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杨常事件

杨常事件

1929年1月10日下午,杨宇霆和常荫槐要求张学良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并逼迫他在便条上签字。张学良以涉及外交问题拒绝,但二人坚持。由于此前就有诸多矛盾,张学良觉得杨宇霆和常荫槐欺人太甚,便命令高纪毅卫队枪杀二人,当晚,杨宇霆和常荫槐被枪杀在帅府老虎厅。事后,张学良通过报纸公布了杨宇霆和常荫槐的罪状,并解释了自己的行为。同时,张学良还向杨常两家提供了抚慰金。

杨常事件发生后对整个东北地区的政治局势产生影响,张学良通过处决杨宇霆和常荫槐达到了“立威”的目的,使得政令和军令更加统一,增强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派系团结。但也使得东北军失去了两位重要领导人,杨宇霆在外交上具有重要影响力,常荫槐在内政管理,尤其是交通建设方面表现出色。人们认为张学良此举是“自毁长城”,削弱了领导团队,对东北的整体治理和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事件背景

社会背景

1928年5月17日晚,张作霖皇姑屯站遭日本人暗算身亡。杨宇霆的处境更为复杂。张作霖遇害时杨宇霆在滦州视察部队。张学良曾表示愿意把沈阳市交给杨宇霆,但杨宇霆拒绝,表示不能与张学良共事。同年,沈阳推选东北地区军政领袖时,杨宇霆通电表示忠于张学良,但实际仍掌握东北兵工厂等重要职务。张学良任东三省保安司令后,杨宇霆未获新职务,但继续担任总参议和奉天兵工厂督办。杨宇霆在东北军政中具有重要影响力,但与张学良关系紧张。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领导。杨宇霆和亲信常荫槐二人均反对张学良的“东北易帜”,东北易帜当日公开拒绝参加张学良等东北军政长官与南京政府代表的合影并拒不悬挂青天白日旗。因此与张学良酿成新的矛盾。杨宇霆对张学良俨然以保护人的身份自居,经常以周公的典故自诩,规劝张学良戒毒,批评他不问政事。虽出好心,但年轻气盛的张学良却不买他的账。日本人也趁机利用正友本党和混迹东北地区的中国流氓处处诽谤杨宇霆,离间张杨关系。1929年元旦的后两天,张学良在杨宇霆母亲寿宴上感受到杨宇霆的傲慢态度,加深了双方矛盾。

当事人背景

杨宇霆

杨宇霆(1886-1929),辽宁人,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回国后加入张作霖军中,初未受重视。直奉战争中,因设计架桥渡河,张作霖赏识,提拔为参谋长。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张作霖赋予其处理军事、政治、外交事务的全权,地位显赫。张作霖死后,杨宇霆辅佐张学良。后杨宇霆与张学良关系恶化。1929年1月10日,杨宇霆被张学良在帅府老虎厅枪杀。

常荫槐

常荫槐(1888年~1929年1月10日),生于昌图府奉化区,即今奉天梨树县,1910年毕业于奉天法政学堂,曾任中东铁路督办、黑龙江省省长、东北地区交通委员会委员长。

事件过程

1929年1月10日下午,杨宇霆和常荫槐到帅府老虎厅见张学良,要求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理由是中东铁路不受东北交通委员会指挥。杨宇霆推荐常荫槐为督办,常荫槐也认为这能将中东铁路纳入管辖。张学良认为此事涉及外交,需慎重考虑,建议上报国民政府后再决定。尽管张学良不赞成,但杨、常坚持要立即决定,并拿出拟好的文件让张学良签字,态度强硬。张学良强压怒火,提议先吃饭再讨论,但杨、常拒绝,表示吃过饭再来听结果,随后告辞离开。

杨宇霆常荫槐离开后,张学良立即召见警务处长高纪毅,告诉他杨、常二人的逼迫行为,并命令高纪毅立刻处死他们。高纪毅虽然对杨、常二人的行为不满,但听到命令后还是感到震惊。他迅速准备,与张学良的侍卫副官谭海一起行动,并安排刘多荃负责帅府的警卫工作。

1929年1月10日傍晚时分,杨宇霆接到张学良的电话邀请,杨宇霆以为是商议东北铁路督办公署的成立问题。便去往帅府,一同前往的还有常荫槐,到大帅府见到张学良后,两人与张学良在大帅府老虎厅时不时聊着天,之后,期间张学良以身体不适为由离开。杨宇霆常荫槐在老虎厅等待张学良,随后,老虎厅门被打开,高纪毅带领武装士兵进入老虎厅,随即关上门,厅内响起枪声。杨宇霆和常荫槐在老虎厅内被击毙,二人当场死亡。杨宇霆和常荫槐的尸体被处理并运出大帅府,送往风雨坛姜祠。

伤亡人数

该事件中只有杨宇霆和常荫槐二人死亡。

事件影响

杨宇霆和常荫槐的突然被杀对东北地区的政治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张学良通过处决这两位重要人物达到了“立威”的目的,显著提升了自己在政治上的威慑力和威信度,使得东北的政令和军令更加统一顺畅,出现了一片团结的局面。然而,另一方面,东北领导集团因此失去了两个难得的干才和举足轻重的领导人。杨宇霆在对日本交涉方面具有重要的折冲樽俎的能力,他的死使得东北在外交上失去了一个缓冲局势的得力人物。常荫槐在内政管理方面表现出色,尤其是在修建打通铁路和整治北宁路等项目中,他的死使得东北地区交通事业的管理失去了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张学良的这种做法是“自毁长城”,即通过削弱自己的领导团队来提升自己的权威,但这种做法可能会对整体的治理和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事件评价

张学良通过处死杨宇霆和常荫槐,展现了非凡的决策能力和无所畏惧的气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政治人物应具备的素质。然而,从杨宇霆常荫槐并无应杀之罪的角度来看,张学良的这一行为也反映了他的不自信。如果张学良足够自信,他可能会选择通过行政手段、法治程序来消除杨常对他的影响,而不是采取极端的暴力手段。这种行为可以被视为一种无奈之举,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权宜之计。

各方回应

张学良回应

事后回应

张学良在处决杨宇霆和常荫槐后,通过报纸公布了杨宇霆和常荫槐的罪状,并解释了自己的行为。还在给杨宇霆夫人的信中表达了对杨宇霆的个人感情和对国家利益的考虑,称“为国家计,弟受人民之嘱托,国家之寄任,不能顾及私情”。同时,张学良命统带刘多荃给杨、常两家各送去慰问费一万元,并亲自给在法国留学的杨宇霆的长子春元去信,安慰他安心学习。

后期自白

张学良后来在自白中提到,他通过林全助的讲话和对日本江户幕府历史的了解,联想到东北地区当时的局势,感到不安。他意识到杨宇霆虽然没有任何官方职务,但东北政界许多人都是他的门生或故旧,他的势力和影响力巨大。张学良担心杨宇霆和常荫槐的存在会威胁到他的权力,这种担忧可能是他决定采取极端手段的原因之一。

媒体推测

盛京时报》推测杨宇霆和常荫槐长期以来大权在握,几乎操纵了奉派政治,自郭松龄倒戈以来更是如此,因此除掉杨宇霆。

其他推测

有观点认为张学良可能受到了日本人的影响。日本人认为杨宇霆是阻碍他们与张作霖合作的主要障碍,因此迫切希望除掉杨宇霆。

相关争议

张学良处死杨宇霆是其中被指控勾结日本、图谋篡权这一点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杨宇霆在对日策略中主张东北地区应避免与日本公开冲突,不阻止日本扩大其经济利益,是希望通过中国内地移民和教育、农业的发展来增强东北的实力。尽管作为奉系新派中的士官派,他确实得到了日本人的支持。但说他投靠日本人日缺理据。并引用《孙子兵法》和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 上下 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书》来支持杨宇霆的策略。

参考资料

1929年的报纸怎么记载“杨常之死”?.中国经济网.2024-07-18

..2024-07-18

张学良从“阿斗”变成“少帅”的转折点:杀杨宇霆.澎湃新闻.2024-01-07

张学良借打牌为名诱杀奉系军阀元老杨宇霆.海外网.2024-07-18

川岛芳子通过色诱成功炸死张作霖,看皇姑屯事件始末.齐鲁壹点.2024-01-07

死于非命的东北军重臣常荫槐.辽沈晚报丹东时刻.2024-01-07

名家专栏 | 我的锦州我的国—— 中国现代史上“锦州事件”的坚韧叙事(连载一). 锦州市文联.2024-01-07

【国防军事】奉系军阀元老——杨宇霆.澎湃新闻.2024-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