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卦
坤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一,《周易》通行本为第二卦,帛书本为第三十三卦。卦辞曰:“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此卦纯阴,象征顺从。此外,坤卦也是十二辟卦之一,配以建亥之月即夏历十月。
坤卦,上坤下坤,下坤为主,上坤为客。坤为地,坤坤重叠,象征无疆无际的大地,表示最纯粹之阴、最柔顺的品质可承载万物,德合无疆。故《说卦传》言:坤,以地为象,以顺为义。坤卦与乾卦一样都有“元,亨,利,贞”四德,乾德以“统天”为本,坤德以顺天为前提,所以乾刚坤柔、乾健坤顺,乾之“四德”无所限制,坤之“四德”则限于“牝马”“后得主”“安贞吉”等义。《周易》以坤卦继乾卦之后,寓有天尊地卑、地以承天的意旨。全卦在于揭示阴与阳既相对立、又相依存的关系,但阴处于附从的、次要的地位,依顺于阳而存在、发展。
坤卦卦名在帛书本中又写作川,川为水,在通行本中变成了坤,指地,而在《归藏》中又作舆,这一卦名的演变缘由尚无确切的解释。此外,郑玄、孔颖达等认为《归藏》中坤为第一卦,乾为第二卦。
卦名
坤卦,帛书本作“川”,上坤下坤,下坤为主,上坤为客。坤为地,坤坤重叠,象征无疆无际的大地,表示最纯粹之阴、最柔顺的品质可承载万物,德合无疆。故《说卦传》言:坤,以地为象,以顺为义。
六十四卦所题卦名之字基本都见于卦辞、爻辞,但坤卦卦名不是出自卦爻辞,而是根据卦爻之义得名。坤卦卦爻辞与“地”“川水”无明显联系,但卦爻辞的“攸往”“得朋”“丧朋”等与出行贸易有关,而水泉之性流通遍布,货币流通似之,所以《说卦》解释说“坤为布”(布,指货币)。川水穿地而行,为阴,阴积而为地。故卦名为川,后又作坤,指地。《归藏》未明为何字,其音义与“舆”有关。
此外,坤卦也是十二辟卦之一,配以建亥之月即夏历十月。
卦辞
卦辞原文及译文
原文: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译文:坤卦,它象征着大地,大地有元始之生,亨通之利,有利于像雌马一样守持正道。君子若要与人有来往,就要随着别人的后面,让别人来做主,必有利益,若是抢先或居首位,就会迷失方向。往西南会得到朋友,往东北则会丧失朋友。安分守正就会吉利。
哲学解读
《周易正义》认为乾坤二卦是一体的,乾卦象征天,坤卦象征地。天能生万物,大地也能生万物,所以坤卦和乾卦一样具有元亨利贞四种美德。二卦区别在于乾以统领为本,坤以顺承为本,所以乾刚坤柔。《周易集解》认为,由于乾卦纯阳,坤卦纯阴,所以坤卦卦辞以雌马为象征,不同于乾卦以龙为象征。《周易集解》引用易学家卢氏县之说,认为由于坤卦象征着妻道、臣道,因此它只能后而不先,如果是先行则容易迷失。此外,易学家尚秉和在《周易尚氏学》中利用十二辟卦图将“西南得朋,东北丧朋”解释为坤居西北亥位,阴气逆行,沿西南方向前行遇“阳”渐盛,若沿东北方向前行则失“阳”渐尽。“安贞吉”是对得朋丧朋的总结,意思是坤要安顺守正、阴阳相配才会吉祥。
坤与乾同为天地之门户,是以纯阴来象征“含弘广大”的大地有“德合无疆”的内涵。如果说乾象以“刚健中正”的纯粹来张扬“自强不息”的君子之行,那么坤则以“柔顺利贞”的宁静来表彰“厚德载物”的君子之美。德载物"的君子之美。在坤象中,我们看到君子的美德是由表及里地得到体现,在初六的爻辞中,这种体现主要是启发人们要“驯致其道”,只有顺从、顺应其道,才能达到“利”的境界。体现在六二爻辞上,就是以“直方大”的地象来修养“正直方大”的君子之德,正如《论语》所言“德不孤,必有邻”。美德,不仅本身代表着力量,而且它还会聚集更多的力量。养成并聚集了道德之后,就会有所行动,故坤六三以“舍章”之美德、善才而“从王事”。然而,六三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虽有所及我,却不自恃其“成”,因而能善始善终。
老子云“天得一而清,地得一而宁”,地象的道德不仅在于她的“含弘光大”与“厚德载物”,还在于她有安宁沉静的、如月光一样温柔静美的仪态。顺至坤六四之“括囊无咎”,其内敛矜持的意蕴里,仿佛能将一颗躁动的心沉浸在那静谧柔美的月光里。至于六五的“黄裳元吉”是《象传》所言“文在中”的敦厚之德与内美之质。至于上六的“其血玄黄”,在揭示阴极而“战”的惨烈与悲壮时,更多地启示人们物不可极,极则生多变,而且这种“变”是本象之中的变化,是一种异化的逆变,必然没有好的结果。故乾卦“亢”则有“悔”,坤“极”就流“血”。
总而言之,坤道,即地道、妻道、臣道,她有安静顺从的品行,她有正直方大的仪态,她有含蓄内敛的心性,她有含弘光大的“厚德”。正因为如此,她能将“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的内美之质“畅于四肢,发于事业”,因而成为六十四卦中唯一称得上"美之至"的卦象。
彖传原文及译文
原文: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译文:美德至极的大地啊,万物的滋生依赖您,您顺承天道,厚实的土地上承载着万物,天地相合,阴阳相生的德性广大无边。您含育一切生命并使之发扬光大,使万物都能亨通和顺。雌马是地上的生物,它能驰骋在无边无际的大地上,以柔顺的性情安分守正。君子若争先前行则易于迷失正道,若能随顺人后,就会走上正道。往西南方向前行,就会得到朋友,并且可以与朋友共赴前程。若向东北方向前进,则会失去朋友,但最终还是会吉祥福庆。安分守正的吉祥,应和着大地的美德而向无边无际的远方展开。
“坤元”的美德不仅在于它有生育万物的厚实博大,更重要的是,它还有柔顺安正、含弘随和的心量。上可以顺承阳光的照耀而哺育万物的生长,下可以安分随顺地承载万物。这是因为对应乾卦的坤卦有着阴柔之美和随顺而安的品性,它安于处下,安于在后。如果保持本性之正,则往往是吉利的;反之,如果违背自然规律,违背其内在本质而欲争强、抢先,就会迷惘失道。
象传原文及译文
原文: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译文:广大无垠的大地包含着随顺安分的美德。君子从中悟出做人的道理,以大地之德来修养自己的品德,这样也能像大地一样包容、承载万物。
乾德在自强不息,坤德在厚德载物,其所以如此,就在于坤能知阳而守阴,知雄而守雌,有安于在下、随和顺从的美德。君子也应从地理之情、地势之性中顿悟出做人的道理,在具备自强不息的精神后,更应该有厚德载物的心性和气量。
爻辞
卦之初为尾,卦之上为首,阳爻为九,阴爻为六。
初六
原文:初六,履霜,坚冰至。《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译文:初六,当你踩着微霜时,严寒与坚冰也就即将来到。《象传》说:踩着微霜即将迎来寒冬和坚冰”,从时间上说,这说明已经到阴气开始凝结的时节,顺从其中的规律看待事物,那么,结成坚冰的时候也就自然到来。
初六,居坤卦之初,本为阳爻之位,然而阴气已经开始从地中升起,故作为坤卦之阴爻就要顺从自然规律,使寒冬和坚冰逐渐来到。因而朱熹就说:“其端甚微,而其势必盛。”谚语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君子应有见微知著、审时度势的能力。
六二
原文: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译文:六二,正直、端方、宏大,虽然是不熟悉其事,也不会有不利的事发生。《象传》说:六二的变动,是坚持方正的法则。“不学习,未必不利”,因为地有广大的道德。事物的变动有变好的,也有变坏的。
六二爻因处于坤卦的中正之位,故这种变动也是坚持其方正之品性,这很符合广大无边的地势所具有的美德。
六三
原文: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集团也。
译文:六三,蕴含着阳刚之美德,所占问的事情是可行的;或者跟随君王去做事,成功之后,不要把功劳归于自己,谨守为臣之道,这样就能够有好的结果。《象传》说:“蕴含阳刚之美德,所占问的事情是可行的”,按照时机去发挥作用。“或者跟从君王去做事”,其智慧是广博宏大的。
六三处阳爻之位而为阴爻,故有以阴爻包含阳爻的情形。其所占问之事是可行的,然而,若辅佐君王有功,则应该不居功自大才能善终。
六四
原文:六四,括囊,无咎无誉。《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译文:六四,束紧口袋,就不会有危害,也不要求赞誉。《象传》说:“束紧口袋,就会使灾祸之事进不来”,所以君子慎于言,就不会受到危害。
坤之六四爻以束紧口袋为喻,来说明括囊即可使内无所出,也可使外无所入,劝说人在不当言之时,就应缄默其口。不求有功赞誉,但求无过无悔,正所谓君子之道“慎于言而敏于行”。
六五
原文:六五,黄裳,李元吉。《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译文:六五,身穿黄色裙裳,就很吉祥。《象传》说:“身穿黄色裙裳,就很吉祥”,这是因为它以温和之性、中和之德处于中正之位。
在中国文化中,黄色被尊为高贵的颜色,这是因为它象征着土地的颜色,土能生长万物,故深受人们的尊崇。六五在坤卦中居五爻,本为君王之位,然而,坤之道是为臣之道,为妻之道,因此,六五就有臣居君位之嫌,故欲安人心、定天下,就必须内服中和之气,如黄色服于下饰一样。
上六
原文: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译文:上六,龙在原野上交战,流出青黄相杂的鲜血。《象传》说:“龙在原野上交战”,这是因为坤之上六的纯阴之道已经走到穷尽之处。
坤之所处之位在亥,临戌在西北方,而西北为乾卦之位。乾为纯阳,坤为纯阴,坤运行至戌亥之位,遇纯阳之气,故有一战。这就是“阴阳相薄”的道理。
总论
《周易》以坤卦继乾卦之后,寓有“天尊地卑”“地以承天”的意旨。全卦大义在于揭示“阴”与“阳”既相对立、又相依存的关系。在这对矛盾中,“阴”处于附从的、次要的地位,依顺于“阳”而存在、发展。就卦象看,坤以“地”为象征形象,其义主“顺”。卦辞强调:利于“雌马”之“贞”,“后得主”以随人,获吉于“安贞”,均已明示“柔顺”之义。六爻进一步抒发“阴”在附从“阳”的前提下的发展变化规律:二处下守中,五居尊谦下,三、四或“奉君”或“退处”,皆呈“坤顺”之德,而以二、五最为美善;至于初六“履霜”与上六“龙战”,两相对照,又深刻体现了阴气积微必著、盛极返阳的辩证思想,正如《系辞上传》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一书发端于乾、坤两卦,正反映了作者对阴阳辩证关系的具有一定深度的认识;换言之,作者似乎流露出这样一种观点:阴阳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是宇宙间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源泉。
争议
乾坤与坤乾
通行本《周易》中,第一卦为乾,第二卦为坤卦,即乾坤,如《周易正义》就将乾坤解释为合体之物,乾为先、坤为后,象征天地的顺序。但还有一种说法是商朝时代的《易》书,如《归藏》之属,其六十四卦以坤卦居首,乾卦次之,故称坤乾而非乾坤。这一说法的文献出处是《礼记·礼运》载孔子曰:“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郑玄、孔颖达、王弼由此都认为商朝时代的《易》书是坤乾而非乾坤。
坤卦辞
坤卦卦辞原文:“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周易正义》将“贞”解释为“正”,因此诸如黄寿祺、张善文等学者通常将坤卦解读为和乾卦一样,具有“元亨利贞”四种美德。然而按照易学家王树柟《周易释贞》里的说法,认为“贞”在此处的意思是“卜问”而非“正”,尚秉和也认为“贞”在卦辞应做“卜问”解释,在其他地方则依据具体情况再解释为“正”。如依这种说法,“元亨利贞”的“贞”则非《周易正义》解释的四种美德之一,而所谓乾坤四德相同之说就不能成立。
坤六二
《坤》卦六二爻爻辞曰:“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诸如《周易正义》和《周易尚氏学》等通行的著作是从道德层面解释“直方大”三个字,因为具有这三种美德才可以不习无不利,直方大与不习无不利构成直接的因果关系。而王弼《周易注》、孔颖达主持编纂的《周易正义》中则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此爻的“直方大”说的是大地的特性,大地因为具有这些特性才可以任其自然,而物自生,因为大地顺乎自然、不假修营,所以不学习也无往而不利。直方大与顺应自然、不假修营构成因果关系,后者才与不习无不利构成因果关系。
出处
坤卦出自《周易》,通行本为第二卦,帛书本为第三十三卦。《周易》也称《周易风水》,简称《易》,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与《连山》《归藏》合称为“三易”。此书主要分为《经》与《传》两部分,《经》部原名为《周易》,《传》为《经》部的注释。《周易》最初是殷末周初的人用来占卜算卦的方法,只有卦画。在长期的演绎过程中,人们以阴阳符号为“爻”,每三爻成一卦,形成了八卦,通过八卦两两相重,形成六十四卦,并产生了解说这些卦形的卦辞、爻辞等文字。
卦爻辞的出现使《周易》成为卦形符号与语言文字相结合的一部特殊的哲学著作,这一部分被称之为《周易风水》。汉代将《易传》与《周易风水》合并形成了《周易》。现存《易传》共七种十篇,又称为“十翼”,即《系辞上》《系辞下》《彖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序卦》《说卦传》《杂卦传》。十翼的创作宗旨均是在解释《易经》的大义,但各有侧重点或特定的角度,是研究《易经》的重要资料。
今本《周易》是经由王弼注释过后流传至今的版本,也是目前广泛流传的版本,其经文本身在战国时代完成。今本《周易》包括卦象、卦名、卦辞、爻题、爻辞等内容,也包含经卦、筮法、占法、卦序等隐形结构内容。该书蕴含丰富哲理,建立起了中原地区早期较为成熟的思想文化体系,对中国哲学、数学、文学、医学、经济、法治、美学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近代对《周易》文本的研究和传播,其在东南亚、欧美等国获得了广泛的关注,成为全球读者关注的重要中国文本之一,国际学术界对于《周易》的研究已基本覆盖传统人文科学及社会科学领域。
参考资料
卢氏.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2024-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