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蓼
水蓼(拉丁学名:Polygonum hydropiper L.),蓼科(Polygonaceae)蓼属(Polygonum)植物,又名辣蓼,一年生挺水草本植物。水蓼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温带或亚热带地区,欧洲及北美也多有分布。中国境内广泛分布于南北各地,主产于广东省、广西、湖北、湖南、四川省等地。多产在河滩、水沟边、山谷湿地或水中。
水蓼高约40-70厘米,茎分枝多,质脆,表面灰绿色或棕红色;叶皱缩,披针形,具褐色小点,微辛辣味,具疏生短硬伏毛;总状花序呈穗状,常下垂,苞片呈漏斗状,具黄褐色透明腺点,花柱基部合生,柱头呈头状,花期5-9月;瘦果卵形,暗褐色,具粗点,果期6-10月。
水蓼形态优美,可点缀装饰庭院和水景,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可固土护坡,处理修复植被和金属污染,也可作生物杀虫剂,具有生态价值;在药用价值方面,它可以行滞化湿,散止血,祛风止痒;此外,它还可用作调料,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研究历史
在中原地区,水蓼应用历史悠久。水蓼始载于《新修本草》,《本草衍义》云:“蓼实,水蓼之子也”。经考证发现,古人常用之蓼有七种,其中水蓼多为野生。古籍中对于水蓼的记载较为详尽,就用药部位来说,宋代以前水蓼多以茎叶入药,宋代以后多以果实入药,现代则以全草入药。唐代以前,民间习惯“种蓼为蔬,收子入药”,但自唐开始,医家发现过食蓼“有毒、伤人肾、损阳气、损胸髓……”,因此不再被栽种或作菜蔬食用。
形态特征
茎、叶
水蓼高40-70厘米,茎竖直或倾斜,无毛,不分枝或基部分枝,基部节上有不定根,质脆,表面呈灰绿色或棕红色,有细棱线。单叶互生,有短叶柄,托叶鞘简形,叶皱缩或破碎,呈披针形,长约3-8厘米,宽约0.8-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呈楔形,两面有黑色腺点,叶缘被毛,有时沿中脉具短硬伏毛,具微辛气味;叶柄长约5-9毫米;托叶呈紫色,呈鞘筒状,长约1-1.5厘米,具疏生伏毛,或具花簇。
花
穗状花序,腋生或顶生,长约4-10厘米,上部弯曲,向下垂落,花数量较少,下部不连续;苞片绿色,呈漏斗状,长约2-3毫米,有褐色腺点,被毛,苞片内3-5花;花梗较长;花被4-5深裂,裂片淡绿色或淡红色,具褐色腺点,花被近圆形,长约3-3.5毫米;雄蕊6-8;花柱2-3,基部合生,上部呈头状。花期5-9月。
果实
瘦果卵形,侧扁,暗褐色,具粗点,长约2-3毫米,双凸镜状或具3棱,密被黑褐色小点,无光泽。果期6-10月。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水蓼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温带或亚热带地区,欧洲及北美也多有分布。
中国分布
中国境内广泛分布于南北各地,主产于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北、湖南省、四川省,贵州省等地。
生长习性
水蓼喜湿润,也能适应干燥环境,对土壤肥力要求不严格,在肥沃黏土或砂土的平整田块里生长较好。具有良好的磷富集能力,高磷环境下根系发育良好。水蓼生长迅速,通气组织发达,具有发达的地下根状茎,耐水淹,可以适应陆生和水生环境。淹水条件下,植株可以通过改变叶片形状、形成不定根及改变生物量分配等方式适应水淹环境。水蓼多产在河滩、水沟边、山谷湿地或水中,分布海拔多介于50-3500米之间。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自然条件下,水蓼可采用种子繁殖的方式,可自然生长在河滩、水沟边、山谷湿地、滩涂、水沟、湖泊等水资源较好的环境下。
人工繁殖
水蓼的人工繁殖以播种繁殖为主。4月下旬到5月上旬播种最佳,播种时应注意除草、松土及追肥。水蓼种子小,顶土能力弱,播前应将种子放在15-20℃的水中浸泡。同时播种前应清除净之前作物的残根,预防划破薄膜。大田四周保证沟道畅通,方便排灌。播种时要把水蓼种子与火灰、人畜粪水等拌匀,撒播在种植窝里。幼苗在4-5叶时可进行移栽。移栽要求浅埋,埋深不合适会影响成活,且最好在下雨天进行移栽,晴天移栽时,要浇透定根水。
栽培技术
水肥管理
可使用磷肥、复合肥做底肥。在盖膜前用复合肥施在根系周围,施肥后盖土。盖膜前浇透水,用塑料黑膜满铺全田,种子与其他禾本科杂草种子混合会降低价值,需拔掉水蓼根部及田埂四周杂草。
病虫害防治
水蓼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易发生白粉病。盖膜前喷施福星防治,白粉病即可得到很好的控制。
采收
水蓼一般在11月上旬收割,收割时需抖落粘在枝上的种子,用筛子除掉沙子泥土等杂质,成熟果序采割后晒干脱粒,贮藏备用。
功用价值
观赏价值
水蓼生长迅速,枝繁叶茂,形态优美,适宜观赏,是庭院绿化和湿地水景美化的优良草本植物。
生态价值
水蓼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能力,对铯、锰、铬等重金属具有较强耐受能力,可在河岸带植被修复及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修复工程中广泛应用,也可作河岸带固土护坡的生态修复植物。水蓼具有杀虫的作用。水蓼的成分可对一部分昆虫(蚜虫、东方黏虫、小菜蛾、菜青虫和稻飞虱等)有很好的拒食活性,可杀虫。且水蓼对环境安全,无残留,是较好的生物杀虫剂。
经济价值
水蓼茎叶辛辣,可用作调料,在食品添加剂制作方面有着良好的开发前景。
药用价值
水蓼具有抗炎、镇痛,抗氧化作用,抗微生物的作用,可行滞化湿,散瘀止血,祛风止痒,解毒。主治湿滞内阻,院闷腹痛,腹泻,痢疾,小儿疟积,崩漏,血滞经闭,经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便血,外伤出血,瘙痒症,湿疹,风疹,足癣,肿,毒蛇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