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至模
封至模,男,中国著名戏剧活动家、教育家、导演和戏曲作家。字挺楷,祖籍陕西咸宁柏坊村,生于咸宁景龙池(今属西安市碑林区)。他是秦腔剧作家,也是夏声剧校、陕西省戏曲专修班、上林剧院的创始人之一,以及西安饭庄、阿房宫遗址、西安实验话剧团的创始人之一。封至模先生在易俗社期间创作的《山河破碎》和《还我河山》两剧在抗日战争期间在北京上演,引起了全国轰动。他的学生遍布秦腔界和京剧界,包括上海京剧院著名导演马科、戏曲专家陈幼韩、秦腔名家任哲中、李继祖、余巧云等,以及豫剧名家陈素真、常香玉等。封至模先生一生著书无数,为我国戏剧研究事业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他于1974年8月8日逝世,享年82岁。
人物经历
演艺经历
封至模早在二十年代初期就开始戏剧活动,是我国话剧运动早期的开拓者之一。在京曾演出过《五典坡》《贵妃醉酒》《五花洞》《十三妹》《三娘教子》等剧目,红极一时。1922年回到西安市,加入阎培棠、李逸生、周伯勋等组织的京剧票友社--广益娱乐社,封登台演出,轰动西安。不久又去北京,拜青衣花衫李宝琴学做工,得秘本真传;还与话剧界、京剧界名流交往,探索表演技艺。同年秋,旅京秦人为陕西省大旱、“霍乱”(霍乱)蔓延举行义演,他响应张凤、寇锡山、王杰三、武少文、马公韬号召,又演出《游龙戏凤》之李凤姐、《虹霓关》中的东方玉梅、《拾玉镯》中的孙玉姣、《棒打薄情郎》中的金玉奴,以扮相秀美,功法稳厚,声腔饱满,举止飘逸,顿挫分明,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喝彩。回陕后吕振羽刘尚达、张寒晖、周伯勋、姚一征组织西安实验话剧团。
教育经历
封至模1926年以后任成德中学美术教师。由于酷爱戏剧艺术,遂于1930年从教育界转入戏剧行列,加入了陕西易俗社,曾任该社编辑、教务主任、评议长、训育主任、导演等职。从1931年至1938年的八年中,他力主戏曲革新,力矫秦腔粗俗之习,在以易俗社为实验基地的秦腔改革中承上启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抗战时期,为避日机空袭,封住在东关一家花园窑洞,仍抓紧时间在窑洞前的树荫下,为宋上华、伍富民、杨令俗、秉华排导了《拷红》《龙门寺》《渔家乐》《桑园寄子》等戏,使这些演员艺技日增,享誉西北。离开易俗社后,他还相继创办了夏声剧校(京剧)、戏剧专修班、上林剧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艺术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封先后在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艺术处和西北戏曲研究院工作。抗美援朝战争时,他以花甲之年义演《虹霓关》,并为易俗社新生部和三意社、尚友社及戏校讲课授艺。1952年全国戏曲会演前,他亲自为刘毓中改编排导《卖画劈门》,为苏育民排导《折桂斧》,为孟遏云、刘易平、萧若兰等排导《游龟山》。排导中,他与演员们共同切磋,边排边改,使这些秦腔传统戏能以新貌晋京演出。这一时期,封除编剧、讲课外,还编著了《戏曲词典》《秦腔概述》《秦腔剧目》《秦腔艺人考略》《秦腔字韵》《秦腔口》和《秦腔板眼和腔调》等书籍,对弘扬及振兴秦腔艺术都是很有价值的珍贵资料。
导演
封至模是第一位在秦腔舞台上全面完成导演程序的人。他强化了导演意识,而他排戏的主导思想则是精品意识。对每一部戏都务求精排细导,力求作到尽善尽美,无可挑剔。比如先生早年排的《山河破碎》和《还我河山》,目的明确:“在国破家亡的时候,是冲锋破阵的号角。”为了突出、强化这一效果,在《大合操》一场,让近百名演员同时上场,列岳家军方阵,服饰整齐,步履统一,威武雄壮,气吞山河,突出了正义之师同仇敌忾、锐不可挡的威慑力。真正达到了“惊顽立懦,振聋发聩”的艺术效果。而《游龟山》则风韵另具一格。从表演、唱腔、服饰、舞美各个方面无一不从美学的角度出发,让观众的视觉、听觉、感觉无一不沉浸在美的氛围中。演员的举手投足、顾盼飞眸无一不经过精心的设计,使这出戏成为剧团百演不衰,观众百看不厌,演员立身扬名的范本,真可谓中国戏曲艺苑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培养人才
封至模先生一生致力于戏曲教育事业,学生遍布秦腔界和京剧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很重视学生的文化品德教育,明晰地指出一个文化素养高的人才能成为一个艺术水准高的演员,一个有品德的演员才能使自己扮演的角色形神兼备。在习艺方面,先生给新生排戏总是先从传统优秀折子戏入手。这些折子戏多是历经几代艺人的努力,千锤百练后留下来的典范。里边的一招一式无不折射出先辈艺术家的才智和光辉,而且那些招式已成为优美的程式被广泛地采用,有的已成为演艺界的绝活儿,被观众叹为观止!这种排演传统折子戏训练基本功的效果极为显著,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所以他教的学生,基本上半年便可以粉墨登场。数十年来,先生的学生、学生的学生无以数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西北的秦腔演员,大都是先生的学生。从老一辈的刘毓中、马平民、耿善民、雒秉华、苏育民、王天民、李正敏、何振中、宋上华等到新中国以后的李瑞芳、马兰鱼、李应真、肖若兰、陈妙华、全巧民、张咏华、肖玉玲等都聆听过先生的教诲。就连豫剧大师陈素真、常香玉,蒲剧的闰逢春、王秀兰,上海京剧院导演马科,戏曲专家陈幼韩等都直接受过封至模先生指导。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习仲勋也是封先生的学生,连他的名字仲勋都是封先生为他改的。
主要成就
封至模先生在戏剧理论系统化方面的成就,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早在1934年完成的《陕西四年来之戏剧》一文,从宏观上对陕西的秦腔、汉二簧、眉胡、话剧、京剧、皮影和歌剧作了阶段性的全面总结,提出了改革新思维的新举措。这篇内涵深、情文并茂的论文,直至今天仍然具有它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理想的导演》一文,是秦腔剧史上最早的导演论文,为秦腔建立导演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以后相继又有《秦腔概述》问世。解放后完成了《秦腔艺人考略》《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秦腔声韵初探》《中国戏曲大词典》等。
宣传意识
封至模先生的超前意识还表现在对宣传工作的高度重视。他不失一切时机地宣传戏剧的社会功能和艺术价值,把戏剧的高台教化和寓教于乐“打入国人意识中”。“不要忘记改造观众,提高其鉴赏能力”也是先生在艺术实践中孜孜以求的。他充分利用每一次随团出外巡演的时机,或撰文或座谈宣传介绍秦腔艺术和演员,扩大了秦腔的影响和知名度。还曾与《新秦日报》举办“菊部春秋”评比演员活动,王天民和李正敏在这次评比中夺魁,分别荣获“西京梅兰芳”和“秦腔正宗”的桂冠。从此,这桂冠也就成了他们的艺术别名被传扬至今。他在“八十寿序”中写道:“我一生为许多艺人作序,然而有谁为我写序呢?只好自己为自己写序了。”1974年在南京病逝,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