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方竹
云南方竹(学名:Chimonobambusa yunnanensis Hsueh et W. P. Zhang),又称车筒竹、小刺竹,为禾本科方竹属下的一个种。其中加词 yunnanensis 意为“云南省的”。现接受名为宁南方竹(Chimonobambusa ningnanica Hsueh f. \u0026 L.Z.Gao, 1987)。竹秆呈青绿色,小型竹杆呈圆形,成材时竹杆呈四方型,竹节头带有小刺枝,绿色婆娑成塔形,青翠欲滴,华丽高雅,以其独特的竹种和清幽脱俗的品质深受人们的喜爱。
形态特征
竿劲直,高达(6)10-14米,粗2.5厘米;节间呈四棱形或有时为圆筒形,长约20厘米,表面起初贴生刺毛,以后毛脱落则留有印痕及疣基而甚粗糙,竿壁厚3-4毫米;竿环平坦或在分枝的节处稍隆起;环上留有箨鞘基部残存物,并有一圈紫褐色绒毛环;节内具发达而下弯的刺状气生根;竿每节分3枝,枝环甚为隆起。箨鞘早落,厚纸质,短于其节间,背部被淡黄褐色小刺毛,纵肋明显,但小横脉不很清晰,鞘缘生黄褐色纤毛;箨舌不明显,高0.5毫米,拱形,边缘生细小纤毛;箨片三角状锥形,长约3毫米,基部与箨鞘相接处无关节。末级小枝具3叶,叶鞘光滑,鞘口两肩具数条白色毛,其长为4-5毫米;叶舌高仅1毫米;叶片纸质,长披针形,长20-23厘米,宽1.5-2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次脉4或5对,小横脉清晰。花果未见。
生长环境
海拔1600-2200米。
分布范围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属于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 降水丰沛, 县内海拔悬殊大 , 地形地貌复杂 形成气候的复杂多样性。澜沧县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山区, 山多地少, 鉴于云南方竹, 其一般分布在澜沧县海拔较高的地带, 喜欢生长在林荫下, 正好符合云南方竹的生长条件, 因此澜沧县又是云南方竹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
生活习性
喜光,喜温暖湿润气候。适生于土质疏松肥厚、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低丘及平原均可栽培。
价值
云南方竹秆形四方,别具风韵,为庭院常见观赏竹种。多植于佛教著名寺院。江南各地造园均可选用。可植于窗前、花台中、假山旁,甚为优美。其秆可制作手杖。笋味鲜美,可供食用。
园艺配置在自然环境适宜的旅游景点,可以片植。一般造园时,可选植于背风、朝东的墙边屋旁、水池小溪边。
其它竹竿可用于制作农用、手杖及工艺品。竹笋鲜美,笋期正值散生竹笋期淡季,现也有地方作为笋用竹发展。
栽培技术
通常以移植母竹或鞭根埋植法繁殖。母竹宜选植株健壮而较低矮者,移植时留竹鞭1米,切勿伤笋芽,且带宿土,竹秆截去枝梢,只留3-4盘枝丫。栽后沟穴埋土踏实,浇透水,盖以稻草保湿。以早春移植为宜。
方竹节芽着生部位越低.竹芽泡满成热度越高,刚基部竹芽,节疆的表面识越大、节段截留长度越长的外植体与组织培养成功率成正比,与污染率成反比.其节芽的分化发育程度也不一样。
庭院中栽植,宜选墙隅、屋旁空隙地,数株丛植并注意浇水培土,土壤如能保持疏松肥沃,可促进终年生笋。冬季可施腐熟厩肥、土杂肥,既保持地温,又疏松土壤,有利于发笋和新竹市生长。
采用云南方竹一年生以内的幼苗节芽,用MS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植物激素和抗生素,对方竹外植体组培成苗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方竹的外植体基部节芽和中部节芽均能培养成苗,成苗率基部节芽平均为77.8%,中部节芽平均为56.7%,生根率基部节芽平均为64%,中部节芽平均为31%,污染率平均为17%和14.5%,为方竹的工厂化育苗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