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远荆山
怀远荆山是安徽省怀远县城关镇的山脉,于中国湖北省西部、武当山东南、汉江西岸。东南谷地宽广,西北巍峨陡峻盘亘省境西北部,呈北西—南东走向。北始房县青峰镇大断层,南止荆门市—当阳市一线,长约150公里;西至远安沮水地堑,东到荆门—南漳县一线,宽约20~30公里。面积约3100平方公里。因古代满山生长木槿,故名。
词语解释
地理方志记载
在今安徽省怀远县西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淮水》:“《郡国志》曰:‘平阿
县有当涂山,淮出于荆山之左,当涂之右,奔流二山之间,西扬涛北注之。’”《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四年》:“帝驰至荆山洪,距赵步二百馀里。”胡三省注:“荆山在州钟离县西八十三里,即萧衍筑堰之地,今怀远军正治荆山。”
史书记载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记载: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其左足。及厉王,姬发即位。和有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人相之,有曰:“石也。”王有以为诳而刖其右足。秦武王薨,周文王即为,和乃抱其璞而哭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视之石也,忠贞之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果得宝焉,遂民曰“和氏璧”。
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公元前228年,秦灭赵之战,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入秦国手中,不幸的是,和氏璧从此从历史记载中消失了。传说中秦灭六国之战后,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
卞和洞亦名抱璞岩、抱玉岩,位于蚌埠市怀远县荆山。相传为春秋时楚国人卞和采玉处,故名。苏轼《涂山荆山记所见》诗中:刖人有余坑,美石肖温”即指此。洞内原有唐胡曾《荆山诗》碑,惜已毁。
清康熙《凤阳府志》:“今两崖间凿痕犹存”;荆山“高一百八十五丈,周围十七里,东有卞和洞。”
《中国名胜词典》:怀远县荆山有抱璞岩,传为卞和抱璞泣血之所。岩上有卞和洞,天然形成,幽深宽广,可容数十人;岩壁有摩崖书刻“青螺石帐”四字;洞上有坑,曰“采玉”,坑内有玉石层迭,晶莹闪亮,恍若白云攒集,俗称:“白云堆。”洞左有溪,碧流淙淙,名曰“濯玉涧”,传为卞和濯璞于此,故名;右有阁,曰“青山”,又名“梓潼”,其内旧有唐人胡曾《荆山诗碑》,上刻其诗云:“抱璞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古人“白璧连城无双产,古洞青螺有旧题”诗句,是此间写照。空山日落猿声啼,疑是荆人哭未休。”
安徽、陕西省、湖北、河南省均有荆山,从《史记》记载的字面理解,和氏璧出自安徽怀远荆山。
和氏璧到底流落何处?资料记载目前有两种推测:第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被作为随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内,并没有作为传国玉玺流传后世。如果这样,将来有朝一日发掘秦始皇陵墓地宫,我们还有机会一睹和氏璧的风采。另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战争中丢失或者被项羽掠夺而去。秦末,项羽率兵进攻咸阳市,焚烧秦宫殿,挖掘秦陵墓,掠夺宝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随后而来的楚汉战争中,项羽兵败,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玉玺或许藏在项羽的首都徐州市〔今江苏徐州),或许遗落在项羽败死的垓下之战(今固镇县)。
与卞和洞以谷为邻的是白乳泉,背依荆山,面临淮河。周围峰峦叠翠,榴林似海,绿树掩映,芳草如茵,远近闻名。
白乳泉原名白龟泉,相传唐贞元年间,泉内曾有白龟流出,因此得名。宋朝,诗人苏轼与其二子苏、苏过自河南省赴杭州市过此,见泉水奇特,誉为“天下第七泉”,并留下《游涂山荆山记所见》诗:“荆山碧相照,楚水清可乱。刖人有余杭区,美石肖温瓒。龟泉木出,牛乳石漫……”因泉水甘美呈乳色,后人改名白乳泉。
其它荆山
我国有四座荆山,分别在湖北省南漳县西部、陕西省富平县西南、河南省灵宝市乡南、安徽省怀远县城关镇。其中以湖北荆山最为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