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监之乱
三监之乱,指的是西周初期驻守在商朝王、、卫的周朝三位统治者管叔、蔡叔度和霍叔处,联合帝辛之子武庚及东方各方国发动叛乱的事件。学界关于“三监之乱”中“三监”地域、主谋及其结局、起兵原因等都存在多种争议。
姬发建立周朝时,为了有效管理殷商旧地,封帝辛的儿子武庚为诸侯,统治殷商遗民,并且安排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度、霍叔处分别驻守在殷商王畿的邶、鄘、卫三国,以便监视武庚及殷商遗民。然而,两年后,周武王身患重病去世,其子姬诵姬诵年幼,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引起管叔、蔡叔、霍叔的不满,他们联合武庚及东方各方国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
“三监之乱”爆发后,周公旦决定用武力镇压叛乱,他说服了周代文武百官,亲自率领东征大军,先讨伐管叔、蔡叔度、霍叔处以及武庚的叛乱军队,再讨伐奄、薄姑、徐、淮夷等国,经过三年的艰难奋战,终于全面平定了叛乱。最终,周公旦诛杀管叔,流放蔡叔及霍叔,武庚被迫北逃。
“三监之乱”被平定后,周王朝消灭了以武庚为首的商朝贵族势力,打垮了东方各方国,基本上实现了对黄河中下游流域的统一,奠定了周王朝八百年的统治基础。为了稳固政权,周公采取了分封周代宗室功臣、迁徙商朝遗民、分设东西两都的手段,彻底改变了部落联盟与方国联盟的管理模式,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融合,对周代的创建和巩固,具有重大的影响,在夏商周早期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事件背景
周朝初建
周武王姬发成功灭了殷商,建立了周朝政权,为了有效地管理原来殷商王朝统治的地域,周武王封帝辛的儿子武庚为诸侯,让他继续统治殷商王畿的遗民,以延续殷商的宗祀,并且安排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度、霍叔处分别驻守在殷商王畿的邶、鄘、卫三国,以便监视武庚及殷商遗民,史称“三监”。然而,这样的做法虽然暂时巩固了周代的统治,但商朝的社会结构没有太大的改变,统治者仍然是司马卬的后裔,人口未被迁徙。殷商经过牧野之战,元气大伤,但它毕竟有数百年基业为基础,残留的势力还是很强大,只要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就还是一等一的大国,姬发认识到暗藏在其中的危机,日夜忧心,夜不能寐。另外,周代取代殷商成为了天下共主,但一些方国部族只是慑于周朝的军事压力,才表面上对周王朝的效忠,实际上,他们仍有脱离周朝统治的野心。
周公摄政
周朝灭商两年后,周武王身患重病去世,其子姬诵姬诵即位。当时,周成王年纪还很小,没有办法应对当时过于严重和复杂的政治局面,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担心各藩属诸侯趁机作乱,便代替周成王执掌国家大权,史称“周公摄政”或“周公受命称王”。但管叔、蔡叔度、霍叔处等人对周公旦代替周成王摄政的行为非常不满,他们认为周公旦有篡夺王位的野心,而根据当时兄终弟及的继承原则,管叔认为自己是周公旦的兄长,才是合法的王位继承人。而以武庚为代表的商朝贵族与周代统治者因为现实的利益冲突和文化隔阂,矛盾日益尖锐,他们迫切想要恢复殷商王朝原来的“天下共主”地位。同时,一直臣服于殷商的淮夷、徐、奄、丰、薄姑等国,因为对殷商文化有着较高程度的认同,从而对周朝的统治也怀有不满之心。
事件过程
举兵叛乱
因为对周公摄政的行为不满,管叔、蔡叔度、霍叔处先是散播流言,说周公旦要将姬诵取而代之,一时之间,周朝统治阶层人心浮动,连辅佐姬发立下汗马功劳的姬奭也起了疑心,之后,管叔、蔡叔、霍叔又串通武庚,联络一直是商朝盟友的东方诸侯,包括淮夷、徐、奄、丰、薄姑等国,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武装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又称“管蔡之乱”“武庚之乱”。
周公东征
“三监之乱”爆发后,周公旦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平乱对策。他先说服了召公奭及其他周代的贵族,平息了流言,安定了内部,之后决定用武力镇压叛乱,遂用周文王遗留下来的大龟占卜,得到了东征的吉兆,然而,周朝一些诸侯及贵族反对周公出征,他们认为叛军的势力强大,周朝的人民又还不稳定,不想奉命。周公旦认为应该听从占卜结果,顺从天意,而且武力平叛是必要的,再加上有明哲之臣辅佐,一定会取得胜利。他从不同的角度,耐心地说服了反对派,亲自率兵东征。
三年取胜
周公旦率领东征大军,采取了逐个击破的平叛策略。首先从北路进军,讨伐管叔、蔡叔、霍叔以及武庚的叛乱军队;胜利后,再讨伐奄、薄姑等国,控制了从中原通向山东的主要交通线;之后,周公旦从南路进军,讨伐徐、淮夷等国;经过三年的艰难奋战,终于全面平定了叛乱。
事件结果
周公率军平定了“三监之乱”,诛杀管叔,流放蔡叔、霍叔,武庚北逃。为了从根本上防止此类叛乱的再次发生,周公旦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首先,他将周代的宗室功臣分封至齐、鲁、卫、晋、宋等国,使周朝的统治力量遍布全国;其次,他将原来殷商残留的势力分散到各地,比如将原殷都内的大部分殷商遗臣贵族迁移到洛邑成周,将殷民六族迁移到鲁国、殷民七族迁移到卫国、怀姓九族迁移到唐国等。另外,因为原来周朝的国都丰镐地处西方,不便于管理中原和东北南三方的政务,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周公决定分设东西两都,将原来的国都丰镐作为西都,称为“宗周”,并且在洛邑营建一个新的都城,作为东都,称为“成周”。
事件影响
“三监之乱”被平定后,周代不但消灭了以武庚为代表的商朝贵族势力,还打垮了殷商在东方的潜伏势力以及同盟国,周朝的势力真正达到了远东,控制了徐、奄、薄姑等地区,从而基本上实现了对黄河中下流域的统一,奠定了周王朝八百年的统治基础。为了稳固政权,周公旦采取了分封周朝宗室功臣、迁徙殷商遗民、分设东西两都的手段,彻底改变了部落联盟与方国联盟的管理模式,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融合,对周王朝的创建和巩固,具有重大的影响,在夏商周早期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事件评价
学者杨宽在所著《西周史》中评价:“管叔主谋发动的三监之乱,具有争夺王位的性质。”
学者杜勇、李玲玲在所著《三监之乱迅即爆发之谜》中评价:“三监之乱爆发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受西周贵族国家结构的局限,中央王朝控制地方的制度性缺失是先天的。而姬诵年幼继位造成王权名与实的分离,以及最初分封制的不成熟所带来的种种弊端,造成管叔、武庚之辈政治野心的膨胀,一场内忧外患交织的反周叛乱急剧发酵,最终变成了残酷的现实。”
事件争议
三监人物之争议
“三监之乱”中的“三监”具体指的是谁,历史学界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以历史学者班固、王肃、服虔、姚鼐、陈奂、王引之、顾颉刚、周书灿等人为代表,他们根据《书序》《汉书·古今人表》等文献,认为三监指的是“武庚、管叔、蔡叔度”;第二种说法,以历史学者郑玄、皇甫谧、孙、孔颖达、朱熹、梁玉绳、杨宽等人为代表,他们根据《尚书大传》《逸周书·作解》《史记》等文献,认为三监指的是“管叔、蔡叔、霍叔处”。
另外,在以上两种说法的争论过程中,又衍生了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以清代学者王引之为代表,他不仅支持三监为“武庚、管叔、蔡叔”的说法,还根据文献《逸周书》《商君书》中的记载,认为三监还有可能指“武庚、管叔、霍叔”;第二种说法,以晚清学者孙诒让为代表,他调和了之前的各种说法,认为三监指的是“武庚、管叔、蔡叔度”,但“武庚、管叔、蔡叔”是专监一地的正监,而霍叔与武庚同治邶地,可以称之为副监。
三监地望之争议
“三监”地望在哪里,历史学界也有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逸周书·作雒解》中说姬发把商朝王畿分为“殷”和“东”两个部分,任命武庚延续殷商的宗祀,封管叔于东,封蔡叔、霍叔处于殷,以便监视殷商的旧臣遗民。第二种说法,以东汉学者班固为代表,认为周武王将殷商王畿分为邶、鄘、卫三个部分,封武庚于邶,封管叔于鄘,封蔡叔度于卫。第三种说法,以东汉学者郑玄为代表,认为周武王将殷商王畿分为邶、鄘、卫三个部分,将武庚分封于殷商京师,将邶、鄘、卫分封给管叔、蔡叔、霍叔。
第四种说法,以晋朝学者皇甫谧为代表,认为姬发将商朝首都以东为卫,分封给管叔,将殷商都城以西为鄘,分封给蔡叔,将殷商都城以北为邶,分封给霍叔处。第五种说法,以晚清学者孙诒让为代表,他认为武庚、霍叔的共同治理邶,邶即殷,管叔治理鄘,蔡叔治理卫,在殷都以东。第六种说法,以现代学者孙作云为代表,他认为管叔、蔡叔度、霍叔分管邶、鄘、卫,但邶、鄘、卫并不是诸侯封地,而只是军事驻点。
“监”含义之争议
“三监”中的“监”字含义及对象,历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东汉学者班固、历史学者顾颉刚等人认为,“监”的含义是统治和管理,三监(武庚、管叔、蔡叔度)是为了统治和管理殷民而设置的;东汉学者郑玄等人认为,“监”是监视的意思,三监(管叔、蔡叔、霍叔处)是为监视武庚而设置的;历史学者任伟认为,三监(管叔、蔡叔、霍叔处)与武庚都是诸侯,监是诸侯监察诸侯的意思,即“监之于内”;历史学者朱凤瀚先生认为,三监(管叔、蔡叔度、霍叔处)各有封国,监是在自己的封国里监视、监管武庚的意思,即“监之于外”;历史学者王健先生认为,监具有监察和统治的双重涵义,三监(武庚、管叔、蔡叔度)为“诸侯之长”,管叔、蔡叔有统治、监视东方诸侯的职责,而武庚有统治和控制殷地的职责。
三监叛乱原因之争议
关于“三监”叛乱的原因,历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第一种说法,历史学者杨宽、王玉哲等人认为,管叔是周公旦之兄,其叛乱是想和周公旦争王位;第二种说法,历史学者王建华认为,引发三监叛周的原因是周公旦强征庶邦百工,使庶邦的民众失去生存条件;第三种说法,历史学者杜勇、李玲玲认为,三监叛乱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西周贵族国家结构的局限,其次是姬诵年幼继位造成王权名与实的分离,再加上周代分封制的不成熟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最终造成了管叔、武庚之辈政治野心的膨胀,从而发动叛乱。
三监之乱主谋之争议
关于“三监之乱”的主谋,历史学家们有不同的看法。以杨宽、陈昌远、玉玉哲为代表的历史学者认为,“三监之乱”的主谋是管叔和蔡叔,他们为了与周公旦争夺王位,煽动和启发了武庚叛乱。以郭沫若、范文澜为代表的历史学者则认为,“三监之乱”的主谋是武庚,他看到了周朝内部的矛盾,乘机串通了管叔和蔡叔,联合东夷中的徐、奄、薄姑等国,发动了复国战争。
三监人物结局之争议
关于“三监”人物的结局,史书上有不同的记载。《逸周书·作雒解》中记载,管叔经而卒,蔡叔度被囚,武庚北逃了;而《史记》中记载,武庚被诛杀;《左传》中记载,管叔被诛杀,而蔡叔被流放;《商君书·赏刑》中记载,霍叔处被流放;《尚书·蔡仲之命》中记载,霍叔被贬为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