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是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下设的教学系,也是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
1952年9月,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成立,建系时名为无线电工程系。1958年,无线电工程系更名为无线电电子学系。1969年和1971年,无线电电子学系的绝大部分教职工和学生分两批迁至绵阳市,成为清华大学绵阳分校的主体。1989年,无线电电子学系更名为电子工程系。从1991年起,聘请了多位国内外专家、教授担任电子工程系的客座或兼职教授,并与国内外的著名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与国外大学建立合作关系。2020年,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建立人才招聘委员会,以人才引进促进学科建设,两年来共引进青年教师9人。
截至2024年2月,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本科设置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博士开设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以及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截至2022年1月,全系在校本科生1041,研究生总数为896人,其中博士生578人,全日制硕士生318人。全系共有教师114人(正高级51人,副高级51人,中级12),院士2人,国家级人才项目教师23人,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教师35人。
历史沿革
无线电工程系
1952年9月,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成立,建系时名为无线电工程系。中国全国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电机系电讯组与北京大学工学院电机系电讯组合并建立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孟昭英任系主任。
1952年底,蒋南翔担任校长,确定无线电工程系为中国电子电信工业发展服务的方针,并争取到工业部门的支持。建系初,全系14名教师、5名职工和三个年级共百余学生。1953年冬,成立无线电系教工党支部,李传信任书记。无线电系初建期间陆续开出了各门课程,并翻译出版《无线电基础》《电子管》两部苏联教材,是国内首批出版的无线电工程类的苏联教科书。1955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学部,孟昭英教授当选为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1956年孟昭英、常迥参加十二年科技规划的制定。1956至1957年,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部分师生参加了中国第一座电视发射台的建设,开创科研工作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新局面。
无线电电子学系
1958年,无线电工程系更名为无线电电子学系。同年李传信任副系主任,主持全系工作,1960年任系主任。在此期间大批师生下厂,参加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兴建的电子类工厂的建厂和生产实践。此后,全系师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并同国内科技界、工业界密切结合,全系进入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发展时期。1962年清华大学与第十研究院在系内联合设立了无线电电子学研究室,由十院提供研究课题和经费,并选派科技人员参加,组成协作队参加研究室工作。到六十年代初,全系已经形成雷达、数字通信、电视、微波技术、微波电子器件、真空技术与半导体器件等专业。从1952年建系至1965年共招收本科生3089人,研究生96人。到1966年,全系在校学生已达1200人。从1956年至1966年的十年中,完成了气象雷达、雷达数据录取和动目标显示系统、600/1200比特/秒数传机、8 路 PCM通信终端、3cm周期磁场聚焦宽频带行波管、10cm固态低噪声参量放大器等国内领先的项目,并在国内率先开始了硅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研究工作。
1966年“文革”开始后,在困难的条件和混乱的环境下,一些教师仍坚持为学生上课,有的课题组在实验室或到协作单位继续进行科研工作。1969年和1971年,无线电电子学系的绝大部分教职工和学生分两批迁至绵阳市,成为清华大学绵阳分校的主体。1970年分校开始招生,边建设边开展教学科研。1972年分校主体建设工程结束。1977年5月,刘达任清华校长。1978年初,报请邓小平批准,清华大学绵阳分校撤销,搬迁回京。搬迁工作于1978年开始,至1979年5月结束。
1978年起,从绵阳迁回的人员与原留在本校的电视和半导体专业的人员合并,无线电电子学系在校本部重建。1979年李传信兼任系主任,张绪潭任系党委书记。全系在搬迁过程中,保持了教学科研工作的连续性。经过两年多的恢复与调整,全系工作迅速走上正轨。学校于1980年底决定,以半导体器件与物理教研组为基础,建立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半导体的本科专业教学工作由系和所共同负责。
电子工程系
科研协作
1980年吴佑寿教授任系主任,1984年张克潜教授任系主任。1989年,无线电电子学系更名为电子工程系。在教学方面开设了100余门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研究生课程,正式出版教材及专著近百部。其中《高频电路》《信号与系统》《激光原理》被国家教委评为国家级优秀教材。“电子线路系列课”、“信号与系统"、"激光原理”被评为校级一类课。在科研方面,积极参与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多方面的横向课题研究。
到建系40周年时,全系已取得了三百多项科研成果。其中获国家级奖励14项,“自适应和数字电可控非相参频率捷变雷达系统”获国家发明一等奖。获部委省市级奖励114项,授权专利48项。全系拥有仪器设备4200余台,其中大型、精密仪器100余台套,折合固定资产4000万元。设有两个国家级重点开放研究实验室、一个校管研究实验室、一个由全国14个电子厂家合建的EDA实验室和10个系管实验室。全系设有三个本科专业,五个研究生学科,均有硕士与博士授予权。其中,通信与电子系统和物理电子与光电子学两个学科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设有电子学与通信博士后流动站。在系本科生有1065人、硕士生194人、博士生63人。
联系合作
1992年,董在望教授任系主任。在系主任董在望,系党委书记江剑平、刘序明、彭吉虎的主持下,全系积极参与各项国家级科技计划,科研经费逐年增加。以高技术科研成果为主的系办产业迅速发展,建立清华阳光、清华华环、文通等系办公司及其他合资公司。从1996年起,本科学制改为四年,加强计算机教学,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扩大。从1991年起,聘请了多位国内外专家、教授担任电子工程系的客座或兼职教授,并与国内外的著名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与国外大学建立合作关系。1997年,龚克教授任系主任,陈旭任系党委书记,一年后冯正和教授接任系主任。建系50周年时,SCI论文从5年之前每年不到10篇提高到近90篇,系固定资产达到6654万元,并连续三年获得全校人均效益第一名。
组织改革
1999年对教研组的组织形式作了改革,把八个教研组合并为五个研究所和一个教研室,即信息光电子研究所、通信与微波研究所、高速信号处理与网络传输研究所、网络和人机语音通信研究所、图象图形研究所、电路与系统教研室。2000至2001年,全系开展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大讨论,调整了课程体系结构,体现有专业背景的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倡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加强设计性、研究性、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在专业基础课程方面,系重点抓五个系列课程的建设,即:信号与系统、电路技术、计算机、电磁场与微波及量子与半导体系列课程。为加强实验教学,重点建设了现代通信教学实验室(包括高频、微波、通信)和计算机教学实验室(包括软件、硬件)。
2005年起全系本科按照电子信息科学大类统一招生,原两个本科专业合并为一个,即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工程系的招生质量始终处于全校最好之列。2006年,王希勤教授任系主任,刘小明任系党委书记。2008年冯振明接任系党委书记。
2008年,为了加强实验教学,把中央主楼九层全部划出成立教学实验中心,对场地、设备、岗位等实行统筹管理;同年将电路与系统教研室更名为电路与系统研究所。2009年确定以“信息载体与系统的相互作用”为统领电子信息科学大类本科知识结构的核心概念,在此基础上设计出覆盖两个一级学科知识面的以10门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体的新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自2011级开始实施。教学重点亦从传授知识向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架构转移。出版核心课教材7部,获评国家级优秀教材2部、市级优秀教材4部,优秀教材获奖总计48项,出版教材被众多高校广泛使用。2010年,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将通信与微波研究所拆分为通信研究所和微波研究所,将图像图形研究所与网络和人机语音通信研究所合并成立信息认知与智能系统研究所。2011年高速信号处理与网络传输研究所更名为信息系统研究所。至建系60周年时,全系年科研经费总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年发表SCI论文超过150篇,年SCI论文他引次数超过1000次,都有大幅度的增长。
2013年,黄东教授任系主任,金德鹏教授任系党委书记。为实现国际领先的电子工程学科,建设世界一流的教师队伍,2013年9月正式启动人事制度改革。2015年完成全系原有81位固定期合同教师的分系列工作,到2021年共引进教研系列教师18人,均入选国家级人才/青年人才项目。同时,于2015年启动建立“系级研究中心",促进系内资源的整合,推动教师之间、各个课题组之间的合作,有组织有意识地开展面向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和重大社会需求的研究。
电子信息研究院
2015年7月,在天津市滨海新区中新天津生态城成立“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简称“电子院”),旨在探索一套适合电子工程系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构建起社会信息输入高校和高校科研成果输出转化的新模式,推动电子工程系的学科发展。电子院建院六年来,孵化电子信息学科成果转化企业54家,建成高端光电子芯片创新中心、电子综合检测中心、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三个技术平台,医工结合创新中心、新一代融合通信及智慧城市创新中心和先进科技创新中心三个应用平台。为电子信息技术成果转化引育专职人员600余人,与电子工程系联合培养电子信息创新创业工程硕士112人。
2020年前起,着重促进电子工程系技术与产业应用合作,推动有组织的科研并与科技领军企业推进大颗粒度科研合作,形成GBT(政府-企业-清华大学)成果转化创新模式。2021年1月,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与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顺利签署了联合建设天津电子院第二期合作协议。2017年,启动“电子信息创新创业”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培养模式,已招收235人,培养毕业生56人。2021年,启动“先进电子信息技术”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项目,首届学生于2022年9月入学。每年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约115人,博士生120人。从1999年起,招收在职工程硕士班,目前获得学位的在职工程硕士生累计共672人。
校友工作办公室
2018年,成立清华大学校友总会电子工程系分会并组建了校友工作办公室。建设了“清华-约翰霍普金斯”双硕士学位项目,该项目通过清华大学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两个入口从全球范围招生。自项目设立以来已招收四届学生共28人,首届4名学生已顺利毕业。2019年,启动了“TsinghuaOverseas students Program at EE”(TOPEE)的国际学生访问项目,陆续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西班牙巴斯克应用数学研究中心、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南加州大学签约。
2020年,汪玉教授任系主任,金德鹏教授任系党委书记。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以“基础夯实、前沿导引、本研贯通”为理念,梳理学科树并启动本研培养改革。在“宽口径、厚基础"的本科课程体系基础上,启动光电子、Al+系统和集成电路三个因材施教项目,探索产教融合培养新模式。同时,面向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推动校企课程共建新模式,与微软亚洲研究院、美团和北京市商汤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行业头部企业联合开设“高等机器学习”等3门专业课程,并面向专业硕士开设“领导力开发”等5门校友和行业专家课程。
人才引进
2020年,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建立人才招聘委员会,有效加强人才引进工作,以人才引进促进学科建设,两年来共引进青年教师9人,组建19个系级科研团队。2021年,清华大学成立集成电路学院,由原微电子与纳电子学系与电子工程系共建,发挥清华大学多学科优势,探索"1+N"联合机制,与相关院系成立交叉研究中心,实现完整覆盖集成电路产业链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攻关。2021年,围绕电子信息学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梳理电子工程系治理体系,提升学科治理能力。电子工程系主要建设两个一级学科,即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参与建设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在2002年和2007年教育部组织的两轮一级学科评估中,主要建设的两个学科均排名第一,并均于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012年第三轮学科评估中,两个学科均位于第四。2017年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两个学科评估结果均为A。近年来国际QS学科排名稳定在前十左右。到2022年1月,全系在校本科生1041,研究生总数为896人,其中博士生578人,全日制硕士生318人。全系共有教师114人(正高级51人,副高级51人,中级12),院士2人,国家级人才项目教师23人,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教师35人。
办学条件
专业设置
电子工程系的本科生专业方向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以数学和物理为基础,深入研究信息载体与信息处理系统的基本规律,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电子系本科教学采用优化课程体系,具备多学科交叉的教学以及科研环境,在前沿科学与应用技术领域均具有优势。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2月22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8个二级学科,所有学科均有博士与硕士授予权。1个专业硕士授权领域,其中有2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和“信息与通信工程”。同时电子工程系共有6个研究所,其中信息光电子研究所、微波与天线研究所、电路与系统研究所负责建设“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通信研究所、信息系统研究所、信息认知与智能系统研究所负责建设“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
以上信息参考: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1月,全系共有教师114人(正高级51人,副高级51人,中级12),院士2人,国家级人才项目教师23人,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教师35人。
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黄翊东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张志军、杨华中
国家人才计划:杨帆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杨华中
中组部人才计划:张沕琳
教学成果
2021年10月12日,国家教材委员会发布了《关于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奖励的决定》,并公布了全国优秀教材奖励名单。其中电子工程系郑君里、应启珩、杨为理教授编写修订的《信号与系统(第三版)上、下册》,章毓晋教授编写修订的《图像工程(上中下册)第4版》均荣获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二等奖。2022年4月24日,清华大学第六十五届马约翰杯运动会闭幕,电子系在获得大马杯甲组季军。2023年3月,电子系牛志升教授、周盛副教授撰写的清华大学研究生精品课教材《通信网理论基础》,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教学建设
国家级精品课1门:“通信电路”,北京市级精品课2门:“通信电路”“信号与系统”,以及校级精品课9门。电子工程系有信息光电子研究所实验室、微波与天线研究所实验室、电路与系统研究所实验室、通信研究所实验室、信息认知与智能系统研究所实验室、信息系统研究所实验室、实验教学中心等多个实验室。
对外交流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已建立起包括光电、无线、网络、终端、集成电路等领域的研究基地,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学院和国内外的著名大学、研究机构、产业界有紧密的合作关系,包括承担研究课题、建立联合实验室、举行学术会议、人员交流等,学院还聘请了国内外多位著名教授、专家为兼职(客座)教授。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2024年2月,电子工程系共有6个研究所,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其中信息光电子研究所、微波与天线研究所、电路与系统研究所负责建设“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通信研究所、信息系统研究所、信息认知与智能系统研究所负责建设“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每个研究所都设有多个实验室,面向具体方向开展研究。电子工程共有研究团队19个。
研究团队信息
以上信息参考:
国家重点实验室
集成光电子学国家联合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试验区)
清华大学集成光电子实验室作为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的一部分,组建于1987年,并于1991年1月通过验收、正式运行并对外开放。从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及其在光纤通信与网络中的应用技术的主要研究基地,为研究单位和企业界培养人才。重点研究基于半导体光电子材料、低维纳米结构材料和石英光纤的各种新型光电子器件以及集成器件,研究上述器件在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信息处理与平板显示系统中的应用技术,以及基于上述器件的未来高速、宽带光纤通讯与网络技术。
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图形图像分室)
智能图文信息处理研究室隶属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图象图形研究所,也是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一部分。研究室主体位于信息科学技术大楼(FIT)1区502室。研究室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863项目,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智能图文信息处理,特别是文字和图像的识别理解研究,致力于赋予计算机视觉感知功能。在汉字及多文种文字识别、多模式生物特征身份认证方面取得了多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形成TH-OCR系列文字识别软件和TH-ID生物特征(人脸、笔迹等)认证软件产品,成功地进行了产业化推广,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市场,与微软、诺基亚、西门子股份公司、三星电子、IBM、惠普等多家国际知名公司开展了技术授权和研究合作。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多文种(汉、日、韩、英、藏、维吾尔、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阿拉伯、蒙古文等)文档识别,Camera OCR,联机及脱机手写文字识别, 表格识别,生物特征认证、视频监测与分析等。
研究所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原名无线电电子学系)建立于1952年,拥有“电子科学与技术”和“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同时电子工程系共有6个研究所,其中信息光电子研究所、微波与天线研究所、电路与系统研究所负责建设“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通信研究所、信息系统研究所、信息认知与智能系统研究所负责建设“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每个研究所都设有多个实验室,面向具体方向开展研究。与此同时,系内不同的实验室可以组织形成规模更大的科研团队,集中力量针对共同感兴趣的方向和应用场景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工作,争取实现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科研成果
清华大学电子系五年中主持国家重点、重大项目88个,研究成果在Nature、Science及子刊发表重要影响力论文17篇,数字电视广播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空间信息网络、广域宽带覆盖、微波光子探测等成果获得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此外,牵头获得省部级奖项32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2项成功构建了一套有序高效的成果孵化模式,有力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2015年建立成果转化基地——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十三五期间,完成了数十项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单个项目被收购金额最高超过20亿,获得了近10亿社会资本投资,实现了近60亿项目总估值。“从0到1”基础研究是学科长远发展的动力源泉,我们将继续鼓励原创性自由探索,汇聚多方资源积极加以扶持。引导和鼓励科研团队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关键技术方向和重要产业需求明确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在校地校企合作、科研团队建设、自主科研项目中支持电子信息与理工医文等多个学科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围绕微纳结构与集成光电子、微波光子芯片与系统、覆盖全球的智简6G、智能多源感知、精准可靠时空定位、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与系统、医工交叉等重点方向组织科研团队,实现从源头技术突破到成果实际应用的完整链条,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促进信息和相关学科发展。通过完善机制建设兼顾顶天立地,质量效率并重的有组织科研体系。
清华大学电子系近二十年发表SCI论文总数超过5000 篇(包括Science和Nature系列论文四十余篇),被引频次总计超过十万次(均来自ISI WebofScience核心数据库)。2022年SCI论文423篇和逾16000次引用。近五年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清华电子与电机工程学专业的QS全球排名从2011年的第40名跃升至2023年的第14名。五年中主持国家重点、重大项目88个,研究成果在Nature、Science及子刊发表重要影响力论文17篇。(截至2024年2月20日)
文化传统
办学理念
亦工亦理、教研并重。
学术风格
严谨、勤奋、求实、创新。
文化传统
团结务实、学术自由、追求卓越。
系徽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系徽标识主体图案为学院英文名“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中的两个“E”互扣组成,两个字符E代表电子工程系英文名称,相拥组合的图形反映电子工程系系的学科综合、相互交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也具有从光电子器件、集成电路、电子信息系统到网络层面的象征意义。数字“1952”代表系源于1952年建立的“无线电工程系”。系徽外圆沿用了清华大学校徽的圆面。前景色为清华大学校色紫色,背景色为白色。
学生活动
学生体育中心
电子系体育中心主要负责电子系系内体育活动的组织策划,以及系外体育活动的对接工作。电子系体育中心为喜爱体育运动的同学搭建交流和参与的平台,并记录和展示同学们的运动风采,将“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精神落到实处。系内大无限杯赛事的举办,为热爱体育的同学开拓了贯穿学年的运动渠道,对同学们的身心健康提供坚实保障。校级马约翰杯的赛事中,电子系体育中心负责与校体育部、院系代表队和运动员进行对接,确保创造一个公平良好的竞赛环境,为运动员提供全方位的后勤服务,向学生传递体育赛事的预告、赛程和赛果。
学生文艺中心
学生文艺中心负责电子系内的文艺氛围建设、文艺平台搭建、文艺活动举办及文艺骨干培养。文艺中心以“促进文艺建设,创建共同文化记忆”为宗旨,在系团委指导下,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艺术情操。文艺中心的特色活动包括学生节、系歌赛、新生舞会和摄影赛事等。学生节是一次以校园生活为主题,以歌舞、DV剧、舞台剧、游戏等节目形式展现的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在舞台上表演,还可以作为导演参与剧本拍摄制作,也可以参与灯光、麦克、音台等环节,成为真正的舞台实现者。系歌赛是属于歌唱爱好者的盛大活动,为热爱音乐的电子人提供了展示交流的平台,也为希望提高音乐水平的他们提供指导。新生舞会是学生入学后参加的第一次大型文艺活动,通过与其他院系或其他学校联谊,为新生提供了交友破冰的机会,帮助新生更快融入集体,感受集体氛围,享受舞会的乐趣。摄影赛事隶属于小型文艺活动,通过在全系范围内征集优秀的摄影作品,展现电子系人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同时选取部分优秀作品进行线下展览,鼓励更多人通过照片来定格生活中的美好瞬间,传达照片背后的美好寓意。
学生权益发展中心
学生权益发展中心主要着眼于同学们在生活、学习各方面的发展问题,并为电子系同学的学习发展提供帮助,同时对未来电子系课程和培养方案的改进提供建议,力求起到促进电子系师生相互沟通的桥梁作用。为保障同学生活权益,权益发展中心运营维护电子系吉祥物MAX的微信账号,通过MAX接收并回应同学们的日常问题与权益反馈、发布生活周边信息。同时,中心负责管理和维护电子系学生活动室以及组织新生饮用水团购与饮水机清洗,切实为电子系同学提供生活学习上的便利。另外,权益发展中心还负责举办午餐会和系主任下午茶。午餐会可以解答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疑惑,同学与老师有机会面对面畅谈。在与同学老师充分交流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严谨的提案,在系主任下午茶中向老师提出同学们的意见,发出学生的声音。
行政管理
历任系主任
以上信息截至到2024年2月20日
现任领导
党委领导
注:以上信息截至2024年2月22日
行政领导
注:以上信息截至2024年2月22日
知名校友
赵海军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联合首席执行官, 执行董事。1983年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半32),1988年本科毕业,继续在本校无线电系攻读硕士研究生(无研82),次年转为首届硕博连读(微博8),于1994年获得博士学位。期间担任过班团支部书记,系团委副书记,研究生班党支部书记,本科班辅导员。其后出国学习和工作十七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在海外知名研究所和公司担任过工程师,经理,研究员(fellow),工程主管(director)和副总裁 (Vice President)。于2010年10月回国加入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国际,任12寸工厂运营副总裁,2013年3月升任首席运营官、执行副总裁; 并于同年7月兼任中芯北方合资公司总经理。2017年5月升任首席执行官(10月起任联合首席执行官)。
尹达衡
1957年、1961年分别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现为电子工程系)本科和硕士毕业,毕业后留校工作。在工作期间,他开展了遥测遥控、微波接力等多项研究工作。1980年5月,尹达衡参与线路与教研组的组织工作,在模0拟集成电路的开发与工艺制作方面,曾设计完成国内首个开关电容滤波器芯片;在大规模数字集成电路方面,先后自主研发成功了彩电遥控发射、接收及主控芯片,学习式遥控器芯片,汽车电源电路专用控制芯片,汉字显示寻呼机专用芯片等。1993年,尹达衡兼任北京国华微电子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在1993到1996年间带领团队为多个公司研发、设计、制作多类型芯片,并且积极探寻产学研结合、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落地的途径,取得了学校和公司的双向成果。尹达衡曾为电子系研究生开设《网络图论及其应用》课程,曾与董在望教授合著《模拟集成电路原理与系统》教材。
曲迪
清华电子系工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华慧芯科技集团创始人。在光电子及相关领域,拥有多年的科研、产品和投资经验。拥有30余项授权专利,发表高水平论文10余篇,主持天津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1项、中新天津生态城科技型中小企业升级专项1项。主导或参与投资森未科技、与光科技、极光智能、华兴激光、纵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等高科技企业,总估值逾百亿。
邓禹
1989年于清华大学获得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学士,其后在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半导体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于1990年12月到珠海市进入集成电路设计行业;1993年10月赴美国,先后在艾文思逻辑公司、唯思科技公司、思科从事芯片设计与技术管理工作。2005年10月邓禹回国创办炬力北方微电子有限公司,先后担任总经理和副董事长。2011年9月邓禹加入兆易创新,创办MCUBU,任BU总经理;时至今日,累计出货近10亿颗GD32U MCU;现任兆易创新执行副总裁兼CTO。
张玉明
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芜湖研究院院长,“宽带隙半导体技术”国防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政协陕西省第十、第十一、十二届届委员会委员、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他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委和管理工作,为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西电微电子学科近年来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蓬勃发展,学科排名全国前茅,在国内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度,微电子学院入选首批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是国内微电子相关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作为负责人牵头申报成功国家基地3个,省部基地4个。
参考资料
DEPARTMENT.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24-02-20
70年简史.清华大学.2024-02-18
清华大学早期建筑(清华大学).北京市人民政府.2024-02-22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4-02-22
研究生教学概况.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24-02-20
本科生教学概况.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24-02-20
70年70人.清华大学.2024-02-20
山东这些高校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名单公布.网易.2024-02-20
概况-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24-02-22
祝贺!电子系黄翊东教授当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24-03-01
微波与天线研究所实验室.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24-03-01
电路与系统研究所实验室.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24-03-01
喜讯!电子工程系荣获2项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24-02-28
电子系斩获大马杯甲组季军,挑战杯中佳绩频传.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24-02-28
新闻|清华大学研究生精品课教材《通信网理论基础》正式出版.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24-02-28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清华大学.2024-02-20
实验室/课题组.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24-02-26
科研团队.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24-02-28
集成光电子学国家联合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试验区).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24-02-28
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图形图像分室).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24-02-28
科研成果概况.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24-02-20
系主任致辞-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24-02-20
电子工程系系徽.清华大学.2024-02-20
电子系学生会.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24-02-20
新闻|电子工程系2023级研究生迎新大会举行.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24-02-22
行政机构.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24-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