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

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

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Phalanx Close-in Weapon System,Phalanx CIWS),美国海军为解决军舰近程防空反导问题设计制造的六管20毫米口径转管火炮系统,即MK15“火神”密集阵系统。

密集阵射速每分4500发,有效射程1500米。该系统于20世纪80年代初投入使用,作为一种标准配置装备各型战斗舰艇。能拦截高亚音速掠海飞行和有机动能力的反舰导弹。由搜索雷达、跟踪雷达、火炮、射击诸元解算计算机等组成。该系统将雷达与航空机炮集成在一个炮座上,能够快速将机炮对准目标并射击。可在5000米内锁定反射面积为0.1平方米的目标,解算出其运动参数,同时还可跟踪己方弹丸飞行轨迹,进行自动校射。系统反应时间小于4秒。密集阵系统在五级海况下可正常工作,其既可由本系统控制台控制,也可以遥控方式使用,无需炮手。依靠在开火的瞬间倾泻出大量炮弹,在雷达计算的对方导弹可能经过的路径上形成极为密集的弹幕,以达拦截的目的。特点为采用“大闭环校射”技术,射击精度1.5~2.5 mil(密位,1mil=1/1000rad)左右。

密集阵系统安装于美国各类舰艇,还提供给沙特阿拉伯日本以色列澳大利亚英国巴基斯坦加拿大希腊等国海军和中国台湾地区。

发展历程

研制背景

舰载近防系统(CIWS)概念最早发端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无线电/有线制导的空射反舰导弹投入战场,喷气式飞机和火箭武器的实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战争的形态,提高了海军防空的压力。在这一时期,同盟国的海军力量通过对空雷达和无线电近炸引信获得了较好的防空能力,可以成功拦截一部分速度更高的来袭飞行物。以美国装备的40毫米口径博福斯高炮和20毫米口径厄利孔机关炮为代表的小口径速射炮在对付日军俯冲轰炸机和“神风”自杀式飞机时,可以在舰体局部上空短时间制造出密集弹幕。为此,美军在太平洋战争后期为几乎所有舰艇都安装了多如刺猬的高射炮,而日本与其他国家的海军舰艇也采用了类似做法。这就是后来CIWS的雏形。

20世纪六十年代,美军早期近距离防空武器为“北约轻型RIM-7M“海麻雀”舰空导弹”点防御导弹系统,是为对付敌人飞机和反舰飞航式导弹而设计,于1964年开始研制,1969年装备。随着科技发展,部分导弹无法通过常规雷达装置定位,因此新武器必须配备特殊雷达装置。新武器被命名为“近程武器系统”(CIWS)。

1960年,美国海军作战部长提出,希望能够获得一种在各种情况下能够对付漏过北约轻型RIM-7M“海麻雀”舰空导弹点防御导弹系统(PDMS)的导弹和空中威胁的火炮系统。

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反舰导弹展示出主宰未来海战场的巨大威力。可美国海军当时装备的三款舰空导弹(“黄铜骑士”、“小猎犬”、“鞑靼人”)却均不具备拦截巡航导弹的能力。面对苏联海军由大量远程超声速反舰导弹构成的压倒性不对称优势,美国于1967年同时启动了两款反巡航导弹武器的研究,其一是“海麻雀”点防空导弹;另外一款CIWS——“密集阵”近防火炮系统。

从1960年到1969年这十年中没有结果,主要由于美国国会怀疑这样一个系统的现实性。1969年,美国政府把承包合同交给通用动力波莫那分部。研制过程中,美国把M 61航炮(加特林机关炮)用到了舰艇反弹道导弹上,设计出“密集阵”近防航空武器系统。依靠高射速快速发射大量20毫米穿甲弹,组成弹幕拦截快速逼近的反舰导弹

研制历程

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从可行性论证开始到实际装备,美国海军共用了十多年的时间,经历了预研(1967一1970年,概念描述和可行性试验);工程发展(1970年下半年一1977年,设计和研制、样机制造、海上试验、作战鉴定);生产(1977年之后,生产设计、供应、安装、推广应用)三个阶段。

预研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的埃拉特驱逐舰埃及的苏制冥河导弹击沉。通用动力当即向美国政府建议在火控系统中采用闭环修正。1969年美国海军对通用动力公司的闭环射击校正报告予以批准,1970年,在白沙靶场对这种武器进行了验证,陆上试验用了两个自由飞行的滑翔靶机,当场击落。同时,也检验了贫化弹芯的次口径脱壳穿甲炮弹。此后,通用动力公司波莫那分部与海军签订了生产两套原理样机的合同,并继续进行论证和着手进行密集阵系统的设计,进入武器发展的阶段。

工程发展

1971年,美国军队对武器成功地进行了反导弹的试验。花了大约六年的时间对原理样机进行试验。首台样机于1973年装于国王(USS KING,LDG-10)号舰进行海上试验,获得了大量的数据,据此又提出作战适用性试验,并对各种目标进行分析和研究,1974年一1977年成功地进行了战术导弹试验(TMT),在圣黎可洛岛和在装有第二台样机的退役驱逐舰坎宁安号(USS Alfred A. Cunningham,DD-752),使用了自由飞行攻击的目标。1976年在另一艘军舰比格洛(USS Bigelow,DD-942)号上进行正式试验,获得了大量的数据,其中包括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188小时,取得作战试验鉴定结论。此后又生产了十套。

生产装备

1977年,美海军完成和通过对作战适用性模型的作战鉴定;同年11月开始生产。

1980年,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开始大批量生产。首次安装在美利坚号航空母舰 (USS America CV-66)上。后安装于各类舰艇。上至核动力航空母舰下至快速巡逻艇和油轮,以及许多的训练场。最初设计用于击败低空反舰巡航导弹(ASCM)后被称为“ Block 0”。

1987年,通用动力提出“密集阵”MK15Block Ⅱ与CIWS-2000的两阶段近防系统换代计划。其核心内容包括换装新的雷达与红外传感器,采用射速更高、口径更大的火炮等。然而,美苏冷战结束打断了原先计划,“密集阵”MK15Block Ⅱ与CIWS-2000相继下马。

1988年,Block1配置安装在威斯康星号战列舰航空母舰上。

Block 1A采用了新的高阶语言计算机(HOLC)。

1999年,Block1B安装于安德伍德号(USS Underwood FFG-36)上,Block 1B 包含侧面安装的前视红外雷达 (FLIR),使其能够攻击低速或悬停的飞机和水面舰艇。此外,FLIR 还可以协助雷达与一些反舰巡航导弹进行拦截,提高舰船的生存能力。

改进升级

Block 0

Block 0是“密集阵”的第一个生产型,采用76倍径长度身管,使用20x102毫米口径弹药(MK-149型脱壳穿甲弹,重约100克,采用贫铀弹芯,炮口初速约1113米/秒),有效射程约450~1800米(最大射程纪录5486米)。射速约为3000~4500发/分,此航空机炮原始射速为6600发/分,但在此系统上使用时被调低,以免弹药快速耗尽。炮座底部的弹药箱约可容纳一千发炮弹,设计上密集阵对每个目标使用约200发炮弹就可拦截,所以理论上一座装满弹药的密集阵系统能连续接战5个目标。不过,因为“密集阵”必须搜索一个打一个,因此如果这5个目标是逐次出现的尚能应付,要是同时出现5个来袭目标,“密集阵”就要顾不过来了。第一代的密集阵系统缺陷颇多,保养不易、易受海水侵蚀、反射式雷达天线难以追踪无法侦测以接近垂直角度来袭目标、再装填作业缓慢等等问题,很快就被下一代系统取代。

Block1

Block 1是在Block 0基础上的较大幅度的改良型,原型于1981年推出,1981年底至1982年5月进行各种测试,1986年正式投入生产,1988年首先安装。相较于前一代最显著的差别是以新的四片式背接平面雷达天线取代原有的2D反射式扫描天线,其中一组负责侦测大角度(包括90度垂直方向)目标,另一组则侦测低角度目标,使其搜索能力与目标更新速率都比早期密集阵高出一倍。提高了搜索灵敏度,将可发射的弹药增加了50%,气​​动火炮驱动装置将射速提高到每分钟4500发,并开始使用MK-149-4钨合金穿甲弹。Block 1的改进提供了更大的仰角覆盖范围、可变且更高的火炮射速以及改进的雷达和处理能力。Block 1换装新的抗海水腐蚀炮管,加上原先位于炮座四周的挡板,能有效抵抗海水侵蚀。

此外,Block 1使用了一套快速装弹装置Pha1anx Deckloaderystem(PDS),将弹药预先安装在弹链上,装弹时舰员摇动快速装弹装置的摇把,就能将弹连上的弹药自动取下排入螺旋弹箱,并把弹箱内的训练弹或者空弹壳排出自动排列在弹链链节上吐出。使用快速装弹装置可以使装填时间缩短为4分钟。

B1ock 1原型于1981年推出,1986年正式投入生产,1988年首先安装于“衣阿华”级战列舰“威斯康辛”号(BB-64)上。

Block 1A

Block 1A采用了新的高阶语言计算机(HOLC),与过时的通用数字计算机相比,提供了更多的处理能力,改进了火控算法以对抗机动目标,搜索多种武器协调以更好地管理交战,以及端到端测试功能以更好地确定系统功能。

Block 1A主要强调对超音速反舰导弹的拦截能力,不再单打独斗,和舰上的作战指挥中心联网,能和舰上其他系统分享数据,联合作战。也提高了射弹的密集程度,可以适当缩小射弹散布来增加射弹密集度,以增大对目标的破坏力。为此,BLOCK1A增加了炮管支架和炮口,减小射击时因为离心力和震动带来的身管抖动,以提高射弹密集度。

1980年代,美国军队开始涉入波斯湾事务时,面临伊朗小型快艇的威胁,美海军打算开发“先进小口径航空机炮系统(AMCGS)”来满足此一需求。就在此时,美国海军发现近岸环境中另一种潜在的威胁-敌方的慢速轻型飞机与直升机,它们同样是舰载作战统与雷达容易忽略的目标,前者可发动自杀攻击,后者则能携带火箭、反坦克导弹等武器进行偷袭。为此海军又打算开发“稳定武器平台系统(SWPS)”来因应此一威胁。1991年,美军开始评估将两者合并为同一计划。几经评估,海军做出结论,现有的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经过改良就能满足AICGS与SWPs的需求,不必另外发展新系统。

Block 1B

“密集阵”Block1B具有“优化的炮管”,它减少了弹药的散布和提供了更好的准确性,增强了对武器原来的主要目标—反舰导弹快艇和飞机的杀伤力。但是,标准Block1A舰炮具有更广的弹药散布面积,使其在对付既小又快的火箭弹迫击炮炮弹时更为有效。随着超音速反舰导弹空中机器人技术的爆发性发展,“密集阵”的交战反应速度和火力明显不足。另外,在几场现代局部战争中,多次发生水面舰艇在近岸水域遭遇高航速小型船只的自杀式袭击,而传统用人力操作的小口径舰载火炮或大口径重机枪,往往难以在第一时间实施有效拦截。之后,密集阵射速升级为每秒4500发子弹,有效射程1500米。

2015年,“密集阵”Block-1B近防航空武器系统发布,在外观上的最大变化是在白色雷达罩上增加了具有独立稳定功能的前视红外传感器和自动图像分辨系统,方便操作人员在开火前对目标进行目视识别,还能让操作人员在找到目标后,交由系统自动追踪,提高操作效率。

Block 1B是在1A型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低空海面慢速目标的攻击功能,原有的“密集阵”系统为降低误判率,火控计算机只跟踪高速飞行的目标,对小艇、直升机等低速目标直接过滤无视。但到了1980年代,美国军队开始涉入波斯湾事务时,面临伊朗小型快艇的威胁,海军才感觉到这方面的需求。

Block 1B包含侧面安装的前视红外雷达 (FLIR),使其 能够攻击低速或悬停的飞机和水面舰艇。此外,FLIR 还可以协助雷达与一些反舰巡航导弹进行拦截,提高舰船的生存能力。Block 1B 使用热成像仪自动采集视频跟踪器 (AAVT) 和稳定系统,提供表面模式和电光 (EO) 角度跟踪。Block 1B 的这些增强功能将提供昼/夜探测能力,并使 CIWS 能够攻击小型水面目标、缓慢移动的空中目标和直升机。

基本设计

整体设计

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火炮、弹药和雷达都安装在一个圆形俯仰部分上。能自主地搜索、发现、指示威胁估计、捕获、跟踪、射击和摧毁目标,进行杀伤评定和序贯地与目标交战。由搜索雷达、跟踪雷达、火控系统、火炮、炮基座组成。

密集阵系统的遥控操作台设置于舰桥内,每个控制台最多可控制四组密集阵系统,可进行目标分配与监控等工作。另外,每套密集阵系统都有一个各自独立的本机控制台,一般设置于密集阵系统附近的抗震舱室内,负责控制该套密集阵系统的运作,可作为遥控操纵台失效时的备援。两种操控台也能一起使用。一般配置三名操作人员,一名射手,两名装填手。

密集阵系统由很多子系统构成,如雷达系统、火炮炮架系统、自检系统、环境控制和电源设备,还有一些控制装置等。

此外,还有炮基座、电子柜、测试点选择器。炮基座内有发射机、发射机电源、液压驱动器电源、炮架变压器、海水换热器、环境控制器。环境控制器是本系统的特殊装置,它具有流体冷却回路、空气冷却回路、波导于燥器、雷达天线加热器、保证密集阵系统在甲板面环境下的工作。电子柜在炮基座的背后,里面有俯仰角伺服装置、方位角伺服装置、测试控制装置、电源控制组、火炮控制装置、目标检测处理机、雷达控制处理机、信号发生器、武器控制组计算机、雷达伺服接口。打印机打印战术信息和机内测试结果。

雷达

搜索雷达为J波段或称 Ku波段脉冲多普勒。

跟踪雷达为J波段(Ku波段)、脉冲多普勒、单脉冲。搜索雷达与跟踪雷达共用一部发射机,自己有一个稳定垂直参考,不需进行甲板的稳定运算,DC电源接通,稳定参考即可工作。火炮转管采用液压装置驱动,火炮回转和俯仰用电子装置控制,还有电源保护的问题等。其双模脉冲多普勒雷达系统安装在俯仰部分的顶部,工作于 J—波段

火炮

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火炮采用一门6管M61A1“火神”旋转式机炮,该炮之前已经被美国空军战机在越南战场上大量采用。最大射程5000米,但实际有效射程只有450至1800米,最高射速4500发/分。先期 Block 0型密集阵系统的最大射速是3000r/min,装980发弹的弹鼓位于火炮正下方。1988年,美国海军装备了改进型密集阵 Block1型系统,弹鼓装弹量增加到1500发,射速提高到每秒4000发。其天线系统也得到改进,使雷达可覆盖更大的俯仰角。

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弹药为高强度的材料制成,早期为贫铀穿甲弹,现采用钨合金穿甲弹,使其不至于从来袭的导弹上弹飞,在最初几秒钟内,炮弹就能摧毁来袭导弹的战斗部。若射弹未能击中导弹的战斗部,仍有机会击毁其制导统系。

同时,系统还配备了高爆燃烧弹,用于打击沿海设施等地面目标。炮弹在炮架的弹鼓上,可与三个目标交战。炮弹液压驱动,提高供弹速度。采用闭链环供弹,炮弹从弹鼓出口经送弹链右侧送到发射部位,炮弹壳再经另一条左侧送弹链馈入弹鼓。

火控系统

火控系统包括电子计算机程序控制的具有闭环弹着偏差校正的射击指挥系统(含控制台、 遥控台等)。系统可以通过本控台或遥控台对作战进行监视,本控台和遥控台有一系列的战术指示灯和数据,供作战人员监察。遥控台的作用主要解决多目标的分火射击,可以控制两套系统不限于对付同一目标。遥控台可以直接传递作战命令,把功能转移到本控台上去。

闭环弹着偏差校是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的关键技术成就之一,同时测量目标和弹丸的位置,根据脱靶量校正火控解,减少系统的偏差,在整个射击期间自动和连续地使弹流对着目标,提高系统的命中能力。

防震设计

由于密集阵系统采用了三位一体的结构,因此防震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通用动力波莫那分部对此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防震设计,俯仰部分在4个地方设置了减震器,回转部分也设置了减震器。支承整个三位一体搜索雷达、跟踪雷达、炮和弹药的瞄准平台与炮基座的连接处(4个角)是4个柱状减震器,其上端是一个10公分厚的橡皮垫。

系统安装

“密集阵”的所有设备被整合在一个MK72底座内,安装时只需要一个5.5米直径的回旋空间,接入440V 60Hz三相电和115V 60Hz交流电为其供电,并提供舰艇航向输入,以及30升1分钟、2千克/立方厘米压强的海水冷却。与“宙斯盾”配套的MK340武器控制台通过线缆接入舰艇作战指挥中心,此外,还有一个MK339操作台布置在“密集阵”系统旁边用于维修和自检,并在自动系统失效的时候人工介入操纵。

交战过程

启动装备

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启动5分钟后,系统处于稳定工作状态,此时系统的作战模式处于准备状态。输入可交战性判据、开火距离、威胁扇面、辐射扇面设置;系统进入初始化,输入计算机程序、输入弹道数据、预先校正数据、选择射频通道;系统自检测,输入自动的可操作性试验控制、自动的故障定位试验控制、人工试验点选择等参数。

输入后,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5秒钟准备,包括计算机准备自检,这时雷达没有辐射信号,然后进入防空/遥控指示/水面作战模式选择。

搜索目标

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利用自身的K波段搜索雷达搜索目标,发现目标后用K波段跟踪和炮瞄雷达瞄准,并自动射击,完全靠自带的雷达搜索、追踪、目标威胁评估、锁定、开火,整个过程不需要人员操纵,不需要舰上其他设备的配合,只依赖自己的雷达搜索、识别、射击,后期和“宙斯盾”系统整合,得到有效的改善。

期间,为节省设备和降低技术的复杂性,雷达按距离设置5个侦察区,每个侦察区对应个9个距离门,每个区宽度3500英尺,盲区2500英尺。当目标穿过侦察区时,搜索雷达都能发现,当处于有一区则看不到,需下一周期再探测。

交战应对

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在目标离己方10海里时,搜索雷达发现目标,计算机计算出目标飞行方向,同时判断目标是否具有威胁性。

此外,操作手可对预先装定的数据进行识别,如不准射击区、非交战区,目标从非交战区进入,火炮便不会射击。火控计算机确认目标是否朝我方飞来,密集阵不用敌我识别装置,而是靠自身运算得到的目标时间距离变化率而定。距变率大的目标在较远的侦察区就开始指示,距变率小的目标可在较近的侦察区指示。整个过程由计算机程序计算出最优化。当目标逼近至5海里时,计算机评估和筛选出威胁性最大的目标并开始瞄准。当目标接近至2海里时,火炮系统自动开始射击。“密集阵”采用的是大闭环火控,跟踪和炮瞄雷达一边跟踪目标,一边跟踪发射出去的弹群,自动纠正射弹的偏差,使弹群无限接近目标直至重合命中。系统判断命中的方式一种是目标爆炸或者坠海,被称为“硬击毁”,还有一种是目标的轨迹发生陡然变化,或者解体,系统也自动判断为以击毁,这被称为“软击毁”。判断目标已经击毁后,系统自动开始搜索下一目标,或者进入待机状态。

逻辑判断

1、目标是在接近本舰还是在远离本舰。如果是接近本舰,系统会识别为有潜在威胁的目标,如果是远离,系统会自动过滤其信息。

2、目标的飞行轨迹是否会击中本舰。

3、目标的飞行速度是否在反舰导弹的合理速度内。高于或者低于“合理速度”的目标,系统会判断为并非反舰导弹而自动过滤。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避免“密集阵”被并不具有威胁的低速目标吸引,例如直升机、小艇等,漏过真正有威胁的反舰导弹。

衍生型号

陆基型

美国陆军将“密集阵”系统改装,固定在拖车上,被称为“百夫长”系统。“百夫长”可以执行防空任务,也可以拦截导弹,还可以应对迫击炮和普通火炮带来的威胁。

武器参数

服役情况

装备国家(地区)

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安装于美国各类舰艇。上至核动力航空母舰下至快速巡逻艇和油轮,以及许多的训练场。供应沙特阿拉伯日本以色列澳大利亚英国巴基斯坦加拿大希腊等国海军和中国台湾地区。

装备情况

1978年,基本型Block 0开始生产,并于1980年首次安装在珊瑚海号航空母舰航母上(USS CORALSEA,CV-43);Block1于1988年首次安装在威斯康辛号战列舰(USS Wisconsin,BB-64)上;Block1B于1999年首次安装于安德伍德号护卫舰上(USS Underwood,FFG-36 )。密集阵系统自1978年以来一直在积极、持续地生产、升级和维护。

2006年3月17日,英国DML保障与系统工程集团与英国皇家海军签订了密集阵Block1B的升级合同,总价为6100万美元。首批16套密集阵系统从2006年开始升级,2007年底开始安装。按照当前的计划,密集阵Block1B系统将于2008年5月装备皇家海军部队。首批16套系统将安装在42型驱逐舰和皇家舰队的辅助舰艇上。

2008年3月,英国皇家海军的人员参观了雷神公司位于图森的工厂,就5套密集阵近程武器系统(CIWS)的顶替进行商谈。

2008年5月,印度可能将进一步采购安装在“特林顿”号(USS Trenton)两栖船坞运输舰上的“密集阵”(Phalanx)近程武器系统(Close-In Weapon Systems,CIWS)。“特林顿”号(USS Trenton)两栖船坞运输舰是印度向美国购买的,该舰艇移交印度后被命名为“加拉西娃”(Jalashva)号。

2010年6月,美国海军在海上测试加装激光武器的“密集阵”防空系统,成功击落了时速高达480公里的无人机。

2014年11月,雷神公司日本海上自卫队签订合同,为后者升级“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CIWS)。根据这份总价2.05亿美元的多年期批量采购合同,雷神公司将负责为海上自卫队提供近防系统升级套件、保障装备和备件。

2017年7月,美国陆军探索可摧毁敌方无人机的新传感器和拦截武器,利用陆基反火箭炮和迫击炮系统从前沿作战基地跟踪并击毁来袭的敌方火力。 反火箭炮和迫击炮系统使用传感器、雷达和火控技术,再加上可安装在车辆或地面上的20毫米口径“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每分钟可发射4500发弹药。

服役动态

1996年,日本海上自卫队夕雾号护卫舰在实弹演练防空战时,“密集阵”没打着拖靶,反倒击中用5.5公里长缆绳拖曳着拖靶的A-6战斗机,两名驾驶员侥幸跳伞落海获救。在中国台湾,一次舰艇演习中,本来“密集阵”应打下空中拖靶,结果竟把拖靶机打落,造成机上4名工作人员全部丧生。

当地时间2020年7月12日,停靠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海军基地美国好人理查德号航空母舰两栖攻击舰突发火灾。舰内产生的高温灼烧和烟雾导致至少30名船员和23名平民在灭火时中受伤。火灾被扑灭后,舰船内部已一片狼藉。舰岛上一具“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已经损毁。

2023年5月,美国军队一艘舰艇上“密集阵”近防系统朝着空中飞过的一架波音737型飞机做出追瞄动作,一旁的美军士兵有说有笑。据推断,视频中出现的飞机很可能是基于波音737改装的美海军P8A反潜巡逻机。同年12月,美国海军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卡尼”号用密集阵”在红海海域击落了一架无人机。这架无人机从也门胡塞武装控制区起飞,该司令部认定它是伊朗制造的KAS-04型无人机。

2024年2月,美国“格雷夫利”号驱逐舰使用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在“最后一道防线”摧毁了胡塞武装的导弹

发展趋势

海拉姆系统

“海拉姆”导弹系统,是由美国和德国联合研发的项目,初衷是为水面舰艇提供高效率、低成本、轻量化的自卫系统,用于补充从北约轻型RIM-7M“海麻雀”舰空导弹到密集阵间的火力空白。是一种可以不依靠外部信息系统的独立的反弹道导弹系统,结合了导弹的高精度和高射炮的灵活性优点。

“海拉姆”导弹系统集“密集阵”Block 1B近程航空武器系统和“拉姆”(RAM)导弹为一体,体现了低成本发展思路。该系统用11枚RAM导弹取代了"密集阵"M61A1 20毫米炮,但仍采用"密集阵"系统的传感器,将进一步扩大"密集阵"系统对掠海导弹的拦截距离。同时,还具备了攻击直升机、飞机和水面目标的能力。

激光近防系统

2011年4月8日,美国海军利用保罗‧佛斯特号防卫系统测试舰(SDTS)在外海成功进行了海用激光炮(Maritime Laser Demonstrator,MLD)的测试,这套整合于密集阵系统炮座的激光武器成功击毁一艘距离1英里外的摩托快艇。此外,雷神公司本身也自费研发雷神激光区域防卫系统(Raytheon Laser 面积 Defense System,LADS),同样采用密集阵系统的炮座,可以部署在地面单位。

2014年6月,美国中央司令部秘密在其波斯湾巡逻的“庞塞”号军舰上部署了30千瓦的激光武器系统。此激光武器系统集成到了“庞塞”号现有的系统上,与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的跟踪雷达相连,可以进行目标定位。在防御方面,这种高能激光可以成功捕捉大量地面目标和无人空中载具。

2014年6月,雷声公司与美国海军签署了一项价值1.155亿美元的合同,升级美国海军的“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该合同截至日期为2017年9月。

2019年9月,美国军队SSL-TM激光炮系统原型机开始测试,该系统将安装在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上,代替“密集阵”近防系统。美国海军计划用LaWS取代密集阵近程防御系统,使LaWS成为新一代的近程防空武器

总体评价

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具有射速高、弹幕密度大、全自动化等特点,对于反舰导弹、小型飞行器等目标具有较强的防御能力。但对空防御作战需要经历目标探测、威胁判断、定位跟踪、火控解算、射击控制、弹丸飞行等过程,系统反应时间较长,备弹量有限且再装填周期长,无法满足持续抗饱和攻击作战需求。(《舰载激光武器跟踪与瞄准控制》评)

作为美国海军深层舰队防御和舰艇自防御项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密集阵”系统作为弹道导弹拦截系统,可保护舰艇和舰员免于敌方威胁,该系统可对抗标准或制导炮弹、直升机、漂雷,以及多种岸基发射的反舰导弹。(中国新闻网 评)

 “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CIWS)是一种可以覆盖近程区域的防御武器,以便在来袭方火力到达舰船之前将其摧毁或击落。CIWS系统每分钟能发射多达4500发炮弹,几十年来一直为舰船平台提供保护。(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 评)

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是美国乃至西方国家海军最重要的舰载近程自卫系统,主要用于拦截来袭导弹。在多次实战中,“密集阵”系统也证明了当初的作战想定是正确的。(海外网 评)

美国航空母舰战斗群的各舰艇还保留有大量的“密集阵”,该系统作为航母最后一道防线的价值可以从两方面来看:首先,如果航母战斗群的前三道防空网能够充分发挥作用,那么“密集阵”作为“捡漏者”还是足堪使用的;但如果敌方反舰导弹发起超饱和打击,成功突防至航母上空的目标较多,且方向集中,单通道拦截的“密集阵”恐怕难挽救母舰。(澎湃新闻 评)

参考资料

Phalanx CIWS: The Last Defense, On Ship and Ashore.defenseindustrydaily.2024-04-10

Mk-15 Phalanx Close-In Weapons System.navysite.2024-04-10

美国MK15“火神”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期刊界.2024-03-23

“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是如何研制而成的?.凤凰视频.2024-03-23

美激光武器已可打击近程无人机和水面快艇.中国军网.2024-03-23

解密近防炮如何拦截高速来袭的目标.光明网.2024-04-15

宏亮瞻局|终极盾牌:海军近防系统的演进与价值(上).澎湃新闻.2024-04-11

解密近防炮如何拦截高速来袭的目标.光明网.2024-04-17

MK 15 Phalanx Close-In Weapons System (CIWS).fas.2024-04-10

终极盾牌:海军近防系统的演进与价值 (下).澎湃新闻.2024-04-11

MK-15 Phalanx.military.2024-04-10

英皇家海军将升级“密集阵”舰炮系统.中国日报网.2024-04-16

美军改造“密集阵”反导系统打击水面目标.海外网.2024-04-11

美陆基密集阵射速每分钟4500发子弹 打出绚丽弹幕.凤凰新闻.2024-04-15

美军舰载“密集阵”登陆伊拉克 发展面临危机.中国网.2024-04-16

MK15“火神”密集阵系统:海上防御的利剑与未来展望.海洋防务前沿.2024-04-17

美研发区域防空激光炮 有望取代“密集阵”.环球网.2024-04-11

mk-15 phalanx close-in-weapon-system ciws.美国海军.2024-05-13

英国称" 密集阵" 武器拦截系统被证明有效[图].央视网.2024-04-11

印度希望购买美制密集阵武器系统装备本国战舰.央视网.2024-04-11

有矛就有盾,战场上如何防范无人机.中国军网.2024-04-11

雷神公司拟为日升级近防系统 可应对海陆空不同威胁.人民网.2024-04-11

美陆军升级反火炮防御系统 将摧毁无人机.新华网手机版.2024-04-11

美海军十年部署被打乱.南方新闻网.2024-04-16

美战舰“密集阵”近防炮追瞄自家飞机.腾讯网.2024-04-16

解密:美导弹驱逐舰在红海做什么?.上观新闻.2024-04-16

美报复性空袭“伊朗目标”!欧盟“外长”警告,中东已成“随时可能爆炸的锅炉”.新华网.2024-04-11

“海拉姆”导弹系统.温州市人民防空办公室.2024-05-11

方阵近迫武器系统.科普中国.2024-04-10

美称中国无人机可饱和攻击美军 激光武器可反制.环球网.2024-04-10

Laser quest: Phalanx, LaWs and the future of close-in weapon systems.naval-technolog.2024-04-10

美海军授出上亿美元“密集阵”近防系统升级合同.中国新闻网.2024-04-11

2019武器装备大盘点.人民网.2024-04-11

可抵御中国航母杀手?美新航母“肯尼迪”建造过半.新华网手机版.2024-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