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人
宋立人(1927—),男,江苏吴江人,著名中医学家、中医药语文学家、本草学专家,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自14岁起学习中医,行医数十年,专注于本草文献研究。
人物介绍
宋立人先生出生于中医世家,六代世医,家学渊源深厚。早年受业于其父中医界耆宿宋爱人先生,深得其传。曾任南京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副主任、南京中医学院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所长、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学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项目《中华本草》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和总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宋立人先生长期致力于《伤寒论》学科和本草文献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治《伤寒论》主张考镜源流,旁通诸家,合理取舍,拓宽思路,阐发新义,学以致用;治本草学,认为应以综合性本草作为研究主体,同时深入开展食疗、炮制、药性理论等专业性本草的系统研究;考订品种,旁参方书,总结药物临床应用和配伍规律,确立新时代本草著作的科学分类体系,临床强调辨证与辨病结合,擅长内科杂病,对调理脾肾尤具心得,治疗慢性消化道疾病、老慢支、肾病、痹证、高血压病等病经验丰富,疗效卓著。先后主持和参加部省级科研项目10余项,主编或参编的专著有《中医学概论》《伤寒论释义》《伤寒论纲要》《中药大辞典》《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药学》《诸病源候论校释》《伤寒证治准绳校注》《中华本草》等,其中《中药大辞典》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诸病源候论校释》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奖。
学术内容
一、 对《伤寒论》的研究
他认为《伤寒论》主论风寒,兼及温热;六经论伤寒、八纲统百病;六经证治重在阳明、少阴。还认为伤寒与温病是外感疾病的两大类,其根本的不同点在于感受邪气不同,主张寒温统一,发展张仲景学说。
二、 对本草文献的研究
认为研究本草文献应该以综合性本草为研究主体,深入开展专题性本草的系统研究,考订品种,挖掘民间药物,不断探索方书的本草内容,总结药物的临床应用,还应该研讨日本学者的本草,如《质问本草》就是其中之一。
临床应用
一、辨证辨病结合,提高医疗水平
宋立人在临床医疗方面十分重视辨证与辨病的结合。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医疗的特色,其有明确的理论指导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科学的合理内核,应该继续完善。同一种疾病由于证候有差异,甚至寒热相反,虚实互异,如果见病治病,势难万全,辨证不明,死生立见,正确的治疗既要治病,还必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根据疾病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机体反应,对证处方。
二、生命之本,系在脾肾
宋老认为肾脏不仅具有促进生长发育,生殖繁衍,生髓化血等功能,而且肾所主宰的先天元气是推动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又是真阴真阳的基础,在转化和调节人体的重要功能方面起到重大作用。脾主为胃行其津液,是气血资生之源,更重要的是脾主后天之气,调节脏腑机能。先后天之气是互相依存,互相为根的。因此宋立人提出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以脾肾相结合的核心,充养脏腑,调节功能活动,为人体生命之本。所以在治病中十分重视对脾肾的调治。
主要著作
主持编写《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伤寒论释义》《中药学百科辞典》等工具书和教材8部;
参加编写《诸病源候论校释》等医籍8种;
校注《伤寒准绳》《温疫萃言》等古籍。
主要论文
[1] 宋立人.宋爱人医案[J].中医杂志,1959(11).
[2] 宋立人.桂的考证[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2).
[3] 宋立人,刘扬佐宋爱人时病医案选[J].江苏医药职业学院(中医分册),1979(02).
[4] 宋立人,刘杨佐.宋爱人治疗虚劳的临床经验[J].江苏中医杂志,1981(03).
[5] 宋立人.朱肱《南阳活人书》对伤寒学的贡献[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83(01).
[6] 王三虎,宋立人.景岳研究伤寒特色初探[J].国医论坛,1987(04).
[7] 王三虎,宋立人.试论张锡纯对伤寒学说之贡献[J].江苏中医杂志,198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