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幽十六州”。其名称最早见于《宋史·地理志》,是位于今天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的十六个州。具体包括:幽州(今北京市)、顺州(今北京顺义区)、儒州(今北京延庆区)、檀州(今北京密云区)、蓟州(今天津蓟州区)、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市北)、新州(今河北张家口市涿鹿县)、州(今河北张家口市怀来县)、武州(今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区)、蔚州(今河北张家口市蔚县)、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市东)、朔州(今山西朔州市区)、云中郡(今山西大同市云州区)。
燕云十六州所辖地区,唐以前本属于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文明冲突的前沿,唐代在此处迁徙归化的少数民族,设立藩镇割据一方。安史之乱后,幽州地区藩镇割据,社会动乱,唐王朝无力阻止。与此同时,在北方草原迅速崛起的辽朝趁乱不断南下寇掠。后唐明宗时期,契丹对幽州地区的多次袭扰令后唐加强了防备,契丹见幽州防备加强,难以掠侵,将目光转移到山后地区,多次侵扰云、朔等地。契丹的频频侵扰让明宗李嗣源十分不安,命石敬瑭总领幽云一线的军力,防范契丹袭扰,河东地区的军政大权由此落入石敬手中。后唐李从珂继位后,对石敬瑭十分忌惮,准备将他调离河东后进行处置。早有异心的石敬瑭趁此公开反叛,并以燕云十六州为交换条件,求契丹辽国增援,十六州自此进入辽国统治之下。后周世宗虽进行北伐,但仅收回二州三关之地。到了宋朝,宋太祖先是计划以“和买政策”收回十六州,但随其亡故而搁置。宋太宗组织过两次北伐,皆以失败告终,还使得宋辽扭转攻防之势,辽兵频频南下,直至澶渊之盟签订后双方才保持暂时的和平。宣和二年(1120年),宋金签订了"海上之盟",商定共同灭辽,并在事后将十六州划还宋朝。然而在联合行动中,宋军未能如约攻克燕京,金朝以此为由拒绝交还燕云十六州。最后,宋只能用100万缗税钱“赎城费”将燕京及蓟、景、檀、易、涿、顺六州赎回,但不久金兵南下,北宋灭亡,十六州之地进入金朝统治。到了元朝,忽必烈迁都燕京,改称大都,燕云地区全部隶属于元代中书省管辖。明洪武元年,徐达率领明军自东面齐化门进入大都,汉人再次控制了长城以南地区,燕云十六州在时隔400多年以后,重回汉族王朝的统治之下。
燕云十六州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都有着重要地位。燕云地区扼守燕山和太行山,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不仅拥有山脉以及河流作为天然防线,还有长城及五关构成的人工防线,无论是游牧民族想要南下,还是中原王朝想要北上,燕云十六州都是易守难攻之地。经济方面,燕云十六州温暖湿润的环境利于农业的生产发展,同时还有适合农耕、提供财富的大同盆地和平原沃土,发达的水系以及宜于放牧的内蒙古草原,因而这一带古往今来都是人口较为稠密的地区,有较充足的劳动力和兵力,可以提供强大的财力支持和兵源补给,具有重要经济价值。
名称与定义
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夺取政权,向契丹求援,拜契丹主为父,许诺事成之后,俯首称臣,割地纳贡。公元936年,契丹出兵帮助石敬瑭推翻了后唐,建立后晋。后晋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将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北方地区自后晋乃至宋代均无险可守,从地理环境上来说,给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进攻中原地区创造了有利条件。早在李亨时,十六州名称就基本确定下来,但当时并无“燕云”一词,“燕云”一名最早见于《宋史·地理志》:“至是,天下既一,疆理几复汉唐之旧,其未入职方氏者,唯燕云十六州而已。”此后方有“燕云十六州”之说,该段记载也描述了当时燕云十六州未归属中原汉族王朝统治的事实。
区域范围及概况
整体范围
燕云十六州,大致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市地区以及河北省北部、山西省北部的大部分地区,东西长约600公里,南北长约200公里,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其范围相当于以北京市和山西大同市为中心,东至遵化市,北迄长城,西以山西神池为界,南至天津市、河北河间、保定市及繁峙县,宁武县一线以北地区,中间隔着一座太行山,其东七州(山前)为幽、蓟、瀛、莫、涿、檀、顺各州,西九州(山后)为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由于燕云十六州位于我国华北地区北部,长城以南,后也以“燕云”泛指华北地区。
自然环境
燕云十六州地处北纬39°~41°之间,属于暖温带季风性落叶阔叶林气候(西部部分地区属于暖温带季风性森林草原气候),环流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夏季高温多雨。土壤方面,十六州中云、应、寰、朔四州处于晋北黄土高原,其余十二州则分布于冀北山地以南的华北平原北部,属于黄土覆盖区,土层深厚、质地均一、结构疏松、持水好。水文方面,桑干河由东北自西南穿过燕云十六州中部,南部则有拒马河(白沟河)自东向西流过,黄河的转角处流经云州区、朔州市,此外还有发达的海河、滹沱河、永定河、潮白河等水系。地形地势方面,燕云十六州扼守燕山和太行山,云州地区北抵阴山山脉东段,南有太行山、吕梁山脉,中间隔恒山、五台山。河北北部是平坦的华北平原北部,山西北部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形成了无数连绵起伏的丘陵区和众多的盆地。整体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
行政区划沿革
人口变化
唐末五代,燕云地区的动乱致使人口锐减,燕蓟地区被俘和迫于战乱流徙北去的人口可达 2 万户,10 余万人,占盛唐时该地户口的 1/4 左右。
燕云地区割辽之后,虽然有一部分百姓自愿回归中原王朝,如雍熙五年“云、应、寰、朔州民……久困戎虏……愿移旧地,南居忻代之境”,但仍有一部分留在燕云地区。随着辽李世民时期以燕云为目标的战争的基本结束,辽王朝采取了各种措施补充这里的人口。据统计,辽初至中期先后迁入燕京地区的户口约 2 万余户,“澶渊之盟”以后,辽宋之间大规模的战争基本停止,燕云地区大规模的迁入、迁出活动也随之停止,人口发展进入自然增长阶段。据《辽史·地理志》所载,南京道所辖户籍计243000户,西京道所辖户籍计155000户,两道合计为398000户。
及至辽末,战乱带来的人口外迁、灾荒、杀掠导致燕云地区人口减少,辽、宋、金作战较多的幽云地区最为严重,辽南京良乡县“经兵火之后,屋舍居民靡有孑遗”。自太宗天会八年(1130年)后,北方的大部分地区都已步入人口恢复的进程,到大定四年(1164年),中都、河北省、山西省等路的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是谓”人稠地窄,寸土悉垦”。
及至蒙古军马南下,据《金史·地理志》所载,仅中都路人口便有84万余户。但随着蒙古南下,战乱再起,百姓被杀被掠者不计其数。据估计,战后所剩人口十者仅存其一二。随着元朝建立,社会逐渐稳定,尤其是元迁都燕京,改称大都后,燕云地区政治地位快速上升,经济发展,人口逐渐增多。《元史·地理志》所载,至元七年(1270年),大都地区共有十一万四千五百九十户,上都路有人口十一万余。据估计,到元代中期最繁盛之时,仅大都及京地区的居民大约就已增加到八十万至一百万人口之多。
元末,由于战争爆发、自然灾害频发、鼠疫流行,各地人口急剧下降,到明朝建立初期,洪武二年,北平府境只有14974户,48973口。经过洪武移民和永乐迁都以及明朝统治者一系列移民政策,燕云地区的人口逐渐都得到恢复,以北直隶为例,明代永乐以后,北直隶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6%。从永乐十年(1412年)至崇祯三年(1630年),北直隶民籍人口从211万增加至700万;若与军籍人口合计,北直隶人口从331万增加至1095万。
历史沿革
晚唐乱象
燕云地区在唐五代时期主要隶属于河北道与河东道,中晚唐时由于藩镇割据,辽朝袭扰而动乱不堪。天宝末年,安禄山以涿州市为根据地,掀起“安史之乱”。叛乱平定后,李豫于公元762年命叛军降将李怀仙为幽州节度使,李怀仙的部下却在几年后将其杀害,夺取了幽州地区的控制权,此时的唐王朝已无力对此进行管制,此后幽州逐渐成为长期割据一方的河朔三镇之一,常年战乱,社会动荡。北方游牧民族则趁幽州之乱,时常南下侵扰,加剧了幽州地区混乱的局面。据《新五代史》记载,唐末藩镇割据混战之际,契丹趁幽蓟地区守卫松散虚废,常年进行寇掠:“自唐末幽、蓟割据,戍兵废散,契丹因得出陷平、营,而幽、蓟之人岁苦寇钞。自涿州市至幽州百里,人迹断绝,转饷常以兵护送,辽朝多伏兵盐沟以击夺之。”钦德可汗时期,契丹势力逐渐强大,而河北地区仍然处于战乱之中,契丹南下侵扰幽、蓟地区愈加频繁。
山后纷扰
十六州中位于太行山北段偏西一侧的山后(或称山北)地区包括云中郡、寰州、应州、朔州市、蔚州、妫州、儒州、新州、武州。后李嗣源时期,契丹对幽州地区的多次袭扰令后唐加强了防备,赵德钧被任命为幽州节度使后,在以往契丹多次扰掠的阎沟修建城池,派兵驻守,又在幽州以东五十里构筑潞县,在幽州东北一百余里修建三河市,疏通幽蓟两州的运输道路。契丹见幽州防备加强,难以掠侵,将目光转移到山后地区,多次侵扰云、朔等地。辽朝的频频侵扰让明宗李嗣源十分不安。后唐长兴四年(933年),李嗣源加封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兼任侍中、太原市尹,另兼职大同市、振武、彰国、威塞等地军队蕃汉马步军总管,掌握了河东地区的军政大权,总领幽云一线的军力,以抵御和打击契丹:“以石敬瑭镇河东,总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御之。”李嗣源以为此举进一步增强了北方的防御力量,实际上却为后来石敬瑭的“割让”行为提供了便利。
割让入辽
清泰元年(934年),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起兵,杀了继位不到半年的闵帝李从厚,自立为帝。当时镇守太原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手握重兵,令李从珂十分忌惮,而石敬瑭也确实怀有反心。清泰三年五月,李从珂改任石敬瑭为郓州节度使,接着降诏催促石敬瑭前往就任,想要把石敬瑭调离重要地区,以便处置。早有异心的石敬瑭不愿束手就范,随后举兵反叛,后唐派张敬达前往镇压。石敬瑭力量不足,于是向辽太宗耶律德光称臣求援,答应以父礼事奉,并许诺灭唐以后将卢龙县一道和雁门关以北诸州割让给辽朝。耶律德光见中原有隙可乘,答应秋高马肥时倾国赴援。九月,耶律德光亲率五万骑军长驱直入,直抵太原城北。十一月,耶律德光决定立石敬瑭为晋帝,作为交换,石敬瑭向辽称臣、称子,并割让燕云十六州,每年向辽纳帛三十万匹,燕云十六州自此进入辽国统治之下。
耶律德光接管燕云十六州以后,为了更好地接管,选择沿用原来中原的制度,“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并在汉族地主阶级和契丹贵族中选任各级机构的官员,尊重汉地旧有的封建官制礼仪。并以五京为中心划分五道,十六州分别隶属于南京道与西京道。升幽州为辽南京,也叫燕京,原幽、顺、檀、涿、蓟五州属之;又以云中郡为西京,称西京大同府,设西京道,原云、新、武、妫、儒、蔚、应、寰、朔九州属之。契丹辽朝对燕云地区的成功统治,是其统治者因俗而治的成功实践。
世宗北伐
后周显德元年(954 年),太祖郭威病死,其养子柴荣即位,是为周世宗。北汉乘后周国丧之际,政局不稳,联合辽朝南下伐周,在高平城被完颜雍击败。此时,南唐、后蜀,都想勾结契丹,以图中原。世宗于是先出兵伐后蜀,取其阶、成、秦三州。次伐南唐,尽取江北之地,南唐称臣奉贡。公元959年,世宗亲自率兵北伐辽国。时值耶律璟在位,沉湎于酒,国势中衰,世宗一举拿下瀛、莫二州以及淤口(今河北霸县东)、瓦桥(今河北雄县西南)、益津(今河北霸州市)三关之地,直趋幽州。可惜此时世宗患病,只能班师回朝,不久就死了,北伐大业终未完成。
北宋时期
太祖“和买”
宋朝建立之初,宋太祖考虑到燕云十六州的北方险防线早已尽归契丹,强攻阻碍很大,且契丹兵强马壮,而宋朝军力不足,不宜过早与契丹发生正面的军事冲突,故决定用较为“和平”的方式暂时拖住契丹,待时机成熟后方可实施收复燕云的计划,于是做了两手准备:一是以和平方式用钱财赎回幽云,一是以战争手段收复幽云。为此,宋太祖专设封桩库,把每年财政节余封存库里,准备储满三五百万之数,向契丹赎回幽云地区,如契丹不允,即以此钱作为兵费,武力收回燕云地区。最终,“和买”政策未能落实就随着宋太祖的驾崩而中停。
太宗北伐
太平兴国四年(979 年),赵光义攻下太原,灭掉契丹所扶持的北汉政权,随后打算一鼓作气,乘胜收复幽云十六州,亲自率兵发动了第一次幽州战役。最终在高梁河一战,宋军大败,元气大伤,太宗股中两箭,狼狈逃回。雍熙三年(986年),宋军兵分三路,再次大举进攻幽州,岐沟关、朔州、君子馆三仗,宋军大败,损兵折将不下30万之众,杨业殉国。至此,宋太宗两次北伐均未能成功,再难在短期内收复燕云地区。
澶渊之盟
两次幽州战役的失败使得宋军从战略进攻转变为战略防御,辽军则从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开始频频南下,成为当时宋朝的最大外患。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军再次大举南下,直抵黄河岸边的澶州(今濮阳市)城北,宋都开封市告警。面对危急形势,宋朝不少大臣胆怯,主张南逃避敌。宰相寇凖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决反对南逃,主张御驾亲征。宋真宗听取建议,亲率大军到达澶州城,鼓舞了前线宋军,士气高涨;辽军则因一路征战,难免损兵折将,形势已转而对宋军有利。当辽国统军挞览被宋军射死后,辽军更处劣势,于是希望议和,体面撤军。宋真宗畏敌情绪严重,在有利形势下也以议和为上,希望尽早结束战事。于是,经过谈判,宋辽双方于景德元年十二月(1005年)签订了"澶渊之盟",其内容大致如下:其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耶律隆绪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论。其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宋遂城及逐、瀛、莫三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其三,宋朝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编二十万匹。至雄县交割。其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宋朝在占据优势局面的情况下签订盟约,输金纳捐以求辽国不再南侵,还未能收回十六州,可谓屈辱。不过,澶渊之盟使得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余年和平,客观上有利于双方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民族融合。
联金灭辽,收回六州
辽朝后期,统治日趋腐败,与此同时女真势力迅速崛起,建立金朝,大有灭辽之势。金朝希望与宋朝联合,牵制并夹击辽朝。宋徽宗也想借金朝力量,收复十六州。宋金双方经过多次交涉,于宣和二年(1120年)签订了"海上之盟",商定:金取辽洛阳市大定府,宋取辽辽南京,共同灭辽;灭辽后,宋收复燕云十六州,将过去每年给辽的岁币转交给金。然而在联合行动中,宋军未能如约攻克辽南京,反而被辽军打得大败。金军则顺利地拿下了辽上京和中京,甚至攻占了应由宋军负责的辽南京,金因此拒绝交还燕云十六州。最后,双方经过谈判,由宋向金提供100万缗税钱“赎城费”,金朝才将燕京(辽南京)及蓟、景、檀、易、涿、顺六州交还北宋。不过金朝在交割地界之前已将燕京城洗劫一空,宋军拿到的只是一座空城。然而,很快金朝灭掉了北宋,完颜晟又从宋人手中夺回了燕云十六州,借此一步步向南逼近,将金朝势力推至黄河以南。
金朝统治
金灭北宋之后,燕云地区归入金朝统治之下。皇统元年,金“以燕京路隶尚书省,唐长安城及山后诸部族隶元帅府”,进一步确立了对该地区的统治。金贞元元年(1153年),完颜亮完颜亮迁都燕京,改称中都,并改燕京路为中都路,析津府为大兴府,属中都路。贞元二年(1154年),改析津县为大兴县。据《金史•地理志》所载:幽、蓟、檀、涿、顺州划入中都路,幽州(辽南京)为大兴府。蓟、涿、顺仍用旧名,檀州设为密云区,隶属于顺州。云、应、朔、蔚、寰、新、妫、儒、武九州归入西京路。其中云中郡为明朝大同府,新州设为德兴府,妫、儒二州设为妫川县、缙山县,均隶属于德兴府;应、朔、蔚沿用旧名,寰州设为阳县,隶属于朔州市;武州设为宣德州。瀛、莫二州划入河北东路,瀛州设河间府,莫州沿用旧名。
元朝统治
公元1234 年,蒙古灭金,燕云地区归入蒙古治下。公元1264年八月,孛儿只斤·忽必烈迁都燕京,改称大都,并于公元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元朝建立以后,将燕云地区全部划归中书省管辖,即属于“腹里” ,占据重要的政治地位。据《元史•地理志》所载:幽、蓟、檀、涿、顺、妫、儒七州划入大都路,其中幽州为大都,蓟、檀、涿、顺沿用旧名,儒州为龙庆州,妫州为怀来县,隶属于龙庆州。蔚、新、武三州划入上都路,蔚州沿用旧名,新州为保安州,武州为顺宁府。云、应、朔、寰四州划入大同路,云中郡为西京大同府,应、朔沿用旧名,寰州为鄯阳县,隶属于朔州。瀛、莫二州划入河间路,瀛州设为河间路总管府,莫州沿用旧名。
明朝统治
明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府(今江苏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七月,徐达率水陆两路大军进攻元大都,明军很快就占领了通州,元顺帝携后妃、太子放弃大都城,逃往元上都开平。八月初二,明军自东面齐化门进入大都,推翻了元朝政权在中原地区98年的统治,汉人再次控制了长城以南地区,燕云十六州在时隔400多年以后,重回汉族王朝的统治之下。随后,朱元璋下诏改大都路为北平市府,取“北方太平”之意。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改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据《明史•地理志》所载:顺州降为顺义区,檀州降为密云县,与蓟、涿州市同归顺天府治下。蔚、云、应、朔、寰州属大同府。新、武二州为保安州,儒州改为延庆州,妫州为怀来卫,归延庆,延庆州、保安州直隶京师。瀛州为河间,莫州为任丘市,二者皆属河间府。
同时,为防范和抗击元朝残余势力,自朱棣永乐年间卫所内迁后,至朱祐樘弘治年间,明朝建立了九镇,又称九边重镇,即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的防线,对加强北部边防有着重要作用。此外为加强京城的防务和保护帝陵的需要,又在北京西北增设了昌镇、北京西南增设了真保镇,共计为十一镇,合称为“九边十一镇”。其中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昌镇、真保镇皆位于燕云十六州地区。大同镇作为九边重镇之首,也是明朝首都北京的北大门。地处山西省北部,西为平虏、威远,中则右卫、水口等处,皆为要害之地,不仅是蒙古入侵山西必由之路,且因地势平漫,进攻兵力往往成一定规模,需重兵把守。
经济
农牧业
燕云十六州自唐朝末年以来因藩镇割据,社会动荡,人口大量流亡,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自从辽赵光义接受石敬瑭献地之后,在这里的统治秩序逐渐稳定,农业生产逐渐恢复,特别是在圣宗以后,进入了比较迅速的发展时期。统治者以免除租赋、提供耕牛、种子等扶植政策,鼓励农民垦荒种植,使得南京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就农业生产来看,无论是各类蔬菜、果实、粮食、桑麻,还是鸡兔等家畜,产量都很充足,水质优良,土地肥沃。
金朝时,统治者也采取了移民关内、屯田开荒、劝课农桑、兴修水利等众多措施来保障农业发展,使得金朝的中都、河北等路成为金朝农业生产最为发达的地区。此外金朝沿袭辽朝于燕云地区牧马的旧例,也于此地营田牧马,用以充实军力。金还设有山后四群牧、山前诸群牧,皆位于燕云地区。
元末战乱之下,整个北方经济都遭到了巨大破坏,经过明初发展,北方的大部地区出现了全面复苏,特别是永乐疏通大运河和迁都北京后,给北部运河沿岸的土地开发经济增长带来活力,尤其是棉花种植业较为突出,燕云十六州所属北直隶即为全国棉产中心之一。然而由于人口大量南迁,北方土地垦辟较少,占有率较低,荒闲众多,耕作粗放,不仅是燕云地区,整个北方的农产量都较低。
商业
辽代,随着燕云地区农业的发展,商业也逐渐兴起,不仅南京城中有一定规模的专供贸易交换的场所:"城北有市,陆海百货聚于其中",南京道涿州安次县、唐长安城道的望云县等州县治所中也都有规模不等的商市。南京的宝坻县商贸也十分发达:"凤城西控,日迎碣馆之宾;海东邻,时辑灵槎之客。而复枕之剧务,面交易之通,云屯四境之行商,雾集百城之常货。"描绘了一幅连接河海、吐纳百货的商业集镇的繁忙景象。
及至元朝统一全国,大都成为商业、手工业都极为发达的大城市,首都内外的商业行市达30余种。南北商人络绎不绝,各式货物均有贩卖。在元最为鼎盛的时期,元大都内熙熙镶镶,都城内外的商业行市达30余种。其中,米市、面市、缎子市、皮帽市、帽子市、穷汉市、鹅鸭市、珠子市、沙刺市(即珍宝市)、柴炭市、铁器市,皆在今北京积水潭北一带。这里还停泊着大量南方来的漕运船只,是元大都最繁华的商业区。元人黄仲文所作《大都赋》即描述了元大都当时的繁荣景象。
明初战乱之后,北京人口锐减,漕运断绝,商业萧条。随着明朝定都北京以及运河的疏通,以及国力的恢复和发展,到明中叶,北京的商品生产和商业日渐活跃,列市贸易不仅有各种日用百货,还有来自海内外的器具珍玩,形成全国最大的消费市场和商业中心。此外,北京城店铺林立,分一百三十余行(少数是手工业作坊),万历时全城店铺约万户。然而,除了北京外,燕云地区的商镇比起南方来说发展得较为落后,不仅数量少,更没有范围可观的市场网络,交易地点与形式也基本是传统的集市贸易。随着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这种集市贸易在明中晚期大大发展了,表现为集市点增多了,交换频率增加了,交换品种与规模扩大了。但更广大的乡村集市,多是日中为市,贸毕而返,交易货物多是本地区出产物的余缺调节。至于棉纺织业、丝织业、陶瓷业等工商业,燕云地区也比不上南方,整体来说,燕云十六州的商业在全国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
社会
文化教育
燕云十六州在入辽之后,经过一段比较安定的恢复和发展时期,学校也逐步得到恢复和扩建,辽朝在南京和西京都设有学校,用以推广文化教育。这些学校为燕云地区培育出了大量杰出的政治人才。同时燕云地区也沿袭了原有的科举制度,为辽国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当时,大都还是全国的文化、教育中心,有许衡、王恂等理学大家,儒释道以及基督教等思想在这里得到广泛传播。元末时,北方社会文化同样受到战乱影响,明朝建国后,朱元璋就为北方文化落后派遣大批国子生到各州县任教。永乐迁都后,政治文化中心由南京转到北京,一定程度有利于北方文化的发展,却并不能改变南北文化悬殊的状况,仅从科举情况就可见一斑,根据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的统计,有明一代,北直隶全区的进士数只是江南10府的15%。
民族问题
自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燕云地区就成为各民族杂居融合之地,入辽后,不少游牧民开始在城中或周围过上半农半牧的生活,城市里杂居着“蕃汉”人口。在政府的分治政策下,民族关系十分融洽,通婚现象也十分常见。复杂的民族成分使得燕云地区的文化氛围十分多元、包容,形成了“华夷同风”的文化现象。元代时,元大都内同样也居住了蒙古、辽朝、女真、渤海国、汉等众多民族,是燕云地区多年以来民族杂居融合的反映,也是元代多民族国家的一个缩影。明初迁都之前,燕云地区更多是作为北部防御前沿,在明初追剿前元势力的过程中,明朝还把内蒙古地区等北部边地的蒙古族、汉族等大批民众强制内迁安置在燕云多地,以切断北逃元朝政权南下的联系,因而既有作为军事组织管理机构卫所所辖的世袭汉族官军,也有府州县所辖的汉族各职业群体,还包括久居此地或归附安插于此的蒙古族、回族人和女真人等。迁都北京之后,各民族的达官显贵、政治名流、富商巨贾和文化名人也汇聚于此,各民族文化更趋丰富多元,整个燕云地区的民族融合较为成功。
战略价值
政治价值
燕云地区是南方中原王朝保护农业区、抵御游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十六州一旦丧失,长城防御体系就被打破,使北宋与辽共有华北平原,北宋也就无险可守了。而南方王朝想要统一疆土,也必须跨过燕云地区的重重阻碍,该地区一旦落入外敌之手,则意味着统一之路的艰难加剧。同样,对北方游牧民族来说,占据燕云十六州也意味着能够更加容易接触、进入中原地区。在中原王朝强盛时期,燕云十六州也是经略东北的重要基地。同时,对中原王朝来说,自古形成的夷夏观根深蒂固,燕云十六州被“割献”给少数民族这一事实代表着对中原王朝尊严的践踏,如果不能收复,则是一种耻辱。
军事价值
燕云十六州地区,扼守燕山和太行山,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历来是中国兵家必争之地,具有很高的战略价值。从地形上看,燕山山脉和北太行山山脉构筑了燕云地区的第一道防线,两座山脉屹立在华北平原北部,能够很好地阻挡以骑兵为优势的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燕云地区横贯交错的河流则构建了第二道防线,其中部和南部的桑干河和拒马河不仅可以作为防御屏障,还可以用于运输军事战略物质,而拒马河又以易水与白沟河为两翼,构成了燕云地区南部的河流防御体系。此外燕云地区的长城及五关(金坡关、居庸关、古北口、松亭关及渝关)在阻挡北方铁骑入侵中原王朝方面也起着巨大作用,构成了燕云地区坚固的人工防线。无论是游牧民族想要南下,还是中原王朝想要北上,燕云十六州都是易守难攻之地。州
此外,燕云两地皆产马之区,马匹多少优劣在古代战场上往往占极重要因素。宋代的积弱,与幽、燕、云中产马之地全入他人之手,马匹驽劣有关。辽朝战马强盛,很大程度也得益于占有燕、云等优良牧地。可以说,燕云地区所能提供的优良马匹对军队战斗力的提高有着很大帮助。
经济地位
燕云十六州地处北纬39°~41°之间,属于暖温带季风性落叶阔叶林气候(西部部分地区属于暖温带季风性森林草原气候),温暖湿润的环境利于农业的生产发展,同时不仅有适合农耕、提供财富的大同盆地和平原沃土,发达的海河、滹沱河、永定河、潮白河等水系,还有宜于放牧的内蒙古草原。因而燕云地区古往今来都是农业发达,经济繁荣,人口稠密的地区,有较充足的劳动力和兵力。以辽朝为例,五京乡丁出兵数目中,“燕云十六州”的南京、西京比其他三京总和的三倍还强,是辽的重要兵源地。可见燕云地区的经济价值不容小觑,能够提供强大的财力支持和兵源补给。
相关文化
诗文
入塞(其一) [宋]王安石
涿州市沙上望桑干,鞍马春花特地寒。万里如今持汉节,却寻此路使呼韩。
出塞 [宋]王安石
涿州沙上饮盘桓,看《舞春风》小契丹。塞雨巧催燕泪落,蒙蒙吹湿汉服。
涿州即燕云十六州之一,此时已属辽境,这两首诗都是嘉祐八年(1063)王安石使辽时留下的。本次使辽的使命无明确记载,学者推断为宋遣遗留物使或答谢使。嘉八年三月,赵祯驾崩,四月遣使向辽告哀。之后,按照规制,辽方派出祭吊使祭吊,宋方就要派出使节答谢。新皇登基,宋方还要派出告登宝位使(告即位使),辽方要派出贺登宝位使(贺登位使)。此间,宋方还要派遣遗留物使和答谢使。这里的“遗留物”,就是北宋送给辽方故去的皇帝遗留物,作为纪念用。
离云中一首 [宋]郑獬
南归喜气满东风,草软沙平马足松。料得家人相聚说,也知今日发云中。
回至涿州 [宋]郑獬
来时已犯长安雪,今见春风入塞初。为问行人多少喜,燕山南畔得家书。
郑獬出使辽朝到达了西京,这在辽宋交聘中属于极个别的。据推断,郑獬使辽时间在辽清宁八年(1062年)腊月,其以右司谏、直集贤院、同修起居注身份贺耶律洪基正旦,而此时辽皇帝恰在西京。《离云中一首》中的云中即指辽西京,也就是十六州中的云中郡。《回至涿州》则记载了郑獬使辽回程时到了涿州,正值春气涌动,心情舒畅,恰巧又接到了家书,非常高兴。
过虎北口 [宋]韩琦
东西层瓛郁嵯峨,关口才容数骑过。天意本将南北限,即今天意又如何。
虎北口,即今古北口,在北京密云区东北,介于山海关区、居庸关之间,是长城线上的重要关口之一,属于十六州之地。这首诗是韩琦在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以右司谏、直集贤院兼任契丹正旦使出使辽朝时,路过虎北口有感而作。诗中描写了虎北口的险要形势,而如今却为辽国所控制,表达了作者对丧失长城屏障的惆怅心情。
秋兴八首 其六 [明] 尹耕
王喜城边古废丘,金波泉涌夹城流。时危异姓能安汉,事去诸刘独拜侯。
鼓几遭豺虎急,山川曾入犬羊羞。石郎可是无长虑,直割燕云十六州。
戏曲
晋剧《白沟河》和秦腔《白沟议和》都讲述了北宋太宗时期宋辽针对燕云十六州的一场大战。即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宋辽大军大战白沟河,辽军不支,假意派遣使者求和,以燕云十六州之地相许。太宗答应了辽的请求,杨继业洞察辽朝求和为诈,力劝太宗坚决抗辽收复燕云。太宗因听信诡言,反诬继业怀有反宋之意,将其全家贬回原郡为民。继业被贬之后,辽邦趁白沟议和之际将太宗围困城内,逼他割让河东之地,杨继业闻讯率领全家儿女与代州百姓,出奇兵于白沟,解救了太宗的故事。
1996年,台湾的歌仔戏世家明华园邀请江松明创作了该年明花园的年度大戏《燕云十六州》。
影视
2020年蒋家骏导演的《燕云台》电视剧,围绕宋辽历史展开叙事,其中涉及燕云十六州内容颇多。
相关遗址
2019-2020年,考古工作者对“燕云十六州”城址之一的鄚州城遗址(位于河北雄县,原属任丘市)进行了钻探与发掘,发现城墙、护城河、道路遗址等,并出土了砖、瓦、陶瓷器等相关遗物。研究表明,鄚州城遗址营建年代可能在唐末五代十国至北宋初年,城址性质可能为五代、北宋时期莫(鄚)州鄚县城址,金、元时期莫(鄚)亭县城址。
史籍记载
《旧五代史》:“寻册石敬瑭为大晋皇帝,约为父子之国,割幽州管内及新、武、云、应、朔州市之地以赂之,仍每岁许输帛三十万。”
《新五代史》:“十一月丁西,皇帝即位,国号晋。以幽、涿、蓟、檀、顺、瀛、漠、蔚、朔、云、应、新、妫、儒、武、寰州入于辽朝。”
《契丹国志》:“幽、燕诸州,盖天造地设以分藩汉之限,诚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也。”
《宋史·地理志》:“至是,天下既一,疆理几复汉唐之旧,其未入职方氏者,唯燕云十六州而已。”
《辽史》:“晋复遣赵莹奉表来贺,以幽、蓟、瀛、莫、涿、檀、顺、妫、儒、新、武、云、应、朔、寰、蔚十六州并图籍来献。”
《元史》:“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
《资治通鉴》:“是日,即皇帝位。割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十六州以与契丹,仍许岁输帛三十万匹。”
《续资治通鉴长编》:“石晋苟利于已,割幽蓟以赂契丹,使一方之人独限外境,朕甚悯之。”“唐室三百余祀,魏博一镇,当日戍兵少于今时,而夷狄未尝侵境者,何也?盖当日幽蓟为唐北门,命帅屯兵,扼其险阻,是以戎马不敢南牧。”“朔塞而南,地形重阻,深山大谷,连亘万里,盖天地所以限华戎,而绝内外也。”“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参考资料
秋兴八首 其六.古典名著网.2023-09-10
【周日早】晋剧《白沟河》——辽军许燕云假意求和,继业收失地奇兵救主.微信公众平台.2023-09-18
秦腔传统剧《白沟议和》全本(李发牢张小亮米小胜蔡香梅王宏义刘晓玲等名家联袂演出).微信公众平台.2023-09-18
技法融中西 曲韵传两岸 ——歌仔戏作曲家江松明及其《侨批》音乐创作.中国作家网.2023-09-18
燕云台 (2020).豆瓣电影.2023-09-18
考古学视野下的燕云十六州——以鄚州城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2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