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丁惠康

丁惠康

丁惠康(1868年—1909年4月30日),字叔雅,号惺庵,清末藏书家,丰顺县汤坑镇金屋围人,福建巡抚、藏书大家丁日昌第三子。与谭嗣同吴保初陈三立齐名,被称为“清末四公子”。

丁惠康20岁时离开揭阳市赴京城读书。在北京读书期间,他结交了当时名动京城的谭嗣同等人,常常共同研讨救国治国的方略。1882年,丁惠康之父丁日昌病亡。此后,他闭门潜心研究经史。后来,丁惠康在广州市主办学堂事务。1899年,慈禧计划废除光绪帝的帝位。时任上海市电报局总办的经元善在上海创立了 “正气会”,反对废立,丁惠康为 “正气会” 撰写了《正气会序》,陈述了当时的局势,但他也因此触怒了清政府当局,被赋闲在家。后来他在日本游历期间,创作了许多诗作。1903年,丁惠康受两广总督岑春煊邀请入幕府主持兴学。1909年4月30日,丁惠康病逝于北京,年仅41岁。

人物简介

早年经历

丁惠康,1968年出生,揭阳市县汤坑镇金屋围(今属丰顺县)人。丁惠康自幼深受家庭熏陶,博览家藏群书,常常写诗作文,文采出众。

研学经历

丁惠康20岁时离开揭阳赴京城读书。在北京读书期间,他结交了当时名动京城的谭嗣同等人,丁惠康与其常抒发忧国忧民之感慨,更聚集共同研讨救国治国的方略。丁惠康凭借出众的才华逐渐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谭嗣同、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陈三立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之子吴保初以才华横溢而被称为“清末四公子”。

1882年,丁惠康之父丁日昌病亡。此后,他闭门潜心研究经史,对于经史百家、训诂词章、金石考古、目录版本均有涉猎。这段时间他的学问得到进一步提升。不久,丁惠康赴湖南长沙参加谭嗣同所办南学会,积极参加戊戌变法,曾被广东省总督岑春煊派赴日本考察学校,为国事奔波,后来在广州市主办学堂事务,一年后回北京。

从政经历

1899年,慈禧频繁展开活动,打算废除光绪帝的帝位。时任上海市电报局总办的经元善在上海创立了 “正气会”,呼吁众人联名发电报,反对废黜光绪帝另立新君的举动。丁惠康为 “正气会” 撰写了《正气会序》,深刻地陈述了当时的严峻局势,一时间引起整个舆论界的广泛关注。也正因如此,他触怒了清政府当局,被排挤冷落,赋闲在家。当时,主持学部事务的是张百熙,他极为欣赏丁惠康的才华,在每年的岁考中常常将丁惠康评为第一名。然而丁惠康对此并不在意,他觉得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已无法获取更多新的知识,于是便辞去了在南学的职务,前往日本游历。在日本期间,丁惠康创作了许多诗作。

从日本归国后,丁惠康曾到广州市一游并拜见其父亲的上司李鸿章。李鸿章委托丁惠康在广州主办学堂事务,他表示拒绝后离开。庚子国变起,李鸿章奉召北上主持谈判,丁惠康便集合了一群南北士人,谒见李鸿章,发议论,出计策,可惜均没有被李鸿章采纳。1901年,丁惠康去上海市时路过南京,会见了陈三立,劝他贷款在海边屯垦。遭到陈三立的嘲讽。京师设立大学,张百熙管学事,推荐丁惠康充任国文教习,不过遭到丁惠康的拒绝。1903年,丁惠康受两广总督岑春煊任邀请入幕府主持兴学,随后丁惠康赴日本考察学校,回来后在广州市参议学务,后来因为观点不合,又辞去该职务。丁惠康凭借廪贡生的身份,通过缴纳钱财捐得了户部主事的官职,但他并没有前去赴任就职。1909年4月30日,丁惠康病逝北京,年仅41岁。

个人作品

丁惠康著有《丁征君遗集》《丁叔雅遗诗》。丁惠康生前曾编《清经籍志》《寰宇访学录》,但未及成书而卒。

丁惠康文采出众,多忧时感事之作。他的诗文自不收集。罗惇融、姚梓芳从其徒友中搜集编成《丁微君遗集》,温廷敬辑其诗若干首收入《潮州诗萃》。

个人生活

丁惠康是福建巡抚丁日昌的三儿子,自出生后跟随其父丁日昌居住在揭阳榕城。丁日昌是著名藏书家,博学富典藏,在福州市辟有专门藏书楼“持静斋”。1882年,丁惠康之父丁日昌病亡。

丁惠康曾出资刊印余杭区章太炎所撰《訄书》。

丁惠康与原配夫人不和,纳了一个妾。但是,不久妾与其所生的儿子相继死去,丁惠康备受打击。那时,他的好友陈衍(石遗)也刚刚丧妻,二人可谓同病相怜。

丁惠康在北京闲居时,虽然既无官职,又无事业,但是还摆着总督公子的架子,所以他北京的居室里,一尘不染,书架上面摆满了古本、钞本图书,墙上挂着好几张古琴,价值千金的古瓷、古铜琳琅满目。可是,他却经常衣食不继,还得靠亲友接济。他的朋友不少,多是当时名流,如严复、陈衍、罗瘿公曾习经等人。

人物评价

卓荦有远志,忧国如痗,而诗尤以神味胜。(梁启超评)

尽管丁惠康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可是他生不逢时,当时的清政府政权已经摇摇欲坠,危机四伏,贪污腐化横行,官场互相倾轧,他一直自感纵有满腹才华也根本没有其用武之地。(揭阳日报评)

历史考证

张慧剑《四公子之结局》云:“(陈伯严)先生为所谓清末四公子之一,其他三人为谭嗣同(谭继洵子)、吴彦复(吴长庆子)、丁惠康(丁日昌子)等,结局皆甚惨。

在《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中提到,吴君遂主政(保初),为安庆市吴壮武公(长庆)长君。与海丰丁叔雅(惠康)、义宁陈散原(三立)、顺德罗掞东(悖曧),人称清季四公子。至性悖悫纯孝,朝鲜靖乱之役,武壮遘疾金州,君刲膺肉和药以疗。

“清末四公子”之后,还有“民国四公子”。张伯驹曾说:“人谓近代四公子,一为寒云(按袁克文),二为余,三为张学良,四,一说为卢永祥之子小嘉,一说为张謇之子孝若。又有谓:一为红豆馆主溥侗,二为寒云,三为余,四为张学良。此说盛传于上海,后传至北京。前十年余居海甸,人亦指余曰:此四公子之一也。”

但维新四公子或清末四公子究竟从何时开始名成义立?产生的过程如何?尚无人予以考证。坊间所出高阳、王忠和两种《清末四公子》的专书,亦付诸阙如。推测其始末,应在陈、谭二公子的基础上增益而成。梁启超饮冰室诗话》:“陈伯严吏部,义宁陈抚军之公子也。与谭浏阳齐名,有‘两公子’之目。义宁湘中治绩,多其所赞画。”以梁启超的当事人身份,陈、谭并举,洵为的论。而陈、谭因立身秉受不同,对维新变法的取向、路线与陈三立不相凿枘,由最初的互相引重到中途分道,亦为维新变法旧梦的一个话题。

中国台湾高阳的《清末四公子》一书,1980年首印、1983年重印,最近十余年内地多家出版社重印。该书书名虽为《清末四公子》,实则主要写陈三立,以丁惠康、谭嗣同吴保初为附庸,凑成一书。接着是苏昌辽《清末四公子之一:陈散原》一文,发表于1985年第2期《南京史志》。清末公子或维新公子成为陈三立生前身后一道耀眼的光环,为陈家的另一个美谈——“公子的公子”陈寅恪做了铺垫。

《战国合纵连横述要》提到,在中国历史上,“四公子”的称号可谓屡见不鲜,如有“明末四公子”陈贞慧方以智侯方域和冒辟疆;“清末四公子”谭嗣同、陈三立、吴褒初和丁惠康;“民初四公子袁克文爱新觉罗·溥侗张孝若张伯驹;“民国四公子”孙科段宏业张学良卢小嘉等。而最早称“四公子”的则是“战国四公子”,他们是齐国田文赵国平原君、魏国的魏无忌和楚国的黄歇

《章太炎诗集》中,吴保初,字彦复,号君遂,晚号瘿公,庐江县沙湖山人,章士钊外舅。淮军将领、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之子。与陈三立、谭嗣同、惠康赞同维新,时人称为“清末四公子”。

参考资料

兴·揭阳 | 清末公子丁惠康.揭阳日报公众号.2024-08-28

..2025-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