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夸父

夸父

夸父是中国神话传说人物之一,又有博父、举父之别称,逐日神话的主人公。夸父是远古部族首领后土之后裔,其名代表一个氏族,也兼为氏族首领之名。

夸父最早记载于《山海经》,其中涉及夸父的记载有多处,各有特色。有的指代一个部落族群,有的指代一个神人或巨人。《海外北经》记载夸父是一个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的神人,他因追赶太阳而渴死,他的手杖化作了桃林。《大荒北经》中则记载了他和族人居住在名叫成都载天的大山上,耳挂两条黄蛇,手握两条黄蛇。他是后土的孙子,信的儿子。关于夸父的死因,《山海经》中也记载了两种:一说追日而死,二说夸父帮助蚩尤部落对抗黄帝部落,被应龙杀死。《山海经》之后,从秦到隋的中古时期,对于夸父多为赞誉之声。而唐到清的近古时期,夸父形象较为负面,变成一个狂妄又有些固执的人。现代一般认为夸父是炎帝的后代,是具有神性的巨人,是夸父族一位部落首领。

夸父身上蕴涵着一种源自洪荒时代的宗教旨趣和生存理念,今世之人多认为夸父是一个富有勇气的英雄形象。“夸父逐日”神话表现出一种不怕困难、英勇无畏的精神,成为几千年华族群体心理与精神的投影。在河南灵宝地区,夸父的传说使他成为护佑一方平安的保护神。每年的春天和秋天,他们都要举行纪念夸父祖先神的庙会,举办社火。

基本概况

姓名考证

夸父的“夸”之本义为“大”,本表大义。上古时“父”为男子之称,《山海经》言夸父国又名博父国。博也训大。夸、博意在显示夸父族身材之魁伟高大。茅盾的《中国神话研究ABC》中说“盖夸父乃古巨人族名”,即本为巨人部族或其首领之名。

形象特征

夸父在《山海经》中有多处记载,其形象复杂多变。有兽、巨人、神人多种形象,其中有两处是描写夸父“逐日”时的形象。

山海经·大荒北经》夸父被描述为一个拥有巨大力量的巨人,他以两条黄蛇贯耳,手上还握着两条黄蛇。原文:“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日夸父。”

山海经·海外北经》中,夸父的身材高大,右手握着一条青蛇,左手握着一条黄蛇。原文:“博父国在聂耳东,其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

家族成员

以上参考资料:

历史演变

上古:先秦

夸父的故事最早记载于《山海经》,其中共有六处“夸父”的故事,既有形似野兽的形象,还有人抑或是神灵的形象。其中已出现了夸父逐日的故事,但在《山海经》问世之前,应该就有夸父追日的传说流传了,《山海经》只是把流传已久的故事记录了下来。

《海外北经》记载了夸父逐日、夸父国、夸父形象及邓林的所在:“夸父与日逐走……邓林在其东,二树木。一曰夸父。”

《大荒北经》中夸父是远古部族首领后土之后裔,其名既代表氏族,也指代首领之名。记述了夸父形象、夸父逐日、应龙杀夸父:“大荒之中……故南方多雨。”

《大荒东经》记载了应龙杀夸父:“大荒东北隅中……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

《中山经》记载了夸父之山、桃林:“又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名曰桃林,是广员三百里。”

在《山海经》的《北山经》《东山经》中夸父的形象与兽的特性有其极近似之处。《北山经》《东山经》分别记载有鸟兽状如夸父(但并非夸父):“有鸟焉,其状如夸父……”“有兽焉,其状如夸父而毛,其音如呼,见则天下大水。”

夸父是中国北方一个原始部族的集体名称,而不是某一个具体的部族头领的名字。《山海经·北次二经》又说:“夸父全为鸟形……其音如鹊。”《山海经·西次三经》认为:“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臂……名曰举父(或作夸父)。”这些说明,夸父系部族用兽,鸟作图腾的徽号,这个类似猕猴的巨人族,又叫“举父”。他们体态敏捷,善走如飞,善以石投击猎物。这正是原始人所具备的适应生产斗争需要的特征。正因如此才产生他们能与日逐走的幻想。

成书约与《山海经》同时的《列子·汤问》记载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邓林弥广数千里焉。”《列子》将《大荒北经》与《海外北经》重组,没有地望、容貌装扮、世系、夸父被杀的情节。

中古:秦到隋

尽管记载夸父神话的古籍很多,如《吕氏春秋》《淮南子》《博物志》等,但这些记载追根溯源都是来自于《山海经》。《山海经》之后,首次提到夸父的是《吕氏春秋》的《求人篇》,说大禹求贤时去过北方的“夸父之野”,用的是《山海经》中已经出现的“夸父国”。再次是《淮南子》,说“真人”能够“臣雷公,役夸父”,这是一种艺术夸张,其带有对夸父神力的赞誉。

东汉末年开始,夸父也被人们描述为仙人。这一现象在高诱的《淮南子注》中开始出现,阮籍陶渊明郭璞的诗文中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托名曹丕的《列异记》对此有比较具体的记述:“昔有神人,姓邓名禹字夸父,自有神力,身长一千七百丈……因号邓林也。”但是这种仙人形象在后世没有传承发展下去。

最早为《山海经》作注的郭璞认为夸父是神人,他分析道:“夸父者,盖神人之名也。……恶得寻其灵化哉?”郭璞认为,夸父是一个神人的名字,他逐日的力量以及吞饮河渭的行为,都显示出夸父有神一般的力量。

中古时期的典籍对夸父的态度更倾向于褒扬。比如阮籍《咏怀诗》、葛洪《抱朴子·辩问》、江庵《遂古篇》、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

但六朝时也有对夸父的负面评价,如刘宋释僧说:“真谓夸父追日必渴死者也”的话,对夸父的态度是否定的。

近古:唐到清

唐朝以来,人们在不断引用关于夸父的古籍来撰写文献、诗词作品等的过程中,大多只引“夸父逐日”的传说,《大荒北经》中关于夸父身份及被应龙斩杀的描写很少抄引,只在他处讲“应龙杀蚩尤”与“土龙致雨”是顺带提一下夸父。至于郭璞所说“夸父二死”,直到清末都很少有人讨论。这说明《大荒北经》中那些“民族情感”早已被淡忘了。近古的夸父被简化成一个“狂妄”“强健”又略显“执着”的形象。如唐人皎然:“夸父亦何愚……空留邓林在,折尽令人嗤。”宋人梅尧臣:“夸父逐日死……二子不量力,空有千古名。”元人陈高:“夸父矜其能……邓林木。”明人刘基:“夸父终当死邓林。”清人纳兰性德:“荒哉夸父步。”等等这些近古的典籍诗文对夸父的态度也以贬斥为主,对夸父的赞誉虽也存在,但绝大多数仅止于崇拜其神力,肯定其精神的相当罕见。总之,近古典籍中的夸父几乎完全是一个反面形象。

夸父神话的流传是一个不断“失传”的历程,夸父被当成仙人的现象,在近古几乎完全消失了。但仍可看到其有新增的故事元素。宋代《路史》将夸父编入炎帝的谱系。夸父有炎帝血统在现在看来算是神话常识,但是明确记述他是炎帝后裔的古代文献,仅有这一处。其他诸如《万姓统谱》《同姓名录》《尚史》《绎史》等讲述谱系或上古史的书,都并没有这样说。《路史》还说“夸父以驶臣房国”,后代征引这个说法的很少,可以说最终没得到流传。

邓林的传说,在《山海经》之后是有发展的,传世文献提到邓林之处比提到夸父的还多,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后来的“邓林”与“夸父”失去了关系,单纯地成为“大而美之林”的代名词。

现代

从现代学者的研究来看,较有影响的夸父巨人说(夸父族说),将夸父作为“神人”看待并加以猜测推断。夸父巨人说,由茅盾最先提出,后经王孝廉、袁柯等学者的进一步发挥,使得此说逐渐完善系统,且演变为夸父族说。

该说法依据《山海经》中关于“夸父逐日”以及“夸父与应龙战”的记载,认为夸父是古时的一位巨人,更可能是炎帝的后裔,是整个夸父族里的一个成员或是部落首领。茅盾还受到了北欧幽冥神话体系的影响,将夸父的巨伟多力与希腊的巨人族联系起来。他由此推测,《列子·汤问》中“愚公移山”神话里出现的“夸娥氏二子”为巨人族夸父的后代。王孝廉先生认为夸父是居住在北方大荒的巨人,而袁珂先生则推测夸父是炎帝的后代,是具有神性的巨人。

相关传说

夸父逐日

最早的完整的夸父逐日故事,出自《山海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从前的河南灵宝市叫做桃林,又叫桃林县。桃林县西有座夸父山,这里一直流传着“夸父追日”的故事。

上古时候,中国北方的成都载天山上,住着巨人夸父族。这个部族的头人夸父,身高无比,力大无穷,有不平凡的意志。那时世界上毒蛇猛兽横行。夸父为了族人们能活下去,每天跟洪水猛兽搏斗。他把捉到的凶恶的黄蛇绑在自己的两只耳朵上,抓在手里。

有一年,天大旱使人无法生活。夸父就立下志要赶上太阳,把太阳捉住,让它听从人们的使唤。追日时,他最终口渴而死。夸父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大山。这就是现在灵宝县西三十五里灵湖和池峪中间的夸父山。夸父死时扔下的手杖,也变成了一片桃林。桃林的地势险要,以后人们就把这里叫做“桃林塞”。而他的后代子孙就居住在夸父山下,繁衍后代。而他们居住的村子就叫“夸父营”。

在河南灵宝市夸父山一带,发现的重要异文,其中有一篇记录:相传在春秋时代,有一个人叫夸父。这个人‘见过日出,没见过日入(落)’。他追日追到灵宝县一带,天近中午,他渴了,就爬在这里路坑上喝水。喝了一肚子水后,就睡着了。等他醒来,太阳就大偏西了。他看追不上太阳了,一生气,就气死在这里了。夸父死后,埋在这里就叫夸父峪。这座山就叫夸父山。”

浙江夸父迹

宋《太平御览》卷四十七引《郡国志》曰:“台州覆釜山……有巨迹,云是夸父逐日之所践。”此段文字也被抄引而流传。其地在今浙江台州。相传夸父追日那天,太阳刚从海上升起,他就从东海边上迈开大步去追赶它。夸父身高力大,一迈步,震得大地直摇晃。他一脚踏下去,就在浙江临海县的覆釜山下,留下一个巨人脚印。

撑锅崖

唐《朝野签载》:“辰州东有三山……至此煮饭。此三山者,夸父支鼎之石也。”夸父追日追到了中午,来到湖南沉陵县一带。他跑得又饿又累,就停下来用三块石头支起锅来做饭。他吃完饭,见太阳已经偏西了,就赶紧迈开大步又追了上去。后来,这三块支锅石就成了辰州东面的三座大山。俗名“撑锅崖”,又名“夸父山”。

振履堆

北堂书钞》卷一百五十七引《安定图经》曰:“振履堆者,故老云夸父逐日,振履于此,故名之。”夸父一直追太阳快落山了,他离太阳越来越近。到了甘肃省东部的泾川县,他停下来休息,把鞋里的土块、石子往外一倒,就成了一座小山。现在人们叫它“振履堆”,绿背龟鮻米面山。

夸父之死

夸父之死有“死于追赶太阳渴死途中”和“死于应龙之手”两种矛盾的说法。

夸父死于应龙之手的说法,中国一般研究神话的学者大都认为夸父事实上是卷进了一场战争之中因战败而被杀。夸父与蚩尤同为炎帝之裔,在黄炎斗争中,蚩尤起兵为炎帝复仇,夸父也加入蚩尤战团,后兵败被应龙斩杀。

信仰与纪念

夸父信仰

在河南灵宝的民众信仰中,夸父死后,他的头、脚、腹部各自化作这里的山岭,整个夸父山就像一位巨人,横卧在阳平的大山中,保佑着这里的百姓风调雨顺,是这里的山神。其追日的壮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守护地方平安。其地方有俗语:“夸父山,夸父坡,也有腿来也有脚;夸父星星怀中落。”

纪念活动

山海经》中提到的“夸父之山”,据说是今天河南灵宝的“夸父山”,包括与之相关的“桃林”。宋《元丰九域志》记载当时该地区有“夸父庙”。河南省灵宝市的阳平,有许多与夸父相关的“神话遗址”,如灵湖峪和池峪之间的夸父山、夸父峪、桃林塞等。当地“八大社”的村民自称是夸父的后裔,每年的春天和秋天,他们举行纪念夸父祖先神的庙会,举办社火。

文化内涵

精神象征

“夸父逐日”的神话反映了原在东方的商奄人与秦人西迁中的历史。夸父族迁徙故事,在由历史事件向神话转变的过程中,在被无数代人口耳相传的不断讲述中,无意中形成了一个巨人追赶烈日的情节,表现出一种不怕困难、英勇无畏的精神,成为几千年华族群体心理与精神的投影。

民间习俗

河南灵宝阳平庙会对夸父山神的崇拜未必就真正源自这里的民众是夸父神的后代,而通过一定的文化叙事形成对某种矛盾与纠纷的消解,这便成为民间社会惯用的方式。通过对夸父神的崇拜和夸父神话的文化叙事建构地方社会的文化认同,形成地方民众的情感沟通,消解各种矛盾和纠纷,这是民间社会的重要传统。

自然规律

夸父逐日神话研究可以放在太阳即将落下的运行环节来梳理,因为夸父逐日神话有“入日”的描述。有学者认为夸父逐日神话是真实历史的神话化。夸父逐日的原型乃控日巫术仪式,夸父运用自己的神力掌控、模拟太阳的运行轨迹,以自身的死而复生促使太阳再生,使其循环往复,正常运转。

抗旱祈雨

很多学者认为夸父逐日和抗旱、祈雨有关。夸父逐日反映了夸父为抗旱驱热,赢得生存所进行的艰难而顽强的斗争。有学者将夸父逐日的“逐”解释为驱逐太阳落山,而不是追赶。还有学者认为夸父是原始社会中的女巫,逐日正是中国古代盛行的祈雨仪式。

历法

还有学者从历法的角度来分析夸父逐日神话。尹荣方在《神话求原》一书中认为,夸父逐日神话的意蕴乃测日影。王福利也认为夸父的逐日行为与《尚书·尧典》所载羲、和氏奉尧帝之命守四方以测日影一样,有敬日与测日影双重目的。吴晓东认为,夸父逐日神话与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神话三者同源,都是闰月补天的神话化,“逐日”是由“正日”“征日”而来,“夸”与“娲”具有语音同源关系。

相关评价

夸父不量力。——《大荒北经》《列子·汤问篇

夸父只是中国神话故事的一个组成部分,为先民愿望、信仰等的载体,其形象因口耳相传或观念不同等原因而多变,无需一个定论。——高立雯《<山海经>中的夸父形象浅析》

关于“夸父神话”,有认为夸父神话象征某种人文精神的;有认为是反映上古部族争权的;有认为是反映古人观察日影变化以定时节的;有认为是反映上古时期严重旱灾的;有认为是反映上古时期祈雨、控日巫术的;有认为夸父实为云神、旱魃的等等。——李学良/李锋《夸父神话里的“真实历史叙事”》

夸父身上蕴涵着一种源自洪荒时代的宗教旨趣和生存理念,一种“处在人世现实中的神性因素”,表达着人类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夸父是中华文化史上第一个仰望太空思考神恩的人,是中国先民中的第一个理想主义者。就其悲剧意味来讲,夸父身上兼具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所说能引起“真正的同情与哀怜”的美好品质和弗里德里希·尼采所称赏的体现生命意志的狄俄尼索斯精神。——张立新《关于“夸父逐日”的象征性解读》

相关作品

文学作品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2024-03-11

..2024-03-13

《杂曲歌辞·行路难三首》柳宗元 翻译、赏析和诗意.古诗句网.2024-03-14

夸父追日 (2019).豆瓣电影.2024-03-13

祖宗十九代.猫眼电影.2024-03-12

传说.猫眼电影.2024-03-12

精卫填海.猫眼电影.2024-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