奓山街
奓山街位于武汉市蔡甸区腹地,地处318国道与武汉市外环线交叉地段,东与常福镇交界,西与永安街毗连,南濒小奓湖,北临东湖。全境南北长10.5公里,东西宽9公里,面积55.498平方公里,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成波浪形逐渐倾斜向下,西部的高子山为最高处,海拔198米;南部的小奓湖为最低处,海拔15米。全境地处亚热带过渡性气候带,具有明显的地形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6.5℃、降雨量为1200毫米左右,全年无霜期约为250天。2000年,奓山下辖25个村民委员会、2个居民委员会、20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0781户,人口34650人。
奓山街形成于明末清初,至2000年有300多年的历史。始祖中多数从明朝初年迁入此地,世代繁衍至今。1980年以前,奓山为人民公社。1984年3月,奓山人民公社改为奓山乡人民政府。1985年12月,奓山改乡为镇。2000年6月,撤镇设街,成立奓山街道办事处。2016年,蔡甸经济开发区沌口办事处与常福新城办事处合并挂牌蔡甸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2017年,蔡经开管委会和奓山街道进行机构整合,实行一体化领导、一套班子、两个机构、两块牌子、合署办公,正式实现“常奓沌”一体化运行。
1996年,奓山镇被列为湖北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和武汉市城镇建设示范镇,奓山集镇面积由不足1平方公里发展到2平方公里,街道道路由“断头”路向循环路转变,集镇面貌由半边街向“棋盘”街转变,集镇人口由2000人发展到2万人,集镇功能不断完善。1998年3月,奓山街荣获湖北省小城镇建设二等奖。2000年,奓山街荣获国家建设部规划与建设三等奖。
奓山人文荟萃,久负盛名。黄元吉、吴贤卿、甘幼之等近代文化名人及沈星掌、王文斌、陈昌浩、张执一等英雄烈士们都为奓山的历史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历史沿革
1949年属汉阳县第一区。1950年属第六区。1951年属第七区。1955年属第七区。1956年为奓山指导组。1958年属朝阳公社。1961年属大集区。1975年撤区并社,原永安区新民公社、大集区新华公社与奓山公社合并为奓山公社。1984年3月改乡,同年12月改镇。1996年,面积87平方千米,人口3.7万。辖奓山、三红、檀树、中原、长新、前锋、双丰、一致、环、群雁、霞光、丁久、凡里、袁岭、丛林、新安堡、丘林、红焰、小东、大东、联盟、联谊、老世陈、螺丝岗、星光25个行政村和奓山集居委会。
原常福镇1958年属东风公社,1961年设常福公社,1984年改乡,1991年改镇。1996年,面积56平方千米,人口2.2万。辖龙王、土山、康湾、新屋咀、毛湾、玛瑙、常福、边江、千山、西牛、墩岭、罗家头、陈家岭、祝家、新生、民生、三羊、三家店、兴力、新集、友爱、群建、金牛23个行政村和常福堡居委会。
奓山是革命将领陈昌浩的故乡,他的雕像现位于奓山镇中心。
奓山原先隶属于汉阳县,1992年9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汉阳县,设立蔡甸区。
2000年6月,撤销奓山镇,设立奓山街道。
2001年,撤销常福镇,并入奓山街道。驻地奓山集。2004年,办事处驻奓山集,人口58378人,面积102.04平方千米,辖奓山集、常福堡2个居委会和三红、檀树、中原、长新、前锋、双丰、一致、瑠环、群雁、霞光、凡里、袁岭、丛林、新安堡、丘林、红焰、小东、大东、联盟、联谊、星光、奓山、老世陈、螺丝岗、丁九、龙王、土山、康湾、新屋嘴、毛湾、玛瑙、边江、千山、西牛、墩岭、罗家头、陈家、祝家、新生、民生、三羊头、三家店、兴力、新集、友爱、群建、金牛、常福48个行政村。
行政区划
奓山街道辖:奓山、常福2个居委会;大东、小东、红焰、星光、联谊、联盟、丘林、老世陈、乐斯岗、三红、檀树、中原、长新、霞光、前峰、双丰、奓山、丛林、新安堡、瑠环、袁岭、群雁、丁九、一致、凡里、龙王、土山、新屋、康湾、毛湾、玛瑙、常福、西牛、灯岭、边江、千山、罗家、陈家、祝家、新生、三店、三羊、民生、兴力、新集、友爱、群建、金牛48个村委会。
政治
独有的政策优势。奓山街是全国、全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市城镇建设示范镇。蔡甸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于1996年联合发文,明确规定该街享有规划、计划、土地、财政、税收、户籍、金融、市场、文化、教育、机构改革等系列优惠政策,同时还可参照享有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引进和蔡甸区集镇发展诸多优惠政策。另外,街道工委、办事处为加快本地区两个文明城市建设发展步伐,结合实际,制定了更优惠的地方政策。
经济
雄厚的经济优势。奓山街近几年来经济发展迅猛,现街、村、个体私营企业上千家,已经形成电线电缆、食品饮料、皮革制品、建筑建材、汽车配件、热镀加工、交通运输、饮食服务八大支柱产业。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建立了草莓、蔬菜、花生、汤藕、青饲料、奶牛、万蟹楼大闸蟹等九大生产基地,基地规模近2万亩。农业科技示范园发挥示范作用,逐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招商引进呈现较强的上升态势,近四年来共引进各类项目近40个,其中工业项目占40%,服务业项目占40%,农业项目占20%,招商引进效益显著,提高了全街经济运行质量。英国的捷威制衣公司、加拿大的嘉宝复合材料公司以及天发集团、丝宝集团、海联集团、海天塑机集团有限公司、香满楼牛奶公司等国内外大型财团纷纷在该街落户。2003年全街完成财政税收1572万元,农村平均平均纯收达到3687元。
交通
明显的区位优势。奓山街东邻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西接宜黄高速公路,距武汉市区中心仅20公里,汉沙公路纵穿南北,318国道横贯东西,京珠、沪蓉公路立体相交,穿境而过,形成“金十字架”,交通四通发达。电力、电讯事业发展迅速,拥有能够满足各方需要的电力设施,以及联通全国的通讯网络。
武汉市公交车205路终点站奓山站。
社会
社会保障
奓山坚实的综合优势。(1)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完成了城镇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集镇面积扩展到2.5平方公里,集镇人口达到2万人,集镇内工业发展区、商业贸易区、金融管理区、居民住宅区已经形成框架,街村水、电、路、讯基础设施基本配套,2000年度荣获国家建设部规划建设三等奖。(2)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文化教育、广播电视、卫生事业方兴未艾,全街每年球类、棋类、书画、武术、歌舞等健康向上的比赛活动经常开展,家庭卡拉OK自娱自乐、陶冶情操己成为当今时尚:教育事业通过“普九”达标后,教育质量、素质教育明显提高,居蔡甸区前列;街福利院为市一级福利院:全街有线电视发展到2000多户,可同时收看国内近40个频道的电视节目福利院福利院晋升一等甲级医院行列。(3)文明创建工作卓有成效,被评为“省文明街”、“市文明街”。
新农村建设:星光村
奓山街星光村,是一个城郊村。该村紧邻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京珠、上海-成都高速公路、318国道穿境而过。近些年来,村党总支坚持带领群众大力发展工业、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利用区位、交通优势招商引资,统一建设新村,改善生活条件,完善村民自治,倡导文明新风,使星光村由此走上了“星光大道”。2005年,该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460万元,上交税金260万元,村级集体收入11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5310元。星光村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先进村”、湖北省“村级经济综合实力500强健康村”等荣誉称号。
参考资料
蔡甸区志(1980-2000).武汉地方志.2024-03-06
权威信息:蔡甸经济开发区(奓山街道)大百科.微信公众平台.2024-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