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叶轴果蕨
脆叶轴果蕨羽片约9-10对,斜向上,多为互生,柄长达3.5厘米,基部1-2对最大,长三角形或长卵状阔披针形,长达70厘米,宽达30厘米,尾状长渐尖,生于山箐常绿阔绿林下,海拔700-1350米。
基本资料
种中文名:脆叶轴果蕨
种拉丁名:Rhachidosorus botianus Ching
科中文名:蹄盖蕨科
科拉丁名:Athyriaceae
属中文名:轴果蕨属
属拉丁名:Rhachidosorus
国内分布: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相色八角山)、贵州省中部(贵定紫云)、云南省东南部(广南省、金平、绿春县)及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国外分布:也分布于越南北部(沙巴州、高平、凉山彝族自治州一带)。
命名来源:(植物分类学报)
中国植物志:3(2):273
植物形态
根状茎粗壮,直立,直径达3厘米,木质,褐色,先端有褐色披针形鳞片;叶簇生。
叶子形态
能育叶长达2.2米;叶柄长达1.1米,基部直径可达7毫米,褐色或栗褐色,向上渐变为浅禾秆色;叶片三角形,长达1.25米,基部宽达1米,先端长渐尖,下部三回羽状-末回小羽片羽裂;一回小羽片达19对,互生,柄长达1厘米,斜展,披针形,中部以下的长可达16厘米,基部宽达5厘米,先端尾状长渐尖,并有粗浅齿,两侧羽状全裂;裂片达10对,卵形,羽状浅裂至半裂,彼此以狭翅相连,平展,基部不对称的阔楔形,上侧二回裂片较大,先端也有粗浅齿,或下部有1-4对形似裂片的无柄二回小羽片;二回裂片及二回小羽片的裂片5对以下,先端均有粗浅齿。叶脉下面可见,在自基部向上的裂片或二回裂片上小脉羽状、二叉至单一。叶干后草质或薄草质,多呈褐绿色,下面色较浅;叶轴禾秆色,有光泽。
孢子形态
孢子囊群及囊群盖短线形或略向后弯呈新月形,每裂片1条,在具羽状脉的基部裂片或末回裂片上常有1-2对;囊群盖成熟时由浅灰色变为浅褐色。孢子周壁形成少数阔片状褶皱。
产地分布
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百色八角山)、贵州省中部(贵定紫云)、云南省东南部(广南省、金平、绿春县)及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生于山箐常绿阔绿林下,海拔700-1350米。也分布于越南北部(沙巴州、高平市、凉山彝族自治州一带)。模式标本采自鳑鲏北部
参考资料
脆叶轴果蕨(植物分类学报)图版64: 1-3.db.kib.ac.cn.2011-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