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源
渭水源景区位于渭源县城南25公里,距兰州市省会城市160公里。交通便利,可达性较好,处大兰州经济圈,区位优势突出。
景区特点
渭河发源于渭源县城西南的鸟鼠山系的渭水源景区,渭源境内长50公里。整个景区植被茂盛、绿草如茵,步移而景换,时而山环水抱、景色奇秀,时而地势险峻、飞泉流瀑,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基底。
历史由来
县内渭水流域现存的大量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遗址表明,早在六七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过上了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的定居生活,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尚书·禹贡》载:“禹导渭自鸟鼠山,禹河出焉。”《水经注》云:“渭河出陇西首阳县渭谷亭南鸟鼠山。”鸟鼠同穴之山来脉于昆仑山脉西顷,是一座名列经传的千古名山,这里有秦献公兵临渭区首留下的古老军事遗迹,有秦皇巡视长城、隋炀帝西巡狩猎的人文历史遗迹。鸟鼠山“品字泉”涌出的惠泽秦陇的汤汤渭水,更孕育了博大多彩的华夏文明和独特的渭水源文化。“追溯方知源头远,缘流始觉渭水长”,渭水源是周、秦、汉、晋、北魏、北周、隋、唐中国历史辉煌时代的渊源,是华夏文明的血脉之源,是秦陇大地的情感之源。
发展
2011年以来,渭源县委、县政府将文化旅游产业做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加大文旅融合力度,认真贯彻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按照“大渭河、大文化、大旅游、大产业”发展思路,努力打造“甘肃省生态文化旅游名县”和“渭水特色文化大县”,强力推出了以“生态之源、文化之源、活力之源”为支撑的“华夏文明渭水源”文化旅游战略品牌。2013年,渭水源大景区被省旅游局列为全省20个核心大景区,纳入全省旅游产业整体规划建设。渭水源景区作为“华夏文明渭水源”文化旅游战略品牌的主要核心和带动渭源县旅游发展的龙头,按照“重规划、强基础、兴产业、创品牌”的发展要求和国家AAAA级景区标准,规划以沿贯穿整个景区的渭水沿岸滨水景观带,作为联系各个片区的主轴线,结合当地农居的整治建设,乡村美食,乡村住宿,构建为景区提供旅游配套服务的乡村休闲区;整合景区的核心游览资源,规划建设,集中展示大禹导渭敬业奉献、治世为民的始祖文化,渭河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历史文化的禹王拜区;结合奇特的地形地貌,良好的自然生态基底,构建具有溪谷特色的生态涵养探源区。
项目估算总投资8600万元,主要建设游客中心、景区大门、停车场、历史文化展馆、景区道路、游步道、栈道、观景亭、电瓶车道等基础服务设施,玉龙景观道、九鼎台、开山斧、避水剑浮雕墙、大禹殿、龙王庙、河图洛书迷阵、摩崖石刻、鸟鼠同穴、品字泉等景观结点及景区绿化美化、环卫设施和标识系统等。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3052万元,完成了景区4.3公里车行道路、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
车场、生态大门、玉龙景观道和禹王殿、龙王庙、历史文化展馆主体工程和部分彩绘工程;完成了部分游步道工程;完成了摩崖石刻前观景亭廊、休息平台的安装和生态垃圾桶、生态厕所的安装;完成了禹王谒拜区给排水工程管道铺设及截水墙工程和投资120万元的2300亩面山绿化工程。为进一步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提升景区游览价值和开发水平,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浙江商会在渭水源景区北侧开发建设总投资2.38亿元,占地约5万亩,主要建设健身康乐苑、“渭水源赋”广场、木屋会馆、高尔夫练习场、双峰亭、野花谷、别墅组团、静心广场、会议中心、儿童乐园等的渭水源西美国际度假区开发建设项目。该项目现已完成建设用地的征地工作,并由国土部门上报上级部门等待审批。
目前,各个在建项目正在按规划和建设时限要求稳步有序推进,届时将在敦煌市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华夏文明渭水源—2014年渭源县大禹公祭大典中,充分发挥各项文化展示和服务功能。不久,渭水源景区将成为集文化探源、艺术研修、寻根朝觐、养生保健、商务度假的胜地。
渭水源现八景
灞陵桥
灞陵桥坐落在渭源县城清源河上的陵桥,
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是一座古典纯木结构卧式悬臂拱桥,全长40米,跨度29.5米,高15.4米,宽4.8米,底部以并排10根粗壮圆木并列11组,为定西市的旅游标志。
莲峰山
莲峰山位于渭源县城东南34公里处的森林公园,因九峰环峙、形似莲花而得名,又因马鹿成群出没于山林俗称马鹿山。景区内有大山、二台、三台、四台、五台、后五台、皇洞、释迦庵、老君山等形态各异的九座陡峭山峰。
首阳山
首阳山与莲峰山遥相呼应,位于渭源县县城东南30公里处,因列群峰之首,阳光先照而得名首阳山。商末周初,孤竹国二皇子伯夷、叔齐因互让君位和耻食周粟而隐居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直至饿死于此,首阳山也因此名扬天下。
天井峡
天井峡位于渭源县南部距县城25公里的石门水库后面,横亘十五里,峡谷两边山崖陡峭、怪石磷峋,谷底清流淙淙、树木葱茏,上仰蓝天,中开一缝,就像大锯解开的板缝。
太白山
太白山位于渭源县城西南25公里处,距省城兰州市150公里。相传太白金星在这里修行悟道,因此得名。
发源地
渭水源,全称“鸟鼠山”,距县城西南十公里,是渭河的发源地。渭水源南侧的山谷有3眼清泉喷涌而出,形成一个倒“品”字,为“品字泉”,便是渭河的源头。品字泉边建有湖北禹王庙,是为上古时代治理水灾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所建。
双石门
双石门位于渭源县城南40公里处,距省城兰州164公里,集险峰奇石、草地野花、珍稀动物、历史传说于一体的生态景区。
秦长城
渭源县境内的秦长城,修筑于战国时期,是中国最古老的长城地段之一。长城在渭源境内,经过4个乡镇14个村,蜿蜒起伏36公里进入陇西县境。这段古长城大部分地段残高在3米左右,少数地段超过8米,每隔1里有一小烽燧,10里有一大烽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景观
渭源县八景
渭源县地处陇西台地黄土高原边缘与西秦岭地槽西端两大地质构造交汇地带,又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境内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灿烂,令人神往的景观众多。所以,历代文人所列“八景”也非止一端,有渭源县境的“渭源八景”,有南川(会川)一地的“南川八景”,等等。清康熙《渭源县志》中记载的渭源八景为:
鸟鼠同穴
渭川东注
七圣雾雨
庆坪夜月
锹峪南横
五竹积雪
龙湫灵异
分水春涛等。
1.
鸟鼠同穴
2.
渭川东注
3.
七圣雾雨
4.
庆坪夜月
5.
锹峪南横
6.
五竹积雪
7.
龙湫灵异
8.
分水春涛等。
渭河南川八景
石堡春耕
沙堤柳浪
灯盏元宵节
西牛望月
麻坂雾雨
塔寺松风
露骨积雪
乌鸦晚朝
1.
石堡春耕
2.
沙堤柳浪
3.
灯盏元宵
4.
西牛望月
5.
麻坂雾雨
6.
塔寺松风
7.
露骨积雪
8.
乌鸦晚朝
这些景观中,有些是名副其实、千秋永在的,如“鸟鼠同穴”、“五竹积雪”等。有些则随着时代变迁而消失。如“庆坪夜月”,也叫“关山夜月”,这是因为历代戍边将士驻守关山,碧空静夜,皓月东升,望月思亲,故有此景。或说关山脚下,庆坪西边有一片白色岩石,每当入夜,这片岩石上就有一匹金马驹走到河中喝水,岩石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然而,戍边已成为历史,金马驹的神话也无助于此景的永世长存。又如南川八景中的“乌鸦晚朝”,原指会川临街长满参天毛白杨,每当夕阳西下,黄昏降临,有成千上万只乌鸦在空中盘旋,而后栖息白杨树梢,形成“乌鸦晚朝”一大景观。后来这些树木被砍伐,乌鸦无处栖身,不再来朝,景观随之消失。像这样因自然界或社会变化而消失的景观,还有“分水春涛”、“沙堤柳浪”、“灯盏元宵节”、“塔寺松风”等。有些景观是由于某种偶然巧合而形成的。如“龙湫灵异”,说的是明朝末年渭源大旱,当地百姓在渭河源头品字泉求雨,当天就有祥云升起,大雨倾盆,连降三日,当地百姓视为神灵感应,即有此景之名。此外,还有一些景是为凑“八景”而随意所定,如“七圣雾雨”、“锹峪南横”、“麻坂雾雨”等。
渭源县16景点
近几年来,结合编写县志和发展旅游业,渭源县委、县政府对全县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进行了全面考察,发现有许多很美的景观并未列入以前的八景之中,有些实景又与名称不符。为了使这些景观能够放出光彩,为本县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在30多个景点中选出了16个,可称“十六景”,也可看作渭源新的双八景。这些景点分别是:渭河长虹、君山夕照、鸟鼠同穴、长城古韵、莲峰揽翠、首阳双冢、石门夜月、天井幽谷、五竹积雪、鹿鸣惊梦、南浑睡佛、太白云海、双门古道、索林涛声、高崖花会、船崖巨舫。
这些景点,集中了渭源县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精华,具有地方特色,可供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也可供历史考古、科学考察。它们既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又有较深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丝绸之路东段的重要旅游区之一。
1.渭水长虹。
在渭源县城南的渭河源流清源河上,有一座古典式纯木结构伸臂拱形握桥———渭源灞陵桥,它是千里渭河上游的第一座桥梁。
灞陵桥,北临县城重镇,南接君山翠屏,东眺七圣峻岭,西望露骨险峰,桥身拱起,状如蛟龙腾飞、长虹卧波,故有“渭河长虹”的美誉。
灞陵桥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初为平桥,1919年改建为拱形握桥。桥身长40米,跨度29.5米,高15.4米,宽4.8米。两岸桥墩,各有挑梁5层,每层用10根圆木组成,层层叠压,由下向上,逐层向河心挑出,顶端搭圆木相接。桥身上建廊房,共13间,由14排吊柱构成,每排4柱,计56柱。桥两端建有卷棚顶桥头屋,各有4柱。整体而言,结构独特,工艺精巧。历史上曾有许多名人要员为渭源灞陵桥题写匾额、对联。清代陕甘总督左宗棠题“南谷源长”、中国国民党要人林森题“舆梁利济”、蒋介石题“毂秦陇”、孙科题“渭河长虹”、于右任题“大道之行”,均悬桥上。爱国名将杨虎城写有对联“鸟鼠溯灵源,雪浪云涛,东行汇泾渎黄河,函关紫气;陇秦资利涉,月环虹跨,西望是金城杨柳,玉塞葡萄。”何应钦写了对联“鸟鼠烟云足画图;灞陵飞雪饶诗思。”汪精卫写了长篇碑文,著名书法家裴建准题写了“灞陵桥”匾额。1973年,渭源灞陵桥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甘肃省文化厅拨专款责成渭源县进行维修,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了桥名。
如今,灞陵桥已成了渭源人民精神的象征,渭源县的旅游标志。
君山夕照
与灞陵桥南端相连的洛南老君山,像一座绿色的屏障,矗立在渭源县城南面,故有渭城区屏障之称。
老君山,原名庙坡山,是渭源道教胜地,从唐代开始就有庙宇建筑,明清达到鼎盛。主要古建筑有老君殿、药王殿、地母宫、三霄殿、观音阁、显佑宫、灵官殿、清圣祠、关岳祠、文昌宫、八卦楼等,错落有致地分布于山林之中。夕阳西下,君山古庙琉璃灿金,翠叶闪光,耀眼夺目,这就是君山夕照,为县城一大景观。老君山原建筑在“文化大革命”中拆毁。199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为了将老君山建成一座集文化、体育、科技、宗教、娱乐、游览于一体的山林公园,新修了山门、长廊,修通了盘山公路,接通了照明线路,使老君山崭露新容。
莲峰揽翠
莲峰山位于渭源县县城东南34公里处,因九峰环峙、状如莲花而得名。又因马鹿成群出没于山林间,故俗称马鹿山。
莲峰山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处佛教胜地。景区内有大山、二台、三台、四台、五台、后五台、皇洞、释迦庵、老君山等九座独立山峰,悬崖峭壁,形态各异。山腰古松参天,丛林密布,山顶清泉涌波,爽气宜人,置身其间,大有坐莲揽翠之感。清代诗人吴镇《游莲峰山》诗写道:“孤鹤烟海,遥投仙客家。五峰云散尽,涌出碧莲花。”自汉代以来,山上就有石窟寺庙,至宋、元、明时期达到鼎盛。建国初期,这里有古建筑群落34处200余间,雕塑彩绘,栩栩如生,是一座艺术宝库。自古以来,莲峰山以它奇秀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吸引了众多的游人。东汉扬虚侯马市武征西羌时,曾屯兵此山,大山腰有一棵数人合围的千年古松,相传是马武挂鞭树。元朝巩昌便宜总帅汪世显汪世显将这里作为王府游览地,每年
夏季都要住在山上避暑度假。明清以后,许多名士骚客、退隐官员,常年住在这里,修身养性,读书写诗。如今,莲峰山每年接待的游人数以万计。1993年,报批建立省级森林公园。莲峰山将成为更具吸引力的一处旅游胜地。
首阳双冢
首阳山位于渭源县城东南34公里的莲峰乡,是商末周初孤竹君长子伯夷、幼子叔齐隐居采薇直至饿死的名山。自孔子、孟子尊伯夷、叔齐为至贤至圣以后,全国有五处首阳山争称是他们隐居的地方。东汉文学家曹大家(班昭)注班固的《幽通赋》说:“伯夷叔齐饿于首阳山,在陇西首阳。”渭源县在秦末汉初建首阳县,至元宝炬大统十七年(551),才改名渭源县。后代有些史地学家考证,渭源首阳山是伯夷、叔齐隐居之地。
渭源县首阳山,巍峨高峻,蜿蜒东去。其主峰像一位盘腿端坐的慈母,伯夷、叔齐的墓冢在山湾的正中,犹如一对酣睡在母亲怀中的婴儿。两个墓堆就像两座小山头,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下,幽静肃穆。墓前有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楷书的墓碑“有商逸民伯夷叔齐之墓”,篆额“百世之师”。两边对联是:“满山白薇,味压珍馐鱼肉;两堆黄土,光高日月星辰。”横额“高山仰止”。出自陇西县书法家王霖之手。墓后是供奉伯夷、叔齐像的清圣祠,初建于唐贞观年间,几经塌、修复,最后一次修复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1986年,地区财政处拨款1.5万元维修了大殿,修复了山门。1995年,县上又筹措6万元,请著名雕塑家何鄂以优制玻璃钢雕塑了伯夷、叔齐像。
石门夜月
位于首阳山西北侧的石门,因两崖对峙、形似石门而得名。石门以内,地势开阔,每当皓月当空,古松倒映水中,石门滩即出现一片恬静迷人的景象,古人称之为“石门夜月”。此景曾被列为巩昌府八景之一。清乾隆元年,陇西县知县杨国赞写诗赞道:“双峰对峙石门开,夹岸深深月照来。秦镜才磨摇树影,蝉辉方吐晃山。老僧席地诵经去,宿鸟冲天纵翅回。一线皎光照临处,同人相赏且衔杯。”如今,这里建成了净水面积26.2公顷、库容量500多万立方米的水库一座。它像一面博大的明镜镶嵌在两崖之间,一湾平湖倒映蓝天皓月,这才是真正的石门夜月。库内设有汽艇、游船等游乐设施,并养有各种鱼类可供垂钓,是一处理想的水上游乐园。
天井幽谷
在石门夜月的南部有一条8公里长的史前峡谷,谷中石缝有一清泉喷涌而出,水质清凉沁骨,传说是王母娘娘的瑶池,所以人们称峡谷为天井峡。大自然的神工鬼斧成就了这片奇山秀水。峡谷分前峡、后峡、上峡、下峡四大块,各有不同的山形地貌。峡中有20多个各具特色的景点,主要有仙女屏、歇佛岩、狮象崖、水帘洞、淋仙瀑、马窑湾、天马洞、玉皇城、迷仙巷、天井泉、南天门、腰崖寺、金顶、卧龙潭、洞庭湖等令人目不暇接。8公里画廊,充满奇、险、壮、绝、清、秀、幽、静、古、野的情趣,使人美不胜收。奇特的山形地貌伴随着神奇的传说,天井深幽,神秘莫测。
鸟鼠同穴鸟
鼠山位于县城西北10公里处,是一座名列经传的名山。《尚书·禹贡》就有“导渭自鸟鼠山”的记载。《山海经》和《水经注》对鸟鼠同穴山也有记载。《史记·夏本纪》裴鄗《集解》引孔安国语:“鸟鼠共为雌雄,同穴处此山,遂名山曰鸟鼠。”《尔雅·释鸟》:“鸟鼠同穴,其鸟为*,其鼠为*。”郭璞说:“穴入地三四尺,鼠在内,鸟在外。”鸟鼠山南侧有三眼泉水涌出,形同倒“品”字,称品字泉。泉旁有湖北禹王庙,相传初建于周代,后代多次被毁和重建。现存建筑,系清宣统元年所建。
长城古韵
渭源县境内的固阳秦长城遗址,修筑于战国时期,是中国最古老的长城地段之一。长城在渭源境内,蜿蜒起伏经过四个乡镇14个村、37公里而进入陇西县境。这段古老长城大部分地段残高在3米左右,少数地段超过8米,每隔0.5公里有一小烽燧,5公里有一大烽燧,雄伟壮观。城垣下板筑夯层清楚,瓦砾遍地。长城脚下有秦王寺,传说秦始皇西巡陇西郡时,在这里住宿一夜,后人修建此寺以为纪念。寺院后有一眼深井,名曰“秦王饮马井”。井旁有一棵千年古树,叫“秦王拴马树”。渭源县秦长城,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竹积雪
五竹寺在县城西南15公里处。该地原名秀峰岩,是明朝建文西逃之遗臣郭节隐居修禅的地方。红岩绿树,万松大观,石窟寺庙,傍崖而建,松林深处,六月积雪不化,
故有“五竹积雪”一景。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游五竹寺时题联赞道:“五竹交相晖,万松成大观。”
鹿鸣惊梦
与五竹寺遥相呼应的鹿泉区寺,修建于凤凰山腰的森林深处鹿泉旁边。传说有一位上京赴考的人,因为迷路被困饿晕倒在鹿泉山下。有一只喝水回来的梅花鹿,用鹿泉水和甘甜的乳汁救醒了他。这秀才在昏迷之中,好像看到观音菩萨在给他喂水呼唤他,当他睁开眼睛时,看见一只母鹿在舔着他的嘴唇。原来是这只母鹿救了他。后来,这位公子金榜题名,当了大官。为报答鹿母的救命之恩,专程来这里修建了这座寺庙,雕塑了鹿母圣像,亲笔题写了寺名和“恩爱永存”匾额。现存庙宇为后来重建,有大佛殿、娘娘殿、菩萨殿等建筑。
南浑卧佛
渭源县城西南20公里的南浑山,东西10多公里的山峰就是一尊隐形卧佛。这卧佛头枕南谷山(壑壑山),脚蹬天井峡五嘴崖,仰身而卧,头帽、眉毛、眼睛、鼻梁、嘴唇以及微挺的胸脯、盖着袈裟的身躯都清晰可辨,活灵活现,令人惊叹。当人们坐车沿316国道从杨庄乡向半阴坡行驶时,就可清楚地观赏这尊大卧佛。
太白云海
太白山在渭源县城西南25公里的杨庄乡,海拔3300米。因山势险峻酷似华山,有人称它为少华山。传说它是太白金星修道的仙山。太白山,穿云摩天,郁郁葱葱。从山顶向下俯瞰,只见云海翻腾,众山环拱,使人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山上唐代已有庙宇,爱新觉罗·旻宁年间又重建。原建筑毁于60年代,现在乡民又建有太白殿、三清殿、三霄殿、雪山太子殿、玉皇阁、雷祖殿、山神庙等。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山上举行庙会,热闹非凡。
双门故道
位于渭源县县城西南35公里的露骨山。“露骨积雪”,原是渭源南川八景之一。海拔3941米的露骨山,岩石裸露,有如积雪,因而成了一景。露骨山高大雄伟,像一位身穿甲的武士,当地人称之为雪山太子。传说它是雪山大士修道的地方。山顶峰建有雪山太子庙。山脚下的双石门,万丈石崖,中开一缝,陡险奇绝,湍急的激流从石缝中穿过。这里曾经是三国邓艾偷渡阴平开凿栈道的起点。宋熙宁五年(1072)通远军首领王韶征叠宕,走的就是这条故道。后来,这条故道便成了临洮县通岷县的重要通道。如今故道遗迹犹存,只是再没有木桩板道,穿行这里的人要踩着渗骨的水浪前进。故此景又被称为“双门踩浪”。这里山奇水秀,风光优美,可供游人观光游览或进行历史考古。
索林涛声
索林,是索爷林的简称。索爷即索陀龙王,为临洮八位神官之一。索林位于会川镇南部,是一处天然云杉森林,林地面积13.5万多亩。林中泉水丁冬,鹿鸣鸟歌,空气清新,生长着各种菌类植物和野生药材,是一座山珍野味的宝库,又是建立旅游山庄和高尔夫球场的理想之地。在这里卧听松涛是人生一大享受。
高崖花会
高崖,指高石崖。高石崖在渭源县城西57公里的麻家集乡。七座陡峭山崖拔地而起,并列峙立;崖顶森林茂密,风光诱人。此地是渭源花儿的故乡,每年农历六月初六,附近几县的花儿歌手云集这里,漫花儿对歌。密林深处,马莲丛中,花伞摇动,歌声悠扬。花儿会有拦路、对歌、游山、敬酒、告别等程序。从白天到黑夜,花海歌潮,令人陶醉。
船崖巨舫
在渭源县城西南77公里的峡城乡,有一船形石崖,昂然矗立于洮河岸边。传说石崖是碧霄仙子降伏锁林峡水妖时驾乘的神船变的。石崖顶端建有寺庙,名船崖寺。崖下清泉涌流,四周围森林茂密,怪石嶙峋。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船崖寺举行庙会,花海歌潮,一派欢腾景象。
渭源十六景,既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又有明显的景观价值;既有牢固的历史根基,又有永恒的生命力。有许多已经被开发利用,成为名扬省内外的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