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南京
辽南京,又称南京析津府、燕京,是辽国的陪都,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西南郊广安门外、卢沟桥乡境内。公元936年,石敬塘起兵反叛后唐,为寻求得到北方契丹人的军事支撑,便向耶律德光乞和,许愿灭后唐之后将幽燕地区及雁门关以北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公元938年,石敬塘遣使向辽太宗送上燕云十六州的图籍,辽太宗将幽州定为“南京幽都府”,作为辽国陪都,因其建立在大辽疆域的南部所以称“南京”,又因在燕山之南,又有“燕京”之称。辽开泰元年(1012年),改南京幽都府为燕京析津府,名称来自于“以燕分野旅寅为析木之津”。公元1122年,辽南京被女真族攻占。公元1127年,女真族打败北宋,建立金朝,到了公元1153年便迁都到辽南京,改名为中都城,史称金中都。辽南京的布局由外城、内城构成。内城位置偏于西南隅,与外城共用西门、南门。辽南京坊和市的布局基本承唐、五代幽州城之旧,无所改易。城内有纵横交错的街道,有市楼、坊市、寺观等建筑。辽南京是辽国五京之中,人口最多的都城,经济发达,其中陶瓷业非常兴盛,当时辽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五十都来自辽南京,因此辽南京曾被称为辽国的“钱袋子”。
历史沿革
其名称来自于“以燕分野旅寅为析木之津”。后来在金朝经过修缮扩建成为中都。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后唐节度使石敬瑭以割让幽、、云、朔等十六个州(史称燕云十六州)为条件,换取辽太宗发兵协助。
从此此地在明代之前再难臣属中原,只有不到三年的时间(1123年二月完颜阿骨打以“海上之盟”归还了太行山以南的燕京诸州——1125年十二月完颜晟第一次伐宋攻下燕山地区)归北宋燕山府管辖过。
辽南京又称燕京、析津府,是在唐代幽州城基础上建设的城市。在今北京市西南。城墙高三丈宽一丈五尺,幅员三十六里,是五京中最大的城。辽南京子城又称内城、皇城,位置偏于西南隅,与大城共用西门、南门。子城之中主要是宫殿区和皇家园林区,宫殿区的位置偏于子城东部,并向南突出到子城的城墙以外。南为南端门,东为左掖门(后改称万春门),西为右掖门(后改称千秋门)。宫殿区东侧为南果园区,西侧为瑶池宫苑区。宫苑规模较大,瑶池中有小岛瑶屿,上有瑶池殿,池旁建有皇亲宅邸。
由于子城位置偏于西南,城中只有两条贯通全城的干道,一条是东西向干道,名檀州街,一条是南北向干道。另外两条干道则只能从城门通往子城而终止。除干道之外还有次一级道路。里坊区分布在子城周围,从文献中可以确定方位的有归厚、显中、棠阴、甘泉、时和、仙露、敬客、铜马、奉先等九坊。坊内的一些寺观一直留存到现在,如现在的法源寺即当时的悯忠寺,现在的天宁寺塔即是当时天王寺内之塔。
位置
辽南京位于现代北京的西南部,位于西城区的南半部(从1952年到2010年被称为宣武区)。城市的外城墙周长约为36里,虽然一些学者认为实际长度更接近25-27里,城墙高9米,顶部宽4.5米。城市有八座城门,分别位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东有安东门和迎春门,南有开阳门和丹风门,西有显西门和清普门,北有通天门和拱辰门。城墙上有910座战争塔楼。城墙外有三层护城河。在丹风门外是极具辽朝贵族打马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