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苏联援华

苏联援华

苏联援华指的是苏联对当时的中华民国的国民政府和新中国的人民政府采取的援助形式,是属于外交手段之一。

抗战时期

背景

苏联援助中国抗战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国际法西斯主义势力不断恶性膨胀,德、日、意三个法西斯战争策源地逐渐形成,这对苏联从东、西两线同时构成威胁。此时的日本不仅要称霸东亚,而且还觊觎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苏联来说,积极援助中国抗日,以牵制日本,准备全力对付更加危险的德国可能发动的侵苏战争,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过程

苏联援助中国抗战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国际法西斯势力不断恶性膨胀,德、日、意三个法西斯战争策源地逐渐形成,这对苏联从东、西两线同时构成威胁。此时的日本不仅要称霸东亚,而且还觊觎苏联的西伯利亚。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苏联来说,积极援助中国抗日,以牵制日本,准备全力对付更加危险的德国可能发动的侵苏战争,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1932年12月12日,中苏宣布恢复20年代末以后一度中断的外交关系,并就对日双边军事合作问题进行了频繁 接触。1934年3月,中国政府派军事代表团访苏。此后,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双方经过多年的外交试探、接触、协商,到1937年8月21日,中苏两国在南京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同时签定了中国从苏联购入武器的借款协定。1937年9月,中国政府再次派军事代表团访苏,向苏方陈述中国抗战的世界意义及与苏联的利害关系,同苏方洽商了苏联对华军事援助事宜。此后,苏联援华军事物资开始陆续运往中国。1937年12月南京失陷,中国抗战形势更加险恶。中国政府呼吁美、英、苏等国家给予援助。1938年5月10日,约瑟夫·斯大林克利缅特·伏罗希洛夫致电蒋介石明确保证:“关于苏联方面援助一节,丝毫不必疑虑,苏联当尽其一切可能,援助正在反抗侵略者的英勇解放斗争中之伟大的中国人民。”

应中国政府邀请,自1937年11月开始,苏联政府陆续派遣军事顾问和技术专家来华。仅武汉抗战期间,援华苏联军事专家达3665人,军事顾问200多人,在中国服务的苏联总人数约5000人(含志愿飞行人员)。参与援华的军事顾问中,包括苏联卫国战争中著名的格奥尔基·朱可夫帕维尔·巴季茨基瓦西里·崔可夫帕维尔·雷恰戈夫、日列加夫等苏联元帅和将军。仅1938年5月至8月的武汉空战中,苏联空军志愿队与中国空军9次并肩作战,共击落日机62架,给日空军以有力打击。苏联空军志愿队大队长等15名空中勇士,为中国的抗日战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中国抗战初期,苏联的援助对中国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均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苏联对抗战的援助对建立世界反法西斯主义统一战线具有示范作用。在当时德、意、日邪恶轴心已经形成的形势下,建立广泛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成为摆在各国面前的首要任务。然而抗战爆发后,中国政府多次呼吁美英等国给予援助均遭拒绝。相反,美国还大量供应日本各种原料和军用物资。而苏联政府则在正确分析国际战略格局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基本趋势,排除了狭隘民族主义偏见,以实际行动反对了绥靖主义政策。既维护了自己的战略利益,又支援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还推动了国际反法西斯主义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并为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反对法西斯战争树立了榜样。

其次,苏联在抗战初期的对华支援,不仅从精神上进一步坚定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而且对中国抗战从整体上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国抗战牵制和消耗了日军巨大的有生力量,赢得了时间,挫败了其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苏联顾问在抗战初期重要会战中提出的许多宝贵意见为我军制定作战方针和计划起了一定作用。大批苏联空军志愿人员的直接参战,对中国空中作战产生了积极影响。

我们也应注意到:苏联对华援助的目的主要是使中国紧紧缠住日本,使其不能北进,防止由此导致日本对苏联进攻。苏联对中国的军事援助始终保持在一定限度之内,1939年起苏联开始放慢援助计划执行速度。1941年4月13日,苏联不惜牺牲中国利益,和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实际上停止了对中国的援助。中国的抗战也支援了苏联。中国死死拖住了日本侵略军的主力,挫败了日本“北进”计划。日军1938年7月之所以放弃对苏作战的张鼓峰进攻计划,一方面是由于进攻失败,更重要的原因则是由于中国的英勇抗战。

抗战解放后

背景

刚刚建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购买武器缺少现汇。毛泽东访问莫斯科时,中苏双方于1950年2月签订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宣布对华提供3亿美元贷款用以购买机器等物资,实际上内部议定这笔钱大部用于对苏联提供的海空装备付款。

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决定出兵抗美援朝,并派周恩来、林彪赴苏联洽商武器问题。约瑟夫·斯大林急切地希望中国参战,表示可提供所需各种武器。

中国入朝部队出发前,10月13日毛泽东致电在莫斯科的周恩来,希望他向斯大林交涉,所取得的武器最好采用租借方式,苏方却要将装备折价算作对华贷款。1951年2月,周恩来与苏联驻华军事总顾问马特维·扎哈罗夫大将在北京签订了关于苏联向中国政府提供军事贷款的协定,规定以1950年10月19日中国出兵抗美援朝战争为界,此前订货以全价付款,此后以半价付款。对此,苏方的解释是援朝应“共同负担”,两国各出一半的钱。当时中国对朝鲜的全部人力物力援助都是无偿的,苏联却对武器款斤斤计较。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约瑟夫·斯大林也曾无偿提供过部分装备,主要是为了弥补双方不愉快而做出的政治姿态。此间苏联提供的陆军装备,几乎全部是二次大战用过的旧品。如苏联红军已装备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自动枪,对华只提供波波沙-41冲锋枪。苏军已逐步用T-54坦克换装,便把淘汰下来的3000余辆T34重型坦克运到中国,许多车体上还留有对德作战时的弹痕,只是刷上一层新漆。苏联起初对华提供的七个师空军装备,有六个师配备米格—9这种1946年苏联研制出而感到不满意的第一种喷气式战斗机。中国空军领导人认为其无法同美国军队F-84交锋,更不能抗衡F-86战斗机,为此同苏联顾问发生争吵。约瑟夫·斯大林考虑到两国关系,才于1951年5月两次致电毛泽东致歉,并无偿送给372架米格—15。中国接受苏援第一批武器后,将三个师装备无偿转交朝鲜人民军,斯大林闻讯后为显示其更高的风格,决定再无偿对华援助20个陆军师的武器。1952年,苏联决定将60架伊尔-28轻型喷气式轰炸机卖给中国,这也是斯大林在世时唯一对新中国提供的现役新式装备。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苏联总共向中国提供了64个陆军师、23个空军师的装备,大部分装备系有偿(半价)提供,就此中国欠下苏联军火债30亿人民币,在当时折合13亿美元。1955年苏联红军从旅顺撤退时,又移交了折价9.8亿人民币的装备。这些军事欠款,占了中国对苏欠款总额的六成以上。解放军掌握这些武器,对于迅速提高战术技术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1970年毛泽东会见金日成时说:“我看还是要感谢苏联,它总帮助了我们军火和弹药嘛,算半价,还有汽车队。”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苏联领导人中间赫鲁晓夫对华援助的质量最高、意义最重大

中苏关系破裂后的很长时间里,国内曾出现一种传说,即称约瑟夫·斯大林时期援华慷慨热情,赫鲁晓夫则扮演了撕毁援助合同和“逼债”的角色。其实,若是仔细研究历史档案和亲历者的回忆,在苏联历届领导人中,对华提供援助最多且质量最高者恰恰是赫鲁晓夫。

1953年3月斯大林突然去世,临终前没有明确指定接班人,这使苏联领导层出现最高权力的争夺。同年9月,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其地位还不能同斯大林担任的总书记相比,急需得到中共的支持。据俄罗斯解密的档案记载,1954年9月赫鲁晓夫首次来华前主持召开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决定对华大幅增加援助作为礼物。克利缅特·伏罗希洛夫发言称这是苏联经济难以承受的,赫鲁晓夫则说非如此不能使中国人感受到友谊。果然,在这次来华参加新中国成立5周年庆典期间,赫鲁晓夫改变了约瑟夫·斯大林过去的大国沙文主义做法,废除了中苏关系中一些不平等约定,议定从旅顺撤军和交还基地。对于提供常规武器苏联也改变了斯大林时期主要提供已淘汰的旧品的做法,改为提供现役新装备样品和生产技术。

1954年11月起,苏联向中国提供了米格—17样品及全套资料,中国于1956年仿制成功命名为歼—5歼击机。1955年1月以后,苏联向中国转交了AK-47自动枪、C-41半自动步枪、捷克加列夫轻机枪等技术资料,中国于翌年分别仿制成56式自动步枪(实际应称自动步枪)、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轻机枪。苏联还提供了现役的T-54A坦克和各种火炮的样品图纸,中国仿造成功后命名为59式坦克和带“5”字头的各式火炮。中国军工水平就此于50年代后期又实现了一次代际的飞跃,在常规装备领域已接近或达到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

赫鲁晓夫在原则问题上反复摇摆缺乏信义

赫鲁晓夫时代对中国提供的最重要的援助,是帮助建造核弹、导弹生产企业和相应技术。1954年赫鲁晓夫来华时,毛泽东曾提出过是否能在核弹、导弹技术方面提供帮助,苏方采取了婉拒态度。1956年东欧出现反对苏联控制的波兰匈牙利事件,1957年6月苏共党内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等元老又要求推翻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在掌握军队的格奥尔基·朱可夫主持下打倒了多数中央主席团成员,却未摆脱内外交困的处境。同年7月上旬,赫鲁晓夫派主席团委员米高扬来华介绍情况,希望中共中央对他表示支持。毛泽东连夜主持开会研究,中共中央最后决定为照顾中苏关系,并考虑到赫鲁晓夫是当时苏共领导中比较好打交道的一位,公开表态支持苏共中央的决定。鉴于赫鲁晓夫在政治上有求于中国,7月18日聂荣臻提出,应利用这一机会交涉核技术援助,周恩来请示毛泽东后马上做出安排。此次苏方反应空前迅速,7月20日苏联驻华总顾问阿尔希波夫代表政府做出同意答复。据前些年已经解密的俄罗斯档案记载,赫鲁晓夫不顾军方坚决反对,决定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生产技术,帮助建立核工厂。

1957年9月,聂荣臻所率的中国代表团访苏,赫鲁晓夫在确认毛泽东同意访苏的消息后,同意签订了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同年11月,毛泽东到莫斯科参加了六十一国共产党、工人党会议,在大会发言中表示了支持赫鲁晓夫战胜“反党集团”,同时拥护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为首”地位。从同年末开始,苏联开始履行协议,对华提供了P-2导弹作为中国导弹事业的起步的最早样品。翌年,苏联又向中国提供了所需中核集团设备,并派出近千名专家,建成了湖南省江西省铀矿、包头核燃料棒工厂及酒泉研制基地、新疆的核试验场,中国正式进入了核工业建设和研制核武器的新阶段。

1958年夏天,中苏之间因“长波电台”和“联合(潜艇)舰队”事件发生争执,翌年6月赫鲁晓夫通知中国“暂缓两年”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制造技术。1960年7月,苏联又撤回在中国核工业和军工部门的专家,不再履行这一领域的协定。

关系恶化

中苏关系恶化后毛泽东为表示“争气”提前还债

1960年春夏之际中苏双方出现严重分歧,同年7月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区召开会议,重点讨论“反修”问题。会议期间,传来赫鲁晓夫于7月16日突然通知撤退在华全部专家的消息,与会者都激发起一种勒紧裤带尽快还债的情绪。会上有人说:“争口气,明年把债还掉。”有人提倡:“共赴国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毛泽东则以坚定的口气说:“明年还清这个债。”在本国已经严重缺粮、缺副食的情况下,要“争口气”提前还债,确实显示了一种自强和无畏的气概。从同年10月起,毛泽东还带头不吃肉,以示同全国人民共渡难关。

中国方面显示出不向苏联压力屈服的态度,使一心想维护在国际共运中“为首”地位的赫鲁晓夫处境尴尬。他为缓和对华关系,从1960年末至1961年春天一度部分地恢复了对中国国防和经济方面的援助。1961年2月,赫鲁晓夫写信给周恩来,主动提出愿意提供当时最先进的米格—21战斗机的样品和全部技术资料,以供中国仿制。2月27日,赫鲁晓夫又致函毛泽东提出,愿意借给中国100万吨粮食和50万吨古巴糖。3月8日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作了口头答复,感谢赫鲁晓夫的好意,不过因出于“争气”和不愿再欠苏联粮食的原因,中共中央提出可将这些粮食作为后备而未接受。

1961年3月,苏联政府又主动提出,在两国贸易中间中国所欠的10亿俄罗斯卢布逆差可分五年偿还,不计利息,4月间双方就此达成协议。当时这一消息由《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在中国广大群众中间产生了好的影响。同年夏天,中苏关系因阿尔巴尼亚等问题严重恶化后,苏联又不肯兑现再派对华专家和恢复援助的承诺,中国也开始了全面的“反修”斗争,“逼债”及由此造成经济困难一说又以基层干部宣讲和民间传说方式长期传播。不过在中共中央致苏共的公开信和政府声明中,从来没有提到过有“逼债”一事。

1965年中国提前还清了对苏欠款,随后又还清了国内公债,“既无内债、又无外债”成为国内宣传中自豪的话语。中国在国际债务中严守信用,此后多年间还成为国外愿意对华大量投资原因之一,从这个意义看当年对苏还债一事确实造成了长远的良好影响,也显示了中国人的志气。

参考资料

苏联军事援华不厚道 毛泽东为争气提前还债.凤凰网.2025-04-18

苏联援华.中国军网.2022-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