世

1997年2月10日,李玉安因心脏病复发,在黑龙江省兴隆镇去世,终年74岁。

人物事迹

血战松骨峰

1950年11月25日,李玉安所在的某部3连奉彭德怀总司令之命,参加切断敌人南逃的阻击战。11月30日凌晨5时,3连与美国军队相遇,3连抢先占领了制高点—松骨峰,堵住了逃敌的退路。敌人出动了32架飞机、18辆坦克、24门榴弹炮向3连阵地狂轰滥炸。3连战士迎着灼人的烈火,踏着滚烫的焦土,5次打退了敌人的疯狂反扑,打死打伤敌人600余名,最后,子弹打光了,李玉安和他的战友们端着刺刀,带火扑向敌人。当李玉安顶着炮火抢夺制高点时,冲上来的敌人包围了他。他用身上仅有的两颗手榴弹,一颗投向敌群,借着烟雾抢占了有利地形,另一颗炸死了一个美国指挥官。凭着一身豪气,他先后捅死了3个美国大个子兵,当他与第四个美国兵拼刺刀时,一颗子弹穿入了李玉安的右肺,李玉安倒在阵地上。8小时的阻击战,3连一百多名官兵用鲜血和生命赢得了时间,为主力部队装口袋聚歼这股逃敌立下了特等功。战斗结束后,魏巍来到了3连阵地。看到当时的场面,他就采访参战官兵,写下名作《谁是最可爱的人》,李玉安被列入12位烈士的名单。

其实,李玉安并没有死,昏迷八九个小时后,又苏醒了过来,于是挣扎着向山下爬去。后来,李玉安遇到朝鲜人民军的一个司号员,他把李玉安背到松骨峰南坡下的一个朝鲜老乡家。当时朝鲜老乡为躲避战事都搬走了,只剩下空荡荡的屋子,幸运的是,不久兄弟团的一名战士遣送战俘返回时,路过此地时发现李玉安。这名战士找来担架,和一名朝鲜人民军司号员抬着李玉安走了9千米,把他送到师部的山洞卫生所。

经检查,子弹从李玉安右腋下射进,穿过脊梁,打断了两根肋骨,脊椎骨劈裂。医生在山洞卫生所为李玉安做了开胸手术,经过一个多月的休养,伤势不见好转,整天处于昏迷状态。1951年初,李玉安被送回国内牡丹江市地区的一间坡兵站医院治疗,后又转到中南军区陆军医院,先后做了8次手术。伤情治愈后,李玉安坚持要回朝鲜前线,一次又一次地向组织请求重返战场,继续参加战斗。首长说:“你身体有残疾,还是复员回家吧。”就这样,李玉安于1951年9月怀揣着《残疾证》复员了。

隐功埋名

1952年7月,李玉安伤口痊愈后复员,被安排到黑龙江省兴隆镇粮库工作。工作就绪后,他回到了生养他的台前县老家,在与家乡一韩姓姑娘成婚后,携妻回到工作单位。尽管几十年来,李玉安经常与家乡的亲友书信往来、互串互访,却从来没有对亲人们谈过自己多次立功受奖的情况。在兴隆镇粮库,他先后当过警卫班长、监装员、加工员和保管员。1960年,组织上分配李玉安当地磅组组长。为了制止个别人弄虚作假,贪占便宜,在过秤前,他都记下车辆和马的颜色、特征,认真检查每辆车的装载情况,及时处理。他工作上坚持原则,曾招致一些心术不正的人的打骂。从1952年到1980年退休,李玉安当了28年普通工人,年年被评为模范共产党员,16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李玉安生活清苦。1952年他回到地方后,每月工资只有46.5元,这样微薄的收入要维持8口之家的生活,还要赡养在河南省台前县老家生活的母亲。28年来他只长过一次工资,退休时也只有59.5元。按正常情况长工资,他应该长三次,而他每次长工资时都把指标让给别人,因此,李玉安全家只好一年到头吃杂粮食品,用细粮换成粗粮来弥补粮食的短缺,逢年过节也极少吃肉。直到退休他也没有一辆自行车,没带过一块手表。全家8口人,住在一间半解放前盖的草房里,半截墙沉入地下,房顶离地只有一米多高,每逢下雨,屋里漏得遍地是水。1984年,粮库盖了两幢家属楼,领导决定分给他两间,他坚决不要。期间,李玉安从来没有因功、因残向党和人民伸手要过什么,生活虽然清苦,但他从不抱怨。

烈士复活

李玉安的小儿子李广中深受父母的熏陶,从小就把当兵保家卫国作为自己更大的愿望,可惜连续几年都因名额有限被挤掉,没有办法,1990年2月,李玉安带着自己的残废证和一本编有《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初中课本,来到38军部队,要求将儿子送进部队当兵。经过调查落实,部队领导机关确认他就是松骨峰阻击战中活着的“烈士”李玉安,并批准其儿子入伍。老作家魏巍得知这一消息后,特意把李玉安请到北京,在自己的寓所里会见了这位活着的“烈士”。魏巍将所著长篇小说《东方》精装本和一本《魏巍散文集》赠送给他,扉页上亲笔签着:赠给松骨峰战斗光荣的参加者李玉安同志,您永远是最可爱的人。

李玉安还活着的消息不胫而走,全国各大报刊纷纷刊载李玉安的事迹,中央电台和中国中央电视台连续进行专题报道。李玉安应邀到北京、天津市、武汉等全国各大城市的部队、机关、学校、工厂作报告,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省、地、县有关领导专程到李玉安家中慰问。原志愿军副司令员杨得志将军特意在哈尔滨市会见李玉安,并合影留念。武汉部队陆军总医院把李玉安当年的医疗档案复印件邮寄给他。巴彦县委会同有关部门在兴隆镇现场办公,决定为李玉安拨专款建三间砖木结构新房,对原定三等甲级残废军人予以更正,定为二等乙级伤残军人,并定期为李玉安检查身体,对其家庭生活予以照顾。1990年6月29日,中共黑龙江省省委授予李玉安“黑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称号。8月20日,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政府、黑龙江省军区联合印发《关于向无私奉献的好党员李玉安学习的决定》。11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授予李玉安“全国特级劳动模范”称号。

人物关系

人物轶事

李玉安一次到自己当年战斗、生活过的某部3连作报告,想买一条香烟作为回“娘家”的“见面礼”,来招待连队的同志们。陪同人员不让他掏钱,并说:“老英雄回“娘家”,怎么也不能让你买烟给大伙抽呀!”李玉安认真地说:“这是我的一点心意,烟钱不能让公家出,公是公,私是私,可不能乱掺和呀。”他随即付了钱。临离开部队之前,后勤人员要李玉安将来连队时的车票予以报销,他说什么也不肯。当部队首长亲自过问时,他又推托说:“不小心,让我弄丢了。”

1991年夏天,李玉安应邀随同哈尔滨电视台到北京、保定市、武汉等地拍摄电视专题片。到北京后住在二炮招待所,他坚持一日三餐馒头、稀饭小菜。电视台的同志感到过意不去,想请老英雄吃顿烤鸭。他婉言谢绝说:“一顿烤鸭的钱足够平常人家生活一两个月了。虽然是公费吃住,但对公家的钱,咱可不能大手大脚啊!”在拍专题片的一个多月里,只要是坐火车,任你百般劝说,磨破嘴皮子,他总是卧铺不睡,餐车不进,坚持坐硬座,买盒饭,吃面包,喝白水。

1991年7月,李老接到总政邀他去北京出席“全军'八一'老战士座谈会”的通知。临行前,他对老伴、儿媳和孙女说:“走了好几趟北京,总没有闲功夫,这次我一定往北京给你们买几件漂亮衣服回来。”到北京后,他得知我国南方出现了洪涝灾害,便顾不得对家人许下的诺言,立即拿出准备买东西的200元钱,支援灾区。

人物评价

时代变迁,岗位变化,不论是在朝鲜战场与敌人英勇作战,还是离开军营后在一个小镇粮库看大秤,抑或是退休后平淡生活,李玉安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中国网 评)

黑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赵瑞政说,即便时至今日,这些“最可爱的人”仍然闪耀着光芒,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实干精神,是新时代奋进的重要动力,中华民族永远需要“最可爱的人”。“李玉安”“井玉琢”,不再是简单的人和名字。他们都走了,却把永恒的精神留给了时代,留在了他们为之奋斗的大地上,留在了人们的心里。(新华每日电讯 评)

功绩荣誉

影视形象

人物影响

1990年2月,《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黑龙江日报》等各大报纸纷纷发表李玉安的事迹,《人民日报》发表了“无名价更高”的评论文章。

1991年3月4日,由黑龙江省省委组织部、黑龙江影视中心联合摄制的以李玉安为原型的电视剧《硝烟散后》在全国播映,成为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70周年。10月1日,黑龙江省兴隆镇比过年还热闹,在新落成的玉安公园举行隆重、庄严的“永远活着的烈士”李玉安雕像揭幕仪式。仪式中,巴彦兴隆二中学生深情朗诵《谁是最可爱的人》。

参考资料

[等着我]英雄功臣.央视网.2024-12-16

他永远是最可爱的人 —抗美援朝英雄活烈士李玉安.他永远是最可爱的人 —抗美援朝英雄活烈士李玉安.2024-10-25

永远做“最可爱的人”.黑龙江省政协网.2024-10-25

“死”而复活的志愿军战士李玉安.“死”而复活的志愿军战士李玉安.2024-10-25

【薪火相传 · 黑土地上的红色故事】活着的“烈士”李玉安. 金都先锋 中共哈尔滨市阿城区委组织部.2024-11-07

抗美援朝老兵李玉安:“死去”又“活过来”的“活烈士”.中国网.2024-10-25

走读国庆·国庆档案|揭秘:中国人民解放军史上的十大经典战役 .封面新闻.2023-12-21

硝烟散后.豆瓣电影.2024-10-25

「与祖国同行 汇龙江群英」70年70人之李玉安:无私奉献好党员 无名价更高.东北网.202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