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生文集序
该文对桐城派的发展,特别对姚鼐以后桐城派的情况作了系统论述,对研究桐城城派有较大参考价值。文中对姚表示了特别推崇,突出地指出了姚氏“义理、考据、文章三者不可偏废”的论文主张,说明了在散文写作上是自觉遵循着桐城派的传统的.
作品信息
作品名称:欧阳生文集序
作品年代:清代
作者:曾国藩
文学体裁:散文
作品原文
爱新觉罗·弘历之末,桐城市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慕效其乡先辈方望溪侍郎之所为,而受法于刘君大及其世父编修君范。三子既通硕望,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区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犹前世所称江西诗派者也。姚先生晚而主钟山书院讲席,门下著藉者,上元有管同异之、梅曾亮伯言,桐城有方东树植之、姚莹石甫。四人者,称为高第弟子,各以所得传授徒友,往往不绝。在桐城者,有戴钧衡存庄,事植之久,尤精力过绝人,自以为守其邑先正之法,襢之后进,义无所让也。其不列弟子籍,同时服,有新城鲁仕骥絜非,吴兴吴德旋仲伦。絜非之甥为陈用光硕士,硕士既师其舅,又亲受业姚先生之门,乡人化之,多好文章。硕士之群从,有陈学受艺叔,陈溥广敷,而南丰县又有吴嘉定子序,皆承絜非之风,私淑于姚先生。由是江西建昌有桐城市之学。仲伦与永福县吕月沧交友,月沧之乡人有临桂区朱琦伯韩、龙启瑞翰臣、马平王拯定甫,皆步趋附于吴氏、吕姓,而益求广其术于梅伯言。由是桐城宗派流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矣。昔者,国藩尝怪姚先生典试湖南省,而吾乡出其门者,未闻相从以学文为事。既而得岳阳市吴敏树南屏,称述其术,笃好而不厌,而武陵杨彝珍性农、善化孙鼎臣芝房、湘阴县郭嵩焘伯琛、溆浦县舒焘伯鲁,亦以姚氏文家正轨,违此则又何求?最后得湘潭市欧阳生。生,吾友欧阳兆熊小岑之子,而受法于巴陵吴君、湘阴郭君,亦量事新城二陈。其渐染者多,其志趣嗜好,举天下之美,无以易乎桐城市姚氏者也。当爱新觉罗·弘历中叶,海内魁儒畸士,崇尚鸿博,繁称旁证,考核一字,累数千言不能休,别立帜志,名曰“汉学”,深有宋诸子义理之说,以为不足复存。其为文芜杂寡要。姚先生独排众议,以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必义理为质,而后文有所附,考据有所归,一编之内,唯此尤兢兢。当时孤立无助,传之五六十年,近世学子,稍稍诵其文,承用其说。道之废兴,亦各有时,其命也哉?自洪、杨倡乱,东南荼毒,钟山石城昔时姚先生撰杖都讲之所,今为犬羊窟宅,深固而不可拔,桐城市沦为异域,既克而复失,戴钧衡全家殉难,身亦欧血死矣。余来建昌,问新城、南丰县兵之余,百物荡尽,田荒不治,蒿子杆没人,一二文士,转徙无所。而广西壮族自治区用兵九载,群盗犹汹汹,骤不可爬梳,龙君翰昌又物故。独吾乡少安,二三君子尚得优游文学,曲折以求合桐城之辙。而舒焘前卒,欧阳先生变以死。才绪牵于人事,或遭乱不得竟其学,少者或中道夭。四方多故,求如姚先生之聪明早达,太平寿考,从容从于古之作者,卒不可得。然则业之成否,又得谓之非命也耶?欧阳生名勋,字子和,殁于咸丰五年三月,年二十有几。其文若诗,清缜喜往复,亦时有乱离之慨。庄周云:“逃空虚者……闻人足然而喜,而况昆弟亲戚之欬其侧乎!”余之不闻桐城诸老之謦欬也久矣,观生之为,则岂直足音而已!故为之序,以塞小岑之悲,亦以见文章与世变相因,俾后人得以考览焉。
作品注释
编修君范:指姚鼐伯父姚范。姚范,字南青,学者称姜坞先生乾隆进士,授编修。姚鼐早年曾受教于他。
通儒硕望:博通儒学,声望极高之人。
周永年:字书昌,山东历城人,乾隆进士,授编修。为之语:对他(姚鼐)讲。
江西诗派:北宋历以黄庭坚为首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黄庭坚、陈师道、潘大观、谢逸等二十余人。因其成品多是江西省人,故称江西诗派。
钟山书院:在南京市,书院是唐朝以后各地州、府设立的县有教学、研计性质的学校。
门下:指弟子。著籍:列名。
先正:先辈贤人。
襢:同禅,传,传授。
服膺:衷心佩服。
鲁仕骥:名九皋,又名仕骥,字絜非,江西新城人,乾隆进士,曾向姚鼐学习古文法,著有《山木集》四卷。
化之:受到影响。
陈学受:字艺叔,江西人,曾向梅曾亮学古文。
陈溥:字广敷,陈学受族弟。
私淑:向自己崇敬的某人学习而又未得直接传授的,常自称为某人的“私淑弟子”。
南城县:陈用光是江西新城人,新城旧属建昌府。
吕璜:(1778—1838):字礼北,号月沧,嘉庆进士,广西永福人,与吴德旋相友善,所录吴氏《初月楼古文叙论》为桐城派重要文论之一。是桐城派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重要代表。
王拯:即王拯。
典试:主管科举考试。典:主和,掌握。
杨彝珍:字湘涵:一字性农,湖南武陵(今常德市)人,公元1850年(道光三十年)进士。
孙鼎臣:字子余,号芝房,湖南善化(今长沙市)人,公元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进士。
郭嵩焘:字伯琛,湘阴县人,道光进士。曾任兵部侍郎,出使英法。
畸士:即畸人,不合世人的异人。
汉学:指汉朝人对经典古籍的考证训之学,与宋朝人以解释经典义理的理学对称。清代汉学对整理古籍有重要贡献,他们的文章也多以考证为主,有时确有繁琐之病。
“以为”二句:提倡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互为结合,不自姚鼐始,但他的提倡,产生了很大影响。
撰杖都讲:手持拐杖主讲。撰:拿、持。都:主管。
沦为异域:指被太平军占领。
问:访问。兵燹(xiǎn):兵火。
爬梳:梳理,整顿。
物故:亡故。
瘵(zhài)死:病死。
夭殂:夭折,未成年而死。殂(cù):死亡。
早达:早年显达,指姚鼐早年得到功名。(姚氏二十岁中举人,三十三岁中进士)
太平寿考:平安高寿。
清缜(zhěn):清淡细密。缜:精密。
“庄子”四句:引语出自《庄子徐无鬼》。“逃空虚者”,原为“逃虚空者”,指外逃在荒无人迹之人。
跫(qióng)然:脚步声。
謦欬(qìng ké):咳嗽声,“欬”同“咳”。
作者简介
曾国藩(1811—1872),字涤生,湖南湘乡人,爱新觉罗·旻宁进士。1853年初(咸丰二年末),以吏部侍郎身份在湖南省办团练,后扩编为湘军,残酷镇压太平军,被清廷视为“同治中兴”的功臣,并因此以大学士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等。死后谥文正。为文推崇姚鼐,早年在京师曾攀附梅曾亮,并与朱琦、王拯、吴敏树等桐子城派人物相往来。后以桐城派为号召,网罗人材。吴汝纶、张裕钊、薛福成、黎庶昌等都曾充其幕僚,并以曾门弟子相称。著有《曾文正公诗文集》。编有《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