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灯
宫灯,又称宫廷花灯,东汉刘秀统一天下后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宫灯”之名由此产生。后来宫灯从皇宫走入民间,与元宵节紧紧结合。到了清代,元宵节规模比以前也大有缩减,但仍很可观。
宫灯的制作包括前期的工具准备、选材、再到后面的制作,绘制图案。中国各个地方都有其特有的宫灯,如北京宫灯、安远宫灯、洛阳宫灯。
历史中的宫灯,不仅是在品味中国工艺精粹的华彩,亦可知其寄托着人们对光明幸福的希冀,表达着对欢庆盛事的祝颂,传递着对国运昌隆、物阜民安的祈愿。是一份沉甸甸的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沿革
相传东汉刘秀建都洛阳市、统一天下后,为了庆贺,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宫灯多为皇宫、官府制作和使用,“宫灯”之名由此而生。刘庄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于上元夜在宫廷、寺院‘燃灯道人表佛’,令士族庶民一律挂灯。这种佛教礼仪便演变成民间盛大节日”(《中国民俗辞典》载)。从此,宫灯从皇宫走入民间,从洛阳市走向全国,并与正月十五“元宵节”紧紧地结合在了一起。
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正月十五,隋炀帝为表大国气象,显示国威,在洛阳设百戏,遍布宫灯。当时的洛阳城饮宴畅游,十里长街,通宵达旦,歌吹入云,繁华富丽整整一个月。隋唐之后,每逢元宵节,家家宝灯高挂,处处明灯璀璨,人人提灯漫游,盏盏争奇斗艳,“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宫灯高悬成为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气象繁华昌盛的一种标志。
到了清代,洛阳已远离首都,随着政治经济学地位的下降,元宵节规模比以前也大有缩减,但仍很可观。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龚林所撰《洛阳县志·地理风俗篇》中载:“南洛河修,立春放灯——除夕燃木盒灯,上元放灯,十四日起至十七日止。花灯四映,弦歌沸腾,游人通宵不绝。上元以灯影多者为上,其相胜之词曰‘千影万影’。”
一般种类
传统的宫灯多燃蜡照明,为防风,用水胶刷过的纱布当罩,上面绘制各式各样图案,各含不同寓意,各有不同功用,多为龙凤呈祥、福寿延年、吉祥如意等。宫灯种类很多,有一团和气灯、哈哈二仙灯、三阳开泰灯、四季平安灯、五子夺魁灯、六国凤祥灯、七才子路灯、八仙过海灯、九子登科灯、十面埋伏灯等。人们用这些宫灯寄托不同的愿望。如家庭和睦多挂“一团和气灯”,家人出门在外的就挂一盏“四季平安灯”,家里有学生的可以挂“九子登科灯”等。
制作工艺
工具准备
一只宫灯从平面设计、选料开料,到制作过程中的“锯、刨、镀、”等不同技艺的操作,各种雕刻工具的娴熟使用,都对宫灯艺人有很高的要求。为了满足不同灯具的特殊制作要求,很多宫灯艺人还要自己研制一些得心应手的工具来使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制作宫灯的工具也在不断变化和丰富,基本有电锯、手锯、电刨子、手工刨、三角刀、光座、粗坐、马牙坐、平铲、扁铲、锤子科技、凿子、线刨子、槽刨子、斜酱子、月牙嘴、镀弓子等。
选材
制作宫灯从选料开始,适用的木料不能有疤节,一般为五六厘米厚的大板。之后,按需制宫灯的尺寸用锯下料、用刨子刮料。将各个构件配备齐全后,进行下一步制作。
制作
宫灯的架子要开样、打眼、粘拼头(为拼接上龙头部分,粘贴上小块木料)、净活(磨光),然后刷样(宫灯架子上的龙头、龙角或一些花头),按样用镀弓子搜出所需要的花样,用木锌光后,再用三角刀溜出所需要的图案,最后用胶把架子的各部分构件黏合在一起。
宫灯基本都是分扇制作,然后进行组装。灯扇制作过程有起线(画线)、打槽、截肩(将木条截出45度角的斜面,为使其与另一个木条黏合成直角)、开、黏合、两侧打槽、开豁眼。宫灯的花牙子由大飞角、小飞角、大脑牙子、大亮角和小亮角组成。首先把木料按所需规格刮成薄板,根据木料薄厚把三四块薄板两头用胶黏合在一起,用刨子把两侧刮齐,并拓上所需图案。按图案花纹,用钻打眼并用镀弓子镀出图案,用清水把粘连在一起的牙子泡开形成独立的牙子,并用三角刀溜出花纹把牙子粘在灯扇和架子上。
后续
玻璃灯片选用2~3厘米厚的磨砂玻璃,按宫灯灯扇所需要的尺寸裁好。在玻璃背面绘制所需要的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等图案,然后装在宫灯扇上灯穗采用红色丝光线,按灯的规格进行下料。用纸卷成筒芯,拿一根签子扎在中间把线栓好,用黄线绕出图形。用较粗些的红绳编出中国结,把穗子装在中国结的下面,这样一个完整的穗子就制作好了。穗子挂在宫灯每个角的龙嘴上,底的中间部位再挂一个独穗。整灯组装:用两块木板当作连接件,把6扇架子连接在一起,并把上下扇装好,用钉固定并装订,上下配金属圆光片和挂灯用的钩子,使之固定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宫灯框架。这样一盏完整的宫灯就全部做好了。
功用
宫灯既是一种照明用具,又是建筑物上的装饰品。宫灯是清帝大婚典礼器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清帝大婚,不仅意味着个人修、齐、治、平的成长,而且往往伴随着国家政权中心的转移,亦关着王朝统治的传续等,因此是清代最为隆重的国家典礼之一。在这一重要场合,宫灯既被用作装饰陈设,又出现于皇后妆中,同时也是典礼中的仪仗与照明。
代表地区
安远宫灯
简介
甘谷安远的宫灯,历史悠久,古老而神奇,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安远古城建于赵恒天禧二年(1018年),人文积淀深厚,有许多历史文化遗存,宫灯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种。每年正月初九至十六日的晚上,是安远人民欢度春节的高潮,长长的老街上挂满绚丽多彩的宫灯,花灯夜放,星雨纷落,动人心弦。
制作
安远宫灯的制作艺术,从清代同治初年起,就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由村里的乡老向村民集资,请来知名的画师,制作新灯数百盏。灯的形状为正方形,一灯四面,灯架能开能合,装卸自如,全都采用经过漂白处理的高级丝纱为灯面。制作技艺精湛,绘画技艺高超,色彩历一百多年鲜艳如初,人物造型准确逼真。内容以古典章回说为蓝本,主要绘画内容全部出自古今小说绣像图本,一章回为一个画面,主要题材有《三国演义》英雄灯、《西游记》降妖灯、《封神演义》神话灯、《精忠岳传》爱国灯、《西厢记》爱情灯等,画面惟妙惟肖,堪比现代的连环画。几百盏规格一致的彩色画灯,集纷繁、复杂、多变的历史画面于同一空间,把人们的思绪引向深远历史空间。
北京宫灯
简介
北京前门外的廊房四条后来被叫作大栅栏,廊房二条被人们称作玉器一条街,廊房头条则被称为灯笼大街。清朝末年,随朝廷的逐渐崩溃,作为皇宫用灯的宫灯流至民间。批专门经营和制作宫灯的灯笼铺,都聚集到了廊房头条这条街上。这条街做灯笼的很多艺人,都是从廊房头条79号的文盛斋灯画扇庄艺满出师的。文盛斋灯画扇庄成立于清爱新觉罗·颙琰十一年(1806),由俞姓和娄姓两位浙江人创办。1915年,文盛斋灯画扇庄制作的宫灯在巴拿马共和国万国博览会上展出,并获得了金牌和奖状。
分类
北京宫灯分为室内和室外两大类。用于室内的有悬挂于室内顶棚的带珠穗平邑雪萝树的挂灯,置于桌案上的玲珑秀丽的坐灯,长柄有座、直立地上且可以移动的戳灯等;用于室外的有悬挂于大门处的庄重大方的风灯、手持移动的把灯、引路照明的提灯,还有各式各样的壁灯。用于室内的挂灯和戳灯,也可用于庭院中。还有用于路间照明的路灯,其造型下为汉白玉石座,上设铜质重檐赞尖四柱正方形亭,亭子四面镶嵌玻璃。从紫禁城里留存的资料查看,使用过的木制宫灯样式有千种之多。
制作
北京宫灯是集木工制作、雕刻技艺、色彩装饰、丝织编结、图案绘画等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标准宫灯的造型为六方形状的结构,分上、下两层。上层为灯帽,下层为灯身。每层各装有灯窗六扇,每扇或裱糊丝捐或镶嵌玻璃,上绘图案。
洛阳宫灯
简介
宫灯,创始于洛阳,由于历代帝王的倡导,使之繁荣发展于洛阳。洛阳宫灯的制作包括选竹、制竹篾、捏灯形、粘丝绸、剪云纸、写字、绘画等70多道工序,任一环节稍有差错,即前功尽弃,可以说,宫灯凝聚了河洛人民的智慧结晶。洛阳宫灯古朴典雅,款式多样,彩绘蕴蓄,是生活的真实写照,给人以美的享受。历代文人墨客评价宫灯:造型精美,绝、妙、巧、佳等赞美之词不胜之举。它成为皇室、大臣、普通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品和装饰品,是河洛文化的具体体现。
分类
洛阳宫灯在品种上分为纱灯类、方灯类、多角类、红小灯等四大类,四大类中又各有若干小类。常见的有白帽方灯、纱圆灯、罗汉灯、走马灯、凤蝶总科灯、二龙戏珠灯等,尤以红纱灯最为有名,“珑玲世人叹,艺绝神仙惊。”宫灯最大直径可达三米,最小的直径只有不到15公分。大大小小、适用不同场景不同场合悬挂,时至今日,逢年过节,家家户户,机关工厂门口还都悬挂红纱灯,寓意红红火火,蒸蒸日上。
藁城宫灯
城被誉为“宫灯之乡”,出产的宫灯手工艺品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尤其以“屯头宫灯”为代表。传统藁城区宫灯都是手工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制约着生产效率的提高,也直接影响到藁城宫灯的普及。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保持传统宫灯外形及特色的基础上,老艺人们开始研究在宫灯用料和制作中不断改进,设法提高生产效率。
历史传说
清代雍正年间,屯头村有一个老汉,此人心灵手巧,酷爱民间工艺,有一套做灯笼的手艺,每到春节,他都要做几对鲜艳夺目的灯笼挂在自家的门前,为新春佳节增添了祥和、喜庆的气氛,每年都吸引众街坊邻居围观欣赏。有一年老汉做了几对灯笼到墓城集上来卖,恰巧被游集散心的县太爷看见了,便把所有灯笼都买下,挂在府邸整日观赏。灯笼做工别致,富丽堂皇,县太爷视为珍品,爱不释手。这年又到向皇上进贡日期,县太爷正苦思冥想送什么物品来取悦皇上,有人指点他送几对灯笼试试。县太爷虽有点舍不得,但为讨好皇上只得忍痛割爱。果然,皇上一眼看中,龙颜大悦,重赏蔓城知县,并把灯笼定为贡品。后来皇宫内外到处挂上了这大红的屯头灯笼。被定为贡品取名贡灯,成为皇宫专用品,后来人们把贡”字换作“宫”字,就成了现在的“宫灯”。
价值与意义
热闹、喜庆、温暖、顺遂,历史中的宫灯,大红宫灯于中国人的意义,从来不只局限在照明上,更是在品味中国工艺精粹的华彩,亦可知其寄托着人们对光明幸福的希冀,表达着对欢庆盛事的祝颂,传递着对国运昌隆、物阜民安的祈愿。这是一份沉甸甸的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与保护
2008年,洛阳宫灯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传承人李仰东不断改进工艺,培育新人,还在宫灯中融入了诸多侨乡元素。在李仰东的推动下,2012年2月,江门东艺宫灯制作技艺入选广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宫灯玩法
引诗词
元宵节张灯是中国传统习俗,也留下了无数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灯词。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卢照邻《十五夜观灯》“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李商隐《观灯乐行》“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
在这个重要节日里,正是有了古代的文人墨客们留下的动人诗篇,再现了那些美好的人间烟火,才让我们感受到千年来人们元宵佳节温馨热闹场景。
藏灯谜
写在宫灯上的谜语就叫灯谜,灯谜的出现,增加了元宵灯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传统灯谜的制作讲求一定的格式,需运用巧思才可以制出十分高妙的灯谜,是中国独创的文学艺术。
参考资料
灯彩(洛阳宫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1-06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08〕19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1-06
透过“非遗”看元宵:洛阳宫灯与元宵节.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2023-12-04
中国宫灯,映出传统工艺精粹的华彩.光明网.2023-12-04
穆柯寨社区开展宫灯制作活动.人民网.2023-12-04
月圆之夜,穿越千年再现灯火阑珊.腾讯网.2023-12-04
中国宫灯,映出传统工艺精粹的华彩.光明网.2023-12-04
【老城非遗】洛阳宫灯.老城区人民政府.2023-12-04
藁城宫灯:在创新中绽放光彩魅力.北京旅游发展委员会官方网站.2023-12-04
宫灯的传说.共产党员网.2023-12-04
“2022多多新匠造”行动走进“中国宫灯第一村”,拼多多助力藁城宫灯实力出圈.新华网.2023-12-07
【走进非遗】洛阳宫灯:红红火火 喜气洋洋.澎湃新闻.2023-12-04
江门东艺宫灯制作技艺传承人李仰东:打造侨乡风情宫灯.中国好故事.2023-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