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
漓江(英语:Lijiang River)是西江支流桂江的上游段,别名有丽水、漓水。流域范围在110°07′-110°47′E和24°38′-25°53′N之间,其源头位于桂林市兴安县华江乡越城岭主峰猫儿山东麓。地跨象山区、秀峰区、叠彩区、雁山区、七星区、临桂区等6个区及兴安县、灵川县、阳朔县、平乐县等4个县,流域总面积约5857.11平方千米,全段约长214千米。1967—2020年,漓江流域上游桂林水文站年最大流量序列的均值为3001立方米/秒。漓江流域自源头猫儿山起自北向南的主要支流有:黄柏江、六洞河、川江和大榕江等。
漓江形成于早更新世,在中山山岳及岩溶峰丛中侵蚀切割成峡谷型河道。漓江流域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蒸发量约1482.5毫米,流域内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雨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3-8月为雨季,9月份后,大范围降雨减少,多为局部地方性阵雨。漓江现有鱼类101种,分别隶属于6目19科73属,属内分化不高,环境多样性不高。
漓江流域上游现共有各类水利工程18处。2007年,桂林市漓江景区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区。
命名
漓江水系,在约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其名称有过6次改变,战国时期称“丽水(江)”,三国时期又由离水改称“漓水”直至隋朝。唐朝时期,又将漓水改称漓水、桂江齐名;到南宋时期,则统称“桂江”。现在人们又把桂江水系分段称呼,即平乐县以上者称“漓江”,平乐以下至入西江口段称“桂江”。
位置境域
漓江流域位于中国华南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地理坐标介于110°07′-110°47′E,24°38′-25°53′N之间。漓江发源于兴安县和资源两县交界处的老山界,主源与东源黑洞江和西源龙塘江汇合后始称六峒河, 又叫华江, 南流经兴安县司门寨附近, 东纳黄柏江, 西汇川江, 三江相拥,成为溶江, 在溶江镇汇灵河,始称漓江。地跨象山区、秀峰区、叠彩区、雁山区、七星区、临桂区等6个区及兴安县、灵川县、阳朔县、平乐县等4个县。流域总面积约5857.11平方千米,全段约长214千米。
历史变迁
结合漓江的河谷地貌特征和区域构造格架,漓江的河谷演化历史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峡谷期(Q1)
漓江水系形成于早更新世,在中山山岳及岩溶峰丛中侵蚀切割成峡谷型河道,此期以侵蚀为主。在平原段留下深谷,见基岩深度为64.7~72.5米,第四系厚度比区域的厚度增大一倍,可能是一个深切在基底石灰岩中被后期沉积物埋藏的、标高为80~90米的古河道。
盆地早期(Q2)
进入中更新世,,桂林盆地在原始的岩溶盆地的基底上,被冲积层覆盖,形成以红土砾石为主的Ⅳ级阶地。
盆地晚期(Q3~Q4)
相当于晚更新世和全更新世,盆地定型并形成Ⅲ、Ⅱ、Ⅰ级阶地。Ⅲ、Ⅱ级阶地沉积物有所不同,Ⅲ级阶地比高30~40米,Ⅱ级阶地比高15~25米。Q3期间可能存在过一个下游阻塞而形成的湖泊期。当时,盆地内充满了洪水带来的泥石流,泥沼成片分布。大约到晚更新世晚期(即前3.5万a左右),气候转干热,洪积物消减,泥沼结束,漓江进入全新世,以砂砾石冲积层为主。自全新世开始,全球度过最后一次冰期,气候转暖,气候总的向潮湿和温暖方向转变。Ⅰ级阶地上厚达10~20米的松散堆积层,都是近一万年来的沉积物,桂林盆地从此成为今日宽阔沙质阶地环境。
地理特征
气候
漓江流域位于中国南部低纬度地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较为温和。
流域内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漓江降雨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漓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290.0毫米,最小年降雨量和最大年降雨量分别为1342.3毫米和2910.9毫米。降雨量主要集中在上半年夏季,3-8月为雨季,9月份后,大范围降雨减少,多为局部地方性阵雨。从降雨量地理分布看,降水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南部地区相对降水量较少,平均约在1725.5毫米左右。
漓江流域年均温度约18.8℃,历年平均无霜期约320天,年均蒸发量约1482.5毫米,年极端最低气温-4.0℃,极端最高气温39.0℃,年平均气温18.8℃左右。
地质
漓江流域位于岭南横向构造带的西段,主要由古生界地层弧形褶皱与逆冲断层构成,属于桂林市弧形构造带亚带,东西两侧分别为富川瑶族自治县和大瑶山南北向构造亚带。漓江流域内岩性较为复杂,在流域的中、下游地区,以碳酸盐岩为主体;在桂林城区以北及桂林城区以南东西两侧的碎屑岩分布区则以侵蚀作用为主,同时地层丰富,一方面东部山地多为震旦系、寒武系碎屑岩,奥陶系和志留系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地,另一方面分布有部分下白垩纪和第四系,其中基底岩系由震旦系至下古生界构成,盖层沉积大部分为上古生界至新生界的碳酸岩构成,独特的地质环境最终形成了喀斯特岩溶景观。
地形地貌
漓江流域地形总体呈北高南低的趋势,北、东、西三面地势较高;中部及南部地势较低平,四周青山环绕,北部有猫儿山、老山界;东部和中部有都庞岭、海洋山;西北和西部有大南山、天平山;南部有架桥岭和大瑶山。其中,猫儿山属于典型的中山山地地貌区,主峰海拔约2000米,山体坡度大,但东、东南坡比西、西北坡小。峡谷呈现“V”字形,漓江从其源头猫儿山东麓流出,河流的地质作用明显。漓江自源头至河口的地貌形态可以分为中山山地地貌、丘陵谷地地貌、岩溶峰林平原地貌、岩溶峰丛洼地地貌和低山丘陵地貌五个地貌单元。
土壤
漓江流域土壤母质为花岗石,土壤类型为高山黄壤,呈酸性,森林覆盖率高;自猫儿山往下,从中游灵川县往南,土壤类型逐渐转变为石灰岩和白云岩发育的石灰性土壤,呈中性或弱酸性;同时亦有酸性红壤分布。土壤厚度平均为60厘米,在猫儿山山顶土壤最深可达到120厘米左右,河漫滩地区土壤深度低于20厘米。土地利用方式为森林用地、耕地(包括果园地和菜园地)、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其中林地约占81%、耕地约占12%、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约占7%。
生物
动物
漓江现有鱼类101种,分别隶属于6目19科73属,其中鲤形目鱼类占主体,共68种,占全部现有鱼类的67.3%;鲈形目14种,形目12种,合鳃鱼目3种,鳗鲡目2种,鱼将形目2种。从科的组成看,101种鱼类中,鲤科鱼类最多,共49种,占48.5%;花鳅科12种,爬鳅科7种,鱼尝科6种,鱼旨科5种,虎鱼科4种,鳗鲡科、鲇科、沙塘鳢科、科、刺鳅科均2种,胡子鲇科、长臀鱼危科、鱼兆科、钝头鱼危科、鱼将科、胎鱼将科、丝足鲈科、合鳃鱼科各1种。漓江鱼类区系从目级水平看,鲤形目鱼类较多,表现出亚洲鱼类分布的共同特点;从科级水平看,绝对数排序与区系存在度排序有明显的不同,一些属数较少的科,区系存在度较高,而属数最多的鲤科区系存在度较低;从属级水平看,种数多的吻虎鱼属区系存在度很低,说明漓江鱼类属内分化不高,环境多样性不高。
植物
漓江风景区植物资源丰富,调查共记录植物180种,隶属于76科155属。优势科主要为豆科、禾本科、桑科、大戟科、菊科、蔷薇科、鼠李科,寡种科和单种科相对较多。共记录乔木22种,灌木78种,藤本16种,蕨类植物门11种,竹亚科5种,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比约为1:1.37,植被类型多为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针叶林。优势种多具有适应性强、耐瘠薄的特点,体现了植物对喀斯特生境特点的适应性;
植物优势种共有乔木层20种,灌木层15种,草本层24种。其中乔木层中重要值较高的植物为垂柏、乌冈栎、乌桕、酸枣树、油桐等。灌木层中重要值较高的物种有龙须藤、箬叶竹、金枝槐、、阴香等。草本层中重要值较高的物种有水蓼、白茅、毛轴蕨、牛筋草等,这些植物是研究区植物群落中较为优势的物种,对漓江风景区的生态环境适应性较强。
水文
水系组成
漓江,属珠江西江水系,为西江支流桂江上游河段的通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华江乡越城岭主峰猫儿山东北支老山界东南侧。漓江主源乌龟江向南流经,分别与东、西的黑洞江、龙塘江汇合后称为六洞河,继续往南流至司门前与黄柏江、川江汇合称为大溶江,至溶江镇附近与灵渠汇合,始称漓江。漓江流经兴安县、灵川县、临桂区、桂林市区、阳朔县、平乐县之后与恭城河交汇。
水文特征
径流量
漓江年径流深为1462毫米,径流系数0.67,径流模数46.6升/秒·平方公里,平均流量133立方米/秒。受降水量的影响,漓江枯水期径流量年际间变化很大,最大量与最小量相差达7.8倍。
漓江流域上游桂林水文站、大溶江水文站和灵渠水文站各年代径流年内变化规律基本相同,除1960-1969年最大径流量出现在4月外,其他时段最大径流量均出现在5、6月;桂林水文站最小径流出现在1月或12月,而大溶江水文站和灵渠水文站最小径流的在1月、10月、11月和12月均有出现。 1960-1969年,漓江流域上游干支流3个水文站的径流峰值均提前到了4月,干流上的桂林水文站和大溶江水文站径流年内分配均呈现出显著的双峰结构,即4月和6月均出现峰值;2010-2016年,桂林水文站和灵渠水文站均在11月份出现一个较小的峰值,经调查分析,其主要原因可能与2015年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罕见冬汛有关。
1967—2020年,桂林水文站年最大流量序列的均值为3001立方米/秒,最大值出现在1998年(5890立方米/秒),最小值出现在2018年(1520立方米/秒);阳朔水文站年最大洪峰流量序列的均值为3838立方米/秒,最大值出现在2017年(6350立方米/秒),最小值出现在1969年(1710立方米/秒)。
水质
桂林漓江水质优良,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差异较大。时间上,2017—2021年漓江水质变化总体向好;2021年漓江大溶江段水质非汛期好于汛期。大面至平乐段水质汛期好于非汛期。空间上,2017—2021年水质特征表现为漓江上段水质最优,下段次之,中段最差。漓江流域污染因子各河段表现不同,上段污染因子为溶解氧、pH,污染形式主要为径流造成的面源污染;中下段污染因子较复杂,不同时期为不同的因子,污染形式以点源污染为主。
补给类型
漓江水资源比较丰富,径流以雨源补给为主,流域径流除很少部分从长江流域的湘江通过灵渠流入以外,大部分径流均产自流域内降水,年内各月径流分配与流域年内降水量分配相统一。漓江的支流大都位于桂林弧形构造两侧背斜的非岩溶山地上,干流则位于向斜轴部,因而使得降雨汇流迅速,雨洪反应敏捷,每至汛期暴雨频繁,且遍及全流域。
人类活动
民族活动
地处桂东北的漓江上游山地为中原进入岭南要冲之地,是移民进入广西壮族自治区较早的区域。受传统地理认识局限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有“湘漓同源”的说法。事实上,湘江只是通过灵渠分流漓江而已。海洋山区南部发育有潮田河、熊村河、西河等,皆系漓江上游支流。明时,越城岭山地已有相当的瑶人、苗族分布,史载:“路江在县西北七里,发源自徭峒,东流至县北,分为南北二陂,绕城至北门外合漓江”。清代,这一地区的移民活动显著增加。随着人口的增加,兴安县西南山地的瑶族聚居区还建起了义学。而地处桂林市西北山区的龙胜各族自治县,原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分布有苗、侗、瑶、壮等族,清中叶开始,外省汉族移民开始进入,史载“俱在乾、嘉后,湘粤及邻邑居多”。
历史沿革
明清时期移居于此地的人口主要以农民为主,因而他们的垦殖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开垦田地。在当地农业人口的持续努力下,漓江上游地区开垦的农田面积有所增长。至清代爱新觉罗·颙琰年间,灵川、义宁两县的税田面积增长幅度不大,应该与多山地形、生产力水平不高、可供开垦田地数量有限有关。事实上,到民国时,随着人口的进一步增加,一些地区的耕田面积也没有明显增加,甚至还有所减少。农业的垦殖发展还可以从当地水利的发展当中得到相当程度的反映。明清以来,这一区域居民为确保农田灌溉,兴修了众多水利工程。兴安县城所在的湘江两岸平原,除了灵渠之外还有回龙堤。
漓江上游山地坡度普遍较大,人类的垦殖活动对漓江河曲、沙洲发育亦有重要影响。受海洋山人类活动的影响,历史上灵渠多有泥沙淤废的情况。为保障南北交通,历代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官府都较为重视对灵渠的维护与疏浚。历史上共有37次修缮灵渠的行动,其中汉代2次、唐朝2次、宋代7次、元代3次、明代6次、清代15次、民国2次。从现有历史记载看,桂林漓江段最早形成的沙洲当属訾洲,历史上曾称为訾家洲。至唐代时其已然发育成陆,成为人们游憩休闲的重要场所。明清以降,受漓江上游地区人类活动的影响,漓江来沙增多,漓江河道又相继出现了一些大小不一的沙洲,主要有蚂蟥洲、伏龙洲、安新洲和镜子洲。
工程建设
漓江流域上游现共有各类水利工程18处,水利工程设施较多,其中大中型水库有甘棠江上的青狮潭水库、小溶江上的小溶江水库、川江上的川江水库和六洞河上的斧子口水库,这4座水库形成桂林市堤防工程枢纽,共同承担着桂林市的防洪、灌溉、供水、发电以及补水等任务。4座水库联合运行调度,汛期防洪削峰调度,枯水期补水调度。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河道采砂
漓江存在非法采砂、挖沙现象。非法过量采砂,致使河床严重下切,深槽迫岸,河床蓄水能力下降,渗水严重,严重威胁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和防洪功能。
水污染
漓江流域的水污染按引起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农业污水和旅游业污水等方面。由于历史原因,桂林市的污水处理系统覆盖率不高,部分街区、单位污水处理系统落后,导致生活污水没有经过完整的排污就排放汇入漓江流域或者支流中。根据《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统计年报》,农业污水已成为漓江流域水污染的第三主要来源。根据桂林市生态环境有关部门发布的《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统计年报》,2020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2492.448t,工厂产生的污水给漓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和污染,局部水质发生了变化。
环境保护
整治河道采砂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加强河砂资源的开发管理工作,部分市、县出台河道采砂管理规定,制定河道采砂规划,明确允许采砂的河道、开采范围,规定了禁采区,明确了河道采砂经营业主必须分别在水利、国土资源、海事部门办理河道采砂许可证、河道采矿许可证、水上水下施工作业许可证后,方可开采。漓江河道30多家采砂点经过治理整顿已全部取缔。
风景名胜
漓江景区
2007年,桂林市漓江景区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区。漓江景区阳朔镇段北起杨堤,南至普益,全境69公里水域,约200平方公里,其中杨堤-兴坪镇段部分曾被《世界地理》杂志评为世界上最美的岩溶山川,素有“桂林市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阳朔美景在兴坪”的美称,20元人民币的背面就是漓江山水的兴坪佳境。第一期开发景区内有杨堤胜境 、下龙风光、九马画山、黄布倒影、兴坪古镇佳境等自然美景;有兴坪古镇、渔村古民居等人文历史景观。第二期开发阳朔县城至普益乡留公村段约18公里漓江下游水域,是电影《刘三姐》外景拍摄地。同时还有碧莲峰、书童山、睡美人山、八仙过海等景点。
相关文化
漓江画派
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史上拥有客居桂林的米芾和石涛,米芾的“米氏云山”,石涛的“一画论”对广西、中国的现代山水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8世纪以后,广西清代相继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本土画家,如颇有影响的周李家族、罗氏家族和李氏家族。他们的出现,形成了以桂林山水为表现对象的广西古代山水画传统。进入现代,桂林一跃成为中国现代山水画的重镇,徐悲鸿、张安治和关山月等著名画家均对桂林山水进行过写创性再现。20世纪至今,广西先后出现了大批写生创作再现广西地域性山水的漓江画派山水画家。
壮族山歌文化
壮族的文化体现在其生产生活过程中人际交往、婚丧嫁娶、休闲娱乐等各方面,壮族人民选择山歌来展现他们的对生活的看法,表达他们喜怒哀乐的情绪,山歌是一种比言语表述更为贴切的方式。有一种说法是桂林山水养育了“刘三姐”,是漓江孕育了“歌仙”。1961年,电影《刘三姐》在阳朔县成功拍摄,它是继彩调剧《刘三姐》和歌舞剧《刘三姐》之后壮族山歌文化得以广泛传播的又一新高度。
参考资料
5A级景区.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政务服务门户.2023-06-11
广西强力整治河道采砂.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2023-06-11
漓江景区.桂林旅游网.2023-06-11
论漓江画派山水画风多样化并存的成因.中国知网.2023-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