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关西

关西

关西:秦、汉、唐时的某一区域的统称,“关”指的是函谷关(或潼关),关西就是指函谷关以西的地方。

关东出相,关西出将。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多出宰相,函谷关以西的地区多出将帅。典出《晋书·姚兴载记》。秦汉时普遍用地处山谷地的函谷关作为区分东、西两大地域的界标,分别称关东、关西。

名词解释

函谷关以西的地方。今陕西省甘肃省二省。

文献记载

唐.杜甫.兵车行:「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更详细的说明要算五代时的记载《旧五代史》的《五行志》中有提到后晋天福年间“关西郡”发生蝗灾之事。查同书《郡县志》,则无“关西郡”,而有“关西道”。大概是因为五代十国时期军阀割据、政权更替频仍,以至於行政区划也紊乱多变吧。不过“关西郡”所辖应该与“关西道”大致相同。

历史渊源

潼关县北,雄踞晋、豫、秦三省,有“鸡鸣闻三省,关门扼九州”之说。潼关北临涛涛黄河,南依巍巍秦岭,自古就是渭河平原的东大门,为兵家必争之地。正如唐代大诗人杜甫描写的:“艰难奋长就,千古用一夫”。

潼关东面山峰连接,崖绝谷深,只有一条小道通过,人行其间。可望黄河远道奔来,劈开秦晋之间的莽莽群山,南下直扑华岳。作为军事要隘的潼关,始于春秋战国时代,秦国晋国夺取潼关之后,开始剿灭六国的大业。此后历经战争洗礼,仍保留着基本风貌。现留关城周长5公里,北面与东北以夯土为墙,外包青砖,高16米、宽8米,南与东南,顺势削成垛口,高达30米。除开六处门外,尚有南北两个水门。由于修三门峡市水库,潼关县的城砖被拆卸一空,但从断垣残壁处,仍可窥当时堡垒之雄姿。

这里的关西指的是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关西”,由秦汉时期开始。因为秦国当时就在函谷关以西,因此以秦国为中心,就有了”关西“地区。这一战略重地并没有因为秦统一天下而荒废,甚至在中国历次王朝更迭的战斗中都起到了关键作用。(注意,这个“关西”与日本称谓的“关西”不相同)。

参考资料

关西.汉典.2017-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