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藤县牛歌戏

藤县牛歌戏

藤县牛歌戏亦名“牛戏”,源于唱“牛歌”与“舞春牛”,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剧种,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于广西东南部粤语方言地区的藤县容县平南县北流市等县市农村地区。

藤县牛歌戏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秦秦灭六国之战后,把“恳卒”人征发到古藤县,中原语言与傣族语言互相融合形成藤县粤语,当地人用藤县白话唱山歌、指挥牛干活,形成最早的牛歌。1875年,有剧情的戏《亚(阿)赖卖猪》演出获得成功,随后人们把这种由舞春牛改造而来的小戏正式命名为“牛歌戏”。1897年“同庆堂”戏班诞生。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藤县牛歌戏的名声已经传遍周边县市。在周边其他剧种的影响下,藤县牛歌戏从无剧本的爆肚戏到有剧本演出,从只有男演员到1946年开始有女演员加入。牛歌戏的鼎盛期是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藤县有牛歌戏队270个、剧目283个。在1986年牛歌戏被认定为中国地方剧种之一,并入选《中国戏曲志·广西卷》。藤县牛歌戏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藤县牛歌戏在2019年8月受邀参加中国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活动。次年11月13日,藤县举办首届“牛歌戏之乡”杯戏剧大赛。

藤县牛歌戏用藤县粤语演唱,常为两人或多人对唱,有固定的表演程式,瑞安鼓词常用修辞手法和方言俚语,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浓厚。牛歌戏的剧目以表现家庭伦理为主要内容,多取材于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牛歌戏经典剧目有《亚(阿)赖卖猪》《伶花抢婚》《双甲状元》等。代表人物包括马顺和、李文利、魏泰秀、马伟文等。截至2021年一共有2名区级传承人,5名市级传承人。牛歌戏是宝贵的民间艺术,反映了当地民众的艺术品位和审美趣味,并以其丰富的内涵、鲜明的特征以及独有的艺术魅力,成为浔江流域和北流河流域有影响力的民间艺术。

历史沿革

起源

藤县牛歌戏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史料记载,秦秦灭六国之战后,把“恳卒”人(史称“傣族”人)征发到古藤县,他们带来的中原语言与百越语言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方言-藤县粤语。当地人用藤县白话唱山歌、指挥牛干活,歌词由驱牛人自编自唱,这是最早的牛歌。

藤县牛歌戏起源于“舞春牛”。在古代,每逢春节藤州先民赶着牛,边走边唱:“牛啊牛,一到春天你就忧,又要犁田撒谷种,又要耙地种芋头……”人们在庆祝春节的同时也在歌颂牛的劳苦功高。

逐渐地,人们不再满足于每年都重复同样的动作、同样的腔调,从某年春节开始,人们用纸、竹片等制作牛头道具,“舞牛”的人一边舞着牛头一边把身边有趣的小故事编入瑞安鼓词,因形式新颖,语言诙谐,赢得了人们的一致喜爱。从此,人们对于改造“舞春牛”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后来经过历代戏剧人的修改、二次创作,逐渐形成了地方小戏的形态。

诞生

1875年(清光绪年间),金鸡镇镇安村村坡自然村“兆丰年”龙会,演出有剧情的戏《亚(阿)赖卖猪》,获得成功,随后人们把这种由舞春牛改造而来的小戏正式命名为“牛歌戏”。此后,牛歌戏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897年“同庆堂”戏班诞生。1923年“群英乐”戏班诞生。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随着戏班的足迹渐渐扩大,藤县牛歌戏的名声已经传遍周边县市,桂平市容县平南县封开县、郁南、信宜市等的县(市)皆有演出。1946年,“群英社”戏班诞生。在周边其他剧种的影响下,藤县牛歌戏不断发展变化,从无剧本的爆肚戏到有剧本演出,从只有男演员到1946年开始有女演员加入。

鼎盛期

牛歌戏的鼎盛期是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藤县有牛歌戏队270个、剧目283个,县、镇、村都有演出场地,县级剧场有2个每个剧场能容纳1200人左右;每个乡镇都有演出礼堂,这些礼堂能容纳500人到1300人不等;村级露天演出场地更多。1986年,牛歌戏被认定为中国地方剧种之一,入选《中国戏曲志·广西卷》。2008年、2009年,广西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了“藤县歌戏”系列,86张全面介绍牛歌戏剧目的光碟问世。随着政府部门的合力推动,藤县牛歌戏不断走出去,登上更大的舞台,其中由藤县文化馆创作、编排的音乐情景牛歌戏《太阳绕着月亮走》在2012年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六届“八桂群星奖”戏剧曲艺银奖。2015年,藤县被评为“广西特色文艺(牛歌戏)之乡”。

发展期

2019年8月,藤县牛歌戏受邀参加中国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在江苏省昆山市举办的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活动。8月10日,在江苏省昆山市当代昆剧院剧场,藤县牛歌戏折子戏《淑女养弃儿》上演,8月11日,《淑女养弃儿》应邀再次上演。

2020年4月,梧州藤县艺术家以牛歌戏的形式,赞颂人们齐心协力“战疫”。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牛歌戏传承人马伟文主演了藤县牛歌戏《宣传疫情防控 原来这么接地气》,非遗戏曲与疫情防控结合对疫情防控要点进行了宣传。11月13日,藤县举办首届“牛歌戏之乡”杯戏剧大赛,大赛还进行了网播,来自该县22支牛歌戏表演团体齐聚一堂,展现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经过激烈角逐,该县牛歌戏马四剧团、春花牛哥歌剧团等两支剧队夺得一等奖

戏剧特点

唱腔

牛歌戏用藤县粤语演唱,念白只是作为唱之不足的补充。牛歌戏的唱腔多以瑞安鼓词的自然音节、韵律、音调、情绪变化为基础,演唱时与唱的自然腔调接近;牛歌戏以藤县白话道白,大量运用方言俚语。

牛歌戏的唱词生动形象,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常运用比喻、借代、比拟、夸张、排比、双关等修辞手法,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厚,备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如问双方姓名时会唱:“犁头冇是上(姓)?水底点灯是河明(何名)?”牛歌戏的唱词结构一般采用上下句对偶的形式,以四句为一组,以对称结构为主,每一句的字数是相等的。

牛歌戏的瑞安鼓词对高低、长短变化的字词、词句安排得当,便于记忆,易于与唱腔结合,常见的唱词有三字句、六字句、七字句、八字句、九字句。牛歌戏的衬词由虚字构成,常根据内容、行腔的需要使用,以适应语言的自然腔调和节奏,增强唱腔的音乐性。牛歌戏的衬词包括:字头衬词,如“(道)可恨我娘亲佢心有正,(哪)总是我年幼(道)无法出(呀),(道)真真急坏我小苍娃”;句尾衬词,如“只因我丈夫早去世(呀),我(都)拍掌心头都会气难消(呀),黄茅蛤佢会咁(都)吊腰(呀)”。

音乐

牛歌戏音乐由当地山歌演变而来,与藤县主要的舞春牛歌、山歌、上灯歌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三种民歌有一个共同特点:不是独唱,有对唱。舞春牛歌是对唱。山歌斗歌时两人或多人对唱。上灯歌分两边唱,有唱有答,所以也被称为“偶歌”。民间艺人在戏剧表演时就以“偶歌”为主要唱腔,因此得名“偶歌戏”,后来渐渐变成“牛歌戏”。所以,牛歌戏音乐包含以上三种民歌的音乐特点。

牛歌戏的音乐结构一般只分上下两个乐句,每两句之间加锣鼓间奏,循环反复,结构比较简单。牛歌戏的声腔以“牛歌调”为主,曲调以宫、徵、羽调式为主,偶尔用商调式。牛歌戏以不同的唱腔语气来塑造角色:文生演唱得缓慢且流畅,语气上起伏不大,行腔平稳;武生则要唱得有力威武;旦角的唱腔要含蓄,花腔较多,注重心理变化的描写;奸、杂、丑角在表达身份的唱腔里,多数用一种既断又续的唱法,让人听起来有一种奸诈滑头的感觉。

早期,牛歌戏队基本上和舞狮、舞龙队一起演出,没有梆子伴奏,以打鼓边代替。后来,象棋乡的龙凤村、同乐村,金鸡乡的镇安村的牛歌戏队对锣鼓进行了改革,加入了木梆子;再后来,由于大锣大钹体积较大,不方便携带而日渐少用,就改为小锣、京镲、鼓等。20世纪80年代初期,牛歌戏演出中有时会唱“插调”。所谓“插调”,主要是由民间流行的小曲和采茶戏音调、黄梅戏唱段等构成,如《叹五更》《点茶》《摘茶》《梁祝》《夫妻双双把家还》。这些“插调”由于音域较广、偏音较多,需要二胡扬琴、笛子等管弦乐器定调伴奏,当时的乐队编制曾出现管弦伴奏乐器,如笛子、二胡、中胡、扬琴、锣、鼓、子等。牛歌戏演员大多来自农村,嗓子条件有限,于是部分戏队就开始慢慢减少“插调”的使用。

随着发展牛歌戏的伴奏乐器就只有锣、鼓、镲这些简单的打击乐器,无管弦乐器。牛歌戏演唱时不用管弦乐伴奏,只以锣、鼓做过门或间奏,跟广西壮族自治区其他地方剧种有较大差异。

动作

牛歌戏是由民间的唱“牛歌”与“舞春牛”发展进化而来的,虽然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动作较为简单,但是基本形成了特有的表演风格和固定的表演程式。藤县牛歌戏有生、旦、净、丑四大表演行当,各角色有固定的台步、动作等表演程式。牛歌戏的表演特点体现在唱、念、做三个方面。牛歌戏各种角色有固定的动作程式:生角台步是八字脚、提襟手;旦角行慢碎步,边走边扭手花;老生的台步是踱方步;杂角(丑角)在舞台上的表演动作则较为随意。

场地/道具

牛歌戏演出所需场地不大,舞台设置简陋,演员以唱为主做手、台步、圆场等简单演出动作。牛歌戏有一套仪式完整的演出习俗,内容体现人们的生活经验、伦理道德,一般在春节或做寿、结婚、小孩满月、乔迁等喜事时演出。

牛歌戏演出所需的道具不多,旦角用手巾、生角用扇子、武生拿一条棍子(或刀枪),其余角色一般空手上场。旦角头盔,穿花布大襟衫,围一条红裙;生角扎花布头围,身穿花布旗袍;其他角色多穿唐装。根据剧中人物需要,牛歌戏的脸谱大多借鉴粤剧的脸谱。牛歌戏演员一专多能,既能扮演多个角色,也会运用锣、鼓、镲等打击乐器

剧本

原始的牛歌戏演出并没有剧本,而是先由一个“点场人”向演员讲述剧中的故事情节和扮演的人物角色,再由演员自己思考并设计所扮演角色的台词和瑞安鼓词。如今的牛歌戏已有剧本,演员只需要按照剧本的内容演出即可。由于受条件的限制,牛歌戏演员无法掌握复杂高难的演技,这些简单的做手、台步、出入相、圆场等固定动作就逐步形成了牛歌戏的表演风格和表演程式。

艺术特色

藤县牛歌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既保留了“舞春牛”的基本动作,又吸纳了一些粤剧的技巧,地域特色浓郁。有生旦净丑等角色,各角色有固定的表演程式。

藤县牛歌戏有尊师敬贤、正剧演完后“贺封包”(当地话叫“猜物儿”)、演出结束后全体演员列队唱谢幕词送观众等良好习俗,且其剧本多为讲述家庭伦理、弘扬优良社会道德等内容,自觉地发挥着弘扬主流文化、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功能。

藤县牛歌戏用藤县本土的“粤语”演唱,大量运用方言俚语,充满意韵之美,朗朗上口。有时又灵活运用比喻、比兴、夸张、双关等修辞手法,诙谐幽默,令人捧腹。比如:“真好睇啰真好睇,那家女子得咁威?眼似天星眉似月,七星伴月到鸡啼;牙齿尤如绿豆米,讲话尤如鹧鸪啼;腰如黄蜂蟾蜍腿,走路密密裤拖泥。”

代表剧目

牛歌戏的剧目多取材于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剧目主要有《孟姜女哭长城》《杨门女将》《唐皇李丐民》《薛仁贵征东》,现代牛歌《猪郎倌相亲》《吅家欢》等,有500多本牛歌戏剧本,但大多失传,能流传下来的都是一些群众特别热爱的、最有牛歌戏的时代所需特色的并且是牛歌戏剧团剧队经常会演唱的剧目中,最为经典的有《紫盒金杯》《生死牌》《海瑞任官记》《二上花洲》《阿赖卖猪》《伶花抢婚》《双甲状元》《骨肉重逢》《冯边月》《秀珍弃家》《李旦落难》《三美奇缘》《彭车》《文武臭球》《老嫩鸳鸯》《乞儿得福》《两表为仇》《智毁芳容》等。剧目内容表现古今历史、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按分类可分为中国古代历史经典故事、社会伦理/家庭道德、男女爱情和新时期剧目等。

中国古代历史经典故事

藤县自古被划分为南蛮之地,但该县99%的人口是汉族。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的县域,中原文化的渗透,以及当地人对中原文化的崇拜可以体现在牛歌戏剧目内容之中,藤县牛歌戏历史、神话题材故事最为丰富,内容最为丰满,是藤县牛歌戏的主流剧目,比如《包公降妖》《汉武大帝》《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陈世美》《武则天出世》《三请薛仁贵》《奸相秦桧卖国贼》《黄飞虎反五将》《刘伯温》《海瑞任官记》《历史名将袁崇焕》《牛郎织女火珠缘》《嫦娥奔月》等历史故事、中国神话都以戏剧的形式展现,并且深受这一地区人民的喜爱与推崇。

社会伦理、家庭道德

牛歌戏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它是这一地区人民的精神文明的体现和智慧的结晶,在“文革”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文化大萧条期间支撑起这一区域人民的精神世界。牛歌戏的社会、家庭伦理题材牛歌戏戏剧,更是将这一地区人民精神世界现状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用戏剧形式进行了披露。具体剧目有《状元羞挂寻妻牌》《楚三怪娶亲》《一煲粥姻缘》《半边妻》《争妻夺母》《亲儿弃母》《浪子回头》《洪家童养媳》等一系列至今仍是老一辈们津津乐道的回味之曲。

男女爱情

藤县人民的爱情是十分淳朴真挚的,他们对爱情是理想化、完美化的,所以总是在节庆时候来个欢喜大结局,如《喜结良缘》《佳偶天成》等。

新时期剧目

老、熟、旧的牛歌戏显然已不在能适应出现下人民精神文化的需求,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牛歌戏的剧目创作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如《牛哥唱响美丽家园》《打碗记》《五女奇缘》《邱琼山选妻》等都是新时期创作出来的牛歌戏。

代表人物

牛歌戏的代表人物主要包括马顺和、李文利、魏泰秀、马伟文等。

传承与保护

2008年,藤县牛歌戏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2017年开始,藤县文广体旅局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戏曲进乡村”和“戏曲进校园”活动。截至2018年,藤县有几大牛歌戏剧队,而其中最为活跃的就有桃源戏剧队、春花牛歌队。桃源戏剧队就是为了更好地传承牛歌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组建的,一直都是在平南县苍梧县、藤县附近这几个县进行演出。一年的演出量大概是二百多三百场左右,而演出时间多是在春节等节庆时候。在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重视下,以及广大牛歌戏爱好者以及各界支持下,几个剧队以及周边的牛歌戏剧团每年都会相聚,开展一次联谊会,县文化馆也每年都会定期进行牛歌戏的培训项目,并且在每年重大传统节日时候邀请剧团到县体育馆群艺舞台上进行演出,每次演出都能吸引大批群众前来观看。

2021年藤县开展了戏曲进校园超50场次,牛歌戏在乡村演出超500场次。每年春节前后,组织全县的牛歌戏队到县城进行集中展演,通过“智慧广电”的平台,将优秀牛歌戏曲目收录起来,供广大群众点播欣赏。除此之外,还建立了专门机构,每年开展牛歌戏创作培训班、组织牛歌戏表演者创作、编排新剧目,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承载新使命,焕发新生机。

价值与影响

牛歌戏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地方剧种之一,是宝贵的民间艺术,反映了当地民众的艺术品位和审美趣味。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牛歌戏以其丰富的内涵、鲜明的特征以及独有的艺术魅力,成为浔江流域和北流河流域有影响力的民间艺术。通过传统的牛歌戏,观众可以感受到不同时代人们生活的风貌,触摸到历史的痕迹。牛歌戏创作者紧跟时代步伐,创作的反映扶贫、守法、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内容,发挥了弘扬主流文化、彰显当地民风、宣示社会正能量的功用。

参考资料

藤县牛歌戏.微信公众平台.2024-08-03

文化馆各部、室设置职责.广西藤县文化馆.2024-08-09

藤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广西藤县文化馆.2024-08-09

藤县牛歌戏在昆山大放异彩.广西梧州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2024-08-02

藤县举办首届牛歌戏大赛.广西新闻网.2024-08-02

马伟文的牛歌戏,越唱越有味儿.东方网.2024-08-02

梧州藤县牛歌戏《宣传疫情防控 原来这么接地气》.广西新闻网.2024-08-02

..2024-08-01

藤县牛歌戏传承人——陈寿坚.广西藤县文化馆.2024-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