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无孔亚纲

无孔亚纲

最原始的爬行纲,出现于石炭纪晚期,下分三个目:大鼻龙科(Catylosauria) 、龟鳖目(Chelonia)、中龙科(Mesosauria) ,目前仅存龟鳖目。

科学分类

界:动物界 Animalia

亚纲:Anapsida Osborn, 1903

前棱蜥形目 Procolophonomorpha

中龙目 Mesosauria

龟鳖目 Testudines

杯龙目(Catylosauria)

侧颈龟亚目(Pleurodira)(侧颈龟科,蛇颈龟科

喙头目(Rhynchocephaliformes)(楔齿蜥科)

蜥蜴目(LACERTIFORMES)

鬣蜥亚目(Iguania)(美洲鬣蜥科,蜥科,避役科)

曲颈龟亚目(Cryptodira)(鳄泽龟科平胸龟,龟科,潮龟科,陆龟科,泥龟科,动胸龟科鳖科猪鼻龟海龟科,棱皮龟科)

物群简介

无孔亚纲(Anapsida)是种羊膜动物颅骨上没有孔。它们是爬行纲中最原始的一群,出现于石炭纪晚期。

无孔亚纲是种传统上的用法,有人提出这些无孔类动物彼此关系很远,所以应该被分为几个生物群。科学家仍在争论者这些无孔类爬虫类彼此的关系:出现在晚石炭纪的原始爬虫类、生存在二叠纪的多样性无孔类爬行动物、以及龟鳖目绿海龟、陆龟、黄喉拟水龟)。许多现代古生物学家相信龟鳖目从双孔亚纲演化而来,并且失去它们的颞颥孔,但这理论不被普遍的接受。

下级分类

大鼻龙科(Catylosauria)

湖龙(Limnoscelis Williston)

本类是最原始的爬行纲颅骨表面有纹饰,吻短,松果孔大,无次生腭。头部各骨骼未退化。最早见于晚石炭世早期的林蜥(林蜥),体细长而小,约80cm。头骨结构属典型的杯龙类。而本目中了解得比较详细的化石则是发现于美国新墨西哥州二叠纪统的Limnoscelis Williston(湖龙),体亦细长,约1.5m。四肢强壮,头稍长,较高而窄(两栖纲则显得扁平),眼侧生,两顶骨的骨缝间尚有松果孔。上、下颌边缘具锋利的牙齿,间椎体缩小,肩骨与鸟喙骨复合,肠骨扩大,荐椎2块。

爬行纲其余各目都可看做是从大鼻龙科进化而来。在我国华北上二叠统石千峰群内亦发现有此类化石,名为(Shihitenf enia)(石千峰龙属)。

龟鳖目(Chelonia)

本目现存的属种还相当多,其特征是被有坚固的甲壳亚门护身。甲壳由椎骨、肋骨愈合成背甲、胸骨、锁骨愈合形成腹甲。龟类和鳖类的甲壳在组成和结构上明显不同。龟类甲壳分内、外两层,外层为角质,称为盾,各盾片之间由沟缝相接;内层为骨质,称为板,各板之间由骨缝相接。鳖类只有板(甲)而无盾;龟类背甲有边缘板,而鳖类则无边缘板。

最早的龟鳖类化石是发现于德国上三叠统的Proganochelys(原颌龟),其颅骨数目减少,颌骨边缘没有牙齿,体躯为厚重的壳子所保护等特征显然与现存的龟鳖类没有多大的不同了。原颌龟已如此特化表明它已经历了很长的演化历程,那么更原始的龟鳖类在那儿呢?南非上二叠统中发现的正南龟 Seeley(正南龟),其椎骨和肋骨愈合的情况显然是龟鳖类的特征,因此很长时期以来把它作为龟鳖类的最早祖先。由于它的颌骨边缘具有小牙齿,椎骨9个,而肋骨只有8对,与真正的龟鳖目还有些差别,所以目前一些学者不把它归入龟鳖类,而看做是一种向龟鳖类方向演化的大鼻龙科。不管怎样,Eunotosaurus具有了一些龟鳖类的特征是明显的,它究竟是归入龟鳖类还是归入杯龙类,看来可能只是个定义的界线问题。

龟鳖线在侏罗纪时便有了很大的发展,虽在中生代末期大量的爬行纲相继绝灭,而龟鳖则能依靠坚固甲壳亚门的保护繁盛生存至今。

我国龟鳖类化石非常丰富,地理分布遍及全国各个省区,时代从晚三叠世或早侏罗世到现代。由于龟鳖类在壳子特征方面长期变化不大,因此不再举更多的国内、外属例了。

中龙科(Mesosauria)

中龙属(Mesosaurus Gervais)

仅见于晚石炭世或早二叠世。Mesosaurus Gervais(中龙),即其代表,体细长,约30cm。颌长,牙齿尖锐,尾也很长。四肢呈宽阔的桡脚类,游泳于河流或湖泊中。其髓弧相当大,具大鼻龙科特点。仅见于南非和巴西的陆相地层中。此种爬行纲化石被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作为他的大陆漂移学说的重要证据之一。推断这种小动物为淡水生活者,不能横渡数千公里的大西洋。在巴西和南非发现它们,说明非洲和南美原先曾是连接在一起的一个大陆。

其他被列为无孔亚纲的生物,米勒古蜥科、夜守龙巨齿龙科,在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中绝种,只有前棱蜥科仍存活到三叠纪。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