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俎
铜,是古代祭祀时盛放牛羊的礼器,也可作为供切肉的小案子用,形状为两端有足的长方形平板,有的牛肉板面微凹,有的板面上有几个十字形孔。已发现的俎有商代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数量很少。俎一般为青铜制,也有漆制的俎以及木质的俎。
俎最早见于商代晚期。商周时代祭祀或宴时,承载牲体的案形器具,陈之于堂,称"礼俎",是礼仪用俎;解牲切割于厨者,是庖厨用俎。西周中期夹壶铭文有周王赐给瘟"俎""羔且"的记载,这是盛放猪和羊的俎,说明西周时期盛放不同牲体的俎也各有专名。
文物渊源
俎最早见于商代晚期。商周时代祭祀或宴飨时,承载牲体的案形器具,陈之于堂,称"礼俎",是礼仪用俎;解牲切割于厨者,是庖厨用俎。西周中期夹壶铭文有周王赐给瘟"彘俎""羔且"的记载,这是盛放猪和羊的俎,说明西周时期盛放不同牲体的俎也各有专名。
文物发掘
1978年河南省南阳市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蟠虺纹镂空俎,藏于河南博物院。
1979年4月,义县花尔楼村发现一尊双铃兽面纹青铜俎。该青铜器是国家一级文物,藏于锦州市博物馆,是镇馆之宝。
铜俎分类
夏
夏朝的俎,至今还未被发现。郑玄注《礼记·明堂位》:"棕始有四足,炭之为距",孔疏:"虞朝尚质,但始有四足,以夏时渐文殿,虽似梡而增以横木,为距于足中也。"这纯系后代追述前事,现今出土的木姐和传世的铜姐,均未见足间用横木者。因为那时席地而坐,家具都很低矮,一般高10~20厘米,根本就无需在足间设置横木。
商
商代传世的青铜兽面纹姐,俎面呈长方形,两端翘起,中部微凹。两端安立板式足,足外端铸有兽面纹。从此种立板式俎的造型中,看到了后世桌案类家具的身影。
周
传世西周公国早期长方形立板式青铜俎,姐面四周起挡水线,姐面长边下安立板足,中间向上开铃形,上铸卷云纹。
战国
战国立板式俎,一般姐面长方形,面板两侧(长边)或两端安板式足。足向外撇,呈八字形。有的在立板足之间的两侧用连接,以固定立板,使其更加稳固。湖北包山木姐通体黑漆,有的用白粉、朱色、银灰色在阻面的四周和足上绘几何纹、绚纹、勾连云纹、三角纹、卷云纹等图案作装饰。
主要用法
俎是祭祀时摆放牲畜和宴饮时切割熟肉用的,俎的形状和几桌差不多。商、周时期,天子和贵族们用青铜俎。祭祀时必用牲畜,供上牛、羊之类牲畜,而且俎、鼎、匕等联合使用。
相关文物
镂空龙纹俎
该文物是青铜礼器,属春秋时期,收藏于河南博物院,俎面长35.5厘米,宽21厘米,通高24厘米,重3.85千克,1978年河南省南阳市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俎面略下凹,两端宽,中间稍窄。四足扁平,上端宽,下端窄,断面呈凹槽形。
双铃铜俎
辽宁省义县出土的周早期的双铃铜俎,其高14.5厘米,长22.5厘米,宽18厘米,板壁厚0.2厘米,重2.5公斤。面板作长槽凹形,下为相对的倒"凹"字形板足,中为壶门轮廓,板足裆间间两端各吊扁形小铜铃一个,板足饰精致的云雷纹和纹,铜铃制作精巧,其形制较为罕见。
文物鉴赏
镂空龙纹俎面两端宽,中间窄,呈双“ ”形,下有凹槽形四足。俎面中心,有四十二个镂孔,以八个长方形镂孔将三十四个矩状镂孔对分,组成前后对称的两组变形交体龙纹,龙首朝外,四尾聚向俎的中心,由于青铜俎面两边高,中间下凹,从而使龙首部分高于龙尾,给人以升腾之感,极富想象力。四十二个镂孔间以阴线细刻云雷纹,俎面一周刻蟠虺纹,四足上刻云雷纹,纹饰繁复杂,细密精致,是楚式青铜俎罕见的精品。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楚人对龙纹的遐想,幻化在浪漫的图景中,用蜿蜿蜒蜒、曲曲折折的线条来表达他们对神的敬畏、对礼制的尊崇。
相关记载
《说文解字·且部》:"且,所以荐也"。段注曰:"且,古音俎,所以承籍进物者"。
《诗经·小雅·楚茨》:"执攀躇踏,为俎孔硕,或或炙,君妇莫莫"。
朱熹在《诗经集传》中注曰:"俎,所以载牲体也"。
《左传·宣十六年》:"冬,晋侯使士会平王室,定王享之,原襄公相礼。毅然。武季私问其故。王闻之,召武子曰:"季氏,而弗闻乎,王享有体荐,宴有折俎,公当享,卿当宴。王室之礼也。"
《周礼·天官·家宰》:"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皆有俎。"
相关事件
2024年2月,成都凉山合作二十周年考古成果展将开启。2004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现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正式开展考古合作。期间发掘了蛇蛙铜俎等在内的独特文物。
参考资料
在古代,青铜器不止是兵器.百家号.2024-02-28
俎.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2-28
中原藏珍:蟠虺纹镂空俎.搜狐网.2024-02-28
花尔楼访古.中国金融新闻网.2024-02-28
博物院丨镂空龙纹俎:实属罕见的春秋“菜板”.百家号.2024-02-28
成都凉山合作二十周年考古成果展将开启.百家号.202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