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虚劳

虚劳

虚劳(consumptive disease)又称虚损,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虚衰,长期不能恢复,造成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

虚劳可分为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气亏虚证等。中国古籍《黄帝内经》就已有对虚劳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记载,东汉张仲景的《金匮玉函要略方》首提“虚劳”病名;明朝汪绮石的著作《理虚元鉴》是有关虚劳的专著。虚劳的病因主要有先天、后天两大因素,幼年患虚劳者常以先天为主因,成年以后患虚劳者常以后天为主因。该病的主要病机是气、血、阴、阳的虚损。该病好发于严重贫血、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以及严重出血、长期营养不良,大病久病失于调理的患者。患者典型症状表现为面色没有光泽、身体羸弱、消瘦憔悴,甚至形神衰败、大肉尽脱。常伴有食少便溏心悸病气促、呼多吸少、自汗盗汗等表现。该病的诊断,通常根据慢性起病,典型的虚证表现以及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则可诊断为虚劳,必要时还需结合西医相应的辅助检查明确病因,帮助鉴别。虚劳的治疗,在针对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总的治疗原则是补益。根据病理属性的不同,分别采取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治疗方药,并需密切结合五脏病位的不同而选方用药。该病通常无需手术治疗,除了药物治疗,还可以采取针刺疗法、艾灸、按摩推拿等疗法。虚劳一般病程较长,多为久病痼疾,症状逐渐加重,短期不易康复。患者在初愈时未能得到良好的护理,特别是营养补充不足,则容易导致虚劳反复发作。虚劳的并发症有发热难解、形神衰惫、肉脱骨痿、脉象急促细弦或浮大无根等危重表现。

虚劳可以通过劳逸适度、适当运动、避风寒防感冒、保持心情舒畅乐观、饮食避免伤脾胃、戒除烟酒、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等方式预防。

分类

根据中医辨证,虚劳可分为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气亏虚证等。

气虚证,包括肺气虚证、心气虚证脾气虚证、肾气虚证。主要证候有气短、不愿说话、语声低微,头昏神疲,面色白而无光或者萎黄,肢体无力,舌淡,脉细弱。

血虚证,以心、肝血虚为多,脾血虚常与心阴虚并见。主要证候有头晕眼花,面色淡黄或淡白没有光泽,唇、舌、指甲色淡,肌肤枯糙,舌质淡红、苔少,脉细。

阴虚证,包括肺阴虚证、虚热证、脾胃阴虚证、肝阴虚证、肾阴虚。主要证候有低烧潮热、烦躁不安、盗汗、手足心热,面颧部发红、唇红、口干,舌质光红少津,脉细数无力。

阳气亏虚证,常由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成,以心、脾、肾的阳虚为多见。主要证候有面色苍白或晦暗、怕冷、出冷汗、精神疲倦、气息微弱、手足不温,或有浮肿,以下肢为甚;舌质胖嫩、边有齿印,苔淡白而润,脉细微、沉迟或虚大。

历史沿革

病因及发病机制

基本病因

虚劳的病因主要有先天、后天两大因素,幼年患虚劳者,常以先天为主因,如先天体质虚弱,包括遗传父母体弱、胚胎发育不足、生后喂养失当等;成年以后患虚劳者,常以后天为主因,如后天疾病因素、过度劳累、饮食不节等,可使脏腑气血阴阳亏虚而长期不能恢复。

诱发因素

不当使用金石、虫类、有毒物品或长期、过度接触化学有害物质,会使阴精气血耗损,容易诱发虚劳。

发病机制

本病的主要病机是气、血、阴、阳的虚损。

流行病学

虚劳好发于严重贫血、恶性肿瘤、胃病消化不良等慢性疾病以及严重出血、长期营养不良,大病久病失于调理的患者。

临床表现

虚劳以脏腑功能减退、气血阴阳亏损所致的虚弱、不足的证候为其特征。起病大多隐匿,缓慢,病程一般较长,症状逐渐加重,短期不易康复。

典型症状

患者常表现为面色没有光泽、身体羸弱、消瘦憔悴,甚至形神衰败、大肉尽脱。常伴有食少便溏心悸病气促、呼多吸少,自汗盗汗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有心胸燥热、手足心热(五心烦热)或者怕冷、手脚冰凉畏寒肢冷)等表现。

病情发展

虚劳病变可涉及五脏六腑,气血阴阳亏虚。随着病情的发展,症状逐渐加重,可致多脏受累,如脾病及肾、阴损及阳等。

并发症

虚劳长期不愈,则会引起病情传变,出现发热难解、形神衰惫、肉脱骨痿、不思饮食、喘急气促、声哑息微、腹泻不止,舌质淡胖无华或光红如镜,脉象急促细弦或浮大无根等危重表现。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慢性起病,典型的虚证表现以及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则可诊断为虚劳。必要时,还需结合西医相应的辅助检查来明确病因,帮助鉴别,特别是痨瘵等内科疾病中的虚证。

诊断依据

脏腑、气血、阴阳的亏虚以一组或多组有内在联系的证候群出现,并呈慢性演变的过程。起病多缓慢或隐匿,也可明显、急骤,但以前者为多见。临床可见神疲体倦、面容憔悴、心悸病气短、形体消瘦、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多种证候。有长期慢性病史或存在引起虚劳的其他致病因素,多见于大病、久病之后。排除其他内科疾病中的虚证。

检查

虚劳涉及的病证很多,需要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针对症状有选择的做相应的检查,以便重点掌握病情。除望闻问切外,一般还常选用血常规、血生化、心电图、X线检查、免疫学检测等检查,特别要结合原发病作相关检查。

鉴别诊断

肺痨(肺结核)

肺痨多因正气不足而被痨虫侵袭所致,病位主要在肺,具有传染性,阴虚火旺为其病理特点,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肺痨也可由肺病波及他脏,发生气阴亏耗或阴损及阳、阴阳两虚的病变。而虚劳则由多种原因所导致,涉及多个脏腑,以脾肾为主,其病程较长,无传染性,可表现为脏腑气血阴阳亏虚的不同临床症状。

内科其他疾病的虚证

虚劳与内科其他疾病中的虚证在临床表现、治疗方药方面有类似之处。但内科其他病证中出现的虚证属“证”的范畴,为证候诊断,有其固定的主证,以脏腑气血阴阳某一部分的损害为主,病变脏腑单一,以该病的主要症状为突出表现。如眩晕的气血亏虚型,虽有气血亏虚的症状,但以眩晕为最突出、最基本的表现。而虚劳属“病”的范畴,为病名诊断,无固定的主证,为脏腑气血阴阳多方位、多层次的损害,以出现一系列精气亏虚的症状为特征,往往呈慢性演变性发展,治疗难取速效,甚或难以取效。虚劳病的辨治以虚证为基础,虚证是组成虚劳病的基本单位,证与证之间的多种组合方式呈现虚劳病的本质。

治疗

辨证要点

辨气血阴阳

虚劳的辨证应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候为目。一般说来,病情单纯者,病变比较局限,容易辨清其气、血、阴、阳亏虚的属性和病及脏腑的所在。但由于气血同源、阴阳互根、五脏相关,所以各种原因所致的虚损往往互相影响,由一虚渐至两虚,由一脏而累及他脏,使病情趋于复杂和严重,辨证时应加注意。

辨兼夹病证

虚劳一般均有较长的病程,辨证施治时还应注意有无兼夹病证,尤其应注意下述三种情况:一是因病致虚、久虚不复者,应辨明原有疾病是否还继续存在。如因热病、寒病或瘀结致虚者,原发疾病是否已经治愈。二是有无因虚致实的表现。如因气虚运血无力,形成瘀血;脾气虚证不能运化水湿,以致水湿内停等。三是是否兼夹外邪。虚劳之人由于卫外不固,易感外邪为患,且感邪之后不易恢复;治疗用药也与常人感邪有所不同。若有以上兼夹病证,在治疗时应分别轻重缓急,予以兼顾。

治则治法

对于虚劳,在针对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总的治疗原则是补益。在进行补益的时候,一是根据病理属性的不同,分别采取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治疗方药;二是密切结合五脏病位的不同而选方用药,以加强治疗的针对性。

分证论治

虚劳的药物治疗,相关药物主要有补肺丸玉屏风散补心气口服液四君子丸六君子丸补中益气丸大补元煎丸、四物颗粒、柏子养心丸、归脾丸、百合固金丸天王补心丹、养阴清胃颗粒、左归丸知柏地黄丸附子理中丸右归丸、金匮肾气丸、金锁固精丸四神丸

以上表格内容参考资料

手术治疗

本病通常无需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虚劳的其他治疗方法主要包括:(1)针刺疗法,即医生选用毫针刺入相应的腧穴来配合治疗,选穴以督脉、任脉及背俞穴为主,且根据具体的症状还需选取相应的配穴;(2)艾灸,即医生使用艾卷在相应穴位上烧灼、熏熨,必要时还可配合某种药物使用,如隔盐灸等;(3)按摩推拿,即医生通过一定手法按照特定的技巧动作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经络腧穴或一定部位;(4)其他治疗方法,如失眠多梦、睡眠质量差的患者,可采用吴茱萸膏敷贴涌泉穴或用王不留行籽在神门、交感、心等耳穴进行贴压,以宁心安神,促进睡眠。

预后

一般预后

虚劳一般病程较长,多为久病痼疾,症状逐渐加重,短期不易康复,其转归及预后与体质的强弱、能否解除致病原因、是否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护理是否得当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危害性

该病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可出现发热难解、喘急气促、不思饮食、腹泻不止等不适并且不耐受补益药,导致一般预后不良,可影响生活质量,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治愈性

一般来说,饮食尚可、无喘证不续、没有大热或有大热但用药后能立即消退,能耐受补益的患者,经及时有效的治疗后,可获得治愈。

复发性

若患者在初愈之时未能得到良好的护理,特别是营养补充不足,则容易导致虚劳反复发作。

预防与调摄

预防

消除及避免引起虚劳的病因是预防虚劳的根本措施。调摄措施包括:规律起居,劳逸适度,节制房事。根据体质状况,可适当进行散步、气功锻炼及打太极拳等活动;避免风寒,减少伤风感冒;保持情绪稳定,舒畅乐观;饮食注意富营养、易消化,以不伤脾胃为原则;少食甚至禁食辛辣厚味、过分滋腻、生冷不洁的食物;戒除烟酒;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调摄

患者除遵医嘱积极进行治疗外,还需配合进行护理干预措施。良好的护理调摄,对虚劳的好转、治愈具有重要作用。

心理护理

因患者久病体虚,故需要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接受治疗,避免过度紧张、焦虑、抑郁、惊恐等不良刺激,做到喜怒有节。

用药护理

重视正确的煎药方法,虚劳者,用药多以补益为主,宜武火煮沸后,文火久煎使药效尽出;汤剂宜温服,散剂、粉剂可用温开水送服或装胶囊吞服,糊剂用温开水冲服,危重患者要少量多次频服;积极观察药效及药后反应。

生活管理

虚劳患者的生活管理应做到:(1)环境宜安静、整洁,光线柔和,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免强光和噪音刺激。气虚血虚、阳虚患者的居室宜向阳,阴虚患者的室内宜凉爽;(2)应注意保暖,随天气变化适当加减衣物,以避风寒、防感冒;(3)患者平时宜多休息,病情严重者需绝对卧床休息。要按时作息,避免疲劳,保证睡眠质量;(4)保持皮肤与口腔的清洁,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5)可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慢走及打太极拳、八段锦等以增强体质,做到循序渐进;(6)失眠多梦患者,睡前可用热水足浴,并且用双手交替按摩涌泉穴;(7)合理安排性生活。

病情监测

一是观察体温、心率、心律、饮食、睡眠、大便、小便的变化情况;二是重症及老年患者还需加强观察其生命体征。尤其应该注意观察面色、舌苔、脉象的变化,邪正虚实的夹杂,胃气的存亡,气血阴阳亏虚的程度和脏腑虚损的情况。

饮食

饮食应富有营养、易消化,宜摄入高蛋白、高糖类、高维生素的食物,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且根据气血阴阳亏虚及病损脏腑不同,宜分别选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等食品。此外,还应少食多餐。

现代研究

虚劳是常见的一种病证,临床上表现出一派生理机能减退或失调的症状。许多医学工作者对虚证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这对探讨虚劳的实质,促进虚劳辨证论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脾虚研究成果如下:

脾虚证的机制

杨氏通过实验认为,脾气虚证发生的机制是:脾气不足则受纳与运化功能异常,从而导致气血生化不足,造成红细胞膜蛋白B区在分子水平上的异常变化,不能进行阴离子交换,造成缺氧状态,以致出现少气懒言、四肢倦怠等脾气虚症状。这种缺氧不是因为血色素不能携带氧,是由于二氧化碳不能正常交换,红细胞膜上碳酸酊酶活性代偿性增高,增加了碳酸酊酶与血红蛋白的结合,使血红蛋白减少或减缓氧的释放,从而出现脾虚的各种临床表现。

消化系统方面

有人报道用胃肠朝餐造影观察到脾虚患者空腹胃液潴留增多,胃1/3张力偏低,放射性肠炎运动大部分亢进。郭氏等报道脾阳虚患者无论餐前餐后,其胃电离辐射值均低于正常值。冯氏观察了30例脾阳虚患者的胆囊浓缩及收缩功能,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弱。沈氏报道脾虚患者泌酸功能低下,空腹游离酸偏低,咖啡因亚甲蓝排空较差,胃泌酸曲线较低,总酸度处于低下状态。北京中医研究所报道脾虚患者24小时尿淀粉酶总活性明显低于正常人。范氏观察脾气虚证、脾阳虚、脾阴虚及脾不统血各型的木糖排泄率均低于正常,治疗后,脾气虚组转为正常,其他三组仍低于正常。脾虚患者胃泌素显著低于正常人。脾虚胃黏膜浅表性炎症,胃体部固有腺体萎缩,胃窦部黏膜肌层增生,重度肠上皮增生及胃体部非典型性增生等,较实证检出率高,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

免疫系统方面

李氏等报道脾胃气虚患者的IgG、IgM、补体C均低于正常人。刘氏观察50例脾气虚患者血T淋巴细胞数量低于正常人,E-玫瑰花结形成及活性、总E-玫瑰花结形成率,皆低于正常人。

神经内分泌方面

尹氏观察脾气虚证患者血浆环核昔酸(cAMP)比正常人低,表明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低下,副交感神经功能相应亢进。范氏等报道胆虚患者乙酰胆碱高于正常值胆碱酯酶低于正常值,也表明其副交感神经功能相对亢进。脾虚者皮肤电势明显低于正常组,表明其交感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张姓报道脾阳虚患者17-羟、J7-酮类固醇均降低,尤以前项明显脾阴虚者此两项指标部分患者高于正常人,和阳虚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血清微量元素改变

有报道脾气虚、脾阳虚锌值明显降低。而张氏则报道脾阳虚组锌值显著升高,推测可能与锌在体内的分布浓度不同有关。脾气虚弱者铜值增高 。亦有人观察到脾气虚证患者铜变化不大,脾阴虚及脾阳虚患者铜均低于正常。脾气虚者铁值升高,脾阳虚者显著降低。

血液循环及其他方面

血液循环及其他方面任姓通过电镜观察脾虚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明显增大,胞核常染色质增多,核仁变大,线粒体体积增大,粗面内质网数量增加。有报道33例脾气虚患者与对照组的血液流变性比较,发现前者淋巴细胞电泳能力、血液黏度、红细胞之淋巴细胞数量均低于正常值,表现为稀、淡、清的血液流变学特点,说明脾虚患者潜藏着“血虚”。聂氏报道脾虚证疾病均存在较明显的微循环障碍,表现为管襟数目稀少,排列不整旁,管襟轮廓模糊不清,襟内渗出水肿,血流速度明显减慢,红细胞聚集明显等。

参考资料

虚劳.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2025-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