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祠
相传,董学村为董仲舒“下帷”之处,即董园。 《故城县志》载,董学村汉时名为十里长村,因董仲舒在此下帷讲学后,便更改村名为下帷村,其后又改名为现在董学村。离董学村不远的梧茂村,也是当年董仲舒讲学的地方。
董仲舒祠位
董仲舒祠于故城县董学村,距县城15公里,与董仲舒故里枣强县董故庄相隔5公里。相传,董学村为董子“下帷”之处,即董园。后又易为董学村相沿至今。《汉书》所载“下帷讲诵……,盖三年不窥园”即指此地。董于此开馆讲学,以儒学为正统,亲授弟子数以干计。时曾颇受刘彻赏识和重用,明清以来备受帝王推崇。据清[光绪]《故城县志》载:同治九年[1871年]文生苏鸿勋于此村委董仲舒修祠堂1座、立碑1通,即今董学村董子祠。该祠历年失修,已风烛残年,破败不堪。2007年得以重建,并改定名为“董子讲学堂”。
董仲舒生平轶事
董仲舒在45岁以前一直在此讲学,讲学时设有帷帐。传说他讲学的地点,就在离他故里不远的故城县董学村和梧茂村。
村中至今还流传该村村名“梧茂”的来源。据说当年董仲舒在村中讲学,一次讲得很晚才归来,走到途中不慎把笔帽掉落,由于天黑看不见,他便蹲下,在地上乱摸来寻找笔帽,别人见状便问他找什么,他回答“吾帽也,吾帽也”,此后村民为了纪念他,便把村名改为谐音的“梧茂”。从这些传说中可以看出董仲舒中青年时活动范围和后人对他的敬仰。董仲舒在家乡学习和讲学一直到45岁时(公元前134年)被举荐为贤良,才离开了家乡,被刘彻召到长安。由此即知,故城之董学村,原为董子“下帷讲学”之地,又名“下帷村”,后来才改名“董学村”,今遗址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