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桂林广播电视台

桂林广播电视台

桂林广播电视台为桂林市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归口市委宣传部管理,全额拨款副处级事业单位。人员编制51人,在职51人,退休14人,其他人员47人(截至2017年2月)。桂林人民广播电台下设办公室、总编室、新闻部、技术部、财务室和广告部等部门,下辖的新闻综合广播、旅游音乐广播、最爱912生活广播、新闻综合频道、科教旅游频道、公共频道和桂林广播网、桂视网分别于1994年、2003年和2010年启播。全套频率每天从六点开始播音,至二十四点结束,总时长18小时。始终以宣传市委政府中心工作,传递市民心声为使命,又根据各自的定位来设置节目。

频道设置

目前,桂林电视台已开设三个频道,分别是新闻综合频道、公共频道、科教旅游频道,通过有线电视网,覆盖全市5个城区、12个县,有效覆盖人口超过200万人。三个频道在节目设置编排上,充分考虑到分众化传播的需求,各有侧重,特点明显。桂林电视台目前有现代化的400平方米演播大厅一个,中等演播室两个,4讯道电视录像车一台。经过多次更新换代,采编设备已经基本完成了向数字化的过渡。

新闻综合频道

新闻综合频道为桂林电视台的主频道,主要新闻栏目有时政新闻栏目《桂林新闻》、社会新闻栏目《新闻时间》、汇粹国内外奇闻异事的新闻栏目《看天下》、社会互动新闻栏目《身边》。这几档新闻栏目构成新闻综合频道的骨架,成为该频道的几个突出的亮点。制作精良的国产强档电视剧也大多在该频道首先播出,抢尽了当地观众的眼球。

11:00潘怡帆妹妹

17:45潘怡帆妹妹

公共频道

公共频道是以编排播出电视剧为主的频道。同时设置了服务类和信息类的栏目。该频道通过运用对电视剧大容量、同主题编排的策略,这几年培养了一大批本地忠诚的观众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频道收视率一直都保持稳定。

科教旅游频道

科教旅游频道是在整合了桂林市教育电视台的基础上,于2004年11月开播的全新频道。该频道除了保留原来的教育节目外,特别突出了时尚新潮的都市特色。

桂林电视台原已开设《游山玩水》旅游节目,每周一期。加入“9+2旅游节目协作体”后,节目主创人员正着手对原有的旅游节目进行改造,播出时段也同时进行调整,根据观众的收视习惯进行编排,力争将其培育

电台主持人

李菲儿;桑蓓;葛辉;周娜;王婷;王志国;唐刚;谢昕晋;丁艳清;梁新华;石莉;宫莹;王子西曾翔宇;刘楠楠冯刚,潘怡帆妹妹

大事记

1.1985年5月,市编委市编(1985)50号文件通知,市政府批准成立桂林电视台;

2.1985年9月2日,桂林电视台首次公开招聘播音员;

3.1985年9月13日,市广电局广电字(1985)17号文件决定,卢改河局长兼任桂林电视台台长。卢为桂林电视台首任台长;

4.1985年10月9日,桂林电视台在租用的181医院招待所三楼开始试播;

5.1985年11月22日18:55,桂林电视台用4频道正式试播。这一天定为建台纪念日;

6.1986年2月,专题片《猫儿山春雪》开拍,这是桂林电视台拍摄的首部专题片;

7.1986年4月桂林电视台首个管理制度《职工公约十条》颁布执行;

8.1986年6月,桂林电视台首次面向社会招聘编辑记者;

9.1986年7月,桂林电视台由租用的181医院招待所搬到民主路5号电台院内的简易活动房办公;

10.1986年9月27日,桂林电视台在桂花大酒楼录制《迎国庆联欢会》,这是桂林电视台首次录制大型综艺晚会;

11.1987年3月17日—20日,桂林电视台作为东道主,接待了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城市电视台协作会。两广城市电视台第一次联手,商议节目交流大事;

12.1987年6月10日,桂林电视台与广播电视发射台正式分家;

13.1987年7月18日,桂林电视台第一部电视剧《象山水月》开机;

14.1987年11月26日,桂林电视台开拍第一部音乐风光片《漓江吟》;

15.1987年12月,桂林电视台采编人员中的第一批获得新闻系列中级职称

16.1988年1月26日,桂林电视台在长城酒店第一次录制《春节文艺晚会》;

17.1988年6月18日,桂林电视台第一次现场直播桂林市第四届龙舟比赛;

18.1988年8月,经市政府批准,桂林电视台与桂林广播电台合并,成立桂林广播电视制作中心,但两台呼号仍保留;

19.1988年8月26日,市广电局党组决定,陈万金副局长兼任桂林广播电视制作中心主任。陈万金为桂林电视台第二任台长;

20.1989年11月22日,在试播4周年之后,桂林电视台正式开播;

21.1991年5月24日,桂林电视台首次派记者随桂林新闻代表团赴日采访;

22.1992年5月1日,桂林电视台、桂林人民广播电台与市公交公司联合举办第一届文明乘客评选,到2005年已举办14届;

23.1992年10月21日,桂林电视台拍摄的专题片《苗族斗马节》获“骏马奖”一等奖,这是桂林电视台电视作品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级政府奖

24.1992年11月16日,桂林电视台代表参加在苏州市召开的历史文化名城电视台协作会,成为该协作体的发起成员台;

25.1993年1月,桂林电视台由民主路5号搬到安新洲新落成的桂林广播电视大楼办公,结束了长达8年的艰苦创业历程;

26.1994年5月,经批准,桂林电视台与桂林电台正式分开,恢复独立运行;

27.1995年10月,桂林电视台与中国中央电视台合拍的纪录片《龙脊》在中国四川电视节上获特别奖。这是桂林电视台的节目首次在国际电视节上获奖;

28.1995年11月,桂林电视台以累累硕果,迎来了建台10周年台庆;

29.1996年元月,广电局首次在全局范围内公开招聘电视台广告部主任;

30.1996年3月,经广电局党组决定,汤玉成副局长兼任桂林电视台台长。汤为桂林电视台第三任台长;

31.1997年8月,广电局投入近1000万元为电视台引进的日本索尼beta摄录设备到位。这是桂林电视台建台10年后,第一次大规模设备更新换代,使桂林台采编设备在全区城市台居于领先水平;

32.1998年1月,投资400万元的桂林电视台400平方米大演播厅设备安装完毕,桂林电视台从此有了现代化电视演播厅;

33.1998年6月,经市委常委会决定,李健生任桂林电视台台长。李为桂林电视台第四任台长;

34.1998年11月,桂林市地、市合并后,桂林电视台与原桂林地区有线电视台合并。桂林电视台节目覆盖到1市12县;

35.2000年11月8日,桂林电视台干部员工以义务献血方式,庆祝首个中国记者节;

36.2001年8月,韩国济州电视台代表团来访,与桂林电视台结为友好台。同年11月我台代表团进行了回访;

37.2002年8月,经批准,桂林教育电视台与桂林电视台合并,原教育台频道成为桂林电视台科教旅游频道;

38.2003年11月13日,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潘琦陪同国家广电总局胡占帆副局长到桂林电视台视察,并为桂林电视台题词;

39.2004年3月17日,投资128万元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个硬盘播出系统在桂林电视台正式启用,为实现全数字化打下基础;

40.2004年5月,桂林电视台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下,开始进行人事制度综合改革,副台长、中层干部和栏目制片人实行竞聘上岗;

41.2004年8月底,投资168万元的新闻非线性编辑系统、制作网络系统正式启用,新闻和广告节目的后期制作流程实现了无纸化;

42.2004年8月30日,桂林科教旅游频道开播,开播仪式在市中心广场举行。至此桂林电视台自办节目由二套增加到三套;

43.2005年8月,经市委常委会决定,吴盛文任桂林电视台台长。吴为桂林电视台第五任台长。

44.2005年12月,桂林电视台全面试行频道制改革。

45.2007年3月7日,桂林电视台新媒体网站桂视国际网试运行。2009年9月7日全新自主知识产权内容发布系统启用,网站全新改版。

46.2007年12月5日,经市委常委会决定,唐建国任桂林电视台台长,为桂林电视台第六任台长。

47.2007年12月5日,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联手桂林广播电视签署建立深桂广电合作体,合办桂林人民广播电台旅游音乐广播和桂林电视台科教旅游频道。

48.2009年04月11日开播潘怡帆妹妹

历史概况

1959年3月5日,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同意建立桂林人民广播电台;同年3月9日,广西广播管理处将自治区党委的建台意见报中央广播事业局,当年4月11日,中央广播事业局批准建立桂林人民广播电台,指配频率1450千赫,11月1日,桂林人民广播电台开始试播,发射机功率500瓦,12月10日正式播音。每天播音3次,全天播音7小时10分钟。全台职工28人。

1962年5月31日,自治区党委精简小组决定撤销桂林人民广播电台,改为广西广播电视台转播台。

1982年10月21日,广播电视部同意桂林人民广播电台恢复播音,使用频率1485千赫,发射机功率1千瓦。

1983年12月30日,桂林人民广播电台恢复播音时,中波发射机功率1千瓦,播出频率1485千赫,调频发射机50瓦(1986年8月改设1千瓦),频率105.1兆赫。

1984年至1990年,桂林人民广播电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断改革广播宣传,加强新闻,紧密配合桂林市党政中心工作的部署,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改革开放和旅游城市建设的成就及新人新事新思想,为桂林市两个文明建设起了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该台设置过的主要节目有:《桂林新闻》(后改为《新闻与综合》)、《简明新闻”(后改为《新闻短波》)、《报刊集锦》、《漓江生活》《农村节目》《生活之友》《科技与生活》《文化城》《文化与旅游》等。

1989年调整节目时把原有的专题节目全部撤销,改为板块节目《今日一刻钟》,其中设“知识与您”、“为您谈话”、“企业万花筒”、“桂林市人”、“八一红星”、“大厦小屋”、“神聊桂林”、“百家谈”、“现代风”、“理论信箱窗”、“购货指南”、“桂林作家”、“牛山边”等栏目;文艺性节目有《小说连续广播》《广播影剧院》《音乐》等。

1990年平均每天播音11小时50分钟,其中转播中央和广西电台节目4小时20分钟,占36.62%;自办节目7小时30分钟,占63.38%。自办节目时间中,新闻节目时间45分钟,占10%;教育性节目时间30分钟,占6.67%;文艺性节目时间5小时15分钟,占70%;服务性节目时间1小时,占13.33%。

1991年设置的节目有:《桂林新闻》《漓江生活》《法制园地》《旅游天地》《小说连播》《综合文艺》《音乐节目》《每周一歌》,还开办主持人板块节目《快乐时光》,每周星期日10:00、21:30各播出1次,每次60分钟。

1992年11月至1994年2月5日开办服务娱乐型板块节目《空中大杂院》,每周一、四12:00播出,每次60分钟。

1994年2月6日开始主持人板块节目直播,每天播音18小时,设置的板块节目:《漓江晨曲》《调频977》《午间快餐》《午后新地带》《七彩生活流》、《繁星点点》《象山夜话》《假日大放送》《环球列车》《空中娱乐城》《今晚你和我》、《弯弯月亮船》。

1995年5月1日调整节目设置,设《您早桂林》《调频977》《东山时空》《城市经纬》《假日大放送》《缤纷阳光雨》《午后班车》《生活频道》《星光同路人》《青春立交桥》、《相伴到午夜》。1995年,平均每天播音18小时,其中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广西人民广播电台节目1小时15分钟,占6.94%;自办节目16小时45分钟,占93.06%。自办节目时间中,新闻节目2小时5分钟,占12.44%;教育性节目5小时30:分钟(包括专题节目4小时30分),占32.84%;文艺性节目7小时40分钟,占45.77%;服务性节目1小时30分钟,占8.96%。1986年至1995年录制广播剧《远山没有雪》。

桂林人民广播电台在1988年9月至1993年5月,其机构与桂林电视台合并为“桂林广播电视制作中心”和“桂林广播电视发射中心”,桂林广播电视制作中心设总编室、新闻部、专题部、文艺部、经济信息部、技术制作部、播音部、群工部、行政保卫部。

1995年,桂林人民广播电台台内机构设新闻部、节目部、广告部、技术部、发射部。全台职工,1983年恢复播音时58人,1986年52人。1990年,桂林广播电视制作中心83人,桂林广播电视发射中心59人。1995年,全台45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员3人,占6.67%,采编播人员21人,占46.67%;技术人员13人(包括技术工人4人),占28.89%;其他人员8人,占17.78%,台址原在桂林市民主路5号,1993年1月迁到桂林市安新洲。

2015年3月23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复同意桂林市人民广播电视台开办第三套广播节目生活广播,节目采用无线调频方式传输,生活类节目在日播节目总量中占比不低于60%。

电台简介

桂林人民广播电台是桂林市的广播媒体

FM97.7新闻综合广播坚持“新闻立台”的方针,以新闻和服务类节目为主,新闻类节目放在早、中、晚的黄金强档时段,全力打造精品新闻节目,主要的受众群是政府官员、企业主、知识分子及大量的中、老年听众。

FM88.3旅游音乐广播突出资讯、交通、音乐,定位是轻松、动感、服务,主要的受众群是都市白领、驾车人士、时尚人群及大中学生。目前,两套频率覆盖桂林市区和所辖12县以及周边的柳州市鹿寨县贺州市昭平县富川瑶族自治县湖南省永州市等相邻市县。桂林市区由建于桂林市区最高峰的尧山上的广播电视发射塔以3KW覆盖。并通过光纤网将两套广播信号传输到12县的十个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各县发射台发射功率为500W,能覆盖全县,同时通过有线网络数字机顶盒传送广播节目。总覆盖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覆盖人口600多万,广播人口覆盖率90·8%。

FM91.2桂林生活广播,我是一个和潮流赛跑的调频;我是一种活力的声音、一股麻辣鲜香的味道、我还是一份勇往直前的精神;我有着和年轻人一样的性格:时尚、快乐、麻辣、坚韧;【我的能量】我以鲜明的快乐风格和讲究品位的内容生产为己任,打造“策略先行”、与新媒体融合相生的广播频率,充分利用移动网络的互通互融,体现912独有的“随时互动、时时创新”特性。

设备改进

桂林人民广播电台现有直播室两个,录音室三间。直播室经过历年的资金投入与改造,数字化和自动化程度逐步提高,录音间都配备录制编排工作站,具有较强的节目制作能力。音频工作站具备播出站、录制站、漫录站、广告管理站等9个站点和服务器一台,实现了节目、广告的制作、编排和自动播出。文稿、办公网络初具规模,发稿、编稿、审稿、发送稿件都方便快捷,实现了无纸办公。同时拥有现场扩音、现场直播设备,能完成中大型活动的现场音响和直播任务。

电台荣誉

在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桂林人民广播电台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高雅,抵制低俗,一直致力于优质原创栏目和品牌影响力的打造,以新闻、交通、时尚三大内容特色彰显频率追求,借助广播传播的优势扩大知名度,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乃至中国较具影响力的地市级电台之一。

国内外大奖

50年来,桂林人民广播电台已有30多个节目和栏目获国内外大奖,其中新闻系列报道《咱当兵的人》获中国抗洪救灾优秀报道一等奖中国新闻奖广播专题二等奖,新闻专题《区域经济战略在桂林的实践》获全国城市广播电视学会协作会广播社教节目一等奖,连续报道《从漓江走向世界的蓝精灵》获中国广播奖系列(连续)报道二等奖,少儿节目《阳光好少年》先后荣获2006年国家广电总局“优秀少儿广播栏目”专项基金评审一等奖、2008—2010年度自治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5月《节约用水,从点滴做起》获全国城市电台公益广告一等奖。

多年来,桂林人民广播电台有200多个作品和栏目分获各类省级新闻奖和广播电视优秀作品大奖,其中1986年-1993年调幅广播时,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5个;1994年调频广播开播后至2009年,共获广西新闻奖、广西广播电视优秀作品奖广播类一等奖42项、二等奖67项、三等奖98项。

参考资料

快讯|刚刚,桂林广播电视台正式挂牌!.桂视网-新闻.2024-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