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钦州大蚝

钦州大蚝

钦州大蚝,广西钦州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钦州市被誉为“中国大蚝之乡”,大蚝是钦州四大名贵海产之一。钦州大蚝不仅可供鲜食,还可制成蚝豉蚝油等多种制品。其肉质富含蛋白质,口感鲜美,素有“海中牛奶”的美誉。此外,钦州大蚝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2011年9月13日,钦州大蚝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形态特征

钦州大蚝个体较大,形态多样,包括圆形、卵圆形、三角形和长方形等。贝壳长度通常在10-24厘米之间,高度可达6-15厘米。外壳质地坚硬且厚度适中。左右壳大小不同,左壳比右壳更厚实且更深,鳞片较少,常附着于其他物体上;右壳则较为扁平,表面覆盖着薄而平直的鳞片。幼年的贝壳鳞片平薄脆弱,随着年龄增长,鳞片会逐渐重叠,变得坚固如石。壳面颜色多变,可能呈现灰色、蓝色、紫色、棕色或黄色。韧带较长且宽阔,呈紫黑色。闭壳肌痕迹显著,形状多为卵圆形或肾脏形,位置位于中部背侧。

分布范围

钦州大蚝的养殖区主要分布在茅尾海、龙门七十二径以及大风江中下游地区。这些地区的养殖场通常位于河流注入的海湾中、下段,或者距离河口不远的海区。养殖海区的底质类型多样,包括泥、泥沙、沙泥或岩石。该地区水流畅通,水质清澈无污染,自然环境优越,历史上一直是大蚝的重要栖息地。养殖海区的海水盐度全年大部分时间适宜,洪汛期间盐度虽有所下降,但仍处于大蚝可承受的范围内。水温变化幅度在10-30摄氏度之间,极端温度持续时间短。透明度介于0.25-2米,pH值保持在7.5-8.33之间。潮流波动大,流速在0.3-1.5米/秒,呈现出明显的往复流动特性。养殖区内浮游植物资源丰富,年均数量达到2.11×10^7个/立方米,其中硅藻为主要成分,占比高达96.3%。

历史文化

钦州大蚝的历史悠久,早在秦汉,《神农本草经》就记载了牡蛎科的功效,如治疗伤寒发热、女性带下异常等症状。五代十国前蜀时期的《海药本草》也提到牡蛎可用于男性遗精、虚弱乏力等问题。据《钦州地方志》记载,钦州人采集、食用大蚝的历史至少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当地的渔民自古以来就有采蚝的传统,他们通过潜水的方式在海底采集大量的大蚝。

生产情况

截至2011年,钦州大蚝的地域保护面积为129.2平方千米,壳蚝年总产量达到15万吨。到了2016年,钦州市的大蚝养殖面积扩大到15.15万亩,年产量增至23万吨,产业综合产值达到了25亿元。养殖户的人均年收入超过了6.6万元。2018年,钦州市已经建立了多个大规模的大蚝养殖基地,其中包括五个连片万亩养殖基地和十五个标准化吊养基地。

产品荣誉

钦州大蚝在2011年9月13日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参考资料

钦州“蚝”美味向“小冻梨”和全国各地小伙伴们喊话啦!.今日头条.2024-11-19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南区钦州大蚝.豆瓣.2024-11-19

钦州,广西最“蚝”的地方.网易.202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