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苗刘兵变

苗刘兵变

苗刘兵变又称明受之变、刘苗之变,是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由苗傅、刘正彦二人发动,诛杀赵构宠幸权臣及宦官以清君侧,迫使赵构将皇位禅位给皇太子赵的兵变。

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宋徽宗赵第九子赵构于宋金前线的应天府(今商丘市)即位,建立南宋。南宋建立后,并未革除北宋时期各种弊政,且在赵构妥协投降路线的影响下,出现权奸误国、宦官干政、将帅骄横等现象。金朝南下追逼,朝政混乱,农民起义、兵士哗变也时有发生,社会危机日益严重。统制苗傅、威州刺史刘正彦二人因护卫皇室有功而得不到重用,在长期积怨下,于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密谋发动兵变。同年3月5日,苗、刘二人乘指挥使王渊退朝时将其擒获,并以勾结宦官谋反的罪名将王渊斩首。接着,苗、刘率兵包围行宫,胁迫赵构传位于皇子赵旉,改年号为明受元年,并请元祐皇后孟氏垂帘听政,尊宋高宗为睿圣仁孝皇帝。当改元赦书传至平江及江宁时,大臣张浚、吕颐浩听闻立即组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等将领从各地陆续发兵杭州勤王。苗、刘虽派重兵扼守临平(今浙江杭州),但迫于内外压力,遂同意宋高宗复位。4月1日,宋高宗复位,恢复建炎年号。至此,苗、刘兵变失败。4月3日,吕颐浩、张浚军队到达临平;苗、刘临平守将苗、马柔吉拒战不胜,而苗傅刘正彦二人领二千兵连夜逃离杭州。之后,赵构令韩世忠追捕苗、刘二人,并于7月将之擒获,押回于建康(今南京),施以刑。

苗刘兵变,促使了南宋政权进行政治整顿,有效遏制了宦官势力的膨胀,并且转变了朝堂对抗金的态度。

事件背景

佞臣干政

北宋末年,权臣蔡京等人当政,以恢复王安石新法的名义搜刮民财,以“丰亨豫大”之说谏言宋徽宗赵佶淫乐享受,不理政事。北宋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加深,在金朝入侵时迅速土崩瓦解。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赵佶第九子赵构在应天府(今商丘市)继位,建立南宋。南宋朝廷并未革除北宋时的各种弊政,而且在赵构妥协投降路线的影响下,出现了权奸误国、宦官干政等现象。皇帝下至文臣武将各级官僚,多各以私利为重,不思恢复,一味对金人妥协投降。少数朝臣、将领以国家和民族大业为己任,但遭受排挤,不得施展其抱负。宋高宗本人面对金人南下缺乏抵抗的意志和决心,为保住皇位,宋高宗不支持抵抗派将领的抗敌斗争,更没有及时有效地组织和领导各地自发起来的勤王组织,而是在投降派的支持下,一直南逃。

宋高宗南迁时,宠臣黄潜善汪伯彦二人在逃难途中作恶多端,臭名远扬,军民百姓积怨颇深。御史中丞张澄上书弹劾,要求惩治黄潜善、汪伯彦二人,以平民怨。赵构自知南逃不得人心,于是将此二人罢免。黄潜善和汪伯彦去位后,宋高宗任命朱胜非继任右相,又任命王渊为同签书枢密院事,仍兼御营使司都统制。王渊在维扬之变中本有无可推诿的罪责,原本就激起军愤,然而在事变结束还不足一个月却得到破格提拔,只因其与宦官康履蓝珪等人勾结。朝廷宦官仗势欺人,骄奢作乱,肆为暴横,激起军愤和民愤。

将帅骄横

武将苗傅刘正彦都是将门之子,分别任御营后军统制和御营右军副统制,他们统率的两支军队护卫隆皇太后、皇子赵旉等先来杭州市。当时御营使司的大将刘光世韩世忠张俊等率部沿江防守,而戍守杭州的军队主要是苗傅和刘正彦两部。并且在赵构赵构建元帅府时,苗傅和张俊、杨沂中等皆隶属其麾下。元祐皇后孟氏南渡,苗傅以护从统制、鼎州团练使之职率兵护卫到杭州,刘正彦也以威州刺史受命随六宫皇子到杭州。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3月,宋高宗命王渊同签枢密院事。苗傅自负为宿将有功,对王渊的得到提拔甚感不满。刘正彦也因为曾镇压淮西剧盗立下大功,抱怨朝廷对自己赏赐太薄,并且在平丁进时,王渊曾分精兵三千给刘正彦,后王渊又向刘正彦要回这些兵,刘正彦也因此痛恨王渊。因此埋下苗傅、刘正彦联手除掉王渊的伏笔。

事件经过

事前密谋

苗傅、刘正彦与部将王世修、王钧甫、张逵、马柔吉等人决定率领的“赤心军”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兵变,打算先杀掉王渊,再进入皇宫诛杀宦官。于是,他们告知王渊临安区境内有盗贼,希望王渊同意他出动军队。而这时宦官康履的侍从得到密报,有一张疑似将领打算兵变造反的黄卷文书,卷末写有“统制官田押,统制官金押”的签名字眼。接着,康履把这一发现密报赵构,宋高宗让康履找来宰相朱胜非,让其转告王渊早做准备。朱胜非从康履口中得知苗傅等人近来聚集在天竺寺附近,并且文书中的“田”即代表苗傅,“金”则代表刘正彦,而苗、刘谎称“郊外有贼”的目的,是想要调离王渊手下士兵。朱胜非得知苗、刘二人的计划后,召来王渊让其采取措施,防备苗、刘二人谋反。当晚,王渊便埋伏五百精兵在天竺寺附近。

发动兵变

苗傅、刘正彦及其部将不知计划泄露,仍然按照原计划行事。3月5日,苗、刘二军潜伏在杭州城北北桥(今中山北路仙林寺街)一带,等候下朝回江涨桥驻地的王渊路过。王渊带领下属一到此地,立即被苗、刘二军前后截住,刘正彦刺王渊于马下,将其斩杀。在苗傅鼓动下,苗傅、刘正彦所部军队沿天街(今中山路)直奔行宫前的内侍宦官集体宿舍,留在宫外的内侍宦官共一百三十余人,全部被砍杀。因发现康履等人不在其中,苗、刘二人立即挥军闯宫,把守宫门的护圣军卒因平日里受内侍宦官的欺侮,立即让路。苗、刘军队冲到二门时,护圣军中军统制吴湛出于同样的原因,亲自打开二门。苗、刘等将率兵涌入,站满了二门与三门之间的庭院,高呼要见皇帝。赵构听到呐喊声,又听了奔逃的内侍宦官的报告,不知如何是好。朱胜非建议宋高宗赶快出去抚慰三军,以免事态扩大。等宋高宗登上宣德楼后,苗傅要求其交出宦官康履。

禅位赵旉

苗傅、刘正彦等引用两年前陈东上书,指责宋高宗“不当即大位”,强迫他“为内禅之事”。宋高宗被迫下诏禅位皇子赵旉,移居显忠寺并改寺名为睿圣宫,只留宫女六十四人和内侍十五人。年仅三岁的赵旉即位,由隆祐皇太后孟氏垂帘听政,改元明受。元祐皇后临朝的敕令传到平江时,礼部侍郎张浚拒绝接受。驻守江宁区的江淮制置使吕颐浩致信张浚,劝其起兵勤王。这时大将张俊正领兵万人回到平江,张浚与他订下反对苗、刘的密约,决心使用灵活机动的策略,先稳住苗、刘二人,再行讨伐。3月中旬,平寇左将军韩世忠的兵船到了常熟市,张浚派人前来联络。韩世忠担心张浚已依投苗刘,因而披上甲,不肯上岸。后来有人拿张浚与统制官张俊给他的信读给他听,韩世忠才得知张浚的本意,于是与张浚等人联合平定内乱。

平定叛乱

3月18日,韩世忠率军到达平江,他请求马上请求发兵,而张浚建议佯装服从,让苗、刘不起疑心。苗傅与刘正彦听说韩世忠已到平江,便命令其屯驻江阴,韩世忠假装讨好,表示自己所管辖的部队已经残损,想回到行在(杭州)补充,苗傅便同意了韩世忠的请求。两天后,韩世忠与张俊将要出发讨伐叛军苗傅、刘正彦,张浚设宴犒劳韩、张两军将领。由于韩世忠自沭阳溃散后,部队已经分散,形成不了有建制的军队。张浚命令前军统制张俊,把统领官刘宝的部队三千人(一说二千人)借给他,韩世忠的军队作为先锋从平江一路出发。张浚、韩世忠考虑到苗、刘的伪诏命容易引起混乱,因此命令韩世忠部主管通讯的偏将张世庆,将杭州来的公文信件一律销毁投入水中。

3月24日,江宁区吕颐浩讨逆军也到了苏州古城,讨逆军的声势更加壮大。韩世忠到了秀州(今浙江嘉兴)后,称病不出,私下命令将士造攻城的云梯,修理弓矢器械。苗、刘二人听到韩世忠到来,又得到张浚劝他们“反正”的书信,赶忙任命韩世忠与张俊分别为定国军与武宁军节度使,加以笼络,单遭到韩、张两人拒绝。苗、刘二人为阻止韩、张的军队南进,派遣御营统领官苗璃与参议官马柔吉率领赤心军,与王渊旧部中的精锐部队驻扎在杭州市北面的临平。苗带三千军队往临平崇德设防,用来抵挡韩军。苗傅刘正彦听说韩世忠在秀州,于是抓捕他的妻子梁氏及其儿子,扣为人质。韩世忠派人要把家属接到秀州,而苗、刘没有同意。之后,苗傅想要梁氏去劝服韩世忠,在尚书右仆射朱胜非的计谋下,梁氏觐见太后,便命梁氏去请韩世忠前来救驾,以清君侧。梁氏领命后立即出城,于当日夜里到达秀州与韩世忠见面。苗傅派使者把改年号的诏书授予韩世忠,韩世忠拒不承认,并将诏书焚毁。

赵构复位

3月25日,韩世忠与张浚、吕颐浩正式进兵讨伐苗、刘。韩世忠作为前军主力,张俊率领军队作为辅翼,刘光世率领挑选出的精兵作为机动,并分一军作为殿后。 吕颐浩、张浚统率中军,在出发时以勤王所的名义发布檄文,斥责苗傅刘正彦犯上作乱,逼胁宋高宗退位。刘光世原来与张俊、韩世忠有嫌隙与冲突,苗、刘想进一步挑拨他们的关系,使刘光世为己所用,因此率先晋升刘光世为太尉、淮南制置使。张浚三次致书在镇江市的刘光世,劝他勤王,并且让参议军事的杨可辅到镇江催促,但刘光世不置可否。最后刘光世在张浚的感召下,终于率部赶到平江,参加勤王。韩世忠加紧进兵,苗、刘二人十分恐惧,便派将领张永载到韩营谢罪,并拿出赵构在苗、刘胁迫之下写的所谓御书,书中有“知卿已到秀州,远来不易,朕居此极安宁。苗傅刘正彦本来为的是宗社,始终可嘉,卿宜知此意,遍谕诸将,务为协和,以安国家”等语,韩世忠知道不是出于宋高宗的本意,便提出如果宋高宗复位,由元祐皇后下诏任宋高宗为兵马大元帅,方可从缓商量,暂不进兵。苗、刘知道韩世忠的态度坚决,只得让孟太后下诏还政,让宋高宗回宫复位。宋高宗尊孟太后为“隆祐太后”,并宣布恢复建炎年号。

追捕叛军

进军杭州

4月1日,吕颐浩与张浚到达秀州,韩世忠与他的部下到郊外迎接。两天后,韩世忠与吕颐浩等到了临平前线。叛军将领苗翊与马柔吉,利用山河之险布下阵地,在河中打上木桩作为鹿角,来阻拦水中的行舟,让苗部的赤心军埋伏。韩世忠将刘宝军作为前军,并将他们的家属收在军中,即将开战时,韩世忠把运载家属的船只停泊在岸下,前军若战败,家属将不保,以此胁迫官兵死战。韩世忠率领将士率先冲锋力战,张俊军、刘光世军随即跟进。韩军初战中埋伏小有退却,韩世忠叱责部下将军马彦溥,命其指挥士兵奋勇前进。官兵奋勇力战,苗翊等不敌,大败逃去。苗傅刘正彦派出援军抵挡了一阵,也迅速败退。韩世忠一直打到北关门,麾下的先锋陈思恭部,乘舟船第一个到达杭州市郊区的河里。当日下午,韩世忠、张俊刘光世,骑马飞奔入城,面见赵构后,韩世忠领命追捕叛军。苗傅、刘正彦两人见大军压境,自任江东制置使与副使,开始逃窜。次日,韩世忠逮捕了工部侍郎王世修,王世修供出阴谋始末后,被斩首于市。

宋高宗立即发布榜文与诏令来瓦解叛军的部众。韩世忠进驻杭州后,整肃朝廷秩序,清除苗、刘叛军余党。因勤王之功,朝廷任命韩世忠为武胜军节度使、御前左军都统制。当时苗、刘率众窜扰各地,韩世忠请求亲自前去讨伐,任命他为江浙制置使,从衢州(今属浙江省)、上饶市(今江西上饶)一路,清剿叛军余党。苗、刘从富阳、严州,一路逃窜到信州附近的沙溪镇。宋统制官乔仲福与王德两人已先进入信州,正碰上另一统制官巨师古从江东讨贼回到信州,合兵在一起。苗傅军已开到离信州只有十里路的地方,听说信州已被官军占领,只得退守在、信二州之间。

浦城之战

5月1日,韩世忠从杭州市出发,一路较为顺利,听说原来围困三衢、攻打江山市的苗、刘军解围走向上饶,担心他们到福建省、广南一带蔓延,便直插浦城县(今属福建)迎战。然而正如韩世忠所预料,苗、刘军已进入福建,寇掠浦城。当晚,在浦城之北十里的渔梁驿,韩世忠与苗、刘二人的叛军相遇。刘正彦屯在溪北,苗傅屯在溪南,隔着水溪,占领险要地方,设下伏兵,互相应援。韩世忠率军拼力进攻,部将李忠信、赵竭节陷入敌军的阵中,右军统制官马彦溥骑马挺进,欲把李赵救出,结果均被杀死。叛军乘胜一直冲到韩世忠的中军,韩世忠持矛向前直冲,而刘正彦见状心中胆怯,稍作退却。韩世忠挥兵前进,刘正彦被韩军活捉,苗翊也成了降虏,叛军的重都被韩军缴获。苗傅也从马上坠下,弃军逃遁而去。战后,苗瑀收集苗、刘余党,得一千六百多人,工作剑川(今浙江龙泉) ,后进犯赣州市(今江西赣州) ,最终被将领王德率兵杀死。

追捕叛将

苗翊被俘后归降,但没有解除武装,于5月29日采取部将孟皋的计谋,欲逃遁到温州市台州市(今两地均属浙江省) ,重新发展。苗翊的另一部将江池听到这一消息,杀死孟皋,擒获苗翊,投降福建省制置使周望,就地解散部队。苗傅本人从浦城县逃出后,流窜各地。苗傅军中的举子程妥便替苗傅划策,率领苗傅的残兵进入崇安县。宋统制官乔仲福与王德追上他们,降俘他的兵众,只有苗傅等数人逃脱。

苗、刘率部南逃,韩世忠率军尾追而来。福建提点刑狱公事林杞,下令各州县扼守冲要之地,防止苗、刘的逃窜。后刘正彦被大军所俘,却未寻得苗傅的踪迹。林杞到处张贴榜文,以重金购求苗傅。苗傅潜伏下来后,扮作商人,改了姓名,与他的爱将张政一起逃亡到建阳县(今属福建省)敛锋村。两人从庙山奔下,被当地的土豪承节郎詹标拦截,扣留起来。苗傅等被抓后,送到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同巡检吕熙,吕熙把苗傅、张政送到福建路提点刑狱林杞处,林杞亲自押送苗傅至韩世忠处。之后,韩世忠把苗刘二犯由刘节押解,押送建康(今南京,朝廷的临时驻地)。建炎三年(1129年)7月15日,韩世忠军凯旋回来,献俘于行宫,将苗傅、刘正彦、苗翊送到都堂审讯,后押至建康,施以磔刑。

事件影响

促进南宋抗金

苗刘兵变,加强了南宋王朝的权威,转变了南宋朝堂抗金的态度,唤起了南宋军民的抗金热情。在苗刘兵变失败后,赵构迫于当时的局势,不得不做一些抗金的准备。 后来金军再次南下追逼,宋高宗也曾南逃并流亡海上,但却失去了投降势力的支持。不久就掀起了大规模的、轰轰烈烈的抗金斗争的高潮。

迫使南宋整顿吏治

苗刘兵变,促使南宋政权进行政治整顿,有效遏制了宦官势力的膨胀,改善了当时的政治环境;迫使宋高宗在朝政上有所检点,不得不收敛其胡作非为的举止,减轻人民的经济负担缓和阶级矛盾。其次,此次兵变对南宋初年混乱的政治局面是一次直接的冲击,严重地威胁到南宋政权的存在。南宋统治者以此为教训,针对过去的弊端进行了修正、调整和革新。赵构复位后着手调整、制订了一些必要的制度和措施。 南宋朝廷纠正北宋遗留下来的问题,重定赏罚标准,以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遵循赵祯时期的一些基本制度,并把仁宗时期的制度措施与赵顼元丰时期加以归纳、比较,以“赏格从重条约从宽”的原则,整理、制订出新的制度措施,以适应新的政治形势。

宋高宗对武将态度的转变

苗傅刘正彦利用接近皇帝的有利条件发动兵变,使得宋高宗感到来自武将的威胁比金朝更大,可以容许将领们邀功请赏,聚敛家私甚至遇敌不战,但绝不能容忍他们权势过重。所以自苗刘兵变后,赵构改变了对武将的态度,这次兵变使得宋高宗赵构一度被迫禅位,严重扰乱了朝廷秩序, 也使得宋高宗从此之后对于地方将领与地方势力有了戒心, 增强了防备。因此,随着宋金战争形势的发展宋高宗积极准备议和,因为只要和金人对抗,就得保持庞大的军队,将领们的权力就越来越大。宋高宗认为只有同金议和,才可以消除武将对皇帝的威胁。所以,在抗金战争“功及垂成”之际,宋高宗强行诏命前线将士“班师”。随之,解除了韩世忠岳飞张俊、刘镝等人的兵权,并在之后与金签订合约,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誓死抗金的岳飞。

相关评价

李伯钦在《新资治通鉴 第五册》中评价苗刘兵变是宋朝历史上唯一一次军事政变,也是一次迅速成功、又迅速失败的政变。

历史学家虞云国评价苗刘之变绝非像旧史家所说那样,完全是苗傅刘正彦旨在争权夺利而发动的叛乱,其主流是士兵代表广大军民的意愿,在国家民族存亡继绝的关键时刻,对赵构为代表的逃跑投降政策与祸国殃民行径的一次兵谏,是一次具有爱国性质的士兵运动。

相关作品

文学作品

影视作品

2013年上映,由鞠觉亮执导的大型历史电视连续剧《精忠岳飞》第三十一集中演绎了苗刘兵变的历史故事。

参考资料

精忠岳飞 (2013).豆瓣电影.2024-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