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关政治
摄关政治是日本平安时代(794~1192)中期的政治体制,具体指藤原氏以外戚地位实行寡头贵族统治的政治体制。“摄关”是摄政和关白的合称,天皇幼年时,辅政者称“摄政”;天皇氏成年后辅政者称“关白”。直至11世纪末两百多年的时间里,藤原家族独揽“摄政”和“关白”之职,史称“摄关政治时代”,藤原家族被称为“摄关家”。
历史沿革
政治背景
延历二十五年(806年)三月,桓武天皇去世,享年70岁。皇太子安殿亲王随即继位,于同年五月十八日即位,史称平城天皇,同时改年号为大同市。次日,他追赠祖母高野新笠为大皇大后、母亲藤原乙牟漏(藤原良继之女)为皇大后,并立同母弟弟嵯峨天皇为皇太弟。尽管平城天皇自己有子嗣,但他选择神野亲王作为继承人。
平城天皇被描述为“识度沈敏,智谋潜通,躬亲万机,克已励精,省撤烦费,弃绝珍奇,法令严整,群下肃然”。即位不久,他设立了六道观察使,由议政官中的参议兼任,负责监察地方行政的实际状况。大同二年(807年),他取消了参议的称号,仅保留观察使一职。观察使们根据地方情况,提出有利于社会安定的策略。此外,他还精简中央官僚机构,实行“省司合吏”以简化官僚系统。
尽管平城天皇努力施政,但因患有“风病”(疑为精神类疾病),他变得多疑。大同二年,他怀疑伊豫亲王及其母亲藤原吉子谋反,将二人幽禁于大和国的川原寺,不提供饮食,最终导致母子二人自尽。伊豫亲王是平城天皇的同父异母弟弟,深受桓武天皇宠爱。此事件被当时的人称为“淫刑”。
大同四年(809年)四月一日,平城天皇因病决定让位给嵯峨天皇,后者于四月三日继位,是为嵯峨天皇。嵯峨天皇即位后,致力于重建律令制,发布了《弘仁格式》、《贞观格式》和《延喜格式》,统称为“三代格式”。
嵯峨天皇还设立了藏族所,由“藏人头”负责,相当于天皇的秘书,以削弱掌控实权的尚侍的权限。藤原冬嗣担任了藏人头一职,由此藤原家族北家在9世纪重新崛起。
藤原冬嗣及其子藤原良房通过将女儿嫁入皇室控制皇权,并不断排除异己。850年,藤原良房胁迫文德天皇册封其外孙惟仁亲王为皇太子,并于857年升任太政大臣。858年,惟仁亲王即位为清和天皇,藤原良房掌握实权。
体制形成
藤原良房去世后,其子藤原基经进一步巩固权力,877年胁迫清和天皇退位,立9岁的阳成天皇。884年,他又废阳成天皇,立光孝天皇。887年,宇多天皇即位,迫于藤原基经的压力,设立了“关白”一职,由藤原基经担任。
藤原基经去世后,醍醐天皇(897-930年在位)和村上天皇(946-967年在位)努力加强亲政,废除了“关白”一职,试图动摇藤原家族的专权。然而,藤原家族的势力早已深植于皇室内外,他们通过特权庄园巩固了经济基础,作为最大的庄园领主,藤原家族已成为日本天皇政权难以撼动的力量。
在藤原道长摄政时期,他的三个女儿相继成为皇后。长女藤原彰子嫁给了一条天皇(一条天皇是藤原道长姐姐藤原诠子的儿子)。尽管当时一条天皇已有皇后藤原定子,但在藤原道长的推动下,藤原彰子也被立为皇后,开创了日本“一帝二后”的先例。1016年(长和五年),藤原彰子之子、年仅9岁的后一条天皇即位。
当时,一条天皇有两位皇子:藤原定子所生的敦康亲王和藤原彰子所生的敦成亲王(后一条天皇)。尽管敦康亲王年长九岁,但由于其外祖父藤原道隆已去世,一条天皇虽宠爱藤原定子,想立敦康亲王为皇太子,但在近臣藤原行成的劝阻下放弃了此意。藤原行成指出:“承继皇统者非在出与否及帝之宠爱多深,而在其外戚(母系亲戚)是否为重臣。”
全盛时期
1017年(宽仁元年),藤原道长将摄政职位让于长子藤原赖通,自任太政大臣,藤原氏的专权进入全盛时期。1018年(宽仁二年),藤原道长为11岁的后一条天皇举行成人仪式,并将女儿藤原威子送入其后宫,使后一条天皇既是藤原道长的外孙,又是他的女婿。
在藤原威子被立为后时,朝廷文武百官前往祝贺,藤原道长即兴作歌:“此世即吾世,如月满无缺。”自此,摄关家的权力达到巅峰,朝廷政治呈现出一边倒的局面,日本天皇的存在逐渐形式化。
社会影响
在摄关政治时期,日本的宗教发展有了进一步的演变。与奈良时代的佛教不同,此时的寺院不再仅仅建在宫廷或各地首府附近,而是多建于深山之中。然而,寺院仍然与皇亲贵族保持紧密联系。以咒术和祷告为特色的法华宗和密宗在此时流行,主要为权贵们提供治病和禳灾的服务。
同时,佛教与日本本土的神道教结合,形成了“本地垂迹说”。这一理论宣扬佛和菩萨为了拯救日本的众生而化身为神来到日本。皇室的祖先神——天照大神——被视为佛教大日如来的化身,并被供奉为神道寺院的镇守神。
由于政治混乱、瘟疫和天灾频发,人们普遍感到不安。在这种背景下,净土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劝导人们远离政治、厌弃污浊的现世,一心向佛,祈求阿弥陀如来的保佑,期望死后能够进入极乐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