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巴尼亚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阿尔巴尼亚语:Republika e Shqipërisë,英语:The Republic of Albania),简称“阿尔巴尼亚”,别名“山鹰之国”,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西部,北部和东北部分别同黑山、塞尔维亚、北马其顿接壤,南部同希腊为邻,西临亚得里亚海,隔奥特朗托海峡同意大利相望。地拉那(Tirana)是阿尔巴尼亚首都及全国第一大城市,也是阿尔巴尼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主要的港口有、萨兰达和发罗拉拉斯是首都的外港。阿尔巴尼亚国土面积2.87万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1月,国内共有276万人。其中阿尔巴尼亚族占98%。少数民族主要有希腊族、罗马尼亚族、马其顿族、罗姆族等,官方语言为阿尔巴尼亚语。56.7%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6.6%信奉东正教,10.1%信奉天主教。
阿尔巴尼亚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降雨量充沛,年均为1300毫米。平均气温1月约5°C,7月约25°C。阿尔巴尼亚夏季日照时间长于冬季,六月的白天最长,可达15小时左右。而最长的黑夜则出现在冬季。阿尔巴尼亚境内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占比77%。阿尔巴尼亚于1190年建立封建制公国。1415年起被奥斯曼帝国统治近500年。1912年11月28日宣布独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奥匈帝国、意、法军占领。1925年建立共和国。1928年改行君主制,至1939年4月意大利入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先后被意、德法西斯主义占领。1944年11月29日全国解放。1946年1月11日成立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1976年改称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1991年改国名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近年来,阿尔巴尼亚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国内大约一半的人口从事农业,农业贡献了阿尔巴尼亚国内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阿尔巴尼亚工业基础薄弱,工业体系建设较为滞后。工业产品主要为纺织品、鞋类等基本轻工产品,以及矿产、石油等资源性产品。阿尔巴尼亚服务业发展较快,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阿尔巴尼亚旅游业受冲击明显,2021年逐步恢复至疫情前水平。2023年阿尔巴尼亚GDP为233亿美元,人均GDP约8800美元。农业、工业、服务业占GDP比重分别为17.68%、21.82%和47.7%。2022年,阿尔巴尼亚吸引外资13.7亿美元,前五大外资来源国分别为瑞士、荷兰、加拿大、意大利、土耳其。阿尔巴尼亚于2000年9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006年6月,与欧盟签署稳定与联系协议(SAA);2006年12月,阿尔巴尼亚加入中欧自由贸易协定(CEFTA)。阿尔巴尼亚虽同西巴尔干半岛各国及部分欧洲国家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但因本国市场小,基础设施较差,运输成本高,故对周边国家市场影响不大,但欧盟和西巴尔干地区仍为阿尔巴尼亚主要辐射市场。
阿尔巴尼亚人民的美食、文学、音乐和艺术经过长期发展、代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阿尔巴尼亚文化。文学通过宗教在阿尔巴尼亚文化中扎根,国内不断涌现出伟大的文学家。阿尔巴尼亚艺术形式多样,从建筑、绘画、雕塑到马赛克设计,不一而足。2005年,阿尔巴尼亚的传统复调音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这一民间传统在21世纪初复兴,至今仍在婚礼、节日和其他社交活动中进行。截至2024年,阿尔巴尼亚共拥有4处世界遗产,其中有2处为跨国界世界遗产。分别为奥赫里德地区自然与文化遗产、喀尔巴阡山脉及欧洲其它地区的原始山毛榉树林、培拉特和吉罗卡斯特历史中心以及布特林特。
名称
阿尔巴尼亚是以民族名称命名的国家,源于拉丁语,居民称其为 Shqipëri(字面意思为 "鹰之地",源自 shqiponje "鹰")。
历史沿革
史前阿尔巴尼亚人
阿尔巴尼亚人是巴尔干半岛上的古老民族之一。自新石器时代起,阿尔巴尼亚人的祖先就定居在巴尔干半岛上的伊利里亚——弗拉克部落。当伊里利亚人(Illyrians)进入巴尔干地区的时候,他们带来了青铜文化。在公元前一千纪初,他们在新的居住地上也开始使用铁。后来来到巴尔干的伊里利亚诸部落从自己先前的居住地带来了铁器时代的文化。从伊里利亚人定居于巴尔干起直到书面文献的出现 (大约到公元前七一一六世纪) ,这一时期里的伊里利亚人的手工业比较发达。在制陶方面,他们使用了可以成批制造器皿的手工生产方法。他们对意大利进行的大规模的征讨说明他们很早就有大型的舰船,可以自由地渡过亚得里亚海。此外,伊里利亚人还同外国产生贸易联系。
公元前六世纪——公元前五世纪,南部伊利里亚建立了第一个城邦。政治上,这些城邦采用世袭制,由奴隶主构成的贵族代表进行统治。行政中心设在城邦,由国王任命执政的大公。在君主制框架下,伊利里亚的城市及郊区实行自治,由每年选举产生的执行委员会管理。在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前四世纪期间,伊利里亚王国全面建成。实力最强的巴尔聚尔国王击败了马其顿人,并于公元前359年挑战马其顿腓力二世,试图解决东部边界问题。在国王格劳基亚统治下,伊利里亚王国迅速强大。公元前355年,因东部领土问题,伊利里亚与亚历山大统治下的马其顿爆发战争,与此同时,伊利里亚通过扶植伊庇鲁斯的皮洛士上台(公元前309年),与伊庇鲁斯结成联盟。
这一时期,都拉斯加入伊利里亚王国,阿波罗尼亚从马其顿统治下解放出来。格劳基亚的继任者莫农和米蒂尔在伊利里亚王国加强经济建设,并铸造了铜币和银币。公元前3世纪中期之后,在普莱乌拉特国王和阿格隆国王统治时期,伊利里亚王国再度繁荣。公元前231年,伊利里亚打败了埃托斯,并与伊庇鲁斯和阿卡纳尼亚结成联盟。该联盟成为巴尔干半岛最强大的政治力量,具备对抗罗马帝国在亚得里亚海称霸计划的实力。然而,在公元前229年和公元前218年与罗马的两场战争中,由女王德乌达领导的伊利里亚军队均遭失败。随后,在根特国王统治时期(公元前186年一公元前168年),伊利里亚王国重整旗鼓,与马其顿王国和达尔达尼亚结盟,再度抗击罗马帝国。不幸的是,伊利里亚军队在斯库台战役(公元前168年)中再次遭受重创,伊利里亚王国被夷为平地。
罗马帝国征服伊利里亚王国和伊庇鲁斯之后,开始在伊利里亚设定居点,并强行挺进整个巴尔干半岛,直至小亚细亚。行政上,罗马在伊利里亚王国实行罗马化政策。南部伊利里亚被分为四个行省:普雷瓦尔行省(以斯库台为中心)、达尔达尼亚行省(以斯科普里为中心)、新伊庇鲁斯行省(以都拉斯为中心)和古伊庇鲁斯行省 (以尼科波利斯为中心)。 公元一世纪,城市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都拉斯、斯库台、拜利斯和布特林特等都沦为罗马殖民地。这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与手工业、贸易和运输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一条被称为“埃格纳提亚”的重要军事和商贸通道把都拉斯和阿波罗尼亚连接起来,并经过塞萨洛尼基到达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战役,即现今的伊斯坦布尔市。从都拉斯到君士坦丁堡全程总计1120千米,这条通道由马其顿行省执政官埃格纳提乌斯于公元前1世纪建立。在罗马帝国后期,随着帝国权力分散到地方,许多城市出现繁荣景象,都拉斯成为罗马帝国后期和拜占庭帝国早期的大都市之一。
拜占庭时期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阿尔巴尼亚被划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之内。公元四世纪时,哥特人侵入阿尔巴尼亚,国内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同时也破坏了奴隶主经济,促进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发展。公元七世纪起时,保加利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又侵入阿尔巴尼亚。公元九世纪时,阿尔巴尼亚被并入保加利亚王国的版图。斯拉夫民族的侵入带来了农业生产经济。公元十一世纪时,诺曼人占据了阿尔巴尼亚的沿海地带。直到公元十二世纪起,诺尔曼人被赶出阿尔巴尼亚。同时,随着拜占庭帝国的逐渐瓦解,阿尔巴尼亚的封建主脱离拜占庭帝国,建了立以克鲁雅为中心的封建王国。其后,出现了由约翰和普洛网兄弟分别统治的两个独立公国。而阿尔巴尼亚其余的领土则在公元十三世纪起到十四世纪时被并入一些不同的封建君主国(伊庇护鲁斯专制君主国、西西里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的版图。公元十四世纪中叶,塞尔维亚人侵占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被分割成塞尔维亚贵族和阿尔巴尼亚贵族的封建领地。1355年,塞尔维亚王国崩溃后,在阿尔巴尼亚出现了许多封建氏族。这些氏族形成许多封建公国,彼此不断互相攻伐,造成封建割据和混战的局面。
反抗奥斯曼统治斗争
1371年,发罗拉主教亚历山大参加了发生在保加利亚马里查的战役。1387年,乔治·巴尔沙二世和特奥多尔·穆扎卡与塞尔维亚拉扎尔大公、波黑王子结成联盟,在普罗什尼克打败了奥斯曼帝国。两年后乔治·巴尔沙二世和特奥多尔·穆扎卡、迪米德尔·尤尼马参加了在科索沃的多国保卫战。 十五世起,奥斯曼帝国在小亚细亚兴起,向外扩张势力范围,击破了塞尔维亚、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的联盟,统治了欧洲南部,占领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全国各地反抗土耳其统治的斗争不断发生。1436年一1437年间,乔治·卡斯特里奥蒂·斯坎德培(:Gjergj Kastrioti Skënderbeu)几次到阿尔巴尼亚任职。其父亲去世后,原本应该继承卡斯特里奥蒂公国首领职位的斯坎德培却被派往远离家乡的地方。1443年,和开战。斯坎德培率领300名骑兵举行起义,占领阿尔巴尼亚中部要塞。1444年组织阿尔巴尼亚王公联盟,他任最高统领,曾击退13次进攻。1450年,斯坎培德击败土耳其的军队,成为西方世界的英雄。卡利克斯图斯三世赐称“神护将军”。斯坎培德积极联络相关欧洲领导人,寻求援助。他与教皇加里斯都三世和庇护二世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两位教皇在道义上和物质上为其提供了宝贵的支援。与此同时,斯坎德培与那不勒斯和威尼斯共和国建立了良好关系。斯坎德培当时所驻守的克鲁雅城堡的废墟至今犹存,阿尔巴尼亚人民自豪地把这一古迹叫做“鹰之巢”。
初步取得独立
1912年11月28日,阿尔巴尼亚取得了独立斗争的初步胜利,但是没有摆脱掉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威胁和影响。1912年12月,英、奥、法、德、意、俄六强在伦敦召开了六国大使会议。会议于12月20日决定承认阿尔巴尼亚脱离土耳其独立,但宣布阿尔巴尼亚归六国保护。1913年5月30日签订的结束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伦敦和约》,承认六国伦敦大使会议的决定,批准阿尔巴尼亚由六国保护,并重新划定阿尔巴尼亚的疆界。这时,阿尔巴尼亚实质上已完全处于帝国主义的控制之下。1913年11月,六强又决定委托德国的王子威廉·弗里德里希·海因里希(Wilhelm Friedrich Heinrich)担任阿尔巴尼亚的国王。1914年8月7日,威廉·维德在阿尔巴尼亚当时的首都都拉斯登上王位。
反对帝国主义瓜分斗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尔巴尼亚又成为列强角逐的场所。希腊占领了阿尔巴尼亚的南部,意大利占领了吉罗卡斯特和发罗拉,塞尔维亚占领了北部。其后,奥匈帝国的军队又赶走这些国家的军队,占领了上述地方;法国占据了科尔察。这些侵略者先后扶植阿尔巴尼亚的封建主在各地组成傀儡政府。1915年协约国帝国主义者和意大利在伦敦秘密协定:把阿尔巴尼亚中部划归意大利保护,而在战争结束后由意大利、塞尔维亚、黑山和希腊共同瓜分。帝国主义者的阴谋激怒了阿尔巴尼亚人民,各地的武装队伍击败了塞尔维亚、希腊的侵略军,法国军队也被迫撤退。1920年6月,发罗拉人民向意大利领军发动总攻击,把意大利占领军赶出了发罗拉。1920年7月,意大利被迫宣布放弃对阿尔巴尼亚的保护权。1920年11月,伦敦大使会议承认阿尔巴尼亚在1913年所划定的国界内实行独立。同年12月,阿尔巴尼亚被正式接受加入国际联盟。各国占领军随后撤走。
索古独裁时期
1922年12月封建反动势力的代表阿赫梅特·索古(Ahmet Zogu)出任政府总理。由于索古推行反民族、反人民的政策,引起人民大众的不满。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1924年初,得到阿尔巴尼亚年青的资产阶级支持的正教派主教和自由党领袖范·诺利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组建并领导了武装起义,并于5-6月间推翻了索古政权,建立民主政府,并同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但是在同年12月,被索古依靠意大利的力量推翻。索古于1925年1月22日宣布阿尔巴尼亚为共和国,并自任总统。索古开始在国内实行恐怖统治政策。1928年9月1日,索古把阿尔巴尼亚改为君主国,并自称国王。索古独裁政权在国内依靠大地主做为统治基础,对外以意大利为靠山,奉行卖国媚外的政策,对国内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和反抗行动进行残酷的镇压,较长时间维持了自己的统治。索古同意大利缔结了一系列奴役性的协定,把阿尔巴尼亚的关税、电、交通和军队的指挥权让给意大利,使阿尔巴尼亚处于意大利的监督和奴役之下,实际上变成意大利的半殖民地。
民族解放斗争
1939年4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5个月,意大利人一举占领了阿尔巴尼亚,迫使阿尔巴尼亚国王逃到英国,索古王朝告终。1939年4月8日,意大利就占领了地拉那;13日,意大利便占领了了整个阿尔巴尼亚。大批爱国者相继展开打击侵略者的广泛游击战争。1943年9月5日,在拉比诺特举行的全国民族解放会议第二次会议上,成立了阿尔巴尼亚人民解放军最高司令部。阿尔巴尼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恩维尔·霍查(Enver Hoxha)被任命为最高司令部政治委员。1943年,意大利战败后,德国人入侵并控制阿尔巴尼亚。1944年11月29日,阿尔巴尼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夺取政权,并解放全国。1945年,举行了选举,阿尔巴尼亚共产党的领袖恩维尔·霍查获胜,成为政府首脑。
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
1945年1月,全国进行了乡村的、城市的和地区的人民会议的选举,这种人民会议成了中央和地方的新的政权机关。当阿尔巴尼亚军队在南斯拉夫领土上继续和希特勒匪帮战斗的时候,阿尔巴尼亚人民开始修复被破坏的桥梁和道路、矿井和工业设施;在城市和乡村里,重新修建起了遭到破坏和被火烧掉的住宅;战争中破产的家庭得到了广泛的帮助。同时,阿尔巴尼亚民主政府采取了一些反帝性质的重要措施。以前的政府签订的一切经济协定和政治协定都被废除。意大利和德国在阿尔巴尼亚的财产都被没收;对于战争期间外国资本家和阿尔巴尼亚资本家以及商人的额外收入,规定了特别累进税。在1945年和1946年,这种累进税成为国家的一笔重要收入,使阿尔巴尼亚政府能够抵补恢复经济的重大开支。同时,农民欠地主的债款被取消。1945年8月,阿尔巴尼亚开始实行土地改革,这种改革深刻地触动了阿尔巴尼亚的地主所有制。在社会生活方面,阿尔巴尼亚也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首先,颁布了保护工人的新的劳动法。阿尔巴尼亚第一次确定了工人的八小时工作日和夜班工人的七小时工作日。保证每周一天的休息和每年十五天的休假,为了保证人人都有工作,采取了一些很有成效的措施,短期之内就消灭了失业现象。早在1945年年初,就成立了工会,同年10月举行了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
制宪会议
1945年秋,全国开展了制宪会议的选举运动,这次选举运动的特点是代表新的革命政权的民主阵线和代表大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山区族长和僧侣阶级的敌对分子之间激烈的斗争。 制宪会议的选举于1945年12月2日举行,参加投票的占拥有选举权的公民的90.02%,其中93.18%人选择支持民主阵线。1946年1月11日,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成立。首都为地拉那。1946年1月11日在地拉那召开的制宪会议,宣布阿尔巴尼亚为人民共和国。经过人民广泛的讨论,制宪会议通过了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捍卫了民族解放斗争的成果,确立了一种原则:新的政权是建立在乡村、城市和地区的人民会议的基础上的,而各级人民会议则由所有年满十八岁的阿尔巴尼亚公民通过自由的、直接的、普遍的、平等和秘密的投票定期选举。 全国解放以后最初十五个月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所有这一切措施和改革并不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而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这一革命不是资产阶级完成的,而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完成的;不是资产阶级政党领导的,而是阿尔巴尼亚共产党领导的。
社会主义改造
阿尔巴尼亚共产党考虑到国内和国外的有利条件,根据自己的总纲领,决定让国家沿着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道路前进,以便在亚得里亚海边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社会,作为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这一方针是阿尔巴尼亚共产党在1946年2月召开的第五次中央全会上就确定的。根据这次中央全会的决议和宪法确定的原则,1946年和1947年上半年,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进行国家社会主义改造的措施。按照一些特别法令,一切工业企业、矿山和矿井、作坊、建筑企业、农业机器和其他生产资料都收归国有。这样到1947年年底就完全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同时国际贸易或者国内批发商业,都转到了国家手里。1946年4月,国家责成所有商人向有关机关呈报他们拥有哪些商品,一切主要建筑材料和日用必需品都按价征集起来。1945年成立的商号被取消了。粮食的运输和采购转到了国家手里。国营和合作社商业企业开始建立,代替了私商。就在这一年里,药房、试验室、旅馆、疗养地、海滨浴场也改由国家经营。同时,1945年实行的、并未完全消灭大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改革,过渡到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彻底的土地改革。1946年4月,颁布了禁止任何形式的出让土地的法令。土地改革彻底消灭了地主所有制,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都分到了土地。1946年,地拉那的“保皇”党、“社会民主党”和“民主党”进行了反抗活动;在斯库台,过去德国占领时期的“天主教联盟”也进行了反抗活动。尽管它们得到西方国家的帮助,但这些阴谋活动并没有成功。1947年11月17日,阿尔巴尼亚完成了土地改革。
改革计划
1948年中期,共产党情报局在布加勒斯特通过的决议,谴责了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领导人在政治方面和意识形态方面所犯的严重错误。阿尔巴尼亚共产党立即断绝了和南斯拉夫共产党的关系,坚决而迅速地纠正了由于南斯拉夫特务干涉所犯的一切错误。一直处于半秘密状态的阿尔巴尼亚共产党开始公开活动。同年11月举行了第一次党代表大会,讨论了党建立以来的活动。经过1948年的转变以后,阿尔巴尼亚人民群众在劳动党(这是在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上决定的新名称)的领导下,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方面,都以新的力量展开活动。这种活动是按照由部长会议根据党的方针制订并由国民会议批准的一定时期的计划进行的。1949-1950年的两年计划的指示,是第一次党代表大会通过的;1951-1955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示,是1952年3-4月召开的第二次党代表大会通过的;1956-1960年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指示,是1956年5-6月第三次党代表大会通过的;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指示是1961年2月第四次党代表大会通过的。阿尔巴尼亚同中国在经济方面进行着互助合作。1954年10月,两国签订了技术和科学技术合作协定。双方在轻工、纺织、化工、建筑机械等工业,卫生和农业等方面相互交换科学技术经验,并提供科学技术援助。1954年12月,两国签打了换货和支付协定。从此,两国在经济贸易方面互通有无,支援对方的建设,促进双方经济的共同高涨。1959年1月,两国又签订了长期贸易协定,在经济贸易上进行更长期的有计划的配合。两国在1961年2月和1962年1月先后签订了通商航海条约。1962年4月,中阿轮船股份公司总公司宣布成立,公司的船只担负起两国间的交通运输任务。两国在文化方面也不断加强和扩大合作和往来。1968年,在出兵之后,阿尔巴尼亚退出了在1961年加入的,与苏联彻底断绝关系。1975年,阿尔巴尼亚面临的经济困难导致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1968年,在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之后,阿尔巴尼亚退出了在1961年加入的华沙条约组织,与苏联彻底断绝关系。1975年,阿尔巴尼亚面临的经济困难导致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1976年修改宪法,改称为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1979年1月,阿尔巴尼亚以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名义,为纪念约瑟夫·斯大林诞辰一百周年举办了官方的和民间的庆祝活动。阿尔巴尼亚从1978年起能自行生产农用拖拉机,1980年能够生产所需零配件的90%。1990年,阿尔巴尼亚实行政治体制转轨,1991年4月,改国名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根据1998年通过的宪法,阿尔巴尼亚为议会共和制。2006年6月,阿尔巴尼亚与欧盟签署了《稳定与联系协议》。2009年4月28日,阿尔巴尼亚正式递交入盟申请。2014年6月,阿尔巴尼亚获得欧盟候选国地位。2020年3月欧盟同意正式开启阿尔巴尼亚入盟谈判,但因保加利亚不同意开启北马其顿入盟谈判,而欧盟将阿尔巴尼亚与北马其顿入盟谈判进程捆绑处理,导致阿入盟谈判迟迟未能正式启动。2022年7月,阿尔巴尼亚总理埃迪·拉马(Edi RAMA)和其代表团赴布鲁塞尔出席首届欧盟-阿尔巴尼亚政府间会谈,阿入盟谈判框架正式获批,入盟谈判正式启动。2022年1月4日,阿尔巴尼亚等5国开始担任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2022年8月4日,据中国新闻网消息,欧盟正式与阿尔巴尼亚开启入盟谈判。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阿尔巴尼亚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西岸,北部和东北部与黑山和塞尔维亚(科索沃地区)接壤,东部与北马其顿相连,南部和东南部与希腊为邻,西临亚得里亚海,西南部濒临爱奥尼亚海,隔奥特朗托海峡与意大利相望。阿尔巴尼亚地处北纬39°38′-42°39′,东经19°16′-21°4。阿尔巴尼亚国土面积2.87万平方千米。边境线长1094千米,其中陆地边境线长657千米,海岸线长316千米,河流边境线长48千米,湖泊边境线长73千米。阿尔巴尼亚属东1时区(UTC +1),比北京时间晚7小时。每年三月最后一个周日至十月最后一个周日实行夏令时,进入东2时区(UTC +2),期间比北京时间晚6小时。
气候
阿尔巴尼亚地形复杂,因此导致了阿尔巴尼亚国内独特的气候差异。总的来说,阿尔巴尼亚属于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根据气候的地区差异,阿尔巴尼亚水文气象局将全国分为地中海海洋性气候区、地中海大陆性气候区和地中海过渡性气候区。每一气候区内又各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亚区。地中海海洋性气候区位于西部沿海的狭长地带,从德林湾北岸开始由北向南逐渐展开,东界大致到克鲁亚山及其以南的斯巴特山。地中海大陆性气候区从南向北展开,包括阿尔巴尼亚阿尔卑斯山、中央山地的大部分。地中海过渡性气候区介于二者之间,面积约占全国领土的一半。
阿尔巴尼亚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降雨量充沛,年均为1300毫米。11月至次年5月为雨季。全国月平均气温中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4°C─27°C;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1°C─8°C。沿海地区全年气温从最冷月份(1月)的10°C到最热月份(7月和8月)的30°C不等。相比之下,内陆地区的气温波动范围更大,从最冷月份(1月)的-2°C到最热月份(7月和8月)的24°C。阿尔巴尼亚夏季(6月至9月)的日照时间长于冬季(12月至3月)。六月的白天最长,可达15小时左右。而最长的黑夜则出现在冬季。
地质
阿尔巴尼亚的山地属于巴尔干褶皱带的一部分。山脉大部分属吉纳尔山系,是年轻的褶皱山,走向多呈西北-东南向。山地由多种岩石构成,南北各地均有大量石灰岩岩层出露。
地形地貌
阿尔巴尼亚多山,全境除西部沿海一条狭窄的平原地带以外,其余大部分是山区。山地和丘陵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80%左右,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占国土总面积将近30%。全国平均海拔714米。黑德林河谷地东面有阿尔巴尼亚的最高峰科拉布山(Mount Korab),海拔为2752米。平原面积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0%,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一带,在内陆深处还夹有不少山间盆地和低地。全国地形通常分为阿尔巴尼亚阿尔卑斯山区、中央山区、南部山区和西部沿海区四个部分。阿尔巴尼亚濒临和,二者穿过。因此,阿尔巴尼亚形成了两类海岸:亚得里亚海低矮的沙质海岸和伊奥尼亚海高耸的岩石海岸。亚得里亚海海岸主要呈南北走向,从布纳河谷至的帕夏利曼,全长273千米,其中绝大部分为海滩低地平原,海滩由细沙构成,长度达几十千米,宽度达几百米;伊奥尼亚海海岸为西北-东南走向,从萨赞岛和小舌角至的斯蒂尔角,全长154千米,海拔较高,卵石较多。
阿尔巴尼亚阿尔卑斯山区
阿尔巴尼亚阿尔卑斯山区又名Accursed Mountains,意为被诅咒的山脉,位于德林河以北,从湖东面向东北延展,长50千米,宽20千米,面积约占全国领土的十分之一。这是一片石灰岩山区,本区为阿尔巴尼亚境内山势最高、最险峻的地方,有10多个山峰海拔在2000一2700米之间,最高的耶泽尔察山海拔2693米。在它的南部,德林河沿纵深1000米长50多千米的峡谷穿过山脉。
中央山区
中央山区位于德林河以南,什昆宾河平原(包括爱尔巴桑盆地)以北,西缘克鲁亚山,东界直达边境。这是一片广阔的山区,由北向南延伸。山势一般较阿尔巴尼亚阿尔卑斯平缓,但也有不少山岭高于2000米。中央山区的轴心部分是中央山地,其两侧为很深的谷地,谷地两旁又纵列着一些山岭。地势由东向西逐渐下降,到西部边缘就成了几条山岗而逐步过渡到沿海区了。山岭间有很深的横向断裂,将各条山脉从北向南分成数块。河谷地带星散着一些平原或山间盆地,通过河谷有公路和内陆地区相通。中央山区可分为互相平行的东部山系、中央山地、山间谷地和西部山系四部分。
居中的是中央山地。它北起德林河,向南和东南方向延伸,经奥赫里德湖西面的莫克腊山入希腊境内。这块山地由蛇纹岩构成,上覆厚层石灰岩。山地受德林河支流、马蒂河、什昆宾河切割,形成纵深的峡谷。中部隆起的契尔美尼克高地(在马蒂河上游与什昆宾河之间)将中央山地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的米尔吉他高原宽阔而低缓,在高原上有许多相对高度在400-500米的山峰,从米尔吉他高原往南有德耶山和米切克山等山地。南部有许多海拔1500-2200米左右的山峰。
在中央山地的两侧是平列的山间谷地。其东侧是黑德林河谷地,沿着这个谷地从南至北有许多被峡谷分隔的盆地。最大最深的是奥赫里德湖盆地,由此往南是科尔察盆地,往北有佩什科比盆地、比采盆地、库克斯盆地等,再往北,则与德林河北面的克鲁默盆地相连。以上盆地由上第三纪和第四纪砂岩构成,是阿尔巴尼亚东部农业发达、人口稠密的区域。在中央山地以西,靠北的是马蒂平原和与之相连的斯库台低地。在马蒂平原以南,越过契尔美尼克高地是什昆宾河平原。
黑德林河谷地东面是纵列于阿南边境上的东部山系,其中有科拉布山(Mount Korab),海拔为2752米。
西部山系是沿海区与内陆区分界线上的几条狭窄的山脉。最西面的是克鲁亚山,海拔约1600米。东面与之平行的斯坎德培山是马蒂河上游与伊舍姆河的分水岭。
南部山区
南部山区位于中央山区以南,它的北面以什昆宾河平原南绿为界,向东南延伸到与希腊接境处,向西逼近爱奥尼亚海滨。山脉走向都为西北——东南向,山地由石灰岩构成,喀斯特地形在此发育。南部山区的高度一般为1500-2000米,山间盆地高度为750-1000米。和北部山区相比较,南部山区地势较低,起伏较小,盆地较为宽浅,易于开垦,已有许多山麓及低坡地带垦殖为农田。
沿海区
沿海区沿亚得里亚海部分,北起斯库台湖,南至发罗拉湾,南北长约200千米,东西宽从几千米到50千米不等,最窄处宽仅5千米,面积约占国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本区大部分是平原。平原上有许多与海岸线平行的丘陵和海拔500一800米的低山断续分布。平原的大部分海拔不超过200米。河流之间的海滨地带更为低洼,多潟湖和沼泽,其中以什昆宾河和塞曼河之间的沼泽地面积最大。沿海区的滨爱奥尼亚海部分,从发罗拉湾向南到希腊边境,多山,有奇克山紧逼海岸。平原十分狭窄,仅萨兰达城附近有较大平原。
水文
阿尔巴尼亚境内水域面积为1350平方千米,包括325平方千米天然湖泊、130平方千米滨海湖、174平方千米人工湖及721平方千米河流网络。
河流
阿尔巴尼亚主要河流有11条,以东南-西北走向为主,属地中海型河流,年水量波动明显,水流湍急。阿尔巴尼亚境内形成的三大主要河谷即德林河谷、什昆比河谷和维约萨河谷,由西向东横穿阿尔巴尼亚,并逐渐发展为历史上重要的运输通道,如埃格纳提亚大道、阿尔贝尔大道等,把巴尔干半岛的内陆与亚得里亚海(Adriatic)及地中海流域连接起来。阿尔巴尼亚的河流均发源于1400-1500米高的东部山区,河流大多短小、河谷纵深、坡降大、水流急,呈山区河流的特点。河流流向在中部多为自东向西流,北部自东北向西南流,南部则自东南向西北流。除南部几条小河流入爱奥尼亚海外,所有河流都汇入亚得里亚海。阿尔巴尼亚主要河流有德林河(Drin River)、塞曼河( Seman River)、维约萨河(Vjosë River)、什昆宾河( Shkumbin River)、马蒂河(Mati River)等。
德林河(Drin River)为阿尔巴尼亚第一大河,位于阿尔巴尼亚北部。长281千米,在阿尔巴尼亚境内流域面积5817平方千米。德林河上游分为南北两支:黑德林河和白德林河。黑德林河发源于奥赫里德湖;白德林河发源于科索沃(Kosovo)的日列布山脉(Zhleb Mountains)。在这里,从河流流下的多条溪流汇合成白德林河,从佩亚市(Peja)开始向东南方流去。之后,白德林河向东南进入科索沃,再向西南进入阿尔巴尼亚,而黑德林河则沿北马其顿北部路线进入阿尔巴尼亚。两条河流在阿尔巴尼亚的库克斯市(Kukës)附近交汇,这之后由东向西流经斯库台湖,至布纳河,然后入亚得里亚海。
马蒂河(Mati River)全长104千米,发源于卡普提纳山,穿过深山幽谷,进入沿海平原后汇入亚得里亚海。马蒂河坡降很大,是阿尔巴尼亚最湍急的河流。
什昆宾河( Shkumbin River)横越阿尔巴尼亚中部,发源于卡缅山东麓,全长180千米。什昆宾河在爱尔巴桑以上为山区性河流,河岸两旁山势奇陡。
湖泊
阿尔巴尼亚的湖泊包括构造湖、高山冰川湖、岩溶湖、人工湖及水库,共约有150个。其中主要有4个大湖、5个大人工湖和数十个水库,小湖泊、滨海潟湖数量众多。
斯库台湖( Scutari Lake)在西北部边境上,面积370平方千米,是巴尔干半岛上最大的湖泊。该湖长45千米,宽15千米,最大水深44米,属平原湖泊。斯库台湖接纳德林河大量来水,又通过布纳河与亚得里亚海相通。
奥赫里德湖(Lake Ohrid)位于巴尔干半岛阿尔巴尼亚东部和北马其顿西南部之间。该湖呈南北走向,近三分之二的湖面面积位于北马其顿,其余部分位于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奥赫里德湖是奥赫里德湖的西部,也是阿尔巴尼亚科尔察县波格拉德茨和乌德尼什特市的重要水体。奥赫里德湖湖长36.4千米,宽16.8千米,湖面面积约358平方千米。湖面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248平方千米)属于北马其顿领土,110平方千米属于阿尔巴尼亚。奥赫里德湖是欧洲最深的湖泊,最大深度达288米,平均深度为155米。奥赫里德湖湖岸线总长88千米,其中56千米位于北马其顿,其余位于阿尔巴尼亚。湖盆面积约2,600平方千米。大约一半的湖水来自地下,另外25%来自溪流、河流和降水。
普雷斯帕湖(Prespa Lake)面积285平方千米,长23千米,宽16千米,是巴尔干半岛上最高的构造湖。普雷斯帕湖有溶洞与奥赫里德湖相通,其水面高于奥赫里德湖水面160米。
海湾与潟湖
阿尔巴尼亚濒临亚得里亚海和爱奥尼亚海,二者穿过奥特朗托海峡。阿尔巴尼亚海岸有众多的海湾、沙质或卵石海滩、潟湖,还有半岛海角、悬崖、深谷及溶洞。其中海湾主要有德林湾、拉勒兹湾、都拉斯湾、卡拉瓦斯塔湾等,海滩主要有韦利波耶海滩、深津海滩、塔莱海滩、拉勒兹海滩等,潟湖主要有维伦潟湖、深津潟湖、帕托库潟湖、毕什塔拉克潟湖等。
土壤
根据气候、植被、地势的差异,阿尔巴尼亚可主要分为四个土壤垂直带,分别为:平原丘陵棕灰土带,占国土总面积的15%;山地棕土带,占国土总面积的38.3%;森林棕土带,占国土总面积的14.8%;高山草甸土带,占国土总面积的9.6%。
自然资源
阿尔巴尼亚水力资源、太阳能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种类较多。主要矿藏有石油、铬、铜、镍、铁、煤等。探明石油储量约4.37亿吨,铬矿储量3730万吨。
水资源
阿尔巴尼亚河网密集,水资源丰富,人均水资源量在欧洲仅次于瑞士,被誉为“欧洲水堡”。境内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阿尔巴尼亚阿尔卑斯山区和德林河谷。如今,阿尔巴尼亚的河流和湖泊主要用于灌溉、水能发电、渔业、旅游等。水力发电潜力大,年平均水流量达410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
阿尔巴尼亚的地质构造决定了其矿产资源种类丰富,主要地下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沥青、煤、铬、铁、铜等,可分为燃料、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三类。此外,阿尔巴尼亚在太阳能、风能、地热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领域也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阿尔巴尼亚探明的地下矿产资源包括约7.94亿吨煤、4.3亿吨石油、2.2亿吨镍铁、1亿吨镍、0.53亿吨铜、0.4亿吨铬。铜、铬的探明储量为已开采量的2倍,镍铁为10倍,煤和石油为20倍。此外,阿尔巴尼亚的建材储量也很丰富,主要有黏土、粗沙、生石灰、大理石、陶土等。燃料主要有石油、天然气和煤。石油和天然气分布在西部的平原丘陵地带和亚得里亚海的浅海地区。石油开采利用始于1929年,天然气开采始于20世纪60年代,均有相当长的历史。煤的分布较广,在西部地区有开采。金属矿和非金属矿的种类较多,金属矿主要有铬、镍铁、镍、铜、铅锌、锰等,其中铬矿的储量居欧洲第二位;非金属矿主要有沥青、磷灰石石盐、菱镁矿、石棉等,高品质的天然沥青在古代就已经非常有名。地下可饮用矿泉水和温泉资源丰富。矿泉水区位于格林那,而温泉主要分布于、佩什科普、克鲁亚、珀尔梅特、马拉卡斯特尔等地。
生物多样性
动物
因自然及生态条件适宜,阿尔巴尼亚境内动物种类多样。陆地上最常见的食肉动物有狼、狐属、豺等;食草动物有野猪、兔、狍、岩羊、獾;福特猛禽主要有鹰、猫头鹰、白秃鹰、秃鹫等;其他鸟类还有松鸡、松鼠鸡、寒鸦、乌鸦、黄雀等,代表性的候鸟有鹈鹕、非洲黑鸭、鹭、秧鸡等。沿海及内陆水域中的鱼类共计260种,几乎涵盖了地中海的所有鱼类。20世纪90年代,阿尔巴尼亚建立了动物保护区,以保护豺、狼、狐狸以及稀有的野猪、熊、羚羊等。沿海气候吸引了大量的候鸟,如燕子、鹳、鸭、鹅和鹈鹕。阿尔巴尼亚沿海水域发现的鱼类有繸鳞小沙丁鱼、鱼等。山区的溪流和湖泊中生活着鳟鱼。
植物
阿尔巴尼亚以植被种类众多著称,植被覆盖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35%。生长着约3000多种维管植物,约占欧洲植物种类的29%。西部和沿海地区主要分布地中海植物、如棕榈、橄榄树、石南、地中海橡树等;内陆地区分布中东欧植物,如橡树、山毛榉树、冷杉属、黑松等;另有约600种藻类800种菌类、1000种苔藓植物等。巴尔干半岛上的植物在阿尔巴尼亚大多能见到,此外还有近30种植物为阿尔巴尼亚独有。受丘陵、山地的影响,阿尔巴尼亚可纵向分为四个植被带:地中海灌木森林带、橡树带、山毛和针叶林带、高山草甸带。
自然保护区
“鸟类天堂”——斯库台湖( Scutari Lake)
斯库台湖是整个巴尔干半岛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阿尔巴尼亚同黑山的界湖,总面积达368公顷,其中149公顷、长达57千米的湖岸线位于阿尔巴尼亚境内。该湖原为海边潟湖,后因地壳轻微下沉而加深,最大深度44米,冬季水量增多,湖面可扩大三分之一。湖水经布纳河注入亚得里亚海,湖内盛产鱼类,可通航。目前斯库台湖是阿尔巴尼亚和黑山间的跨国界保护区,并且已形成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约有281种鸟类栖息于此,占阿尔巴尼亚境内发现鸟类数量的87%;每年约有2.4万只水鸟在此越冬,此处已逐渐发展成为野生鸟类观赏胜地。
自然灾害
据《世界风险报告》统计,阿尔巴尼亚灾害风险指数在欧洲排名第一,在全世界排名第61位。主要灾害为地震、洪水、森林火灾和山体滑坡。
阿尔巴尼亚位于地中海地震带,地震较为频繁。据粗略统计,20世纪以来发生6级以上地震12次。2019年11月26日阿尔巴尼亚发生6.4级地震,为阿50年一遇的大地震。震中距离都拉斯22千米、地拉那30千米,造成51人死亡,913人受伤,17000人丧失住所,造成损失约9.85亿欧元。
2021年1月,阿尔巴尼亚连续多日维持降雨天气,导致该国西部沿海地区出现洪水和内涝。在西南部城市发罗拉(Vlora),洪水漫过了多条通往海滨的道路,导致交通受阻;在西北部的富舍克鲁耶(Fushe Kruje)地区,有大片农田被积水浸泡,越冬作物严重受损。
2021年7月,阿尔巴尼亚全境持续高温,导致火灾多发。7月29日下午,南部海滨城市发罗拉附近燃起山林大火,由于火场地带山岩陡峭,消防车辆无法抵达,消防员只能用拍打树枝的原始方法灭火。火情发生5小时后,仍未得到有效控制。2021年8月12日阿尔巴尼亚国防部称,该国森林火灾已得到控制,尽管有新的山火发生,但未形成高风险。
行政区划
区划详情
2013年9月,阿尔巴尼亚政府开启新一轮行政区划改革,旨在对地方政府单位进行重组。2014年7月,阿尔巴尼亚议会通过法律,将全国原384个地方政府单位整合为61个市。2015年6月,阿尔巴尼亚地方政府选举完成后,该法律正式实施。自此,阿尔巴尼亚全国分为12个大区,共61个市。地拉那(Tirana)是阿尔巴尼亚首都及全国第一大城市,也是阿尔巴尼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主要城市
首都——地拉那(Tiranë)
地拉那(Tiranë)是阿尔巴尼亚首都及全国第一大城市,也是阿尔巴尼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拉那位于阿尔巴尼亚中西部平原,达依特山麓下,距亚得里亚海40千米。地拉那海拔110米,气候温暖。市区面积41.8平方千米,人口92.0万(2022年1月数据)。地拉那始建于1614年,1920年定为首都。1922至1939年是索古王朝所在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阿尔巴尼亚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中心。地拉那有多所大学,市内有民族历史博物馆、国家歌舞剧院、国家图书馆、科学院等重要科学文化设施。以民族英雄斯坎德培名字命名的广场坐落在市中心,广场的斯坎德培塑像和古清真寺是地拉那标志性建筑。
港口城市——都拉斯(Durrës)
阿尔巴尼亚经济主要集中在首都地拉那和港口城市都拉斯。都拉斯是阿尔巴尼亚第二大城市,位于阿尔巴尼亚西部沿海都拉斯湾口北岸,濒临亚得里亚海东南侧,是欧洲最古老城市之一,在1914─1919年间为阿尔巴尼亚首都。都拉斯拥有阿尔巴尼亚境内最大海港,也是全国最大的铁路枢纽、公路交通中心和重要的工业中心,主要工业有船舶修造、机车、橡胶、化学、食品加工等。都拉斯港口海域鱼产丰富,是全国最大的海洋渔业生产基地。
斯库台(Shkodër)
斯库台位于阿尔巴尼亚西北部,是阿尔巴尼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始建于公元前4世纪,距离首都地拉那86千米,乘车需两小时左右。该市在文化、宗教、艺术等领域对阿北部地区有着巨大影响。斯库台是重要旅游城市,拥有罗扎法城堡、斯库台历史博物馆、马鲁比国家照片博物馆、斯库台湖、科曼湖、威尼斯艺术面具厂等景点。
政治
政体
阿尔巴尼亚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1998年11月,阿尔巴尼亚经全民公决通过新宪法。宪法规定,阿尔巴尼亚为议会共和制,实行自由、平等、普遍和定期的选举。2022年6月,阿尔巴尼亚举行总统选举,时任阿尔巴尼亚军队总参谋长贝加伊少将当选,7月就职。社会党自2013年起连续执政,党主席埃迪·拉马(Edi RAMA)担任总理。2021年4月,阿尔巴尼亚举行议会选举,社会党再次获胜。9月,拉马连任总理。
议会
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构,实行一院制,任期4年。阿尔巴尼亚自剧变以来共进行过9次议会选举。2021年4月25日,阿尔巴尼亚举行新一届议会选举投票,来自17个政治实体(包括10个政党、2个政党连盟和5名独立候选人)的1841名候选人参选,角逐140个议席。最终在140个议员席位中,社会党取得74席位,美国民主党领导的变革联盟获得59席位,获得4个席位、社会民主党获得3个席位。2021年9月10日,阿尔巴尼亚第十届议会全会选举中,琳迪塔·尼科拉(Lindita NIKOLLA)当选新任议长。
司法机构
阿尔巴尼亚设宪法法院、最高法院、总检察院、上诉法院、地方法院。最高法院和各级法院行使审判权。最高法院院长和总检察院检察长由议会选举产生。最高法院代院长为索科尔·萨杜什(Sokol SADUSHI),现任宪法法院院长为维托蕾·图沙(Vitore TUSHA),总检察长为奥尔西安·切拉(Olsian ÇELA)。
宪法
1998年11月,阿尔巴尼亚经全民公决通过新宪法。2008年修改宪法。宪法规定,阿尔巴尼亚为议会共和制,实行自由、平等、普遍和定期的选举。总统为国家元首,由议会以无记名方式选举产生,每届任期5年,可连任一届。总统任命总理,根据总理提名任命政府成员。
政党
1990年12月1日,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九届十三中全会决定实行多党制。次日,阿尔巴尼亚建国后第一个反对党——美国民主党宣布成立,随后、社会民主党等政党和组织应运而生。根据阿尔巴尼亚中央选举委员会官方数据,2017年议会选举注册政党共有18个,其中5个政党进入议会,影响较大的主要党派有社会党、民主党、争取一体化社会运动党等。
主要党派
社会党(Partia Socialiste e Shqipërisë,PS),于1991年6月成立,现为执政党。社会党前身为执政47年的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属。政治上以为理论基础,主张实行政治多元化和议会民主,建立法治国家;经济上主张建立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减小贫富差距,消除贫困,实施规范化经营,改善民生;外交上把加入作为战略目标,视为战略伙伴,同时也主张与中、日、俄等国发展关系。2005年10月,(Edi RAMA)当选党主席并连任至今。2021年4月,社会党以超过半数的席位赢得议会选举,保住其执政党地位,并得以继续独立组阁。
民主党(Partia Demokratike e Shqipërisë,PD),于1990年12月成立。民主党现为最大在野党,属。政治上主张实现完全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经济上崇尚全盘私有化和自由市场机制;外交上特别重视发展同和西欧大国的关系,主张加入,完全融入西方。2021年4月,民主党在议会选举中败北,在140个议员席位中,占59席。现任党主席为阿尔巴尼亚前总统、总理(Sali BERISHA)。
自由党(Partia eLirisë,PL),前身为2004年9月成立的争取一体化社会运动党,2022年7月更为现名,属。政治上主张建立民主法制国家,打击腐败、有组织犯罪和走私贩毒,鼓励青年人参政、议政;经济上主张建立自由市场经济,倡导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完善经济发展结构,创新合作模式;外交上将加入作为重点,向欧美看齐,主张加强地区合作,强调睦邻友好。在2021年4月的大选中,争取一体化社会运动党获得4个席位,是阿尔巴尼亚第三大政治力量。该党成员构成较年轻化,现任党主席为阿尔巴尼亚前总统、总理(Ilir META)。
社会民主党(Partia Socialdemokratee Shqipërisë,PSD),于1991年4月成立。现为在野党,属。该党强调建立,实行包括私有制在内的经济混合所有制,积极发展同美欧等国家及巴尔干地区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现任党主席托姆·多希(Tom DOSHI)。
元首
总统
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总司令,由议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任期5年,可连选连任一届。总统根据议会占多数议席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提名任命总理,并根据总理提名任命政府成员。
阿尔巴尼亚现任总统为巴伊拉姆·贝加伊(Bajram BEGAJ)。他于1967年3月20日出生于罗戈日纳,毕业于地拉那大学医学院。他曾在阿尔巴尼亚武装部队担任高级职务,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任总参谋长(少将)。2022年6月,巴伊拉姆·贝加伊少将当选新一届总统,任期至2027年。
总理
阿尔巴尼亚现任总理为埃迪·拉马(Edi RAMA)。他于1964年7月4日出生于地拉那,毕业于地拉那艺术学院。埃迪·拉马的职业生涯丰富多彩,他在艺术、体育、教学、公关和政治方面都做出了贡献。2000年,埃迪·拉马任地拉那市长。2003年加入阿尔巴尼亚社会党,2005年10月当选社会党主席。2013年9月,埃迪·拉马出任总理,2017年9月、2021年9月再次连任。埃迪·拉马获得了一系列奖项,其中包括世界市长奖(2004年)和《时代周刊》颁发的欧洲英雄奖。
政要
国际关系
综述
阿尔巴尼亚奉行务实的外交政策,以加入欧盟为战略目标,注重发展同西方国家的关系,积极修边睦邻,开展区域合作。阿尔巴尼亚于2009年4月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014年6月正式获得欧盟候选国地位。2022年7月,阿尔巴尼亚总理埃迪·拉马(Edi RAMA)和其代表团赴布鲁塞尔出席首届欧盟—阿尔巴尼亚政府间会谈,正式开启入盟谈判。
与中国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尔巴尼亚共和国于1949年11月23日建交。两国于1954年互派大使。阿尔巴尼亚同中国在经济方面进行着互助合作。1954年10月,两国签订了技术和科学技术合作协定。双方在轻工、纺织、化工、建筑机械等工业,卫生和农业等方面相互交换科学技术经验,并提供科学技术援助。1954年12月,两国签打了换货和支付协定。从此,两国在经济贸易方面互通有无,支援对方的建设。1959年1月,两国又签订了长期贸易协定,在经济贸易上进行更长期的有计划的配合。两国在1961年2月和1962年1月先后签订了通商航海条约。1971年,阿尔巴尼亚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做出重要贡献。中阿签有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贸易协定、保护投资协定等合作文件,两国政府建有经济联委会、投资合作工作组等机制。2013年以来,李克强总理在出席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期间多次会见阿总理埃迪·拉马。2018年4月,时任阿尔巴尼亚副议长希西率议会多党联合代表团访华。2020年1~2月,阿总统梅塔、总理拉马、议长鲁奇分别致函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栗战书委员长,支持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2022年4月,外交部代表马克卿大使访阿。
自2023年3月15日零时起,中国调整签证及入境政策。对来华阿尔巴尼亚人持2020年3月28日前签发且仍在有效期内签证的,准予入境;恢复海南省入境免签、上海市邮轮免签、港澳地区外国人组团入境广东省免签、东盟旅游团入境广西桂林免签政策。
与伊朗的关系
2022年9月7日,阿尔巴尼亚总理埃迪·拉马宣布,因遭到伊朗的网络攻击,阿方决定与伊朗断绝外交关系,伊朗驻阿使馆外交官和其他工作人员必须在24小时内离境。拉马在一份声明中说,伊朗在7月15日对阿政府网络实施攻击,以瘫痪阿政府机构提供的公共服务,窃取阿政府系统的数据和电子通信内容并制造混乱。阿部长会议决定与伊朗断绝外交关系并立即生效。
同天,伊朗外交部发表声明,强烈谴责阿尔巴尼亚宣布与伊朗断交。声明说,阿尔巴尼亚宣布与伊朗断交是“失算和短视”行为,其对伊朗的指控“毫无根据且未经证实”。伊朗的关键基础设施也曾遭受网络攻击,伊朗反对并谴责任何利用网络空间攻击他国的行径。声明表示,“存在一个预先设计的计划”,以制造反对伊朗的政治氛围。阿尔巴尼亚作出与伊朗断交这一“不恰当决定”是受到第三方影响。伊朗媒体报道称,阿尔巴尼亚收容了伊朗境外反政府组织“伊朗人民圣战者组织”的数千名成员。伊朗迈赫尔通讯社在报道断交消息时称,“伊朗人民圣战者组织”此前从阿尔巴尼亚对伊朗的基础设施和网络发动了多次网络攻击。
与科索沃的关系
塞尔维亚的科索沃地区与阿尔巴尼亚有着密切联系,生活在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人有160万人,约占科索沃地区总人口的90%。阿尔巴尼亚一直支持科索沃“独立”。早在1992年,阿议会就公开投票支持科“独立”,2008年科索沃地区单方面宣布“独立”时,阿成为首批承认的国家之一。此后,阿一直寻求与科索沃地区发展“一体化”关系。2021年11月,阿总理拉马与科“总理”库尔蒂举行会晤,双方签署16项合作协议。拉马还表示,支持就阿科“合并”举行公投。
国际组织
阿尔巴尼亚于2000年9月加入(WTO);2006年6月,与签署稳定与联系协议(SAA);2006年12月,阿尔巴尼亚加入中欧自由贸易协定(CEFTA);2006年12月,与签署自由贸易协定;2009年12月,同(EFTA)签署自由贸易协定。阿尔巴尼亚虽同西巴尔干地区各国及部分欧洲国家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但因本国市场小,基础设施较差,运输成本高,故对周边国家市场影响不大,但欧盟和西巴尔干地区仍为阿尔巴尼亚主要辐射市场。
军事
1942年7月10日,阿尔巴尼亚人民军队建立,此日被定为建军节。1992年,阿尔巴尼亚“”改名为“国民军”。1992年11月,阿尔巴尼亚多元议会决定,将建军节改为12月4日。最高军事指挥机关为总参谋部。阿尔巴尼亚军队由陆军、海军、空军、支援司令部、条令和训练司令部组成,总员约12500人。实行义务兵役制,陆军服役期限为二年,海、空军和特种专业兵服役期限为三年。2021年,阿尔巴尼亚国防预算3.6亿美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5%。阿尔巴尼亚国防部长为尼科-佩莱什(Niko Peleshi),军队总参谋长为阿尔班·金吉(Arben Kingji)少将。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阿尔巴尼亚军队从未超过1.2万人。“二战”期间,阿尔巴尼亚军队从小分队、营一直发展到师、集团等和支援部队。作战部队以两种方式命名:民族解放军游击部队和“国民阵线”的部队。开始阶段,这些部队开展联合行动。1943年8月以后,联合行动受阻。当时民族解放军约有7万人。阿尔巴尼亚从德意法西斯奴役下解放出来后,人民民主政权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力量。1945年10月7日,它被命名为阿尔巴尼亚国民军,1949年改称人民军,到1960年阿尔巴尼亚成为华沙条约成员国时,这支军队得到了加强,初步实现了现代化。苏联的顾问被派进了阿军部队,一些苏联特种部队还进驻发罗拉湾萨扎尼岛上的海军基地。1960年后,阿尔巴尼亚整个社会被军事化。1966年以后,阿尔巴尼亚劳动党进一步控制了军队,军衔被取消。全国推广军事学校体制,成千上万的公民集中在一起接受军事训练。
人口
人口数量
作为巴尔干半岛的一部分,现在的阿尔巴尼亚所处区域是欧洲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考古研究证实,早在10万年前,这一地区就有人类活动。公元前10世纪,在伊利里亚民族形成之后,定居点的范围和数量都得到了发展,范围覆盖了几乎整个巴尔干半岛西部地区。当时的伊利里亚人口大约有50万人左右。据1978年纽约出版的《世界人口历史地图》中的数据公元前2世纪,伊利里亚约有100万居民,后受到伊利里亚-罗马战争影响。至公元2世纪,伊利里亚的人口大幅减少,公元4世纪才恢复并超过100万人。
截至2023年1月,阿尔巴尼亚总人口为276万人。2022年,阿尔巴尼亚人口增长率为-1.3%,总人口降至自社会主义时期以来最低值。男女比例0.986:1,人口年龄中位数为38.2岁。阿尔巴尼亚0-1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6%;15-6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67%;65岁和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7%。2021年,阿尔巴尼亚死亡率为11%,出生率为10%。阿尔巴尼亚人口主要集中在首都所在的地拉那大区,约92.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2.9%。都拉斯占全国总人口的10.4%,费里占全国总人口的10.0%,其他市人口占比都为10%以下。
族群
阿尔巴尼亚有多个不同的民族,除阿尔巴尼亚族这一主体民族外,政府还承认九个少数民族。阿尔巴尼亚族(Albanians)属欧罗巴人种巴尔干类型,祖先为古代伊利里亚人,并先后受到古希腊人、古罗马人和斯拉夫人的影响。他们是阿尔巴尼亚最大的族群,占总人口的82.58%。阿罗蒙族(Aromanians)部分居住在地拉那、爱尔巴桑、科尔查等城市,部分在南部山区过游牧生活,是古代罗马化伊利里亚人的后裔。吉卜赛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信奉伊斯兰教。据估计,他们占阿尔巴尼亚总人口的2%。阿什卡利人和巴尔干埃及人(Ashkali And Balkan Egyptians)是阿尔巴尼亚的少数民族,他们也生活在科索沃。内战期间,他们流离失所,成为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和北马其顿的难民。在阿尔巴尼亚,估计有2368名阿什卡利人和巴尔干埃及人。希腊族(Bulgarians)主要分布在阿尔巴尼亚南部和伊庇鲁斯北部地区,通常被称为北埃皮罗泰人(northern Epirotes)。阿尔巴尼亚波什尼亚克族(Bosniaks)居住在希雅克(Shijak)地区周围,他们的存在可以追溯到1875年。2017年10月,阿尔巴尼亚政府通过立法,承认波什尼亚克族和其他族群为该国的少数民族。阿尔巴尼亚的其他少数民族包括马其顿族(Macedonians),根据2011年的人口普查,该国共有5870名马其顿族人。阿尔巴尼亚的另一个少数民族是塞尔维亚黑山人(Serbo Montenegrin),根据2011年的人口普查,该少数民族估计有2000至30000人,主要分布在弗拉卡地区。
语言
阿尔巴尼亚官方语言为阿尔巴尼亚语。其他外语有英语、希腊语、意大利语和德语。阿尔巴尼亚语属印欧语系中独特的一支,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证明了这一从属关系。在语言学研究中,历史上对阿尔巴尼亚语的起源存在争议,现在语言学家普遍支持其起源于巴尔干半岛的古老语言之一——伊利里亚语一一的观点。在中世纪以前,阿尔巴尼亚语被称为“阿尔伯里语”,后来随着阿尔巴尼亚族的形成,17世纪末才被称为“阿尔巴尼亚语”。从文学史看,阿尔巴尼亚语可能在12-14世纪就形成了书面语,而最早的语言记录可追溯至15世纪。第一本阿尔巴尼亚语书籍是于1555年出版的由约翰·布祖库( Gjon Buzuku )所著的《弥撒》(Meshari),也是第一部阿尔巴尼亚语文学作品。1635年,弗朗格·巴尔齐(Frang Bardhi)出版第一本《拉丁语-阿尔巴尼亚语词典》(Dictionarium latino-epiroticum),标志着阿尔巴尼亚语语言学的开端。19世纪民族复兴时期,阿尔巴尼亚语逐渐形成了两大分支。1908年,马纳斯蒂尔大会在马纳斯蒂尔城(今北北马其顿境内)召开,阿尔巴尼亚语终于解决了统一字母表的问题。阿尔巴尼亚国内的其他族群主要有希腊族和马其顿族,使用语言分别为希腊语(Greek)和马其顿语(Macedonian)。
宗教信仰
阿尔巴尼亚是一个世俗国家,因此没有官方宗教。阿尔巴尼亚宪法规定宗教自由,每个公民都有权信奉自己选择的宗教。根据阿尔巴尼亚2011年的人口普查,58.79%的人口为穆斯林,基督徒占总人口的16.92%。无神论者和无信仰者分别占总人口的2.5%和5.49%。13.79%的人不愿回答人口普查中与宗教有关的问题。普查结果引起了争议,阿尔巴尼亚东正教会声称有更多人信奉东正教后拒绝接受普查结果。穆斯林社区的一些官员也对普查数据感到不满,因为他们认为许多穆斯林被排除在统计之外。
宗教兴起
阿尔巴尼亚人的祖先伊里利亚人信仰多神。 公元前7世纪,希腊人因贸易利益在现今阿尔巴尼亚的国土上先后建起了多个殖民城市,并带来了自已的语言、习惯与信仰。公元2世纪,阿尔巴尼亚国土又沦为罗马帝国占领地。罗马人也带来了自己的文化与信仰。在都拉斯和奥里昂(现发罗拉)已有一些基督教秘密团体存在,并出现了两位最早宣扬基督教的伊里利亚人,即:在都拉斯传教的圣阿斯特和在奥里昂传教的圣多纳特,二者后来都被基督教会列为圣徒。
拜占庭皇帝利奥三世在公元732年使阿尔巴尼亚主教脱离罗马教皇权力的支配,归属于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公元1077年,罗马教皇格列高里七世趁拜占庭帝国政治危机严重之时,在翟齐大公的协助下,在提瓦尔地区建立了天主教大主教区,从而把阿尔巴尼亚北部地区的所有主教都联合起来,打开了在这一地区传播天主教的局面,从此阿尔巴尼亚北部地区成为罗马天主教的势力范围。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阿尔巴尼亚(除北部地区外)又归属君士丁堡牧首区( 伊斯坦布尔市)所辖。自基督教开始支配阿尔巴尼亚人民的精神文化起直至15世纪,阿尔巴尼亚人民的全部精神文化一直处于教会权力之下,受教育者甚少。
公元15世纪,求学于意大利高等院校的阿尔巴尼亚僧侣接触到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出现了第一位阿尔巴尼亚人文主义者、数学家和星相家尼古。公元1415年,士耳其奥斯曼帝国入侵阿尔巴尼亚,伊斯兰教随之传入。为了阻止阿尔巴尼亚人民日益高涨的争取国家、民族独立的斗争,切断他们与欧洲各国的联系,从16世纪末叶起,士耳其统治者不断发起迫使阿尔巴尼亚人民伊斯兰教化的运动,他们在国家租税制度方面实行了极刻的宗教歧视政策。为了免受歧视,许多阿尔巴尼亚人被迫改信伊斯兰教。到17世纪中叶,绝大多数阿尔巴尼亚人都信奉了伊斯兰教,只有东部山地居民依然保持着自已的基督教信仰。
1744年,在伏斯科波亚城出现了一所由东正教徒创办的“新学院”,并以之为核心形成了一个新哲学派别,它宣传二元论,竭力调和信仰与理性、宗教与科学,对形而上学说教和希腊化政策进行斗争。在学院的队伍中出现了第一批主张阿尔巴尼亚的东正教会“阿尔巴尼亚化”的人士(G·杜尔卡萨等)。他们的活动因耳其政府和伊斯尔宗教的干预而被迫中断。公元19世纪,站在泛神论立场上提出简化宗教仪式等主张的苏菲派支派一一比克塔什派开始在阿尔巴尼亚传播,其代表人物是比克塔什派思想家波·弗拉舍里。
民族复兴
公元19世纪下半叶是阿尔巴尼亚民族复兴时期,民族解放斗争和民族自觉意识不断高涨。针对这一形势,土耳其统治者采取了分化瓦解的策略,把阿尔巴尼亚民族分为3种信仰不同宗教的民族,即,阿尔巴尼亚穆斯林为奥斯曼帝国民族、阿东正教居民为希腊民族、阿天主教居民为拉丁民族。1879年后,土耳其政府及其同盟者——希腊总主教又以十分残酷的手段反对任何形式的阿尔巴尼亚文化。阿尔巴尼亚的爱国者认清了土耳其统治者在宗教信仰方面分裂和同化阿尔巴尼亚人民的企图,提出了民族高于宗教的论题,即:集中全部力量,通过教育和开展文艺活动,在阿尔巴尼亚人民中间传播民族意识。1886年底土耳其政府被迫表示,只有阿尔巴尼亚基督教徒才有权读用阿尔巴尼亚语写的书。1887年3月,科尔察出现了第一所阿尔巴尼亚语民族学校,招收信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学生。
1912年阿尔巴尼亚人民争取国家、民族统一的斗争终获胜利,国家宣告独立。1946年1月11日,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时全国有250万人口,2/3是穆斯林,19%为东正教徒,天主教徒占13%。穆斯林绝大多数为逊尼派,住在中部广大地区,但约有20万属于苏菲派的比克塔什派穆斯林多住在南部地区。东正教徒亦住在南部地区,这里一直是拜占庭东正教的势力范围。1929年阿尔巴尼亚东正教会已宣布自立,总会设在地拉那,领袖称作地拉那和都拉斯都主教、全阿尔巴尼亚大主教。天主教徒大部分居住在北部地区。
禁止宗教信仰
1945年起阿尔巴尼亚开始进行全面社会改革,同时对各种宗教的影响和作用加以限制。1945年大多数宗教教产被没收,为了切断教会与西方帝国主义的联系,阿尔巴尼亚政府驱逐了罗马教廷代表德·尼格里斯大主教,并要求国内天主教徒断绝与梵蒂冈的一切联系,建立一个民族教会。1946年秋,阿尔巴尼亚政府镇压了由天主教神甫组织的反革命组织“阿尔巴尼亚联盟”。1947年政府宣布方济会为非法组织,在家中传教也属非法行为。1949年,阿尔巴尼亚政府要求一切宗教团体正式向党和人民表忠心,同时,宗教界领袖人物均由劳动党指定。
1966年11月,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召开第5次代表大会 ,制订出“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根除宗教信仰”的新政策。1967年1月恩维尔·霍查提出要进行一场根除宗教的斗争。当年2月都拉斯礼拜堂被关闭,人们在集会上公开抨击宗教界,神职人员随时遭到殴打。同月,政府没收了所有用于宗教目的的财产。9月,所有教堂、清真寺、修道院共计2169处全部关闭,其中大部分被拆毁,余下的改为礼堂、博物馆、电影院、篮球场和仓库。11月政府宣布一切宗教及其团体都是完全非法的,一切宗教礼仪都要强行禁止。地拉那电台宣布:阿尔巴尼亚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无神论国家”。1976年,阿尔巴尼亚修改的新宪法第55条规定,国家不承认任何宗教,所有宗教活动为非法活动,凡持有宗教印刷品者处3-10年监禁,罪行严重者可处死刑。1985年4月霍查病逝后,拉米兹·阿利雅上台初期,仍有神甫因举办圣诞节弥撒,有教徒因佩戴十字架、保留《圣经》而被判刑入狱。
解除禁令
1990年5月8日,阿尔巴尼亚人民议会宣布解除对宗教的禁令。同年12月,阿利雅宣布国家要进行改革,改革包括取消宗教的禁令等多项内容。1990年11月,阿利雅又宣布:1967年关闭的所有宗教活动场所都将重新开放,实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991年1月18日星期五,阿尔巴尼亚穆斯林首次举行合法的伊斯兰教宗教礼拜活动。主持领拜的是该寺的大穆夫提。
经济
综述
20世纪90年代初,阿尔巴尼亚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近年来,阿尔巴尼亚经济保持稳定增长。阿尔巴尼亚大约一半的人口从事农业,农业贡献了阿尔巴尼亚国内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只有四分之一的土地是可耕种的,然而该国几乎所有的粮食需求都来自国内生产。2021年阿尔巴尼亚GDP为233亿美元,人均GDP约8800美元。农业、工业、服务业占GDP比重分别为17.68%、21.82%和47.7%。阿尔巴尼亚原使用的货币是。1947年7月货币改革,将法郎改为现在流通的新货币(ë)。1965年8月16日,阿尔巴尼亚实行货币改革,发行新币。1列克=100昆塔(Qindarka)。有1、3、5、10、25、50、100、200、500、1000列克面额纸币,另有5、10、20、50昆塔和1列克的硬币。
2022年,阿尔巴尼亚财政收入5728亿列克,支出6510亿列克,财政赤字782亿列克。截至2022年,阿尔巴尼亚公共债务余额13784亿列克,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7%。外汇储备52.6亿美元,外债余额6458亿列克。2022年,阿尔巴尼亚吸引外资13.7亿美元,前五大外资来源国分别为瑞士、荷兰、加拿大、意大利、土耳其。2022年,阿对外贸易总额134.5亿美元,其中阿尔巴尼亚出口额45.6亿美元、进口额88.9亿美元,逆差43.3亿美元。主阿尔巴尼亚要出口商品有纺织品、鞋类、建材等,主要进口商品有食品、饮料和塑料类等。阿尔巴尼亚主要贸易伙伴有意大利、以及中国。
第一产业
阿尔巴尼亚是传统的农业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药用及香料植物、橄榄油、蜂蜜、葡萄酒等特色农产品都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农业生产力水平仍整体不高,农业科技含量较低。阿尔巴尼亚重视水产养殖发展,希望促进水产品出口,但法律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完善,港口缺乏渔船维修厂。近年来,阿尔巴尼亚以发展有机农业为目标,耕地面积62万公顷。2021年橄榄产量为11万吨,谷物类有69万吨;2021年牲畜养殖最多为绵羊,有148万头。2020年,阿尔巴尼亚农业增加值28.5亿美元。
第二产业
阿尔巴尼亚工业基础薄弱,工业体系建设较为滞后。工业产品主要为纺织品、鞋类等基本轻工产品,以及矿产、石油等资源性产品。阿尔巴尼亚拥有欧洲最大的陆上石油储量以及巴尔干半岛第二大石油储量。2013年,阿尔巴尼亚的原油产量超过1.002亿吨。库科瓦油田(Kucova Oil field)的开采活动始于1928年,标志着阿尔巴尼亚石油开采的开始。阿尔巴尼亚的帕托斯-马林扎(Patos-Marinza)油田仍然是整个欧洲大陆面积最大的陆上油田。阿尔巴尼亚有两家炼油厂,即Fier和Ballsh,炼油能力分别为50万吨和100万吨。阿尔巴尼亚大部分原油用于出口。阿尔巴尼亚拥有得天独厚的可开采矿产,如煤、铬、镍和铜。阿尔巴尼亚是欧洲唯一拥有大量铬矿藏的国家。从1944年到1994年,采矿业一直由国有机构负责。自1994年以来,采矿业经历了意义深远的改革。阿尔巴尼亚共发放了700多份采矿许可证。一些矿山的运营是根据特许合同进行的,包括卡尔梅铜矿和拉克罗什铜矿以及铬矿。阿尔巴尼亚还拥有铁矿石、铝矾土、碳酸钙、褐煤矿和沥青矿。据阿尔巴尼亚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阿尔巴尼亚工业增加值为29.9亿美元。
第三产业
近年来,阿尔巴尼亚服务业发展较快,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阿尔巴尼亚旅游业受冲击明显,2021年逐步恢复至疫情前水平。据阿尔巴尼亚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阿尔巴尼亚外国游客数量逾541.3万人次。2022年,入境阿尔巴尼亚的外国游客达754万人次。2023年1月至7月期间,阿尔巴尼亚游客人数大幅增长。
阿尔巴尼亚银行()是阿尔巴尼亚的,承担货币当局和银行业监管的职能。阿尔巴尼亚银行设行长、第一副行长、第二副行长及监察长各一名,监管委员会为其最高决策机构,由行长、第一副行长、第二副行长及另外6名成员组成,其中行长和第一副行长分别担任主席和副主席。监管委员会的9名成员均由议会任命,每届任期7年。现任行长为根特·塞伊科(Gent SEIKO,2022年2月连任)。阿尔巴尼亚银行总部位于首都地拉那,并在斯库台、、、科尔察、卢什涅等其他5个城市设有分支机构。
大型企业
阿格纳集团
阿格纳集团(Agna Group)涉足食品、广告、地产等行业。第一家公司阿格纳S.A.成立于1991年,是雀巢公司、乐事、亨氏、玛宝等干货食品、洗洁精和个人卫生用品等知名品牌的进口商和独家经销商。阿格纳股份公司还在阿尔巴尼亚国内外从事能源投资、酒店、建筑和房地产业务。多年来,该公司已建立了庞大的投资组合。
巴尔干金融集团
巴尔干金融投资集团(BALFIN Group)是西巴尔干地区最重要、最成功的投资集团之一,2020年的非合并总收入为6.39亿欧元。巴尔芬集团由萨米尔·马内(Samir Mane)于1993年在维也纳创立,在阿尔巴尼亚设有分支机构并开展业务。主要涉足地产、零售、矿产、旅游、金融等行业。
经济园区
2008年1月以来,阿尔巴尼亚政府以授予特许经营权等方式陆续批准了9个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包括8个工业园区和1个自贸区,但由于土地产权不明晰、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等原因,至今无任一园区得以建成并吸引企业进驻。目前,阿尔巴尼亚政府已着手再次开始推进相关项目。阿尔巴尼亚规划中的开发区主要有3个,分别是位于都拉斯的斯皮塔里、北部的科普利克和南部的发罗拉。在开发区建设方面,阿尔巴尼亚拟采取“政府授权、开发者建设、使用者经营”的模式,即政府划拨土地,设定经营范围,并按一定条件进行招标;开发者负责园区的具体规划、建设和招商;入园企业与开发者签订合同并报阿政府审批,租用园区设施并开展生产经营。斯皮塔里开发区主要涉及3类生产经营活动:一是制造业、工业和农产品加工活动;二是贸易和货物仓储;三是服务业。开发商的选择将通过竞争性的程序决定,首批推出101公顷的土地供开发使用,土地租金为1欧元,使用期为99年。
社会
教育
阿尔巴尼亚实行9年制义务教育。目前公立中小学(7-15岁)实行义务教育,公立高校年收费约1000美元。私立中、小学及大学年收费在1─4万美元不等。全国有超过5000所学校,2020-2021学年学前教育注册学生71332人,9年制基础教育注册学生158528人,注册初中生127958人,注册高中生88965人,中专生19024人,高等教育注册学生123797人。公立高校15所,私立高校26所。2013年11月,地拉那大学孔子学院正式揭牌,成为阿尔巴尼亚首家孔子学院。阿尔巴尼亚15岁及以上人口中,识字率在90%以上。
阿尔巴尼亚的高等教育机构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即大学、学院和高等职业学院。第一种代表大学高等教育机构,主要进行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和创新知识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并根据高等教育法及其章程开展基础和应用科学的研究活动;学院主要是开展科学研究和专业活动的高等教育机构,根据其研究领域可以提供具有专业性质的学习周期和计划;而高职院校是一种专业定位的高等教育机构,主要目的是培养具备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
阿尔巴尼亚高等教育机构主要分为公立和私立两大类。大学的每一学年分为两个学期,每学期通常持续15周,第一学期从10月开始,第二学期在次年3月开学。同时规定了两种类型的学习课程,即全日制课程和扩展课程。截至2018年,该国共有公立大学15所,包括地拉那大学((Universitet i Tiranë)、地拉那理工大学(Universiteti Politekniki Tiranë)、地拉那农业大学((Universiteti Bujqesor i Tiranes)、斯坎德培军事大学((Shkolla e Oficereve)等。其中地拉那大学是阿尔巴尼亚的最高学府,是一所包括有文、法、理、工、医学科的综合大学。私立大学主要有地拉那美国大学(Universiteti Amerikan i Tiranë)、地拉那都会大学(Universiteti Metropolitan i Tiranë)、马林·巴尔莱蒂大学(Universiteti Marin Barleti)等。
阿尔巴尼亚的高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本科阶段,通常需要6~12个学期(3至6年),大多数学科为6个学期,医学为12个学期,在毕业之前需要拿到180个欧洲学分互认体系(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ECTS)学分,毕业时授予学士。第二个阶段为硕士研究生阶段,授予硕士学位,包括理学硕士学位和文学硕士学位,专业硕士学位和行政硕士学位。理学和文学硕士一般为期2年,毕业前要求获得120个ECTS学分;专业硕士学专业硕士学位通常为期1.5年,要求获得60~90个ECTS学分;行政硕士学位为期1或2年,要求获得60或120个ECTS学分。第三个阶段为博士研究生阶段,学位课程为期3~5年(6~10个学期),包括个人学习和研究,在达到毕业要求时授予科学博士的称号。此外,阿尔巴尼亚学制系统还包括一个专业化学位,主要是针对长期进行专业化研究的人员,提供医学、牙科、药学、工程、法律、兽医研究等领域的高级研究。其要求至少获得120个ECTS学分,时间上最少为2年,并通过全面的考试和毕业论文最终确定毕业资格,再由相关教育领域颁发“专业文凭”。
科技
阿尔巴尼亚的科研开发支出不超过GDP的0.18%,经济竞争力较弱,经济发展严重依靠低技术产业。从1993年开始,阿科学和技术方面的人力资源急剧减少。各种调查表明,1991─2005年间,该国大约50%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教授和科学家已移居国外。2009年,政府批准“阿尔巴尼亚国家科学、技术和创新战略”,将研究和开发(R\u0026D)的公共支出增至占GDP的0.6%,并将国外研发支出在国内总支出中份额提升至40%。
卫生健康
阿尔巴尼亚是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2009年,阿尔巴尼亚颁布了公共卫生法。随后于2010年颁布了一项总理法令,专门用于实施《国际卫生条例(2005)》。2014-2015年,阿尔巴尼亚对立法进行了评估,并于2016年3月出台了一项新的法律——《预防和防治感染和传染病》(For Prevention and Fight against Infections and Infectious Diseases)。该法包括《国际卫生条例(2005)》的大部分要求,涵盖与紧急情况、跨界问题、感染控制和接触者追踪、抗生素耐药性、人畜共患疾病、早期预警等有关的所有领域。同时,阿尔巴尼亚与邻国(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希腊、意大利、科索沃、北马其顿、黑山和斯洛文尼亚)订立了关于紧急情况的跨界协定或谅解备忘录。
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阿尔巴尼亚全国医疗卫生总支出占GDP的6.8%,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人均医疗健康支出773.7美元;2019年,阿尔巴尼亚平均预期寿命为78.0岁。2021年,阿尔巴尼亚婴幼儿死亡率为8%。阿尔巴尼亚医疗设施和条件一般,首都地拉那以外地区医疗条件更加有限。药物主要依靠进口。外资医院条件相对较好,但收费较贵,公立医院条件一般,可满足普通看病需求。阿尔巴尼亚目前最大的公立医院是特蕾莎修女医院,外资医院有美国医院等。
截至2020年6月中旬,阿尔巴尼亚因COVID-19住院的患者有78人。根据国际银行报告,阿尔巴尼亚在保健系统的能力方面继续被列为“薄弱”,阿尔巴尼亚在医院技能方面与东欧各国相比排名最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卫生投资方面也将阿尔巴尼亚排在43个欧洲国家的末尾。根据这一排名,阿尔巴尼亚在人口保健方面的支出低于该区域的任何国家,仅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8%。
治安
阿尔巴尼亚目前社会治安总体较好,不存在反政府武装组织。1997年,阿尔巴尼亚因非法集资案件引发严重政治危机,陷入武装动乱和社会动荡。在此期间,全国大量军火库被抢,无数枪支流散到民间。据估计,阿尔巴尼亚民间枪支数量约有27万支,其中20万支为非法持有,对社会构成一定安全隐患。据阿尔巴尼亚统计局数据,阿尔巴尼亚2021年共发生各类犯罪案件总数3.5万起,平均每万人125.1起。故意杀人案件61起,蓄意谋杀案件101起;偷窃案件3508起,诈骗案件975起,贩毒案件3078起,违反交通规则案件5854起。
环保
2018年3月,阿尔巴尼亚能源和基础设施部公布《2018—2030年能源部门战略》,提出要实现确定《巴黎协定》国家自主贡献(NPC-NDC)目标,以减少温室气体(GHG)排放。2021年12月,阿尔巴尼亚政府通过国家能源和气候计划(National Energy and Climate Plan,NECP)第一版,成为第二个向能源共同体(Energy Community)秘书处提交NECP草案的缔约方,其2030年目标系减少18.7%温室气体排放、减少8.4%最终能源消耗、提高可再生能源最终能源份额至54.4%。
阿尔巴尼亚总理埃迪·拉马(Edi RAMA)表示在其第三届任期将重点关注实现阿尔巴尼亚电力出口和发展绿色能源多样化。在实施的一系列能源项目中,较为出名的有斯卡维察(Skavica)水电站项目、发罗拉(Vlora)天然液化气电站项目、卡拉瓦斯塔(Karavasta)太阳能项目等。2021年7月,阿尔巴尼亚电力公司和全球知名水电工程建设公司美国柏克德(Bechtel)在地拉那签署斯卡维察(Skavica)水电站项目第一阶段合同。10月,阿尔巴尼亚基础设施和能源部与柏克德公司就该项目签署谅解备忘录,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助力阿尔巴尼亚控制季节性洪水和解决能源进口依赖问题。
媒体
阿尔巴尼亚共有广播电台、电视台各70余家,其中绝大多数为私人所有。影响较大的电视媒体主要有:RTSH、TVKlan、TopChannel、VizionPlus、ChannelOne、ABCNews、OraNews等。其中,阿尔巴尼亚广播电视台(RTSH)为国家电视台,每天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多种平台播放大量节目。RTSH旗下的地拉那广播电台是全国影响最大电台,除对内广播外,还对海外阿侨广播,语种包括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希腊语、土耳其语、塞尔维亚语等。
阿尔巴尼亚有各类报纸、周刊逾100种,但发行量普遍较小,且大多服务于特定利益集团。影响较大的报刊媒体主要有发:阿尔巴尼亚社会党的《人民之声报》(Voice of the People)、阿尔巴尼亚民主党出版的《民主复兴报》(Rilindja Demokratike),阿尔巴尼亚共和党的《共和报》 (Republika)等。英文报纸主要有《阿尔巴尼亚日报》《地拉那时报》。阿尔巴尼亚通讯社(ATA)为国家新闻通讯社,通过阿尔巴尼亚语、英语、法语3种语言及时对外发布权威信息。
体育
阿尔巴尼亚人的传统体育以游牧和战争为基础(射箭、摔跤和赛马都很突出)。足球是当今阿尔巴尼亚最受欢迎的运动,该国有许多职业球队,大多数城镇都拥有当地的。其他受欢迎的运动包括跆拳道、排球、游泳和举重。阿尔巴尼亚在1972年夏季上首次亮相,但直到1992年巴塞罗那夏季奥运会才重返奥运会赛场。2023年11月18日,阿尔巴尼亚队在客场1:1战平摩尔多瓦队,他们率先从E组突围,可以第二次出战欧洲足球锦标赛正赛。
社会保障
2021年9月,阿尔巴尼亚总理埃迪·拉马阐述新政府施政纲领,宣布在2022年春末前提供4500套新房,帮助因地震失去住所的家庭重新安居。2月底前,为16岁以上公民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为新组建家庭提供1百万列克(合约1万美元)基本支出补贴,并降低房贷利率;使用政府主权担保,每年为过去未曾享受前述资助的家庭建造2000套社会住房。
2021年,阿尔巴尼亚全国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为57182列克(约合552美元),阿尔巴尼亚政府规定的最低月工资标准为30000列克(约合290美元)。阿尔巴尼亚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须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和健康保险。社保金为工资总额的27.9%,其中雇主负担16.7%,雇员负担11.2%。社保金中包括0.3%的疾病保险、1.4%生育保险、21.6%退休养老保险、0.3%意外和职业病保险、0.9%失业保险和3.4%的健康保险。
交通
综述
阿尔巴尼亚交通以公路运输为主,公路总里程约2.8万千米。境内铁路线总长447千米,实际运营线路为334千米。阿尔巴尼亚的铁路运输网络呈放射状布局,以全国最大港口都拉斯为枢纽,向北、南、东三个方向依次延伸出三条主要线路。地拉那特蕾莎修女国际机场和库克斯机场是阿尔巴尼亚目前两大主要国际机场。西阿尔巴尼亚有4个主要港口,从北到南依次为申津港、都拉斯港、发罗拉港和萨兰达港。2021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484万吨,完成客运量86.3万人次。
公路
阿尔巴尼亚交通以公路运输为主,公路总里程约2.8万千米。阿尔巴尼亚的公路运输网络主要分为四个等级:高速公路、国家级公路、大区级公路和市级公路。阿尔巴尼亚全国共有3条高速公路。政府还在大力推动亚得里亚—爱奥尼亚高速公路(“蓝色走廊”)及8号“泛欧交通走廊”等区域互联互通网络建设。
铁路
阿尔巴尼亚铁路线总长447千米,实际运营线路为334千米。阿尔巴尼亚的铁路运输网络呈放射状布局,以全国最大港口都拉斯为枢纽,向北、南、东三个方向依次延伸出三条主要线路:北线主要从都拉斯经沃拉到达斯库台湖畔的斯库台,并继续往北穿过边境与黑山首都波德戈里察相连(斯库台—波德戈里察段仅为货运);还包括从沃拉到首都地拉那的支线(但目前卡沙尔—地拉那段已经停止运营)。南线主要从都拉斯经罗戈日纳、费里,最终抵达第二大港口发罗拉;还包括从费里到石油重镇巴尔什的支线(费里—巴尔什段仅为货运)。东线从都拉斯经罗戈日纳、爱尔巴桑,最终到达奥赫里德湖畔的波格拉德茨(但目前利布拉日德—波格拉德茨段已经停止运营)。
航空
地拉那特蕾莎修女国际机场和库克斯机场是阿尔巴尼亚目前两大主要国际机场。库克斯国际机场(Kukës International Airport)建于2005年,2021年4月启用,7月22正式开通商业航班。阿尔巴尼亚政府计划在南部筹建发罗拉和萨兰达新机场。
地拉那特蕾莎修女国际机场始建于1957年,因位于里纳斯镇,又称“里纳斯国际机场”。2001年,为纪念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特蕾莎修女(阿尔巴尼亚族),阿尔巴尼亚政府将地拉那国际机场正式命名为“地拉那特蕾莎修女国际机场”。地拉那国际机场距地拉那市中心17千米,距都拉斯港32千米,跑道为45米×2750米。地拉那国际机场已开通至雅典、维也纳、伊斯坦布尔市、慕尼黑、法兰克福、罗马、米兰、伦敦、巴黎、布达佩斯、布鲁塞尔、卢布尔雅那、迪拜等多条国际航线。2021年,地拉那航空旅客吞吐量达293万人次,货运吞吐量2036吨,起降航班逾2.6万架次。
航运
阿尔巴尼亚西临亚得里亚海和爱奥尼亚海,海运历来是阿尔巴尼亚与外界往来联系的重要方式。阿尔巴尼亚有4个主要港口,从北到南依次为申津港、都拉斯港、发罗拉港和萨兰达港。2021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484万吨,完成客运量86.3万人次。阿尔巴尼亚已开通至意大利布林迪西、巴里、安科纳、的里雅斯特及希腊科孚岛、伊古迈尼察等港口的轮渡航线。此外,阿尔巴尼亚波格拉德茨与北马其顿奥赫里德之间也通过奥赫里德湖上的轮渡相连。
文化
综述
阿尔巴尼亚人民的美食、文学、音乐和艺术经过长期发展、代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阿尔巴尼亚文化。阿尔巴尼亚人民有许多节日来纪念不同的事件和著名人物,这些节日贯穿全年。每年11月28日,东南欧各地的阿尔巴尼亚人都会庆祝国旗和独立日,以纪念他们在1912年从奥斯曼帝国获得的自由。各大城市通常都会举行阅兵仪式。美食在阿尔巴尼亚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地菜肴深受地中海风味的影响,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几乎所有菜肴都大量使用橄榄油。文学通过宗教在阿尔巴尼亚文化中扎根,当时天主教会用阿尔巴尼亚语编写了圣经手稿,这为阿尔巴尼亚语书面形式的进一步发展打开了大门,此后阿尔巴尼亚不断涌现出伟大的文学家。阿尔巴尼亚艺术形式多样,从建筑、绘画、雕塑到马赛克设计,不一而足。截至2024年,阿尔巴尼亚共拥有4处世界遗产,其中有2处为跨国界世界遗产。
习俗
服饰
阿尔巴尼亚的传统服饰反映了该国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阿尔巴尼亚和其他国家的阿尔巴尼亚语社区拥有500多种服饰。阿尔巴尼亚的各个文化和地理区域都有其独特的服饰风格,在细节、材质、颜色和形式上各不相同。这些古老的服装在传统织布机上编织而成,上面装饰着伊利里亚的标志,如鹰、星星、太阳、月亮和蛇。阿尔巴尼亚传统服饰是该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地区和场合的不同而各不相同。传统服装包括五颜六色的裙子、上衣、背心、长裤和短裤。
阿尔巴尼亚居民的衣物一般以毛织品为主。男青年的着装非常朴素,头戴小圆顶帽,身着立领长袖衬衣和背心。长裤有装饰和镶边并系有围腰。男子穿毛织品的裤子,主要为黑白色,裤子接缝处的镶边通常都是黑色。在毡帽和皮靴上镶以皮边或毛织物的边。阿尔巴尼亚人喜欢白色,认为白色象征着吉祥如意、幸福与光明。所以有些男子都特别爱穿多层的白色百褶裙。百褶裙的层次越多,表示社会地位越高、财产越多。阿尔巴尼亚传统斗篷的形式变化非常丰富,色彩有白色、黑色或深蓝色,面料用上等羊毛或天鹅绒,制作时采用镶饰边。女子的头巾,通常用棉织物或丝织物做成,并与五颜六色的毛袜上下呼应。农家妇女则在耳朵、胸前和手上都佩戴金属饰品。
节假日
每年的3月22日——纳乌鲁斯节。在阿尔巴尼亚,这一天是全国性的节日,因为超过60%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
自1968年以来,吉诺卡斯特国家民俗节每五年在吉诺卡斯特举办一次,现已成为阿尔巴尼亚最重要、规模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念活动。它旨在推广阿尔巴尼亚民间传说、音乐和舞蹈,同时保护该地区的文化遗产。吉诺卡斯特国家民俗节汇集了大量来自国内外的阿尔巴尼亚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工作的学者。文化节由文化部与科学院、文化人类学和艺术研究所以及地方政府机构合作举办。在节日期间,民间音乐、舞蹈和戏剧表演轮番在露天舞台上展示,以其真实性和活力吸引观众。。
生活习惯
阿尔巴尼亚人通常彬彬有礼,极善言辞。讲话时表情丰富,善用手势,喜欢耸肩、摆手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或显露自己的情绪,习惯以摇头表示同意,点头表示不同意。表示感谢时,除口头表达外,有时还用一只手扶住胸口,上身稍向前倾。若熟人相见,往往要相互一连串地问好,并行贴面礼,其程度也有很大不同:一般的只作左右贴面姿势;稍亲热一些的是相互贴一贴左右面颊;最亲热的则是相互拥抱起来,在左右贴面的同时还要吻对方的面颊。阿尔巴尼亚人家庭观念极强。午饭时间一般较晚,通常在下午三、四点钟,而晚饭时间则为晚九、十点钟。喝咖啡是阿尔巴尼亚人的一大偏好,大大小小的咖啡吧在城市街头随处可见,成为年轻人聊天、社会人谈工作甚至老年人闲谈的理想去处。阿尔巴尼亚人虽多信奉伊斯兰教。在农村,人们通常是宰一只小羊或用羊头来款待最尊贵的客人。按照他们的习惯,请来宾先剖开整只小羊羔,然后大家分食。若客人不吃,主人会感到很不愉快。阿尔巴尼亚人对数字13有所忌讳,普遍把13视为不祥之数,认为它会给人们带来厄运或灾难。
艺术
文学
阿尔巴尼亚拥有悠久的文学传统。该国最著名的当代作家是小说家兼诗人伊斯梅尔·卡达莱(Ismail Kadare),他的作品已被翻译成约30种语言。20世纪早期的著名诗人包括乔治·菲斯塔(Gjergj Fishta,1871-1940年)、恩德雷·米也达(Ndre Mjeda,1866-1937年)和 亚历山大·阿斯德伦·德雷诺娃(Alexander Stavre Drenova,1872-1947年),其中亚历山大·阿斯德伦·德雷诺娃为阿尔巴尼亚国歌谱写了歌词。
德里特洛·阿果里(Dritëro Agolli),1931年出生于德沃利,阿尔巴尼亚当代最著名和最具影响力的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曾连续二十多年担任阿尔巴尼亚作家与艺术家协会主席。阿果里的主要代表作品有小说《居辽同志兴衰记》(Shkëlqimi dhe rënia e shokut Zylo,1973年)《梅茂政委》(Komisari Memo,1969年)和《藏炮的人》(Njeriu me top, 1975年)等。《母亲阿尔巴尼亚》(Nënë Shqipëri, 1975年)是阿诗歌史上最长的抒情诗。
阿尔巴尼亚当代著名作家、诗人,获得过布克国际文学奖、阿斯图里亚斯王子等奖项。其代表作有《亡军的将领》(Kthimi i ushtrisë së vdekur)等。卡达莱作品的特点是打破传统的单一主人公,主角可以是很多个。
音乐和舞蹈
阿尔巴尼亚民族音乐的节奏和音阶,主要接受东方音乐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斯拉夫民族、意大利等邻近民族和国家的影响。民歌中,以三声部歌唱为主,上面的两个声部唱旋律,下面的声部担任固定低音。按地区划分,阿尔巴尼亚音乐大致可以分为北部、中部、南部三个地区。1950年,在地拉那成立了国家音乐剧院。这个剧院包括合唱队、交响乐团、芭蕾舞剧团和一个小型歌舞剧团。1957年,又单独建立一所歌剧芭蕾舞剧院,剧院先后上演了外国歌剧《茶花女》(La Traviata)、《蝴蝶夫人》(Madame Butterfly)和芭蕾舞剧《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等。1962年又成立了第二个国家交响乐团。
该舞蹈节每年十月在都拉斯举行,旨在将国际现代舞蹈的各个方面带到阿尔巴尼亚,展示创新的表现形式。演出结束后还会举办研讨会,邀请所有人参加。
戏剧
十九世末,在阿尔巴尼亚开始出现话剧,但没有取得发展。戏剧在阿尔巴尼亚的真正发展是在解放以后。1945年,在地拉那建立了人民剧院,其后又在科尔察、斯康台和都拉斯三地各建立了一个剧院。这些剧院先后上演了《哈利利和哈依丽亚》(HALILI E HAJRIJA)等多部国内外戏剧。
电影
阿尔巴尼亚人民喜爱电影艺术,但是在解放前,本国自己不能摄制影片,全国也只有十六家电影院,放映的几乎全部是意大利和法国摄制的影片。1952年,阿尔巴尼亚有了自己的电影制片厂——新阿尔巴尼亚电影制片厂,并开始摄制新短片和录片,同苏联电影工作者合作先后拍摄了描写反抗土耳其统治的英勇斗争的彩色艺术片《阿尔巴尼亚伟大的战士——斯坎德培》(Velikiy voin Albanii Skanderbeg),该部电影荣获1954年法国戛纳电影节国际奖。地拉那国际电影节(Tirana International 电影 Festival)每年11月举行,是阿尔巴尼亚首次举办的国际电影节。地拉那国际电影节于2003年首次举办,由短片和长片组成。地拉那国际电影节是一项全国性的活动,得到了欧洲和美洲许多国际知名人士的赞助和支持。
建筑
阿尔巴尼亚拥有丰富的建筑遗产,从古老的伊利里亚废墟到现代主义建筑都反映了其动荡的历史。阿尔巴尼亚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伊利里亚部落时期,这片土地遍布着他们的防御工事。随着罗马人的征服,像阿波罗尼亚和布特林特这样的城市成为了重要的罗马建筑中心。在拜占庭时代,阿尔巴尼亚出现了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教堂和修道院以复杂的陶瓷锦砖和壁画为特色。这一时期也见证了标志性的圆顶长方形教堂和方形交叉教堂的兴起,它们的特点是紧凑的方形平面和装饰华丽的内部。石头和砖是主要的建筑材料,通常以精心设计的图案排列。阿尔巴尼亚的奥斯曼建筑以宏伟的清真寺为特色,以及石头底座和木制上层的传统房屋,这些房子被称为“kullë”。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斯库台和发罗拉等沿海城市受到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建筑的影响。城市大道上开始出现宏伟的建筑,这种欧洲的影响给阿尔巴尼亚的城市带来了一股精致和国际化的气息,创造了当地传统和外国艺术潮流的和谐融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阿尔巴尼亚在共产主义统治下进入了一个新的建筑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标准化公寓楼的广泛建设,反映了该政权对集体生活的重视。这些建筑通常是灰色的、雄伟的。当代阿尔巴尼亚建筑越来越注重可持续性、当地材料的使用以及现代设计与传统元素的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尔巴尼亚的传统复调音乐可分为两种主要风格:北阿尔巴尼亚黑格斯人(Ghegs)的表演风格,居住在阿尔巴尼亚南部的来布斯人(Labs)的表演风格。“Iso”一词所指的形式与拜占庭教堂音乐“ison”有关,特指低音声部,即伴唱复调。这种低声部有两种表演方式:在托斯克斯人中,常用“唉”这一衬词使低音持续不断,并采用错位呼吸法;而来布斯人的表演中,低音有时采用带节奏的音调,伴随歌词演唱。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复调各不相同。二声部平行复调是阿尔巴尼亚复调音乐中最简单的形式,流行于整个南阿尔巴尼亚地区。平行复调主要由男性表演,但也有少数女歌手。这种音乐广泛应用于各类社会活动,如婚礼、丧葬、丰收庆典、宗教仪式以及节日庆典,如著名的阿尔巴尼亚民俗节日“吉若卡斯特拉”(Gjirokastra)。
作为歌唱形式,阿尔巴尼亚的复调包括三部分:两个独唱部分,一个旋律部分和伴随合唱低声部的对位旋律。较少见的四部歌唱结构,仅见于来布斯人的音乐。这一形式包括3个独唱部分、1个合唱部分。过去的几十年,逐渐增加的文化旅游以及研究团体对这一特有民族传统不断增长的关注,为阿尔巴尼亚平行复调的复兴做出了贡献。2008年,阿尔巴尼亚的传统复调音乐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饮食
阿尔巴尼亚人讲究菜肴的多样多味,他们一般喜爱酸、辣味。以面包为主食,也爱吃什锦米饭等。阿尔巴尼亚人不习惯吃猪肉,很多人忌食猪肉,他们普遍喜欢吃羊肉,爱用黄油烧菜,也喜欢水煮鸡蛋。在农村,人们通常会宰一只小羊羔来招待最尊贵的客人。大多数人喜好喝咖啡。在阿尔巴尼亚南部,烤羊肠(kukurec)是一道常见的主菜,用羊肠、羊肚条或羊杂碎而做成。鲤鱼和鳟鱼是全国各地的首选食用鱼。阿尔巴尼亚的传统饮料是拉基酒(raki),这是一种从葡萄中蒸馏出来的当地白兰地,通常在餐前饮用。
国家象征
国旗
1992年4月7日,阿尔巴尼亚正式采用此旗为国旗。阿尔巴尼亚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7:5。旗帜中央绘有一只黑色的双头鹰。阿尔巴尼亚号称“山鹰之国”,鹰被认为是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象征。
国徽
阿尔巴尼亚于1998年采用了目前的国徽,取代了1993年采用的旧国徽。阿尔巴尼亚国徽为盾徽,红色的盾面四周有金黄色的边,上方为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头盔,颜色为金黄色。下方是一只展开双翼的黑色双头鹰。国徽边缘有一条金色条纹。国徽上红色的象征意义与国旗相似,代表着人民的勇气和力量。
国歌——《把“联合”写在我们的旗上》(Rreth flamurit tē perbashkuar)
1912年11月28日,阿尔巴尼亚脱离奥斯曼帝国宣布独立时,公开征求国歌。女诗人阿斯德伦·德雷诺娃根据罗马尼亚作曲家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1853年-1883年)的一首爱国歌曲的曲调填写了国歌的歌词,获选为阿尔巴尼亚的国歌,并一直沿用至今。原曲是波隆贝斯库在19世纪80年代初罗马尼亚人民争取祖国独立和统一的斗争中创作的爱国歌曲《把“联合”写在我们的旗上》。
国鸟——金雕(Golden Eagle)
金雕因其文化和历史意义而成为阿尔巴尼亚的国鸟,象征着力量、自由和独立。在阿尔巴尼亚,它们主要出现在山区,在悬崖和岩石露头上筑巢。它们更喜欢开阔的栖息地,例如草原、灌木丛和森林,在那里它们可以轻松发现和捕猎猎物。
国花——红罂粟(Red Poppy)
阿尔巴尼亚的国花为红罂粟。几个世纪以来,红罂粟一直是阿尔巴尼亚文化的重要象征。它的存在可以追溯到该国的民间传说,它经常被描绘成爱情和生育的象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红罂粟成为纪念阵亡士兵的象征,变得更加重要。佩戴红色罂粟花纪念士兵牺牲的传统在包括阿尔巴尼亚在内的许多国家仍然存在。
国树——橄榄树(Olive)
阿尔巴尼亚国树是橄榄树。几个世纪以来,橄榄树一直是阿尔巴尼亚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常常与和平、生育和智慧联系在一起。阿尔巴尼亚人相信橄榄树能带来祝福,并能抵御恶灵。
风景名胜
综述
阿尔巴尼亚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2011年,阿尔巴尼亚被全球最大的旅游手册出版商“寂寞星球”评为2011年最值得旅游的国家之一。2012年2月,世界最早的旅游公司之一——考克斯金(Cox\u0026Kings)在其旅游展望中,将阿尔巴尼亚列为2012年最值得旅游的目的地国之一,名列第四位。2014年1月,阿尔巴尼亚海滩被美国《纽约时报》选为2014年最值得旅游的地方之一。
世界遗产
截至2024年,阿尔巴尼亚共拥有4处世界遗产,其中有2处为跨国界世界遗产。
奥赫里德地区自然与文化遗产(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Ohrid region)
奥赫里德湖区及其腹地(包括)拓界后的遗址将覆盖位于阿尔巴尼亚境内的区、位于该湖西北部的半岛以及连接该半岛与马其顿边界的沿岸地带。该半岛上存有6世纪中期建成的基督教教堂的遗迹;在靠近湖畔的浅水区有3处史前湖岸木桩建筑遗迹。奥赫里德湖不仅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还生活着众多可追溯至第三纪的淡水动植物。
奥赫里德湖位于阿尔巴尼亚东部与马其顿交界处,海拔695米,总面积348.8平方千米,其中三分之一位于阿尔巴尼亚境内。作为巴尔干地区最深的湖泊,其最大深度和平均深度分别为286米和145米。这里也是欧洲最大的生物保护区。1979、1980年该湖和湖畔的奥赫理德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湖内盛产17种鱼类,其中10种为此处所特有,尤以鳟鱼最为著名。
布特林特(Butrint)
考古遗址位于阿尔巴尼亚西南部海角处,紧邻萨兰达市、与希腊遥遥相望,1992年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项目,2000年阿政府设立国家公园。据记载,早在公元前8世纪就已有人在此居住,最初这里曾是古代伊庇鲁斯王国的一座城市。公元前4世纪,城市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成为重要的海运、商贸基地和人口聚居地。当时城内的主要建筑为剧院、市场和阿斯克勒庇俄斯神庙。古罗马统治期间,古城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建。先后落成3处巨型喷泉、公共浴室、以精美的陶瓷锦砖装饰的体育场和水神殿。公元3世纪,一场地震摧毁了的大部分建筑。直至20世纪初,意大利考古学家对其展开了一系列发掘活动。
培拉特和吉罗卡斯特历史中心(Historic Centres of Berat and Gjirokastra)
1961年吉罗卡斯特被命名为“城市博物馆”,2005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其历史可追溯至伊里利亚时期,1417年该城被奥斯曼攻陷。该遗址至今保存着完整的具有特色的房屋建筑。当地居民用石块依山建起房屋和街道,用岩石片取代瓦片铺设屋顶,形成了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故而得名“石头之城”。这里最著名的景区就是吉罗卡斯特城堡。该城堡内部有88门火炮,城墙厚8米,均用巨石砌成。此外这里也是阿前领导人的出生地,其故居如今依然保存完好,并已作为人文博物馆对外开放。
喀尔巴阡山脉及欧洲其它地区的原始山毛榉林(Ancient and Primeval Beech Forests of the Carpathians and Other Regions of Europe)
2017年,阿尔巴尼亚增加申报了山毛榉林世界遗产。现喀尔巴阡山脉和欧洲其他地区的山毛榉林世界遗产由阿尔巴尼亚、奥地利、比利时、波黑、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法国、德国、意大利、北马其顿、波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士、乌克兰共计18个国家共有。喀尔巴阡山脉是欧洲中部山系的东段部分,绵延约1450千米,起自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附近的多瑙河,向东南延伸成一个巨大的半圆形,止于罗马尼亚奥索瓦附近的多瑙河。这片森林是由水青冈属树组成的树状地层,这些树通常被称为山毛榉树。这些植物是欧洲地区生态复原力和演化以及地质历史的有力证明。原始的山毛榉森林生态复杂且稳定,并分布在欧洲多个气候条件迥异的地区。这些树木是温带地区的特色元素,并得以在最后一个冰河时代后重建复杂的生态系统并不断演化。扩展后的山毛榉防空导弹林遗产地是相对未受干扰的森林群的杰出范例,展示了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纯林和混交林的广泛综合生态模式和过程。
其他景点
“古罗马遗迹”——阿波洛尼亚(Apollonia)
阿波洛尼亚是阿尔巴尼亚最具代表性的考古遗址之一,位于费里市以西11千米处。古城建于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5世纪成为重要的贸易和经济中心,公元前4至3世纪为其鼎盛时期。罗马大帝屋大维·奥古斯都曾于此潜心研习哲学。古城面积约140公顷、城垣绵延5千米。整个城市根据希腊著名的城市规划家希波丹姆斯所提出的“正交网格模式”构建而成,城内建有标志性的巨大廊柱、剧院、巨型喷水池和斗兽场等。整个古城因其先进的测绘方式和坚固的建筑结构而著称。公元1至3世纪,古城经历了第二次大规模建设,先后建成奥古斯都神庙、音乐剧场、图书馆、一个可容纳200人的环形剧院以及由精美的马赛克装饰的屋舍。
参考资料
阿尔巴尼亚国家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23-11-06
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23-11-06
Discover Albania.阿尔巴尼亚驻中国大使馆.2023-11-08
阿尔巴尼亚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2023-11-06
National Symbols of Albania.Symbolhunt.2024-02-01
阿尔巴尼亚揽胜.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2023-11-06
Albania National Bird: The Golden Eagle.Nationalopedia.2024-01-20
Albania National Flower: Exploring the Beauty and Symbolism of the Red Poppy.Nationalopedia.2024-01-20
Albania National Tree: The Olive.Nationalopedia.2024-01-20
Albania Relief.britannica.2023-11-22
About-TIA.Tirana International Airport.2023-11-06
阿尔巴尼亚国家概况.新浪旅游.2023-11-14
Sunrise and sunset in Albania.World Data.2024-02-01
Climate and monthly weather forecast Albania.Weather Atlas.2024-02-01
The Biggest Industries In Albania.World Atlas.2024-02-01
Shqipëria, e treta në botë për performancën turistike..地那拉人民政府.2023-11-09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fishing.britannica.2023-11-13
Culture and Traditions of Albania.World Atlas.2024-02-01
奥赫里德地区自然与文化遗产.世界遗产中心.2023-11-13
布特林特.世界遗产中心.2023-11-13
培拉特和吉诺卡斯特历史中心.世界遗产中心.2023-11-13
Cultural life.britannica.2023-11-14
阿尔巴尼亚的世界遗产.世界遗产中心.2023-11-13
Entries linking to Albania.Etymonline.2024-02-01
Cultural institutions.britannica.2023-11-14
17 Janar- Përvjetori i 553-të i ndarjes nga jeta i Heroit Kombëtar Shqiptar Gjergj Kastrioti Skënderbeu.地那拉人民政府.2023-11-09
阿尔巴尼亚成为欧盟成员候选国.中新网.2023-11-08
阿尔巴尼亚等5国开始担任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今日头条·新华社.2023-11-08
欧盟加快西巴尔干“扩员”进程.中新网.2023-11-08
阿尔巴尼亚气候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25-04-03
阿尔巴尼亚:幽谷险峰不再设禁.青年参考.2023-11-27
Drin River.World Atlas.2024-02-01
Lake Ohrid.World Atlas.2024-02-01
阿尔巴尼亚.britannica.2023-11-08
阿尔巴尼亚连续降雨 引发多地洪水和内涝.新浪财经.2023-11-22
阿尔巴尼亚南部海滨城市发罗拉爆发山林大火_【快资讯】.光明网.2023-11-22
山火不断,阿尔巴尼亚国防部:火势已得到控制.新浪财经.2023-11-22
Albanian parliament elects Bajram Begaj new president.AA.2024-02-01
Edi Rama - Albanian Government Council of Ministers.Kryeministria.2024-02-01
中国同阿尔巴尼亚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23-11-08
中国同阿尔巴尼亚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2023-11-18
国家移民管理局进一步调整外国人来华签证及入境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2023-11-18
阿尔巴尼亚宣布与伊朗断绝外交关系.新华网.2023-11-22
伊朗外交部谴责阿尔巴尼亚断交决定.新华网.2023-11-22
阿尔巴尼亚数据.世界银行.2023-11-18
阿尔巴尼亚65岁和65岁以上的人口.世界银行.2023-11-23
阿尔巴尼亚0-1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世界银行.2023-11-23
阿尔巴尼亚15-6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世界银行.2023-11-23
阿尔巴尼亚死亡率.世界银行.2023-11-23
阿尔巴尼亚出生率.世界银行.2023-11-23
Ethnic Groups Of Albania.World Atlas.2024-02-01
Albanian literature.Encyclopedia Britannica.2023-12-07
What Religions Are Practiced in Albania?.Worldatlas.2024-01-20
Languages of Albania.britannica.2023-11-27
OUR HISTORY.Agna Group.2024-02-01
About Us.Balfin.2024-02-01
阿尔巴尼亚.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23-12-01
Joint external evaluation of IHR core capacities of the Republic of Albani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23-12-01
死亡率,婴幼儿(每千例活产儿) - Albania.World Bank.2023-12-01
阿尔巴尼亚.中国领事服务网.2023-11-18
Albania social briefing: What to expect ahead? Albanian society and multiplied challenges.China-CEE INSTITUTE.2023-11-23
Cultural life.britannica.2023-11-13
欧预赛综合:丹麦、阿尔巴尼亚收获决赛圈入场券.新华网.2023-11-23
Travelling to and from KFZ.Kukës International Airport.2023-11-06
Durrës Port Authority.都拉斯港务局.2024-02-01
A Guide to Albania’ s Traditional Dress and Customs.Albania Traveller.2024-01-20
Albanian Festivals, Holidays and Celebrations.Albania Travel Guide.2024-02-01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Albania’ s Festivals and Events: Celebrations Throughout the Year.Albania Traveller.2024-02-01
Albania National Festival: Gjirokastër National Folklore Festival.Nationalopedia.2024-01-20
Exploring the Rich Cultural Customs of the Albanian People.All about albania.2024-01-20
Albania Holidays and Festivals.I explore.2024-01-20
National Folk Festival of Gjirokastra (NFFoGj), 50 years of best practice in safeguarding Albanian intangible heritage.UNESCO.2024-02-01
居辽同志兴衰记.豆瓣读书.2023-11-11
阿尔巴尼亚伟大的战士——斯坎德培 Velikiy voin Albanii Skanderbeg.豆瓣电影.2023-12-07
NEW FEATURES – PARALLEL SCREENINGS.TIFF.2024-01-20
What Kind of Architecture Does Albania Have?.Elitesrealtygroup.2024-01-30
阿尔巴尼亚民间低声部复调音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1-1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1-18
Kukurec.Votramagazine.2024-01-20
Flags, Symbols & Currency of Albania.Worldatlas.2024-01-30
Ancient and Primeval Beech Forests of the Carpathians and Other Regions of Europe (Montenegro).UNESCO.2023-11-23
喀尔巴阡山脉及欧洲其他地区的原始山毛榉森林(2007年,2011年,2017年).西班牙驻华大使馆微信公众平台.202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