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宫
咸阳宫是秦帝国的大朝正宫,是秦帝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是秦历代君主朝会之地,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咸阳市东区域。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商鞅二次变法,秦国于咸阳建宫室,并迁都于此。秦历代君主在此基础上又多次增设宫殿,到秦昭王时期,咸阳宫已建成。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咸阳宫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在渭水两岸建造了不少离宫别馆。秦末,项羽带兵西进攻入咸阳,焚烧秦朝宫室。汉朝建立后,在原来的秦朝宫殿上进行改建。魏晋南北朝时期,咸阳宫仍然颇具规模。隋唐时期,咸阳宫被重建,诸多宫殿得以恢复。唐末,因战乱,咸阳宫随着长安城的大规模破坏最终毁灭尽。
咸阳宫位于渭水之北,九宗山之南,泾水之南,地势北高南低,最北部作阶梯状陡起,宫殿呈高台建筑风格,占地面积3.72平方千米。咸阳宫是一组规模庞大的宫殿建筑群,其中,章台宫是朝廷政治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具有朝宫的性质;信宫又称“极庙”,为秦始皇生前宫庙建筑;甘泉宫为太后居所,秦始皇生母赵姬长期居住于此;蕲年宫是皇帝郊祀祈年的斋宫,秦始皇嬴政在此处继承皇位;望夷宫是秦人防范匈奴进攻的战略要地。
于1974到1975年期间,在咸阳市市渭河以北西起塔尔坡东至柏家咀的广阔区域内发现了一、二、三号宫殿遗址。秦咸阳宫遗址是彰显秦文化的重要遗址,有着极高的历史地位和研究价值,考古工作者在遗址中发掘出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为研究秦汉建筑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秦咸阳宫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陕西省重点保护的四大遗址之一,也是陕西省大遗址保护重点项目之一。
命名
咸阳之名由来,始于《史记》。据《史记》记载,咸阳位于渭水之北,九宗山之南,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山水俱阳,故名咸阳。“咸”的意思是“都”“皆”,所以“咸阳”意为“山水俱阳”。咸阳宫位于渭水之北、泾水之南。“泾渭分明”这一成语,描绘的是在咸阳市泾渭两条河在这里交汇,其中泾河是渭河的一条支流,因此咸阳也被称作渭城、渭城区。《史记·商君列传》载,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商鞅二次变法将首都迁至咸阳,秦孝公筑渭城,名咸阳宫,有四皓祠、安陵城、杜亭、窦氏泉、周文王祠等。
历史沿革
秦朝兴建
咸阳宫是秦孝公至始皇时期处理政务、举行典礼的主要宫室,是历代秦王生活的地方,也是秦的历代国君的朝会之地。《史记·商君列传》载,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商鞅进行第二次变法,颁布了一批旨在封建变革的法令,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把都城从栎阳(今陕西临潼)迁往咸阳。商鞅先建“冀阙”“宫廷”于咸阳,秦再徙都至咸阳,此处 “冀阙”是君命或政令发布的构筑物,“宫廷”即秦国首都咸阳城中的王宫。自秦孝公之后的秦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等历代君主在咸阳宫基础之上不断有新的营建,建设的重心在渭河北岸。秦惠文王(公元前337年到公元前311年在位)大兴宫室,并初起阿房,营建章台,逐步向渭南市发展。秦昭襄王(公元前306年到公元前251年在位)时,进一步建设渭南,营建兴乐宫,并修造横桥沟通南北。
咸阳宫是秦朝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也是秦历代君主朝会之地,历代秦王接见各诸侯国使臣、贵宾,为皇帝祝寿举行盛大国宴等亦都在咸阳宫进行。秦始皇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每灭掉一国,都要在在咸阳市上仿建该国的宫殿,扩建皇宫,渭河北岸建成了各具特色的“六国宫殿”。秦灭六国后收缴天下兵器,铸成十二金人,陈列于宫前;赵高在这里“指鹿为马”。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遣荆轲刺杀秦王,秦王换上朝服,以九宾之礼在咸阳宫会见了燕使者。
据《项羽本纪》记载:秦末,项羽带兵西进攻入咸阳,杀死了秦朝已经投降的国王子婴,焚烧秦朝宫室,大火三个月不灭。长期研究秦宫遗址保护的咸阳师范学院副教授徐家骥曾在秦咸阳宫遗址上考察40余里,在很多地方捡到了被大火烧成软陶的焦红色土块,他说“当时的冲天大火,温度可能高达三四百度。大火将楼台烧塌后,接着将地面烧熟。”
汉朝延续
刘邦打败项羽后称帝,他决心定都渭河平原,着手在秦咸阳县境内营建新的大规模的首都。由于渭河北岸的咸阳城被项羽破坏得一片狼藉,新都选址就选定在渭河南岸的长安乡。汉长安城直接承袭秦咸阳渭南部分宫殿旧址而来。刘邦称帝两年后,长安县内,秦宫汉,由秦兴乐宫改建而来的汉三宫之一的长乐宫,与秦章台宫改建而来的汉三宫之首的未央宫,两大宫城相继建成。后又改建秦“甘泉宫”为汉“桂宫”,以供妃嫔居住。汉朝于是正式从栎阳迁都长安,并且把原秦咸阳城遗址上的新城县整体并入长安县。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长安,故咸阳也。”长安县之名,源自长安乡,城池之名也跟着县名叫做长安,不再叫做咸阳城。但长安乡本为咸阳县的一部分,秦咸阳故城又属于汉长安县。
魏晋南北朝
魏晋北周时期,咸阳宫仍然颇具规模。到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区划制度出现了一大变化,就是“州”“郡”两级区划,这是咸阳唯一的一次成为郡,是“咸阳”这个名字在古代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彻底得脱离出京兆郡或西安府。咸阳郡起初驻长陵,后来移驻池阳县城、石安县城,即今天的泾阳县辖区。十六国北朝乱世,咸阳郡长期存在。隋朝建立,咸阳郡随即被撤。
隋唐时期重建
公元591年,隋文帝将咸阳县治,由原泾阳县城,移治秦咸阳宫遗址。公元607年,隋炀帝废咸阳县,并入泾阳县。唐代,咸阳宫重建,如“甘泉宫”(汉“桂宫”)等宫殿得以重建。唐朝于秦咸阳城故址西边十里的杜邮,复置咸阳县。这个咸阳县的位置,可视为秦咸阳城故址。可即使新的咸阳县出现,在唐朝人心中,秦咸阳城与汉长安城、唐长安城,仍然是同一座城市的延续。唐末,由于军阀混战,咸阳宫随着长安城的大规模破坏最终完全毁灭。
现代维护
秦咸阳宫遗址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的首都遗址,这是由一个庞大的翊坤宫组成的,故针对秦咸阳宫遗址进行的保护属于大遗址保护。1959年,考古学家们开始对秦咸阳宫遗址进行发掘,在1974-1975年间考古工作者发现一、二、三号宫殿遗址,该遗址北起高干渠,南至渭河,西起渭阳镇塔尔坡,东至正阳镇柏家咀,东西12公里,南北6公里,保护面积72平方公里。
1988年,秦咸阳宫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8月被确定为陕西省重点保护的四大遗址之一,2000年被评为二十世纪中国一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2005年,秦咸阳宫遗址保护被列为陕西省大遗址保护重点项目。
建筑信息
遗址布局
咸阳宫是秦孝公至始皇时期处理政务、举行典礼的主要宫室,也是历代秦王生活的地方,是大规模的宫殿建筑群,也是多功能台复合体。该多功能台榭建筑在通风、采光、排水等方面做了合理设计,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人员在秦都咸阳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发现,重点发掘了3座宫殿和一些手工业遗址。渭城区渭阳镇、窑店街道、正阳镇一带是咸阳城北区遗存的主要分布区。在海拔420米以南,自西向东依次有手工业作坊、府库、官署、宫殿等不同功能的大型建筑40余处。
咸阳宫为多功能台榭建筑,修建时首先是用黄土层层夯打垒起一个6米高的夯土台,夯台的最高点是处理政务的主体殿堂,殿堂东西长60米,南北宽45米,周围有回廊环绕。殿堂西侧有平台,借以远眺。南邻露台,可俯瞰全城。北隔甬道与上层相连。上下两层是屋宇,屋宇内有取暖的壁炉和盥洗用的地漏,墙壁上装饰有用黑、、红等矿物质绘制的壁画。地面结实坚硬,用鹅卵石打磨光滑后,再涂一层朱砂。夯台四周建有排水池,有利于宫殿排水,并配置有使肉类食物不易腐烂的冷藏窖。咸阳宫与其他宫殿之间又有复道、楼阁相连,既能处理朝政,又能就寝、沐浴,并在通风、采光、排水等方面做了合理的安排。
1974年3月至1975年11月,考古工作者对秦咸阳宫1号宫殿建筑遗址进行了发掘,该遗址在咸阳市东15千米,位于咸阳市容店公社窑店大队牛羊村北源上,揭露面积3100平方米,殿基高出地面6米,夯土台面与四周分布着用途不同的屋子,是当时盛行的高台建筑。秦咸阳宫1号宫殿遗址是一座规模宏伟、保存较完好的王室、皇室之高台宫观建筑遗址。根据遗址所出动物纹、葵纹瓦当、只见圆形不见五角形水管道等说明,它营建于战国。大量各式云纹瓦当和兼有篆隶书体的戳印陶文的出土,证明宫殿建成后,有秦一代尤其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曾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修缮。
秦咸阳宫1号宫殿建筑遗址台基全为夯筑。根据遗址复原,秦咸阳宫1号宫殿由跨越谷道的飞阁连成一体,是富有艺术魅力的台榭复合体。一号遗址东西长60米,南北宽45米,一层台高6米,平面略呈“L”形,南北内含若干室。南部西段一列五室,西边四室为卧室,出土有壁画残片,伴出陶纺轮,是宫嫔居住的地方;最东一室内有取暖的壁炉及大型陶质地漏及排水管,是浴室。浴室的一角有贮存食物的窖穴。大台周围有回廊环绕,它既是联系各房间的通道,又起到保护土台的作用。大台的中央有版筑厚墙围护的主体宫室,东西长13.4米,南北宽12米。南北墙各开二门,东墙居中一门(门道有壁画痕迹)。中央有直径0.6米的都柱遗迹;地表为朱红色,即当时的“丹地”。它表明这里是最高统治者所使用的厅堂。厅堂东侧接连卧室,内有壁炉设备。厅堂西侧有慢道通至厅的楼层。大台的西侧还有大卧室、大浴室和贮藏室,也应是妃嫔、宫女居住使用的。朝北有宽敞的厅堂,朝南有宽阔的大露台,由此可以俯瞰全城,并可远眺渭河与秦岭风景。
主要建筑
咸阳宫是先有宫殿后有首都,目前已探明的咸阳宫宫殿区占地面积3.72平方千米(东西约7200米,南北约6700米),它们西起塔儿坡,东至泾渭交汇处,北起泾水,南至渭河南岸,包括信宫、望夷宫、兰池宫、兴乐宫等在内。据《汉书》记载:秦始皇作咸阳宫,南至蒲阪,北至雍城遗址,东西长八十余里,前后绵延八十余里。《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孝公先修筑了“冀阙宫廷”后,才正式把国都迁到了咸阳市。“冀阙宫廷”即为国君主持政务的宫殿。《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国“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秦咸阳宫最初主要建设中心在渭河北岸,从秦昭襄王开始宫廷建设出现南移趋势,所以,在渭河南岸陆陆续续修建了诸多宫廷建筑,如章台、信宫、兴乐宫、东郊的池苑风景区兰池宫以及北郊的望夷宫等。整个咸阳城方圆二百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宫殿建筑群,建成了各具特色的“六国宫殿”“芷阳宫”“甘泉宫”“宜春宫”等宫室145处、宫殿270座。
章台宫
章台宫,是咸阳宫中位于渭河南岸的主要宫室建筑之一,兴建于秦昭王七年(公元前300年),遗址在今西安市西北的高低堡子一带。《史记.楚世家》指出:秦王是在章台以藩臣之礼会见楚怀王的。《史记.苏秦列传》中苏秦曾这样劝楚怀王:如果楚王也臣服于秦国,则东方各国无不西面而朝拜与秦国章台之下。由此可见,章台成为秦朝宫殿的代名词,与一般离宫别馆的性质是不同的。章台是朝廷政治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具有朝宫的性质。
章台宫在秦统一六国战争中曾经作为最高指挥部,扮演过重要角色。在章台宫发生的故事有“完璧归赵”“荆轲刺秦”等,这些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和《史记.刺客列传》中均有记载。徐卫民在《秦都城研究》中认为章台宫在汉长安内的未央宫前殿,未央宫前殿就是在其基础上建造的。
信宫
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渭河南岸修筑信宫。信宫一开始营建是为了作为行政中心,为成为新的举办庆典和朝会之地而建的,但信宫落成后便改为“极庙”,成为秦始皇生前宫庙,这表明信宫的作用和性质发生了变化,有了祭祀的功能。随着秦始皇求仙长生的愿望破灭,“焚书坑儒”由此发端。当时,有人希望分封,李斯给秦始皇建议“如今的学者都喜欢厚古薄今,让老百姓无所适从,一定要禁止,不能让他们妄议朝政”,于是秦始皇采纳其建议进行“焚书”,第二年有两个术士编故事欺骗秦始皇的钱财就有了“坑儒”之事。
胡亥继位后,令群臣议论始皇庙,极庙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群臣皆认为信宫可以直接作为始皇庙,也可作为秦朝的祖庙。由此可见,信宫是秦国统一六国后进行都城建设的中心,也标志着咸阳市的中心最终转移到渭南。
甘泉宫
甘泉宫,位于章台之北,以甬道同渭北诸宫相连。甘泉前殿是在秦一统六国后在渭河南岸修筑与信宫一同修筑的。甘泉宫地势平坦开阔,亲近水源,生活起居便利,专供太后居住。秦始皇生母赵姬长时间居住于此。《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赵姬曾在此与嫪毐私通,被秦始皇发现,秦始皇本想把太后赶出甘泉宫,囚禁于萯阳宫,因为大臣求情才把太后从雍地接回咸阳,仍让她住在甘泉宫。
秦始皇曾建的甘泉宫前殿,在刘彻时扩建为“桂宫”,为嫔妃居住的豪华宫殿。桂宫周围十九里,离长安三百里,可以遥望长安。桂宫城外东北角出土了大量秦封泥,亦证实了其此前为秦宫殿之一。唐代重修了桂宫(甘泉宫),直到唐末桂宫(甘泉宫)才毁于战火。
兰池宫
兰池宫,位于今咸阳市东北方杨家湾附近 ,即渭河南岸兰池西侧的塬头上。秦始皇引渭河造兰池,在兰池旁造兰池宫,故该宫是秦始皇建立的皇家游乐场所。因其池苑风景区的特点展现了皇家园林规格,所以对秦文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秦兰池宫、中渭桥以北原秦文公所起的直市,汉代继续使用,而且是汉长安城郊重要的工商业市场。
兴乐宫
兴乐宫,遗址在今西安城西北约5千米,兴建于秦昭襄王时期。秦昭襄王修造横桥,连通渭河北岸和渭河南岸的宫殿群。秦始皇时对其大规模扩建,成为宫苑结合的宫殿区,内设鸿台(秦始皇时所筑高台)。西汉建立以后,汉高祖刘邦令萧何将秦兴乐宫重修,改名为长乐宫,与未央宫、建章宫遗址同为汉代三宫。刘知远之后,长乐宫(秦兴乐宫)为太后居住的地方。
望夷宫
望夷宫,秦始皇为瞭望北方少数民族、以防其入侵而建的,因“北邻泾河,以望北夷”而得名。因望夷宫是为了防范匈奴、保卫首都的安全而建,因此它是一处军事色彩浓厚的宫殿,也是当年秦人防范匈奴进攻的战略要地。遗址范围东西600余米,南北500余米,总面积为30余万平方米。关于望夷宫的地理位置,相关记载也比较多。《史记·秦始皇本记》载:望夷宫在长陵西北的长平观道东的故亭处。据《三辅黄图》载:望夷宫应该在今泾阳县。唐代李吉甫写的《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载:秦望夷宫,在县东南八里。胡亥死於此。
秦末赵高“指鹿为马”发生在这里,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二世胡亥在位时期,丞相赵高牵了一头鹿献给胡亥,并对胡亥说:“这是马。”,秦二世一听就笑了:“丞相错了,这明明是鹿!”,于是赵高就问大臣们是马还是鹿?有些人不吭声,有些人顺着说是马,而那些说是鹿的后来都被赵高秘密处决了。赵高逼迫秦二世自杀也是在这里,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二世“斋于望夷宫”,赵高乘机指使其婿咸阳令阎乐逼二世自杀于此。
蕲年宫
蕲年宫,也称祈年宫。秦惠公时建,秦孝公时称橐泉宫。遗址在今凤翔县城西南的孙家村,是皇帝郊祀祈年的斋宫,也是秦的政治文化圣地。公元前246年,十三岁的秦始皇被加封为太子,在蕲年宫接受封建礼制教育。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病逝,秦始皇嬴政在此处继承皇位。公元前238年,秦始皇嬴政在此举行冠礼(亲政仪式)。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和《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在此处曾发生过蕲年宫之变,即公元前238年秦始皇诛杀嫪毐的事件。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假宦官毐与秦王嬴政的母亲赵太后私通之事败露后,嫪毐不甘示弱,恰逢秦王政在蕲年宫举行冠礼,于是嫪毐假借秦王玺印和太后玺印,调动国都卫戍部队和附近地方部队进攻蕲年宫。秦王及时察觉了这一阴谋,抢先发兵平定叛乱,嫪毐被车裂,诛灭三族,斩杀其门客党羽数百人。因此事涉及吕不韦,不久就免去了其相国之职。秦始皇全面掌握了国家权力。
汉代的祭祀活动继承了秦的传统,蕲年宫也历经多次修葺及重建。从汉高祖刘邦开始,汉历代君主都要到雍城蕲年宫举办祭祀活动,史书称为“郊雍”。据《汉书》载,截至刘骜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西汉诸帝来雍祀共18次,其中刘彻刘彻就来过8次。20世纪8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对蕲年宫遗址进行了多次勘探,发掘出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如“蕲年宫当”“橐泉宫当”“来谷宫当”“竹泉宫当”等,这些为研究秦汉建筑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林光宫
林光宫,秦始皇建成前殿,胡亥时扩建为林光宫,在西汉时重建为甘泉宫遗址(因甘泉山而得名)。林光宫位于秦北通北境直道的起点云阳县中,具有安边固疆的重要军事地位。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匈奴进军西汉,会通过这个通往北境的直道,自九原进入云阳县。因为林光宫(汉甘泉宫)所在的云阳县地理位置及其重要,它位于渭河平原通往北境的直道上,皇帝可通过抵达此处来了解北方军情,从而就近指挥,以控制北方军情。据《汉书·武帝纪》记载,汉代的很多皇帝,尤其是汉武帝,会长时间居住在此地,方便指挥北方军事。
林光宫遗址在今淳化县北25千米处东盘岭上的梁武帝村,保护面积占地600万平方米。遗址出土文物以建筑材料为主,有陶质建筑材料的铺地砖、空心砖、图案瓦当等。1996年11月20日,甘泉宫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遗址是中华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研究秦汉建筑文明史的宝贵材料。
宜春宫
据《三辅黄图》记载:宜春宫,原先是秦离宫之一,在长安东南,杜县东面,邻近下杜这一区域。杜县,秦武公置,辖今西安市南及长安区樊川一带。下杜是秦杜县的县城,在今西安市南郊雁塔区电子城街道乡杜城村。宜春宫遗址,在今西安曲江池西南的金浮沱之北。
赵高逼胡亥自杀后葬秦二世于杜南宜春苑中。宜春苑是秦时在宜春宫之东,汉时称做宜春下苑。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七月,章邯、王离投降项羽,刘邦攻下武关。赵高担心秦二世怪罪自己,于是与弟弟赵成、女婿咸阳令阎乐密谋,由阎乐带人假扮义军,为祸咸阳,然后令阎乐率千余人攻入望夷宫,逼二世自杀于望夷宫。临死前二世说只愿当万户侯,阎乐不准,被迫拔剑自杀,卒年24岁。赵高以平民之礼在宜春苑埋葬了胡亥。
华阳宫
华阳宫以秦孝文王嬴柱的王后华阳夫人命名,是华阳夫人的专用宫。公元前251年,在位56年的秦昭襄王去世,秦孝文王即位,册封华阳夫人为王后,秦孝文王正式即位三天去世,秦庄襄王即位,册封华阳夫人为太后。同时,秦庄襄王封吕不韦为相国,并派人到赵国接回秦始皇和赵姬母子。秦始皇嬴政十七年 (公元前230年),华阳夫人去世,与秦孝文王合葬寿陵。
芷阳宫
在今西安市东郊白鹿原北端灞河西岸的席王一带。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秦国采用由余的计谋伐戎,最终兼并西戎二十国,开辟了方圆千里的土地,于是称霸西戎,为四百年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秦穆公元年(公元前659年),秦穆公为纪念这一功业,把滋水改名“霸水”,筑霸城(即芷阳宫)。秦昭襄王时改为“芷阳宫”。秦庄襄王因芷阳宫而置芷阳县,区境在其辖地。
长安宫
秦惠文王时建造,原秦离宫之一,在汉长安城内。《三辅黄图》载:高祖七年方修长安宫城,自栎阳徙居此城,本秦离宫也。秦昭王时,在此宫接见谋土范雎,昭王用五跪换来了范“远交近攻”的国策。范雎是秦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的人,这是范雎对秦的杰出贡献,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战略基础,而且对后世影响也相当深远,为中国政治、外交思想史增添了重要的一页。
萯阳宫
萯阳宫,于战国秦惠文王时建造,遗址在今户县县城西南11公里处。在萯阳宫曾发生过“秦王囚母”事件。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8年)四月,假宦官嫪毐与秦王嬴政的母亲赵太后私通之事败露后,用太后的印玺调兵包围蕲年宫,叛乱事败后被车裂。在太后住地甘泉宫(汉桂宫)搜出他们的两个私生子杀了后,秦王政将太后囚禁于萯阳宫。
长杨宫
遗址在今周至县临川堡,秦昭王时建造。因“宫中有垂杨数亩”得名。据《三辅黄图》记载:长杨宫原本是秦朝旧宫,在汉代重建为汉代行宫之一,是秦汉两代的游猎场所。长杨宫中有几亩杨柳树,所以得以命名。
价值影响
咸阳宫是秦孝公至始皇时期处理政务、举行典礼的主要宫室,也是历代秦王和秦始皇生活的地方。该多功能台榭建筑在通风、采光、排水等方面做了合理设计,其构思之精巧,布局之宏大,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其中,秦咸阳宫1号宫殿址所在是初建时的咸阳市宫城,是战国秦时期级别最高的一处宫观遗址,是中国建筑史研究的一个非常宝贵的材料。而秦咸阳宫3号宫殿址发现有30米长的画廊,是中国早期宫殿壁画的珍贵资料。
秦咸阳宫遗址,是秦统一全国之后的秦首都,咸阳城的宫城遗址,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此,秦咸阳宫遗址是彰显秦文化的重要遗址,有着极高的历史地位和研究价值。20世纪8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对蕲年宫遗址进行了多次勘探,发掘出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比如“蕲年宫当”“橐泉宫当”“来谷宫当”“竹泉宫当”等,这些为研究秦汉建筑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1996年11月20日,林光宫(汉甘泉宫)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遗址是中华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研究秦汉建筑文明史的宝贵佐证。
1988年,秦咸阳宫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8月被确定为陕西省重点保护的四大遗址之一,2000年被评为二十世纪中国一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2005年,秦咸阳宫遗址保护被列为陕西省大遗址保护重点项目。
相关评价
关于咸阳宫的地位和重要性,汉朝史家司马迁评价:咸阳宫是秦帝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也是秦历代君主朝会之地,历代秦王和秦始皇接见各诸侯国使臣、贵宾,为皇帝祝寿举行盛大国宴,与群臣决定国家大事都在咸阳宫进行。商鞅在这里变法,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这也反映了都城的选择对国家发展的支撑力和带动力。
关于秦咸阳宫遗址的范围,当代学者刘庆柱评价:秦都咸阳第一、二、三号宫殿建筑遗址是秦咸阳宫的构成部分。考古工作者在一、二、三号宫殿建筑遗址周围勘探出夯筑墙基,根据其内夹杂的板瓦、筒瓦残片以及一些陶器残片判断,此墙基为战国时期所筑,这便是秦咸阳宫的北宫墙。考古发现证明,秦朝的手工业作坊(以民营为主)遗址主要分布在秦咸阳城的西南部,即今长陵车站附近。长陵车站附近,还发现了不少铜器、铁器等“窖藏”,不仅出土物丰富,而且文物内容十分重要,有生活用具、兵器、车马器、装饰品等,甚至出土了3枚秦“半两”和3块秦朝统一度量衡的铜诏版,对研究秦咸阳宫布局有着重要意义。
关于秦咸阳宫遗址的保护,当代学者闫旭、杜忠朝评价:秦咸阳宫遗址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秦咸阳宫大遗址保护和遗址公园规划所要反映的。秦咸阳宫大遗址保护和遗址公园的历史文脉内涵既要展现秦咸阳宫遗址所承担的那部分历史文脉,也要展现遗址相关的其他历史文脉,从而让人们更清晰、更系统地了解秦咸阳宫遗址的文化内涵。
轶闻典故
完璧归赵
公元前283年,赵国得到了和氏璧,秦昭襄王派使者去见赵惠文王,说愿以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希望赵王答应。于是,蔺相如主动请命出使秦国,并对赵惠文王承诺:“秦若交了城,就把和氏璧留在秦;不然一定把璧完好地带回赵国。”最后,蔺相如在见到秦昭襄王后,以自己的性命与和氏璧相逼,成功挫败了秦昭襄王打算霸占和氏璧的阴谋,最终信守承诺,成功将和氏璧又带回了赵国。后人用“完璧归赵”这个成语,来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荆轲刺秦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公元前227年,荆轲受燕太子丹派遣,携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始皇。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刺杀秦王不中,事败被杀。
翁仲
“翁仲”是立于宫阙庙堂和陵墓前的铜人或石人,也称石像生。相传,阮翁仲原来是秦始皇手下的一员武将,身长1丈3尺(1丈=3/10米,故1丈3尺约3.6米),勇猛无比,秦始皇命令他率兵守临洮县,匈奴来犯,见了他都会避开转而逃跑。翁仲死后,秦始皇为他铸了两个铜像,放在咸阳宫司马门外,以震慑匈奴。
到了汉朝,汉人就将“翁仲”这个神话人物制成一个玉雕小像戴在身上,用来玉貔貅。自此,玉翁仲演变为辟邪物之一。到了明代,“翁仲”发展为王公贵族陵墓前的仪卫性雕刻,也是皇权仪卫的缩影。明代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汤和寿终正寝,葬于曹山(今蚌埠市东郊),并建石像生于墓前,墓道两侧有望柱、石马与牵马人、石羊、石虎、甲士、文官各一对,用来彰显墓主人生前的威风。
十二金人
秦始皇二六年(公元前221年),齐国降秦,齐灭。至此,六国尽灭,统一天下。秦王号秦始皇,改“命”为“制”,“令”为“诏”,皇帝自称“朕”。全国设36郡,统一度量衡、文字、车轨和货币。没收天下兵器,迁12万户富豪于咸阳,铸成十二个铜人像(史料中将“铜人”称为“金人”),每个重千石,放在已修建好的阿房宫前殿。
郦道元在《水经注·卷四河水》记载:公元21年,西汉改革家王莽梦见铜人在哭泣,于是让尚方官署的工匠把做梦见到的铜人胸前的铭文凿掉。东汉末年,董卓毁掉九个铜人,把他们铸为钱币。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第三位皇帝苻坚迁到长安,把剩下的两个铜人毁了铸成钱币。剩下的最后一个铜人,老百姓把它推进了陕县北边的河中。
相关场馆
秦咸阳城遗址
秦咸阳城遗址,为中国战国后期至秦朝的首都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内,范围包括渭河两岸,以渭城区窑店街道办为中心,发掘面积15168平方米,现存面积20平方千米,始建于秦孝公年间。已发掘的咸阳城遗址内并未发现城墙,其范围约东起柏家嘴,西止毛王沟,北依九宗山,南有秦岭,东西长约870米,南北宽约500米。依渭水而布,以天象布局,构成庞大首都。在广阔的八百里秦川,秦先后建设了大小宫殿、聂氏宗祠400余座,大型夯土建筑群密布,飞阁驰道相连,与山川、河水、星宿浑然一体,宫殿建筑群布局极为壮丽。其中部偏北处为咸阳秦宫殿遗址所在,四周有夯土宫墙。
1988年1月13日,秦咸阳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10月9日,秦咸阳城遗址入选国家遗址公园名单。 2021年10月18日,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秦咸阳宫遗址博物馆
秦咸阳宫遗址博物馆,位于渭城区窑店街道北塬一带,是考古遗址专题博物馆,可全面反映秦朝的社会文化。秦咸阳宫遗址,已勘明范围为东西长约7200米,南北宽约6700米,发掘了宫殿区的三座宫殿基址。其中,1号宫殿址是战国秦时期级别最高的一处宫观遗址,3号宫殿址发现有30米长的画廊,是中国早期宫殿壁画的珍贵资料。1994年8月,秦咸阳宫遗址被确定为陕西省重点保护的四大遗址之一。2000年,秦咸阳宫遗址被评为二十世纪中国一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2005年,秦咸阳宫遗址保护被列为陕西省大遗址保护重点项目。
参考资料
秦咸阳宫遗址博物馆.渭城区人民政府.2023-10-27
走进中华民族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之都——咸阳.澎湃新闻.2023-11-16
秦咸阳宫:历史上最恢宏壮丽的宫殿之一.咸阳日报.2023-10-27
秦咸阳城遗址(五):咸阳北区之咸阳宫.西安科普网.2023-11-08
蕲年宫.陕西历史文化名城多媒体资源库.2023-10-28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10-28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9-07
文物局公布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23-09-05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揭晓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公布 .国家文物局.2023-09-05
中国考古百年 | 中国考古学百年成就(下).国家文物局.2023-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