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崤函古道

崤函古道

函古道位于河南省陕县硖石乡车壕村西南约2000米,距三门峡市36公里。崤函古道,作为古代洛阳市长安之间的官道,是连接两京(洛阳和长安)的重要交通线。其名称来源于崤山山脉和函谷关,崤山为秦岭东段的支脉,而函谷关则分为秦关和汉函谷关

崤函古道的历史悠久,从先秦时期一直使用至民国时期。古道分为南北两条主要线路,即南崤道和北崤道。南崤道经过洛宁县宜阳县至洛阳,大致沿南洛河一线;北崤道则经过渑池县新安县至洛阳,大致沿青龙涧河(谷水)一线,与现代的310国道路线基本重合。这条古道穿越崤山的深谷,历史上曾被李世民赞誉为“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唐朝大诗人杜甫夜宿于此,写下了著名诗篇《石壕吏》。

2006年6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将崤函古道列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丝绸之路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崤函古道是其唯一道路遗产。2019年10月,崤函古道石壕段被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崤函古道,位于古“丝绸之路”东端中国河南境内,是古代对洛阳市潼关县这段道路的统称,具体是指位于河南陕县硖石乡车壕村东800米左右的一段石壕古道,而广义的崤函古道,是一个特定的地理和交通学名称。是指先秦以来至民国时期,由西安市长安)和洛阳之间、并且主要在今三门峡市境内的一条交通要道,西出西安(长安)起于潼关,过秦函谷关,经陕州区,过石关到今新安县东,出汉函谷关到洛阳,全长约400华里。

丝绸之路

崤函古道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锁钥要塞,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地理地貌使然。黄河出龙门峡谷后,由北向南,到今风陵渡口,南遇秦岭峻峰,北堵中条山脉,不得不在此拐弯向东,在两山之间滔滔东去,成了这条古道北边的一条天然屏障。其南,是秦岭自华山亚武山国家森林公园向东高峻崇险的余脉小秦岭,不可逾越。在这河与山之间的三、四级台地,是海拔都在500-700米的黄土高原,长年的雨水冲蚀,形成了一道道陡深的冲沟。只有在黄河南岸的一级台地,地势平缓,狭窄修长,是一条天然的交通通道。二是人文因素。在崤函古道的西端是渭河平原,东端是河洛平原,北边是晋西南平原。这个地区,是中华文明发源的核心地区,至少从2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文化中期到宋代之间的4000多年间,都是中国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因此,不管是豫、秦、晋三个文明核心区之间还是长安与洛阳两京之间的一切交流与流通,崤函古道势必成了必经之地和唯一通道。特别是两周和汉、唐时期实行的“两京制”,崤函古道成了一条名符其实的京大道。

古道线路

崤函古道的基本走向,若以古陕州城为圆心,向西的路线是新店——灵宝市(稠桑驿)——阌乡县——高柏——太要——底——潼关县,这条路自古至今没有大的变化。向东的路线有三条:第一条,叫南崤道,由交口向南,走菜园,过南陵(夏后皋墓)、雁关、沿永昌河,到宫前一分为二:其一,沿永昌河东行,经安国寺陕州区,过洛宁城村、杨坡、入宜阳三乡、韩城沿北洛河达洛阳;另一条沿太子沟折上硖石,过北陵(即崤山山脉主峰嵌釜山下的文王避风雨台)与北崤道重合。南崤道若以夏后皋墓为证,距今至少有3800年历史。因开凿时较早,习惯上称“周秦古道”。第二条,即北崤道。由陕州古城向东,过磁钟、张茅乡,至硖石与南崤道的周秦古道重合,经观音堂、英豪、渑池、义马市新安县,出汉函古道达洛阳市。这条道开通于东汉末年,据记载是当时曹操为了西征方便,加之恶南道险而又远,才开通的,习惯上又叫“曹魏古道”。第三条,是除陆路之外的黄河漕运古道。西起三门峡谷。东出渑池与新安县交界处的八里胡同,其间两岸的崖壁上,至今仍有很多古栈道遗迹,岸边有多处仓储遗址。这条水路最晚疏通于秦朝,汉唐达到繁忙漕运,是陆上崤函古道功能不足时的补充通道。

主要景观

崤函古道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开通早。其开通时间至迟从新时期文化中期开始,约6000年左右。

二是线路长。《读史方舆纪要》中有“自新安县以西,历渑池县、硖石、陕州区灵宝市阌乡县而至潼关县,凡四百八十里”的记载,在今三门峡市境内,就有400华里之长。

三是使用久。从几千年前刀耕斧凿的崎岖小径到当代的通大道,一直延续使用。四是地势险。《水经注》里描述其险至“车不并辕,马不并列”;李世民诗称“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清代曾任陕州知州张天德在《硖石山修路记》中称“其山尽石,险山戏岩,山角崎岖……望之,且魂摇而目悸。”五是战略地位重要。崤函古道在历史上是交通咽喉,两京锁钥,险关要塞,今天仍然如此。

保护措施

遗迹位于河南省陕县硖石乡车壕村西南约2000米,距三门峡市36公里,为古代中原通往渭河平原的咽喉,是东至洛阳市西达长安的交通要道,也是我国古丝绸之路上一出极其珍贵的文化遗存。春秋时期著名的秦晋之战在此兵,唐朝大诗人杜甫夜宿于此,目睹官兵抓人、民不聊生的凄惨景象,写下了著名诗篇《石壕吏》。河南省人民政府于2006年6月将其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古道遗迹长约150米,路面宽3米至6米,车辙宽约1.06米,辙痕深0.05米至0.3米不等,呈西北、东南向。辙痕系车轮在原自然碳酸钙质山坡上长期碾轧而形成,印痕清晰。除辙痕外,局部尚留有人工钢凿刻的痕迹。因以后新修的道路改线绕行,这段古道被遗留在一条马鞍形的山梁两侧,虽经风雨剥蚀,依然如初。加之周边原始、自然的环境风貌,其真实性、完整性完全符合世界遗产对文物本体的要求。据专家考证,此处确系崤陵古道之北崤道。现已通过国家和省有关专家评审,入选了“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候选名单。

2015年5月,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将被回填保护,世人再难见其“真容”。

2019年10月,崤函古道石壕段被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河洛地理:寻踪崤函古道(上).腾讯网.2023-12-20

河洛地理:寻踪崤函古道(下).腾讯网.2023-12-20

河洛地理:寻踪崤函古道(上) .news.lyd.com.cn.2024-02-06

崤函古道.shanxian.rootinhenan.com.2024-02-06

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www.gov.cn.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