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敦
佐敦的大致范围,为广东道以东、加士居道以南、漆咸道以西及柯士甸道以北。区域的中心为佐敦道,而且被港铁佐敦站贯穿。佐敦被部分人视为油麻地的南部。
但亦有另一部分人将佐敦道以南视为尖沙咀的北部,另外根据规划署的分区计划大纲图,佐敦道及漆咸道以南,包括香港理工大学,均属于尖沙咀的范围。
地理位置
(旧称官涌)位于香港油尖旺区西南部,位置为尖沙咀以北,油麻地以南。佐敦的大致范围,为广东道以东、加士居道以南、漆咸道以西及柯士甸道以北。区域的中心为地铁佐敦站,而且被佐敦道贯穿。
历史
现时佐敦的位置原本是一座山,名为官涌山,是从九龙通往尖沙咀的必经之路,为战略要地:“尖沙嘴迤北,山梁一座,名曰官涌,恰当夷船脊背之上,俯攻最为得力”
1820年编印的《新安县志》已有记载官涌,当时官涌村属官富司所管辖的一条乡村。
1839年6月20日,九龙尖沙咀村发生林维喜案。英国水兵在村内醉酒闹事,打死村民林维喜,林则徐要求英国商务总监查理·义律交出凶手, 义律却自己轻判了事。此事因而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为香港特别行政区被割让埋下伏笔。同年11月,中英随即爆发穿鼻之战,英方战败后逃回尖沙咀,林则徐便下令军队驻在官涌山还击,结果成功将英军驱逐出尖沙咀,史称官涌之战。
1840年,林则徐分别在官涌山和尖沙咀兴建官涌炮台(又名临冲炮台)及尖沙咀炮台,设有官署、兵房、神庙和火药库等建筑物,并派驻75名士兵防守。但在一年后,因着炮台孤悬海外的缘故,林则徐下令撤防。两座炮台在之后的鸦片战争中被英军所占领,并且被炸毁和拆卸。现时官涌街和炮台街就是昔日的遗址。
1906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发生了一场严重的风灾,损失极为巨大。于是港英政府在1909年通过《建筑避风塘条例》,兴建油麻地避风塘。官涌山被夷平,而所得沙石则被用作填平旺角至油麻地一带的浅滩和建筑防波堤。
1979年,地铁“修正早期系统”(即现时的观塘线)通车,并于官涌设有一站。然而,地铁当局弃用“官涌”地名,而改用较为西化的“佐敦”为车站命名,源于贯穿该区域的主要道路佐敦道。约定俗成,时至今日,“佐敦”已取代官涌成为该区通用名称,年青一代已不知道官涌是什么地方了。区内只剩下“官涌街”、“官涌市政大厦”及“官涌大楼”仍沿用官涌本名。但不论是“佐敦”或是“官涌”,这两个名字都没有出现于现时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图内。
著名地点
拔萃女书院(Diocesan Girls' School,简称DGS)是基督教香港圣公会西九龙教区在香港所设办的一间女子学校,成立于1860年,原名拔萃女子训练学校(Diocesan Native Female Training School)。早年主要收取贫穷华人女子及孤儿,后发展成为香港一家著名的女校,为香港补助学校议会22所补助学校之一。2005年9月起,转为直接资助计划学校。
九龙佐治五世纪念公园(英文:King George V Memorial Park, Kowloon),原名:“英皇乔治五世纪念公园 King George's Field”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一个公园,位于九龙尖沙咀北部近佐敦一带,位置为佐敦道以南,广东道以东,港景峰及官涌市政大厦以北,庙街及上海街以西。
九龙佐治五世纪念公园于1940年8月兴建,并于1941年6月11日的下午6时,由当年的香港辅政司史美(Norman Lockhart Smith)代表因足疾不能到临的总督罗富国爵士(Sir Geoffry Alexander Stafford Northcote)来主持开幕,公园从1940年10月动土,承包商礼记公司(Lai Kee Company)以8个月时间,耗资港元7万元建成,初期占地仅为8,742平方米,正门原为 Raoul Bigazzi 制作的精致中国牌坊式青铜门,颇为壮观。当年园里中央竖立英皇佐治五世的铜像,并辟有游戏场,由“儿童游乐场委员会”捐献秋千等设备。公园名称纪念英皇佐治五世,占地94,000平方呎,是当时九龙最具规模的公园。公园以仿中国官殿牌楼园林设计,中央设有英皇佐治五世的铜像,两旁则为儿童游乐设施。
香港日据时期,公园设施被毁坏,至1954年3月21日方修复完成重新开放。重建后的公园,设有3个中国式的凉亭,并增设足球场及篮球场等设施。公园正门的红檐绿瓦的门楼,一直是该公园的特色之一。
1970年代,政府为使广东道接驳渡船街,将前者向西移,使公园多出一块土地。又在1980年代后期,因在公园东南部兴建官涌市政大厦而有所改建。园内有球场及游乐场。
交通
佐敦道(英文:Jordan Road)是香港九龙油尖旺区的一条道路,西起海宝路,东至加士居道,连接西九龙填海区及伊利沙伯医院一带。此道路于1887年建成时原名第六街,后来为了纪念一位于20世纪初协助香港特别行政区扑灭鼠疫的病理学医生──佐敦医生(Dr G.P.Jordan),于1909年3月重整街道名称时,改为现时的名称。
佐敦道最西端原来为佐敦道码头,但是港英政府在1990年代将佐敦道码头拆卸及进行填海,将佐敦道伸展至西九龙地区填海区。
佐敦道所处的地方原名官涌。1970年代,香港地铁兴建“修正早期系统”(有关路段现属港铁荃湾线),并在弥敦道与佐敦道交界处设一车站,以佐敦道之名命名为佐敦站。从此以后,该区亦被惯称为佐敦。
肇庆市佐敦道餐饮管理有限公司食店林立,是吃饭的好地方。而在附近的宝灵街、上海街等街道,是步行往尖沙咀的途径之一。
路段总长度: 1.7公里
车速限制: 50公里/小时
行车线数量:六线双程(3线双程分隔)
所在地区:九龙西油尖旺区
起点:加士居道
终点:海宝路
行人专用区:行人专用区
道路命名日期:
命名文件:
道路旧名资料:第六街
道路动工日期: 1887年
道路兴建计划:
通车日期: 1887年
简介
广东道(英文:Canton Road)是香港九龙油尖旺区一条主要道路,横跨旺角、油麻地及尖沙咀3个区域,南面连接梳士巴利道,北面则与荔枝角道连接,路线大致与弥敦道平行,今日部分路段并不连接。广东道拥有全香港特别行政区以门牌号码来计,编号最大的门牌号码,地址是旺角广东道1239号。
路段总长度:不详
车速限制: 50公里/小时
行车线数量: 4
所在地区:九龙西
起点:尖沙咀梳士巴利道
终点:旺角太子道西
行人专用区:行人专用区
道路命名日期: 1909年3月
命名文件:
道路旧名资料:麦当奴道
道路动工日期: 1887年
广东道
1887年,最先开发的一段广东道建成,位于九龙仓集团码头侧,以时任香港总督麦当奴命名为勿当拿道(后译麦当奴道)。1909年3月,为免与香港岛的同名道路混淆,道路便改以广州市为名,英文称为Canton Road,但中文则误译为广东省。其后随着九龙的发展,广东道才一直逐渐向北伸延。
1970年代,于肇庆市佐敦道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至西贡街之间的一段广东道,有超过100间玉器店,使油麻地的一段广东道有“玉器街”之称。当中不少玉器店于1984年迁到当时新落成的甘肃街玉器市场。
在佐敦道附近一段广东道,由于政府在1970年代把部分广东道改道,转移连接渡船街,因此广东道在此分成两段。现时在尖沙咀的一段广东道是单程南行,在油麻地一段广东道与连接的渡船街同为双程行车。而油麻地骏发花园及油麻地果栏亦把广东道分成两段。
广九铁路之前计划九龙南线时,原拟在尖沙咀海港城附近兴建广东道站,并曾与海港城业主九龙仓集团商讨,但其后因成本等问题,搁置兴建广东道站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