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茂陵
明茂陵位于昌平区天寿山麓明十三陵中,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代第八位皇帝宪宗朱见深和皇后孝贞王氏、孝穆纪氏、孝惠邵氏的合葬陵墓。1961年,包含明茂陵在内的明十三陵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茂陵建于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九月,陵址由礼部右侍郎倪岳及钦天监监正李华等人卜定,内官监太监黄顺、御马监太监李良、太傅兼太子太师保国公朱永、工部左侍郎陈政奉命提督军士工匠营造。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四月竣工,历时七个多月时间,占地约2.56万平方米。茂陵陵寝制度基本仿裕陵建造,陵宫建筑平面呈前方后圆形状。第一进院落以恩门为陵门,院内建祾恩殿、左右配殿及神帛炉。第二进院落以三座琉璃花门为前门,内建星门及石供案等。方院之后为圆形宝城、明楼及墓冢。其中,宝城内琉璃照壁后面设有左右两个方向的踏跺,可上登宝山,与其他各陵不同。
明茂陵的建筑在清初时保存尚好,而且祾恩殿内的陈设也保存较多。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公元1785~1787年)茂陵曾得到修缮,原明楼内的木构梁架在此次修缮中被改为石条券顶结构,现保存基本完好。民国年间,陵园建筑又遭毁坏。1998年对茂陵进行了封闭式保护,目前茂陵尚未对外开放。
历史沿革
茂陵的陵名定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十五日。
同日嗣皇帝赵昚朱祐樘下旨建陵。陵址由礼部右侍郎倪岳及钦天监监正李华等人卜定。内官监太监黄顺、御马监太监李良、太傅兼太子太师保国公朱永、工部左侍郎陈政奉命提督军士工匠营造。
九月十九日山陵启土动工,所役京营军将达4万之众。十二月十七日,葬宪宗及孝穆太后。弘治元年(1488年)四月二十四日,茂陵陵寝工程竣工,共用了七个多月的时间。
陵寝制度大体如裕陵,但宝城内琉璃照壁后面设有左右两个方向的踏跺,可上登宝山。又与其他各陵均不相同。
启土动工
陵园建成后的第三天,天寿山-带突然降大雨雷电风雹铺天盖地而来,各陵楼、殿、厨、亭及各监厅屋兽吻、瓦饰击碎很多。于是大臣们交章上奏,请新登基的朱樘亲贤勤政,修德爱民、以回天意。
二十九日,礼部尚书周洪谟等上言:“灾不于他所而于祖宗陵寝之地;不于他时而于茂陵工完之初。伏望皇帝延访名德讲求治理诘政灾之由究弭灾之道仍敕两京文武群臣同加修省。”
陈设保存
五月十四日大学士刘吉等也上言。显然大臣们是用“天人感应”的唯心主义思想,解释灾异的由来警示新登基的朱祐樘朱祐樘,在今后的执政期间、不要抑贤用邪、不要听信谗言否则,上天还会降下灾异,以示惩罚。
茂陵的建筑在清代时保存尚好、而且祾恩殿内的陈设也保存较多。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记载顺治、康熙茂陵的情况是:“十二陵惟茂陵独完、他陵或仅存御榻、茂陵则簨之属犹有存者。”
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茂陵曾得到修缮。其修缮情况、除祾恩门连同台基一同缩建外、均同清裕陵。至清朝末年、祾恩门因年久失修已经倒塌、民国年间祾恩殿本已残坏、又被拆毁。其现状情况同裕陵。
建筑特色
形制布局
神路
神路是明十三陵的第一个景点,由石牌坊,大红门,碑楼,石象生,龙凤门等组成。
石牌坊为陵区前的第一座建筑物,建于1540年(嘉靖十九年)。牌坊结构为五楹、六柱、十一楼,全部用汉白玉雕砌,在额枋和方柱石的上下,刻有龙、云图纹及麒麟、狮子等浮雕。这些图纹上原来曾饰有各色彩漆,因年代久远,现已剥蚀净尽。
整个牌坊结构恢宏,雕刻精美,反映了明代石质建筑工艺的卓越水平。过了石牌坊,即可看到在神道左、右有两座小山。东为龙山(也叫蟒山),形如一条奔越腾挪的苍龙;西为虎山(俗称虎峪),状似一只伏地警觉的猛虎。中国古代道教有“左青龙,右白虎”为祥瑞之兆的传说,“龙”、“虎”分列左右,威严地守卫着明十三陵的大门。
大红门坐落于陵区的正南面,门分三洞,又名大宫门,为两周王陵的正门。大门两旁原各竖一通石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字样。凡是前来祭陵的人,都必须从此步入陵园,以显示皇陵的无上尊严。大门两侧原设有两个角门,并连接着长达80华里的红色围墙。在蜿蜒连绵的围墙中,另设有一座小红门和十个出入口,均派有重兵驻守,是百姓不可接近的禁地。现在这些围墙都早已塌,有些残迹尚依稀可辨。
大红门后的大道,叫神道,也称陵道。起于石牌坊,穿过大红门,一直通向明长陵,原为长陵而筑,但后来便成了全陵区的主陵道了。该道纵贯两周王陵南北,全长7公里,沿线设有一系列建筑物,错落有致,蔚为壮观。
方形亭楼
碑亭位于神道中央,是一座歇山重檐、四出翘角的高大方形亭楼,为长陵所建。亭内竖有龙首龟石碑一块,高6米多。
上题"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长达3500多字,是朱高炽朱高炽撰文,明初著名书法家程南云所书。该碑碑文作于1425年(洪熙元年),碑石却是1435年(宣德十年)才刻成的。在碑阴面还刻有清代爱新觉罗·弘历写的《哀明陵十三韵》。
碑文详细记录了长、永、定、思诸陵的残破情况。碑东侧是清廷修明陵的花费记录。西侧是爱新觉罗·颙琰论述明代灭亡的原因。碑亭四隅立有4根白石华表,其顶部均蹲有一只异兽,名为望天孔。华表和碑亭相互映衬,显得十分庄重浑厚。在碑亭东侧,原建有行宫,为帝后前来祀陵时的更衣处,现已无存。
石雕仁兽
石雕群陵前放置的石雕人、兽,古称石像生(石人又称翁仲)。
从碑亭北的两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龙凤门止的千米神道两旁,整齐地排列着24只石兽和12个石人,造型生动,雕刻精细,深为游人所喜爱。其数量之多,形体之大,雕琢之精,保存之好,是我国古代陵园中罕见的。
石兽共分6种,每种4只,均呈两立两跪状。
将它们陈列于此,赋有一定的含义。例如,雄狮威武,而且善战;獬豸为传说中的神兽,善辨忠奸,惯用头上的独角去顶触邪恶之人。
狮子和獬豸均是象征守陵的卫士。麒麟,为传说中的"仁兽",表示吉祥之意。骆驼和大象,忠实善良,并能负重远行。骏马善于奔跑,可为坐骑。石人分勋臣、文臣和武臣,各4尊,为皇帝生前的近身侍臣,均为拱手执笏的立像,威武而虔诚。在皇陵中设置这种石像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有了。
主要起装饰点缀作用,以象征皇帝生前的仪威,表示皇帝死后在阴间也拥有文武百官及各种牲畜可供驱使,仍可主宰一切。棂星门又叫龙风门。由四根石柱构成三个门洞,门柱类似华表,柱上有云板、异兽。
在三个门额枋上的中央部分,还分别饰有一颗石雕火珠,因而该门又称“火焰牌坊”。龙凤门西北侧,原建有行宫,是帝后祭陵时的歇息之处。
陵墓特点
明十三陵,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陵又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陵墓规格大同小异。每座陵墓分别建于一座山前。陵与陵之间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均成扇面形分列于长陵左右(见图)。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明十三陵作为中国古代帝陵的杰出代表,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这种依山建陵的布局也曾受到外国专家的赞赏,如英国著名史家李约瑟说:皇陵在中国建筑形制上是一个重大的成就它整个图案的内容也许就是整个建筑部分与风景艺术相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他评价明十三陵是“最大的杰作”。他的体验是“在门楼上可以欣赏到整个山谷的景色,在有机的平面上沉思其庄严的景象,其间所有的建筑,都和风景融汇在一起,一种人民的智慧由建筑师和建筑者的技巧很好地表达出来。”英国城市规划家爱德蒙培根也高度评价了明十三陵的艺术成就,他认为“建筑上最宏伟的关于‘动’的例子就是明代皇帝的陵墓。”他指出:依山而建的陵墓建筑群的布局“它们的气势是多么壮丽,整个山谷之内的体积都利用来作为纪念死去的君王。”他们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明十三陵建筑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
保护措施
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价值意义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文化活动
相关人物
明宪宗朱见深,初名见浚。朱祁镇长子,正统十二年(1447年)十一月二日生,十四年(1449年)八月二十二日立为皇太子。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二日废为沂王。天顺元年(1457年)三月六日,复立为皇太子,改名见深。八年(1464年)正月二十二日即皇帝位。
宪宗皇帝初即帝位,恢复朱祁钰帝号,为于谦等景泰旧臣昭雪平反做了一些顺应民意的事。但后来他失政之处颇多,有损于明王朝的长治久安。终宪宗之世,正直的官员不见信任,而僖之臣、佛道方士却是恩宠有加,朝政被搞得乱七八糟,日趋腐败昏暗。
孝贞皇后
孝贞纯皇后王氏,上元人,中军都督追赠阜国公王镇之女。为朱见深皇帝第二位皇后(第一位吴皇后于天顺八年【1464年】八月被废)。孝宗时,她被尊为皇太后,武宗时尊为太皇太后,正德五年(1510年)上尊号“慈圣康寿太皇太后”。李炎好出宫游玩王氏常涕泣相劝。她在宫内待人仁和从不误罚一人。正德十三年(1518年)二月十日王氏去世谥“孝贞庄懿恭靖仁慈钦天辅圣纯皇后”。六月十六日葬茂陵。
孝穆皇后纪氏,孝宗生母,广西贺县人是当地少数民族土官之女,最终被万氏害死。纪氏死后,被谥为“恭恪庄僖淑妃”葬京西金山。赵昚即位后追谥为“孝穆慈慧恭恪庄僖崇天承圣皇太后”,迁葬茂陵。
孝惠皇后
孝惠皇后邵氏,昌化人,邵林之女,世宗入继大统后邵氏已因年老双目生。她听说自己的孙子当了皇帝拉世宗到自己跟前从头摸到脚非常高兴。世宗将她尊为皇太后,嘉靖元年(1522年)上尊号“寿安”,十一月十八日去世谥“孝惠康肃温仁懿顺协天佑圣皇太后”。在确定邵氏葬地时大臣们都说橡子岭(又名祥子岭,在今定陵稍北)地形高敞可以卜葬。而世宗则主张在茂陵左右附近的地方卜建山陵。经再三考虑,才于嘉靖二年二月二十五日,、葬邵氏于茂陵。
参考资料
茂陵.故宫博物院.2024-03-30
【明茂陵】明代第八位皇帝宪宗朱见深和皇后孝贞王氏、孝穆纪氏、孝惠邵氏的合葬陵墓.明十三陵.2024-03-30
风雪十三陵全集.北京昌平.2024-03-30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4-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