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阿房宫

阿房宫

阿房宫遗址位于现西安市以西13公里处的古皂河以西,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35年)开始兴建的天下最大的宫殿,其目的是在建成后成为秦朝政权的中心。2012年经过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确定将其2.3公里内的核心区域建设成国家级的遗址公园

阿房宫于1956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联合国认定阿房宫为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基址,属于世界奇迹。

阿房宫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和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它们是中国首次实现统一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中华民族开始形成的实物象征。

名称

阿房宫的名字来源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秦始皇本纪》: “三十五年, ……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殿名为 “阿房”,司马贞对《史记索隐》进行解释,说“此以其形名宫也,言其宫四阿旁广也”,“阿房”也就是四方广大的意思。

由于阿房宫的工程量巨大,“阿房宫”最初只是这座宫殿前殿的名字,但是该工程还未竣工秦朝便已灭亡,所以社会主流以“阿房宫”称呼这种宫殿遗址。关于“阿房宫”的读音,因为“房”是“旁”的通假字且有“广大”的意思,社会主流观点认为应当读作“ē páng”。

同时,在《康熙字典》的注释中,也特别注明了“阿房”的读音为“ē páng”作为古音,并且认为这是最适合的读法,这一证明进一步证实了主流观点的权威性。

历史沿革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2年在龙首原西侧开始建造的阿房宫,意在建成后成为秦朝的政治中心,阿房宫的建设目的和选址根据是由秦始皇确定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以为咸阳市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姬发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上林苑中。”可见秦始皇统一后并未迁都,仍在修先王宫殿。“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微宫,象帝居”(《三辅黄图》)。

随着咸阳人口增长,渭北地区因两河限制人满为患,九年后为建“帝在之都”而兴建阿房宫。前210年七月,秦始皇东巡途中去世,九月葬骊山秦始皇去世时,阿房宫未修完,工程停工。秦二世胡亥将刑徒调往秦始皇陵填土。

前209年四月,秦始皇陵主体完工,阿房宫工程停工七月。秦二世调人继续修阿房宫,实现先帝遗愿。同年七月,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危急,阿房宫工程难继续。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劝阻秦二世停建阿房宫,三人被问罪处死。

前207年八月,赵高作乱,逼秦二世自杀。秦二世死,阿房宫停工,直至秦亡。

阿房宫未完全建成,部分附属建筑“阿城”存续很长。刘彻建元三年,“举籍阿城以南,周至县以东,宜春市以西......以为上林苑,属之南山。”阿城在西汉中期尚完整。

阿城近长安,往往屯兵之地。384年,慕容冲据阿城。《十六国春秋》载:“初,民俗音乐曰:‘凤凰、凤凰,上阿房’。坚以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乃植梧桐数千株于阿城,以待凤凰之至”。

隋末,李世民入关,自泾阳趋司竹,也屯兵阿城。颜师古说:“以其墙壁崇厚,故俗为阿城”。约宋代,阿城被夷。宋敏求长安志》载:“秦阿房一名阿城。在长安县西二十里。西、北、(东)三面有墙,南面无墙,周五里一百四十步。崇八尺,上阔四尺五寸,下阔一丈五尺,今悉为民田”。宋敏求实地考察,首述阿城“三面有墙,南面无墙”,考古证实。

2002年-2004年期间,考古队对阿房宫遗址开展考古工作,在阿房宫东南2.5公里发现一条古道遗迹,证实了汉代洛阳市至阿房宫的官道。这条官道宽3-5米,路面以小石子铺成。阿房宫遗址东南约2.5公里处发现一条古代官道遗迹。这条官道呈东西走向,路面宽3-5米,路面以小石子铺成。该官道的发现证实了史书记载的洛阳通往阿房宫的官道线路。

总体布局

建筑区域

阿房宫遗址总面积达6平方千米,位于长安区和未央区的交界,遗址总共分为七个大区。

建筑分布

阿房宫位于今西安市西北部的秦上林苑中,遗址主要分布在三桥镇西北之新军寨、后围寨、南王寺村——和平村北一线,东西长约5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

在这个范围内,目前地面上仍保留20多个夯土台基遗迹,其中规模最大的是阿房宫前殿遗址。前殿遗址是阿房宫的核心建筑之一,现存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高7-9米的夯土台基,面积约54.4万平方米(880亩)。台基平面略微倾斜,东西侧被挖出断崖,北侧有五级台阶,每级高2-4米。台顶有大量瓦片,可见建筑已毁,台基应为前殿主体建筑的遗迹。

地理环境

阿房宫遗址在今陕西西安城南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南,东面是巨家庄,西面是古城村,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2002—2007年的考察,确定遗址的总面积约60万平方米,其中阿房宫前殿占地800亩,相当于90个标准的足球场。

阿房宫遗址所在地属于关中平原的一部分,遗址周边土壤潮润肥沃,自古就有“泾之水,田畴之饶”的说法,沣泾河流经阿房宫遗址西侧,是其重要的水源与交通运输通道,河流使阿房宫遗址成为古代交通要冲。沣泾河与渭河交汇在阿房宫遗址以北约6公里处,而洛河也自东向西与沣泾河交汇在遗址以南10公里处,水网交织使阿房宫成为古代水陆交通枢纽。

考古发展

阿房宫遗址位于龙首原的台地上,海拔高度在394.2-401.4米之间。主要的建筑遗迹密集区位于三桥镇以南。在这个范围内,地面上至今仍保留20多个夯土基址遗迹,其中阿房宫前殿遗址是最大的,阿房村和纪阳寨一带的台基最为密集。在遗址上广泛分布有大量建筑相关遗物,例如筒瓦、板瓦;瓦当;铺地砖;圆形和五角形陶质水道、漏斗;原石柱础。

前殿

阿房宫前遗址现存的一座巨大的长方形多基台,从西安市长安区祁阳乡古城村开始,一直延伸到东边的巨庄。经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测得知前殿长度为1320米、宽度为420米、最高处高7~9米,可见阿房宫遗址前殿是目前已知的我国古代最大的夯土建筑台基。

上林苑

在上林苑遗址,考古人员发掘了面积440平方米的区域,发现一条20米长的汉代地下排水管道,管道气势宏伟。离这个汉代地下排水管道以东几米处,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处战国秦时期的墙基遗址。这个墙基遗址南北长近40米,宽约3.5米,高1.5米,规模较大。在这厚实的墙基的西侧,考古人员还发现墙体内部还穿过一条排水管道。这座墙基遗址的东边约100米处,有一个高大的夯土台基,这就是上林苑遗址一号遗址——纪阳寨遗址的所在地。

宫殿类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阿房宫考古队队长李芳认为,上天台遗址的核心是一座高台宫殿建筑,下部为夯土台基,上部为宫殿建筑,这座高台宫殿建筑可分为底部、中部和顶部三个部分。这座高台宫殿建筑与秦都咸阳宫一号宫殿建筑遗址的形制基本相同,属于典型的战国高台宫殿建筑类型。

相关文物

历史价值

考古价值

阿房宫初建于公元前212年,前210年秦始皇去世,胡亥继位(前209年)后重启修建计划,不久后陈胜、吴广起义,秦二世自杀,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劳民伤财的阿房宫是秦灭亡的象征物。前陕西省博物馆馆长周天游分析,秦朝具有外扩的价值观,善于调动全国人民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力量办大事,为历代延续制度的延续奠定了基础,但是超越了当时的社会承受能力,成为了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阿房宫遗址不仅是中国秦代宫殿建筑的典型代表,更是见证了秦王朝的兴起与鼎盛,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文化价值。阿房宫遗址中的考古发现,为研究秦代社会政治制度、科技水平等提供重要实物资料,建筑布局及装饰艺术代表了秦代审美情趣和艺术成就,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和艺术文化价值。

文学价值

杜牧一首《阿房宫赋》使阿房宫众人皆知,不仅描述了阿房宫的宏伟壮丽,而且为这一古代遗迹留下了神秘色彩,在后人的诗篇中也留下了这座宫殿的痕迹,从1921年至2020年,中国考古团队经历了百年时间对阿房宫遗址进行考察,象征着这座遗址具有丰富的古代文明研究价值,1992年联合国将阿房宫认定为为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基址,并赋予其世界奇迹的美誉,进一步肯定了其考古价值。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选择将朝宫建设在“丰镐遗址之间,帝王之都”,确定了阿房宫建设在咸阳宫与丰镐之间的位置,而在古代“沣泾之水,田畴之饶”的说法说明了阿房宫所在地是重要的水源与交通运输通道,具有考察古代地理环境的参考价值。

开发与保护

阿房宫遗址深受政府高度重视与保护。1994年,陕西省公路管理局计划在阿房宫前殿夯土台基南侧修建公路,共计挖走阿房宫前殿夯土台基2,000立方米的土地,国务院得知情况后下令停工,因此,西安市人民政府组织展开考古调查,制定《秦阿房宫遗址保护规划》。

2000年,相关部门将阿房宫遗址建成重点招商项目,在建设控制地带建设西安阿房宫景区,出于保护的目的该项目在2013年被叫停。

2012年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阿房宫遗址的保护规划,并在当年开启建设阿房宫遗址公园的规划项目。

2015年,国家文物局将阿房宫遗址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阿房宫遗址周边的村民挖土造墓的行为被当地文物保护单位发现,上报文物保护部门后勒令当地村民停止造墓并回填土地。

历史争议

名称争议

关于“阿房宫”的“阿房”的读音,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存在“ē páng”、“ē fáng”、“ā fáng”三种读法,在主流观点中以“ē páng”的读音为主,《咬文嚼字》的主编郝铭认为“阿”读成(ē)符合古代阿房宫山脚下弯弯曲曲的地理环境,“房”的“旁”的通假字,因此鉴定“阿房宫”应该读为“ē páng gōng”,此外,清代学者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也把“阿房”读成“阿房(pang)宫”。

对于“阿房”的读音,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经过一番调查,认为现代汉语读音与汉唐以前的读音不同,把“阿”念作“e”不一定是秦朝的古音。《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辞典》,“e”意思为“迎合,偏袒”,阿房宫”的“阿”读(ē)显然不合适,“阿房”这两个字应该按照现代汉语读音,读作“a fang”。

遗址争议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前212年(秦始皇35年)在渭南上林苑中选址建造阿房宫,尚未完工秦始皇便去世,秦灭亡后阿房宫没有得到重启的机会,古代文献对阿房宫的具体位置依然存在较多争议,“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话题成为了争议的焦点。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水经注》卷一九载“池水北镐京东,秦阿房宫西”,表明阿房宫地处镐京东北。《魏书·高祖记》载“幸未央殿、阿房宫,遂幸昆明池”,从前后顺序看,阿房宫位于未央宫与昆明池之间。

项羽纵火

2002—2004年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相关人员对阿房宫遗址进行考察,经过全面钻研和评估,确认在秦国灭亡之前只完成阿房宫前殿的夯土台基及其北墙、东墙和西墙的相关建筑,并没有完全建成前殿,并且判定“阿房宫前殿遗址没有遭到大火焚烧”的历史事实。

项羽本纪》记载项羽火烧咸阳宫殿“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未提及阿房宫,而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却让后人对项羽火烧阿房宫深信不疑,有点专家则认为阿房宫的范围很大,不能凭一地区的考古探测就轻易否认“项羽火烧阿房宫”的历史问题。

参考资料

老西安都不一定知道——“西安古迹圈的七个第一”.华商网.2023-06-15

西安将建阿房宫遗址公园.陕西省文物局.2023-06-15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6-15

官方回应"再造阿房宫":报道属误读 无重建计划.中国新闻网.2023-06-15

何处阿房宫—苏秉琦先生的阿房宫探索.中国文物信息网.2023-06-15

秦阿房宫遗址公园建设研讨会在京召开.陕西省文物局.2023-06-15

“阿房宫”的读音.中国知网.2023-06-15

郭剑英,“阿房宫”的读音.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2023-06-15

“阿房宫”读音之我见.中国知网.2023-06-15

游阿房宫遗址公园 领略天下第一宫.新浪旅游.2023-06-15

秦阿房宫遗址考古调查报告.中国知网.2023-06-15

二十四史系列 J6 史记 汉·司马迁.国学网.2023-06-15

《十六国春秋》散佚考略.中国知网.2023-06-15

旧唐书/卷1 中华文库.中华文库.2023-06-15

《长安志图》与元代泾渠水利建设.中国知网.2023-06-15

秦阿房宫遗址发掘与研究.中国考古网.2023-06-15

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23-06-15

秦阿房宫遗址考古调查报告.中国知网.2023-06-15

汉代长安词典.豆瓣读书.2023-06-15

自然地理.西安市人民政府.2024-03-02

阿房宫前殿下发现河沟 秦始皇咸阳城中轴线显现.央广网新闻.2023-06-15

咸阳帝都记.豆瓣读书.2023-06-15

阿房宫遗址发现战国宫殿建筑群.新浪网.2023-06-15

陶水管道.陶器.西安博物院.2023-07-13

从雍城到阿房宫:秦国都城变迁史.世界历史网.2023-06-15

西安380亿元建设“阿房宫文化”.光明网.2023-06-15

被项羽火烧的阿房宫,如今何在?.澎湃新闻.2023-06-15

西安阿房宫景区因选址不佳将拆除 13年前建好.新浪网.2023-06-15

关于阿房宫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家文物局.2023-06-15

西安城墙阿房宫遗址入选.西安日报.2023-06-15

村民在秦阿房宫遗址下取土 保护中心:已回填.新浪网.2023-06-15

关于“阿房宫”读音的说明.央视网.2023-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