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二级学院,取得了博士、硕士、学士及第二学士学位授予权和接受同等学历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学位授予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起源于1952年9月成立的中原大学政法学院。2000年5月,以原中南政法学院的主体和原中南财大法律系组成法学院。

历史沿革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办学历史起源于1952年9月成立的中原大学政法学院。

1953年,以中原大学政法学院为基础,合并中山大学、广西大学湖南大学的政法系科,成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958年10月,中南政法学院与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干校、武汉大学法律系合并成立湖北大学,上述政法类院、校、系组成湖北大学的法律系。

1977年,演变为湖北财经学院法律系,并于当年招收恢复高考制度后的首批法律专业本科生。

1984年12月,以湖北财经学院法律系为基础,中南政法学院正式恢复。

2000年5月,中南财经大学、中南政法学院合并组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并以原中南政法学院的主体和原中南财大法律系组成法学院。

2017年7月,学院在原法学院培训中心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律师与公证学院,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合署办公

2018年10月,湖北省人大常委会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共建“湖北省地方立法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的签约授牌。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根据2024年1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下设理论法学系、宪法与行政法学系、诉讼法学系、民商法学系、经济法学系、国际法学系,国际经济法学系及一个实践教学中心。

师资队伍

根据2018年11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法学专任教师210人,教授5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7人,副教授74人,具有法学博士学位以及博士在读的教师148人,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68人,其中“长江学者”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4人次,国务院政府津贴11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9人,教育部“青年教师奖励(资助)计划”2人,“楚天学者”5人,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3人,湖北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1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7人,“湖北省青年英才开发计划”2人,“文澜学者”12人,二级教授1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等。

人才培养

•质量工程

根据2018年11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湖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1个,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湖北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法学

湖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法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法学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精品课程:《知识产权法学》、《民商法学》、《宪法学》、《中国法制史自学辅导》、《国际私法学》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知识创新、知识经济与知识产权》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知识产权法》、《民法学》、《宪法学》、国际私法学》

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法学实验教学中心

湖北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外国法制史》

•教学成果

2017年11月,学院龚春霞副教授、陈柏峰教授、肖志远副教授联合申报的“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效果及发展规划”中获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科体系

根据2018年11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8个,专业学位授予权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建设学科1个,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1个,湖北省优势学科1个,湖北省特色学科1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法学

•学位授予

一级学科博士点:法学

二级学科博士点: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国际法学、社会治理法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法学

二级学科硕士点:法学理论、法律历史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诉讼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社会治理法学、国际法学

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法律硕士

•重点学科

国家级重点学科:民商法

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建设学科:法学

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法学

湖北省优势学科:民商法学

湖北省特色学科:宪法与行政法学

•学科评估

在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学院法学学科与吉林大学并列全国第8位。

在2017年12月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学院法学学科获A-。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根据2018年11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国家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个,29个科研机构。

国家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社会管理法治建设团队(姚莉,2017年)

科研成就

2015年,学院陈小君教授领衔主著的《农村土地问题立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一书被评为第七届全国高校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6年,学院获9项国家级立项课题,8项部级立项课题,2项省级立项课题以及37项一般立项项目,包含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3项。省部级立项课题中包括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5项、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在第十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比中学院共获4个二等奖与4个三等奖。

2018年,学院6项课题获准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资助,其中3项一般项目,3项青年项目,共获得课题经费120万元。

据2024年1月学院官网显示,全院教师“十三五”以来共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63篇;公开出版学术著作140余部;新增各类科研项目310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0余项。

学术资源

学术期刊

法商研究》先后被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和中国法学会信息部评定为中国权威学术期刊和中国法学核心科研评价来源期刊(CLSCI)。在CSSCI来源期刊(2017-2018)法学中排名第4,在中文核心期刊(2015-2017)法学类中排名第5,在RCCSE(2015—2016)法学类期刊中排名第2(A+)。期刊设置的主要栏目有:法制与改革论坛、法学专论、法制系统科学研究、司法实践、案例分析与讨论等。

学术交流

2013-2014年,学院分别与美国肯特法学院杜兰大学利兹大学等13所大学签订了协议。在中国国外分别与美、德、意等10多个国家的法律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

2021年1月与日本神户大学寒假线上短期免费项目。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院徽

1、院徽整体设计与学校校徽相呼应,意指法学院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培养“应用型、融通式、开放性”人才的主阵地之一。

2、以蓝色为主色调,蓝色意为稳重、理智与准确,象征法律人之精神特质。

3、中心部分共分三个层次,从下到上依次为:

第一层次主要由“中国武汉”与数字“1952”组成,分别表明学校与学院的所在地和学院成立的时间;

第二层次主要由文字“法学院”和两边的各一枚橄榄枝组成,成摇篮形状,同时犹如一人张开手臂,给人以奋进和进取之感,与“博学、韬奋、诚信、图治”的学院精神相契合;

第三层次主要由“獬豸、盾牌、天平”三者合一组成。獬豸是古代传说中的异兽,俗称独角兽。传说它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是执法公正的化身。古体的“法”字写作“”,而“”即为獬豸,“廌法”二字合为一体,取其公正不阿之意。盾牌象征正义,而天平则象征公平,院徽取獬豸立于正义之盾与公平之秤之上,与第二层次由“法学院”和两边的各一枚橄榄枝组成的摇篮、手臂相结合,意指法律以公平和正义为基石,中南大法学院以培养追求公平、正义,具有刚正不阿精神的法律人才为己任。

精神文化

院训:博学、韬奋、诚信、图治

参考资料

学院简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2024-01-04

日本神户大学2021年寒假线上短期免费项目.官网.2021-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