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管·法成

管·法成

吐蕃译师---管·法成。译作有《贤愚经》。

人物介绍

管·法成(Mgo或Mgos,Vgo.Chos-grub)为公元八、九世纪之间在敦煌市甘州区一带出现的最有影响的翻译家和佛教学者,出自吐蕃世家,属于藏族。关于他的事迹和成就以陈寅恪教授的评论最为鲜明,陈氏说:“(法成)其人为吐蕃沙门,生当唐文宗太和之世,译经于沙洲、甘州,其译著之书今所知者,中文则有敦煌石室发现之《大乘稻芊经随听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诸星母陀罗尼经》、《瑜伽论附分门记》、《萨婆多宗五事论》、《释迦如来像法灭尽之记》、《叹如来无染著功德赞》等;藏文则有西藏自治区文正藏中之《善恶因果经》(按:此即贤愚经,见于北京市版藏文为贤愚经,旁题汉文作因果可证——笔者),义净《金光明最胜王经》重译本及关于观世音菩萨神咒三种(柏林图书馆所藏西藏文正藏目第123页第五号,124页第一号及第五号)等。”“夫成公之于吐蕃亦犹慈恩之于震旦;今天下莫不知有玄奘,法成则名淹没者且千载,迄至今日,钩索故籍,仅乃得知。”(陈寅恪:《金明馆丛编二稿》254—255页。陈氏文中还列举保罗·伯希和羽田亨石滨纯太郎诸氏对法成事迹考证文字,见诸《JA》卷,1941年第4期,《史林》,第八卷一号,《支那学》第三卷五号。)近年来,日本上山大峻氏、旅法华裔学者吴其昱氏及笔者本人都专文述及(上山大峻:“大蕃国大德三藏法师沙门法成的研究”,刊于《东方学报》第三八、三九册,1967、1968年。文中作者对法成的译著事业做了极为详尽的搜寻和考证。堪称最详细、最平实的长文。但是作者提出法成是汉族的新论,并说吴姓、继承昙旷的传统把唯识宗的教理道入敦煌市、发扬光大的大师。他的论文受到法国汉学大师戴密微(P.Demieville)教授的赞扬,称为“才华横溢的论文”,见戴氏的论文“敦煌学近作”(汉译本,刊于《敦煌译丛》耿升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吴其昱:“大蕃国大德三藏法师法成事迹考”,载于《讲座•敦煌》第七卷,《敦煌的中国佛教》,东京出版,1984年。文中对上山氏的法成族别的论点提出驳正。王尧:“藏族翻译家管•法成对民族文化交流的贡献”,载《文物》1980年10月,文中列举法成的家世、种姓、出身,指出其为藏族)。

个人译作

贤愚经

《贤愚经》(又译作《贤愚因缘经》)国内有汉、藏、蒙、满四种文字译本(四种文字刻本除满文刻本情况待查外,其它三种文本刊刻情况如下:

A.汉文本:《大正藏》本缘部202:《贤愚经》十三卷,元魏慧觉等译。吕澄:《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律部088号,《贤愚经》十五卷,元魏慧觉译,太平真君六年(455年)据《古今译经图记纪》。梁僧佑:《出三藏记集天监九──十七年(510—578)作昙学威得合译。金陵刻经处木刻本《贤愚因缘经》十三卷,元魏慧觉译。

B.蒙文本:《天清番经局目录》蒙文贤愚经四卷。未注明译者及译经时代,依《蒙古文学史》云,系自藏文译蒙。

C.藏文本:布敦(Bus-Ston,1290—1364)所著《佛教史大宝藏论》(1322年成书,又译作《善逝佛教史》,汉文本郭和卿译,北京出版社版。)列此经为小乘经典。

题名:Mdo-Vdzang-blun。未标译者,但云:系从梵语及汉文译出。

木刻有那唐、卓尼县北京市德格县拉萨市诸本均收录此经,且注明自汉文译出,译者为管•法成(Mgo或Mgos-Chos-grud)。拉卜楞木刻本最为特别,声称据彭楚林版复刻,且有五十二品,(其它各版均为五十一品。其末品即为须菩提缘品)不注明译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