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是对桂林旅游资源的总称,桂林山水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桂林山水是中国山水的代表闻名,千百年来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桂林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湘桂走廊南端。东、北与湖南省相邻。桂林是典型的溶洞平均海拔150米。桂林的山拥有石山、脚洞和穿洞等特征。漓江风景区是岩溶山水游览区,以桂林市为中心,北起灵渠,南至阳朔镇,由漓江一水相连。遇龙河景区为桂林地区最大的纯自然山水园地。龙脊梯田“有梯田世界之冠”的美誉;甑皮岩国家遗址公园是桂林市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万年智慧”的历史文化名片;猫儿山是“山海经第一山”《山海经》记载的第一座山招摇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八角寨主峰海拔814米,因主峰有八个翘角而得名。八角寨丹霞山地貌分布范围40多平方千米,被誉为“丹霞之魂”。

1982年,国务院公布桂林市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05年,八角寨景区入选中国国家地理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之一。2018年11月,八角寨景区成功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4年6月23日,包含桂林喀斯特(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内的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在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建设背景

2016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考古专业机构认为:桂林甑皮岩先民是具有高智商的智慧人,双料混炼技术是万年前人类的发明,桂林是万年人类智慧圣地。2017年6月22日至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桂林市举行“中国南方史前考古暨桂林父子岩遗址发掘学术研讨会”,专家们一致同意将桂林命名为“甑皮岩遗址”。2017年6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桂林举行了“万年智慧圣地”揭牌仪式。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湘桂走廊南端。东、北与湖南省相邻。湘桂铁路漓江纵贯,贵广高速铁路横穿全境,有321、322、323三条国道穿过。地理坐标为东经109°36′至111°29′、北纬24°15′至26°23′,北、东北面与湖南省交界,西、西南面与柳州市来宾市相连,南、东南面与梧州市贺州市相连。

气候

桂林市地处低纬,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夏长冬短,四季分明且雨热基本同季,气候条件优越。平均年降雨量为1926毫米。雨水最多季节为四月至八月,降雨量占全年的百分之四十。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三冬少雪,四季常花”之说。无霜期长,全年无霜期309天,最冷的天气在一、二月,平均温度为八点三摄氏度左右,偶尔也降到零度以下的。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条件十分优越。一年四季游人均可前往游玩,其中五、六、七月最宜旅游。

春季三月,平均气温在13摄氏度左右。夏季是桂林市的雨季,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一半以上。秋天天气凉爽,是桂林旅游的高峰。冬天,桂林的最低气温在8摄氏度左右。初冬的十月,平均气温在20摄氏度左右。

地型地貌

桂林是典型的溶洞平均海拔150米。桂林地区岩性以碳酸盐岩为主,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随着地表下的岩石不断与水反应,在排水较好的地下岩层就能形成一个大的溶洞。

石山

桂林石山地形是以一座座石山拔地而起,四坡壁立峭峻为特征。石山四周峭峻,是由于石灰岩体多被溶蚀而成向下透的通路,因此,石山坡面是以崩塌为主。它和土山以流水冲刷坡面,并使山坡由急向和缓演化相反,石山山坡上无散流、暴流产生。反之,山足多为地表水下透入地下地点。因此,石山四周有不少山溪、小河和冲沟流入,因而使石山山足成为流水侵蚀、溶蚀地区,小河的侧向侵蚀,落水洞的形成,都会使石山山坡由和缓变为急陡。

由于地面水流以石山为集中下透区,因而使石山四周陡立。形成拔地而起的孤峰。有时悬崖千丈,如桂林的独秀峰即为一例。石山崩塌实例,可以在石山脚下发现巨大崩石来证明。巨石崩落时。刚好卡在岩隙中形成的,表示崖坡是以崩塌作用为主。

脚洞

峰林石山地形特征是“逢山有洞”,有的不止一个,如桂林七星岩即有5个洞口。脚洞是在石山山脚形成的洞穴,故名“脚洞”。它的地形特征是沿着地下水面发育的。所以,脚洞内部一般都有广大的洞穴系统。脚洞洞顶一般按地下水面形成,故顶部平坦是脚洞的一大地形特色。“顶平如割”是各地县志称呼这种脚洞相似的形容词。

但是脚洞洞顶也并不是平坦如板,而是有不少石锅、石钟地形分布着。这种地形是其他洞穴少见的。石锅是一片分布的多个浅平半圆穹形凹入洞顶中的石穴,大小在1米以内,凹入洞顶不到半米,半圆形态完整,互不干扰,说明石锅是溶蚀出来的,并且以中心部分溶蚀、冲蚀较强所致。石锅一般大小相似,这是洞穴充水时水流呈素流状态的结果。

水流一般分层流和紊流,层流即水层中各点速度相同,在石灰岩裂隙中流水即是层流,它的速度较慢,每秒在1厘米以下。洞孔大了,水流较畅,流水中各点速度不同,即成紊流,流水按速度分成多股,彼升此降,彼急此慢。如在3厘米溶孔中,流速为0.1厘米时,即可由层流转为紊流。雨期溶洞充水,水股冲击处溶蚀力更大,因为冲击地点压力大,溶蚀量增加,如按实验资料,地下水在不承压状态下,岩隙每年扩大为0.35毫米,而在充水承压后,可增加到每年扩大岩隙达5毫米,即承压后溶蚀力增加15倍。冲击洞顶的急流就可以在汛期冲蚀、溶蚀出石锅地形。

石钟成因全然不同。它是由于地下水沿节理下透并在洞顶滴下处,进行溶蚀成一深穴如钟形的结果。如果地下水丰富,沿节理齐流出时,则石钟形态可变成一条凹入的顶槽。石钟只是一孔滴下水量所成,所以钟顶即见一溶孔存在,这在石锅中是没有的。整个石锅就是在一块岩面上形成的,而石钟分布是依据溶孔所在地而形成,多呈疏落分布,也和石锅成片分布不同。

洞两侧还有边槽发育。这是由于地下水面季节性存在的表示。因为水面附近溶蚀力最大之故。凹入的边槽在古书中称为“石床”,因为边槽底部是平坦如床的。如果边槽有几层就表示地下水面季节性有变动了,正象河流有枯水期水面,洪水期水面那样,洞中常有小河流贯(如在凌霄岩、燕岩等)。

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幕等钙华沉积不多,也是脚洞沉积地形的特点。因为脚洞雨期充水,紊流冲蚀,石灰质很难沉积在岩面之上,形成灰华沉积。有亦是小型的,如形成了“团龙”“飞凤”“蛇”“果子”“花”等薄而小的形态。

脚洞是地面流水流入石山体内的通路。因此,洞口一般比洞内高,呈广阔低平洞口,常为较冷空气积聚洞内,属于“冷洞”型洞穴。因为冷空气比重较大,不易上升和排出洞外,无怪夏日人们在此避暑了。广东云浮凌霄岩且有暗河贯通。

脚洞沿地下水面向四周沿节理伸展,如果遇到石山外面的河流时,地表上的河流会立即把水量转向脚洞流下,使地面河流下游成为无水旱谷,这种现象叫做“地下掠水”。早在宋代中国已有脚洞进行地下掠水或劫夺的记载。当脚洞贯穿了整个石山山体时,就被称为“穿洞”了。桂林市北面的灵川县就是这样形成和得名的。

穿洞

当脚洞上升之后,高出地下水面时,穿过石峰的脚洞,就叫做“穿洞”。这是由于地壳上升了,或者地下水面下降了。从前的脚洞就成为没有流水、积水的干涸洞穴,洞底也高出平原地面,变成为于半山上的洞穴,由于洞穴穿过石山,故名“穿洞”。穿洞可以由于不断侵蚀、崩塌,变成一个半山上的洞穴,有如窗口,这种奇异的地形,每成为当地风景区,如阳朔的月亮山,即因穿洞有如半月形状得名,故又名明月洞。

此外,桂林穿山的月岩,坪山的穿岩都有象明月高悬天空美景,成为名胜。它们都是上升了的脚洞所成。即在中更新世时(60多万年前),这里是一条暗河所在。当时地面即今天的40~60米比高的阶地面。目前桂林峰林石山中最好的穿洞,却不呈月亮山形态,而是保存良好的脚洞地形,例如平坦的洞顶,边槽有多层,石锅、石钟的发育,平坦而有地下河堆积的洞底等。

穿洞毕竟和脚洞不同,因为地下河消失了,洞穴中水流向下流失了。于是碘化钠的洞穴给钙华沉积带来良好的保存环境,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幕、灰华阶地(包括灰华田)最为发育,还有平缓洞底可发育出深深陷落的落水洞,被称为“无底洞”。洞口及洞顶每因长期受侵蚀、溶蚀而崩塌,使洞口高而广大,崩石塞道,洞内大厅又可因崩落而显得特别高大,破坏平坦的洞顶地形。例如桂林芦笛岩就是以各种石钟乳出名,游览道路要靠凿开钟乳石林来开辟。

桂林七星岩以四十五个洞连成,主洞长达814米,贯穿着八大厅堂,五个出口;全部洞穴长达3公里,分为三层,最下一层仍为脚洞;中层大洞厅堂高27米,宽48米,由二层脚洞崩陷合成;有边槽(称白石天篷),脚下听到地下洞穴的“空谷传声”。中心部分较低,即大教场处,为古地下湖所在。落水洞分别被命名为“无底深潭”、“癞子潭”、“双狮守龙潭”等。在茅茅头石山(即光明山),除芦笛岩外,还有大岩(长达875米,唐代僧人墨迹亦已被钙膜保护起来,墨迹如新)、飞丝岩、穿岩等四个穿洞贯穿,这种穿洞是战时避难地点,因为洞底平坦,厅堂广大,支洞众多,战时工厂、学校、医院仓库均可利用。

水文

遇龙河漓江阳朔镇境内最长的一条支流,全长43.5公里,流域面积158.47平方公里,流经阳朔县的金宝、葡萄、白沙、阳朔、高田等5个乡镇、20多个村庄,人称“小漓江”。

资江,是资源县境内最大的一条河,发源于华南第一峰猫儿山东北麓,浩浩北去,流入湖南省境内,最后注入洞庭湖,属长江水系

五排河位于华南第一峰猫儿西南麓,发源于海拔1883米的金紫山,是资源县境内第二大河,流经车田、两水、河口三个民族乡后,汇入柳江,最后流入珠江,属珠江水系。

主要景点

象鼻山

象鼻山位于桂林市东南漓江右岸,山因酷似一只大象站在江边伸鼻吸水而得名,是桂林的象征。由山西侧拾级而上,可达象背。山上有象眼岩,左右对穿酷似大象的一对眼睛,由右眼下行数十级到南极洞,洞壁刻“南极洞天”四字。再上行数十步到水月洞,高1米,深2米,形似半月,洞映入水,恰如满月。

宋代有位叫北处士的游客,以《水月》为题,写下这样的绝句:“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象鼻山有历代石刻文物50余件,多刻在水月洞内外崖壁上,其中著名的有南宋张孝祥的《朝阳亭记》、范成大的《复水月洞铭》和陆游的《诗礼》。盘石级而上,直通山顶,即见一座古老的砖塔矗立山头。远看,它好像插在象背上的一把剑柄,又像一个古雅的宝瓶,所以有“剑柄塔”“宝瓶塔”之称。此塔建于明代,高13米,须弥座为双层八角形,雕有普贤菩萨像,因名“普贤塔”。

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桂林市市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万年智慧”的历史文化名片,“万年智慧”是桂林重量级文化名片。

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桂林万年智慧圣地主题景区,是华南地区唯一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甑皮岩是中国制陶技术的重要起源地之一,甑皮岩发现的“陶雏器”填补世界陶器起源空白点,甑皮岩“陶雏器”所使用的“双料混炼”技术,让甑皮岩先民们将上万年前的智慧完美地呈现于世人面前。由于甑皮岩遗址陶雏器的发现,桂林成为“万年人类智慧圣地”。

甑皮岩位于桂林市象山区凯风路与万福路交会处。甑皮岩遗址是华南乃至东南亚地区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的典型代表,遗址年代距今12000—7000年,历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丰富的文化遗存。考古研究表明,甑皮岩先民是现代华南人和东南亚人的古老祖先之一,甑皮岩文化代表了距今12000-7000年间古人类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的一种最佳适应方式。甑皮岩遗址一方面反映了甑皮岩先民杰出的创新能力与文明成就,同时也承载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史前文化交流发展的重要历史信息,在国家“一带一路”文化战略中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甑皮岩遗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成为全国150处重大遗址和华南地区唯一的国家遗址公园

龙脊梯田

龙胜各族自治县东南部和平乡境内,有一个规模宏大的梯田群,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大小不一,层层叠叠,高低错落,有着“梯田世界之冠”的美誉,这就是龙脊梯田。龙脊梯田距龙胜县城27公里,距桂林市80公里,景区面积共66平方公里,梯田分布在海拔300至1100米之间,坡度大多在26至35度之间,最大坡度达50度。虽然南国山区处处有梯田,可是像龙脊梯田这样规模的实属罕见。龙脊梯田始建于元朝,完工于清代,距今已有650多年历史。

猫儿山

猫儿山是“山海经第一山”《山海经》记载的第一座山招摇山,其位于兴安县。猫儿山景区处于桂林市“金三角”(兴安一资源―龙胜各族自治县)旅游区的中央,与县城三大旅游景点(桂林乐满地休闲世界、古灵渠、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碑园)遥相呼应,成为桂林旅游圈的旅游精品。

猫儿山是“桂林市一兴安一资源―龙胜―桂林”旅游环线的精品,主峰海拔2141.5米,号称“华南第一峰”,是漓江浔江资江发源地。景区内经初步调查现有景点75个,其中一级景点13个,二级景点30个,三级景点32个。华南绝顶、穿仙洞、通天道、华南虎、猫岳佛光、睡美人、南方铁杉荟萃、漓江源、杜鹃花廊、龙潭、十里大峡谷、剑崖大瀑布以及1996年发现的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援华飞机(飞虎队)失事之地等是猫儿山的代表景点,整个景区是集科教、揽胜、探险、猎奇、度假、避暑、竹木经济开发、缅怀革命先烈与纪念国际友人为一体的综合性国际旅游景区。

独秀峰

坐落在漓江之畔的独秀峰·王城景区,是以桂林市“众山之王”独秀峰为中心,明代靖江藩王府为地域范围的精品旅游景区。这里有z中国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城墙,有保护最完整的明代藩王府,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城内的独秀峰位于桂林市市中心,群峰环列,为万山之尊。南朝文学家颜延之咏独秀峰的诗“未若独秀者,峨峨邑间”是现存最早的桂林山水诗歌。其峰顶是观赏桂林市全城景色的最好去处,自古以来为名士所向往。登306级石阶可至峰顶,峰顶上有独秀亭。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桂林旅游有一月有余,却因未能登上此峰而遗憾。

月亮山

月亮山位于桂林市平乐县青龙乡郡塘村,截至2024年10月,是中国所有月亮山当中最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当地村民准备把这里建设成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同时,这里也非常适合户外攀岩运动。

八角寨

3A级风景名胜区八角寨又名云台山,主峰海拔814米,因主峰有八个翘角而得名,八角寨景区分布范围82.57平方千米,其发育丰富,被有关专家誉为“丹霞之魂”“世界丹霞奇观”。其山势融“泰山之雄、华山之陡、峨眉之秀”于一体。八角寨东、西、南三面均为悬崖绝壁,只有沿着西南坡的一条古老、陡峻崎岖的曲径可登山顶。八角寨景区有“降龙岩市”“群螺观天”“龙头香”“龙脊天梯”“幽谷栈道”等130多处景点,均为天然景点。

八角寨山顶有一个3000多平方米的平台宋元时代,始建天心寺。僧侣众多,香火鼎盛。当地村民于八角寨侧建造"降龙庵",为登临八角寨胜增添了一个好去处。穿越"东面一线天",上"天脊",下"天梯",走栈道。

国家森林公园

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的桂林市资源县梅溪镇福竹村境内,地处湘桂交界的越城岒山脉腹地,属典型的丹霞地貌。景区处在广西资源县-湖南新宁县近南北向展布的由白垩系下统紫红色砾岩砂岩组成的狭长红层盆地。

国家森林公园在1亿4千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早世沉积了厚达2000多米的巨厚层钙质胶结紫红色砾岩、砂砾岩、泥岩红层,景区东北部红层厚1783.64米,南部红层厚2189.07米。“顶斜、身陡、麓缓”是八角寨景区丹霞地貌的基本特征,发展丰度上有“大、多、长、密、厚”五大特征。

桂林芦笛岩

芦笛岩洞穴位于桂林市西北桃花江右岸的茅头山(又称光明山)南侧,是中国旅游洞穴之一。芦笛岩过去常有野猫和小兽出没,因而叫它“野猫岩”。后来又因洞口附近丛生芦荻草,用此草做成笛子,吹起来音色柔美,于是人们就把洞名改为“芦笛岩”。昔日野兽出没的地方,如今已变成了“人间仙境”,被誉为“地下艺术宫殿”。

桂林尧山

桂林旅游景点尧山位于桂林市东郊,距市中心8公里,主峰海拔909.3米,是桂林市内最高的山,因周唐时在山上建有尧帝庙而得名。尧山被誉为欣赏桂林山水的最佳去处,山顶东南方可以看到天然卧佛。这里还有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明代藩王墓群——靖江王陵以及在此出土的梅瓶。

天门山

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方圆10平方公里,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其三十八岩、十九涧、二潭、六泉、八石等构成“百卉谷生态景园”。还有汇天下本草于一地的百药谷。主峰“三娘石”宛如一柱擎天,“天门壁画”“天脊”“一线天”“忘忧泉”“桃花岛”“天门古寺”等20多处绝好佳景。

丹霞山峰林

山体成片而又相对独立,峰顶标高450米-818米。山峰之间常形成狭窄的“U”型或“V”型谷地,山峰明显呈“顶斜、身陡、麓缓”特征,呈方山、石墙、石柱、陡崖或比较光滑的圆锥状、塔状。

丹霞孤峰

是丹霞峰林进一步发育的结果。孤峰四周为比较平坦的谷地或低矮山峰,山峰密度不大,孤峰一般为石墙、石柱、岩堡状。

丹霞峰

丹霞峰丘分布于丹霞峰林、丹霞孤峰以外地区。山体平缓连绵,表面多为风化层覆盖,植被发育,恰似一袭壮锦围绕公园。

丹霞微观地貌

丹霞微观地貌主要分布于丹霞山峰林和丹霞孤峰区域内,流水冲刷侵蚀形成的微观地貌有:石寨、石巷、石梁、石槽、凹穴、嶂谷、狭谷、石峰、侵蚀纹饰图案。崩塌作用形成的微观地貌有:石墙、岩堡、石柱、巨石崩塌洞穴、天生桥、孤峰。风化溶蚀形成的微观地貌有:峰窝洞、额状洞穴、扁平洞等。

漓江

漓江风景区是岩溶山水游览区。其以桂林市市为中心,北起灵渠,南至阳朔镇,由漓江一水相连。桂林漓江风景区游览胜地繁多,一江(漓江)、两洞(芦笛岩、七星岩)、三山(独秀峰伏波山叠彩山)具有代表性,它们基本上是桂林山水的精华所在。

漓江发源于兴安县猫儿山,从桂林到阳朔83公里水程,经批准开放的漓江游览有三段:市区水上游览、漓江精华游、阳朔漓江水上游。

遇龙河

遇龙桥到工农桥15.36公里水程,有28道堰坝,景点百余处,整个遇龙河景区,没有任何现代化建筑,为桂林地区最大的纯自然山水园地。国内外专家一致确认:“遇龙河是世界上一流的人类共有的自然遗产。”广西壮族自治区最著名的三座古桥――遇龙桥、仙桂桥富里桥都在遇龙河景区;而被誉为“将军府第”“进士楼阁”的旧县村就在遇龙河畔;此外,遇龙河还有唐代归义县遗址、潘庄遗址、徐悲鸿画室和明清时期留下的古宅民居。不过,最刺激、浪漫、潇洒的还是漂游遇龙河,竹排过坝,惊险刺激。

遇龙河的历史悠久,表现在一处遗址之上,这遗址,便是归义县遗址。据《阳朔县志》记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从阳朔县分置归义县。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撤归义县入阳朔镇。至于归义县的含义,社会上有多种传说,并无定论。但有一种说法是比较正规的,那就是“统归大义,臣服皇道”。可见归义县从阳朔分置,并不是很正统的,也许是因为割据,也许是因为造反。遗址现占地约4万平方米,在唐朝算得上一个不小的县城。整个“县址”,只存西北角那一口老井,两户人家,古井边的石栏上刻有“寻旧”二字。

出了归义县旧址,便到了遇龙河上又一名桥——仙桂桥。仙桂桥规模虽然不如前面两桥,却有些历史。因为离归义县旧址不远,因此,人们叫它“旧县桥”。可见当年也是交通要冲之处。这仙桂桥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现存最古老的单孔石拱桥,建于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桥虽不大,但风景宜人,也是遇龙河的一处胜景。到遇龙河,这三座桥是不可不看的。

资江

资江漂流河段自县城下游5公里至梅溪镇胡家田,全程22.5公里,下45个滩,拐31道湾。诗人贺敬之盛赞“资江漂流,华南第一”。资江两岸植被保护良好,流量、流速相对稳定,适合漂流。

资江天门景区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景区内往北可登神仙寨顶,俯瞰资江景观;往西有“西面一线天”;往东入百万谷,可感受奇药异草、古藤老蔓、仙泉幽林。沿岸有风帆石、玉屏山、三娘石、神象饮水、万马饮江、孙悟空醉卧沉香寨、大将军骑马镇天门等60多处经典景点。

五排河

五排河河面宽5~30米,上下游落差近300米。经有关部门和专家多次考察后认定,五排河最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河段,是自车田乡政府所在地的车田至河口乡政府所在地的河口这一30余公里的河段。乘竹筏或充气船漂流五排河,弯多,山陡、林深、谷幽。

五排河已被国家体育总局专家确认为目前国内最为理想的、唯一能够满足世界急流回漩运动所有6个级别训练的比赛要求的河段,被体育总局定为“国家水上运动训练基地”,2001年成功举办了五排河全国漂流邀请赛,2005年举办了全国首届自然水域漂流大赛,2006年举办了第一届大众漂流节。

宝鼎瀑布

宝鼎瀑布发源于华南第二高峰真宝鼎,瀑布水流量大,落差近700米。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赞之:“悬崖飞瀑,长如布、转如倾、匀成帘。”宝鼎湖面积为705亩,最深处50米,平均深度35米。

两江四湖

两江四湖景区,是指由漓江(市区部分)、桃花江木龙湖、桂湖、榕湖、杉湖构成的环城风景带。整个风景带形成三个主题景区,即:以木龙古渡、古城墙为主景,宝积山、叠彩山等为背景、体现城市文化的木龙古水道景区;以山林自然野趣为特色的桂湖景区;以体现“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山水城市空间特征为特色的榕、杉湖景区,通过重塑临水地段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再现山水城的水系风采。

榕、杉湖景区

榕、杉湖景区位于桂林城中央,是一个水体相连的连心湖。她以阳桥为界,东为杉湖,西名榕湖,因湖岸生长的榕树杉木而得名。唐宋时期为,为人工开掘的城南护城河,称为南阳江。元代称为鉴湖,明代城池扩建,成为内湖。自清代始,富绅名士纷纷于湖岸边结庐而居,文人墨客于湖畔吟诗作赋,一时间成为桂林市文化活动的中心。先后建有唐景崧的五美堂别墅。王鹏运的祖居西园,李宗仁官邸白崇禧白崇禧故居马君武的故居。如今大多故居已了无踪迹,仅余存李宗仁官邸和桂庐。

北斗桥位于榕湖,东连湖心岛,西连古南门,桥形布局走向按北斗七星分布,故名北斗桥。桥面栏杆全部用房山高级汉白玉打制,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目前最长的汉白玉桥。日月双塔坐落在杉湖中,日塔为铜塔,位于湖中心,高41米,共9层,月塔为琉璃塔,高35米,共7层。两塔之间以18米长的水下水族馆相连。铜塔所有构件如塔什、瓦面、翘角、门拱、雀替、门窗、柱梁、天面、地面等均由钢材铸锻而成,并以精美的铜壁画装饰,整座铜塔了三项世界之最--世界上最高的铜塔,世界上最高的铜质建筑物,世界上最高的水中塔。

桂湖景区

桂湖景区有宋代城西护城河。南北长约1713米,平均宽度110米,为历史上桂林市护城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老人高风”“桂岭晴岚”为传统名景,沿湖栽有大量名贵乔木花草,榕树园、银杏园、雪松园、水杉园、木兰园、棕榈园等园林景观与西清桥、宝贤桥、观漪桥、丽泽桥、迎宾桥等新景桥构成了一个集名树、名花、名草、名园、名桥于一体的博览园。

木龙湖景区

木龙湖景区突出了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相融合的特点,在木龙湖北侧依托宋代东镇门、宋城墙遗址等历史人文景观,建设包括宋街、半边街、古宋城、木龙塔、木龙夜泊、浅桥鱼影、听荷轩等具有宋代建筑气息的古建筑群落的景点,木龙塔是以上海宋代的龙华塔为蓝本建造的,高45米。在木龙湖南侧与叠彩山之间建筑以观赏林地、草地、溪流、瀑布为主的生态景观带。

两江四湖工程施工前,建有密集的民房。为了连通漓江与内湖,收到显山露水的效果,实施两江四湖工程中,搬迁居民1896户、单位56家,拆除旧房174842平方米。其中,木龙湖整体拆迁安置工程,共拆除旧房近15万平方米,创下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单项城建工程中,一次性整体搬迁安置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时间最短,拆除房屋面积最大的记录。又在叠彩山与铁封山之间开挖长约1100米的人工湖,开挖土石方100余万立方米。这个人工湖因为邻近木龙洞,故名“木龙湖”。

自然遗产范围

桂林喀斯特—葡萄峰林喀斯特段,桂林市喀斯特—漓江峰丛喀斯特段。

户外攀岩

攀岩场

月亮山,是阳朔镇最早地攀岩场。攀岩场地在山顶,大部分的攀登线路位于岩壁背面向西北处,共有14条打好膨胀锥的路线。8条在直壁上,2条位于月亮山拱形的左侧和右侧,另外4条在拱形向直壁过渡的位置。距离县城8公里,从县城坐车10多分钟到景区门口,然后再步行30分钟左右到山顶的攀岩场。这是几条攀岩线路中比较难的一条,需要有些攀岩基础。

西街口邮局门口,是所有攀岩人集合的地方。一般去高田的面包车就路过所有攀岩的场地。从西街坐车大约10分钟便可到山脚下。

大榕树

大榕树拥有目前国内最难的攀岩线路。共有7条打好膨胀锥的路线,其中2条位于岩壁的西侧,需要穿过一个小村庄。距离县城6公里,从县城坐车10分钟左右。

金猫洞

金猫洞是最适合初学者的攀岩场。有5条打好膨胀锥的路线,而且离县城近、场地宽阔,围观者较多,距离县城4公里,靠近公路,坐车8分钟左右即到。

抱石

抱石也是一种攀岩的方式,但比攀岩难度小,器材的要求也低很多。阳朔镇的主要抱石场:江边1号抱石场,有几十条线路,难度不大。从阳朔西街步行至外宾码头,再沿江水逆行5分钟就到。江边2号抱石场,难度较大,适合有一定基础的抱石爱好者。从阳朔西街步行至内宾码头(龙头山码头),沿江流方向步行5分钟即到。

文化活动

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设置桂林郡,开凿灵渠,沟通湘江漓江。桂林从此便成为南通市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宋代以后,它一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号称“西南会府”,直到新中国建立。陈毅元帅诗云:“宁作桂林市人,不愿作神仙。”桂林山水之灵气更是培育了一大批桂林山水画家。

万年智慧圣地

桂林是“甑皮岩遗址”。从2001年甑皮岩遗址首期陶被发现,历时1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桂林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院、中国民主同盟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经济委员会等单位共同完成的围绕甑皮岩首期陶的专题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在该项研究中,“陶雏器”所使用的“双料混炼”技术,让甑皮岩先民们将上万年前的智慧完美地呈现于世人面前。

2017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桂林市举行“甑皮岩遗址”揭牌仪式,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等联合为桂林成为“万年智慧圣地”进行了揭牌。

中国陶器起源地

桂林甑皮岩首期陶是特殊的泥塑器,也是特殊的陶器;它在捏制成型后未经烧制就直接用来烧煮食物,在煮食过程中经受了不同程度的火炼,具备了一定的致密度,虽然没有烧炼到陶化的温度,更没有完全陶化,但已具备陶器的基本特征及相应的实用功能,这样的器物在经受更高的温度烧炼后可完全陶化。因此,甑皮岩遗址首期陶是陶器的雏形,属于“陶雏器”。陶雏器的出现,揭示了人类从烧烤食物向烧煮食物发展的需求,触及了甑皮岩陶器起源的脉搏,它最终促成陶器的产生。而桂林市的甑皮岩、庙岩、大岩遗址先后发现了距今万年以上的陶器,桂林市其他遗址中发现的陶器与甑皮岩陶雏器和双料混炼技术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充分证明了桂林是中国陶器起源地之一。

相关艺术

传统戏剧

桂剧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具代表的剧种之一,早在明末清初,弋阳、昆山市秦腔等腔就已流传于桂林一带,又叫桂戏或者桂班戏。桂剧采用桂林本地方言演唱,着重采用表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因而即便是武戏,也多为文做,深受桂林人民的喜爱。桂剧吸取了京剧、祁剧、昆曲等多种戏剧的表演艺术和声腔,唱做念舞占得比重相当。桂剧的声腔乐曲属于皮黄系统的板腔体,以弹腔为主要表现形式,兼有昆腔、高腔、杂腔及吹腔等。

当代戏剧

广西大鼓为曲类鼓词分类曲种,于1962年逐渐形成,最早叫做桂林市大鼓,曾受京韵大鼓刘派传人小映霞(小映霞)的指点,表演讲究架子功,刚柔分明,擅长演唱“武段子”。代表的创作曲目有《太平军将军桥大捷》、《特别慰问品》、《好庭长》、《西沙之战》、《雷锋语录》等。桂林市大鼓的基本曲调是由旧时乞丐所唱“千家赞”演化而来,逐渐又从“桂林弹词”等曲种之中吸取精华,从而形成了具有特殊风格、板式与联曲变化相结合。

桂林山水画

桂林市山水画是指以桂林山水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画。这些画以传统中国画为主体,以表现桂林山水自然本性的律动与意韵为目的。桂林市山水画在全国许多画展、画册、报刊以及网络上,都随处可见。中国历史上就有很多画家画过桂林山水或以桂林山水成名,如15世纪的石涛及20世纪的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李可染等。广西壮族自治区老一辈画家帅础坚阳太阳黄独峰凃克黄泰华等也曾经创作出大批漓江山水作品,为漓江画派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黄格胜为首的广西一批画家,把创作重心放在描绘漓江山水和广西南方的风景上,逐渐形成了有着地域特色的画家群体,这些画家以共同的艺术表现对象和相近的绘画风格,逐渐形成了“漓江画派”。

名人题咏

王昌龄的诗:客心仍在楚,江馆复临湘市。别意猿鸟外,天寒桂水长。李频的诗:君家桂林住,日伐肉桂炊。何事东堂树,年年待一枝。王昌龄的诗:留君夜饮对萧湘,从此归舟客梦长。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李渤的诗:三朝四黜倦遐征,往复皆愁万里程。尔解分飞却回去,我方从此向南行。

饮食小吃

桂林米粉

桂林市米粉风味独特。其做工考究,先将上好大米磨成浆,装袋滤干,揣成粉团煮熟后压榨成圆根或片状即成。圆的称米粉,片状的称清化粉,通称米粉,其特点是洁白、细嫩、软滑、爽口。其吃法多样。最讲究卤水的制作,其工艺各家有异,大致以猪、牛骨、罗汉果和各式佐料熬煮而成,香味浓郁。卤水的用料和做法不同,米粉的风味也不同。大致有生菜粉、牛腩粉三鲜粉、原汤粉、卤菜粉、酸辣粉马肉米粉等。

桂林米粉最有名的是马肉米粉。它用特制的红烧马肉作配料,马肉鲜嫩味香,壮阳补肾。过去吃马肉米粉多用特制小碟来盛,米粉仅供一箸,上面有几片薄薄的马肉,再加以几粒油炸花生,拌以桂林辣酱,风味特佳。

狗肉

狗肉又称地羊,是桂林市传统名吃。狗肉以黄犬为上,白狗次之,黑狗为下。其吃法也多种多样,既可以炖烂吃,亦可以红烧,夏天凉拌,冬季火锅。还有腊狗肉,春夏上市,其于柔韧中又带甘美,为下酒佳肴。狗肉有温补、滋阴作用。其烹制以桂北的灵川县尤为有名。

啤酒鱼

啤酒鱼又称阳朔啤酒鱼,最早由个体摊点推出,后来发展到县城大小小的饭店,特别是阳朔西街,很多大排档都有阳朔镇啤酒鱼这道菜。业主说,这是招客菜;食客说,这是味道菜。因而,连外国人也时常“光顾”这道菜。2002年5月,阳朔啤酒鱼在“奇山杯全国迷宗菜交流比赛研讨会”上一举夺得金奖。

尼姑素面

尼姑素面相传是桂林月牙山尼姑庵所创。天长日久,制作方法广为流传。桂林尼姑面的精华是汤,汤是用黄豆芽、新鲜草菇、香菇、冬笋等久熬而成。汤色金黄,味鲜而甜。面条用清水煮熟装碗,将汤放入,再加上桂林腐竹、黄菜素火腿面筋寺院菜和佐料即可食用。尼姑面以七星公园内月牙楼的最为有名。

汤圆

桂林汤圆与众不同,其个体稍小,用上好糯米磨浆,压干成粉,再和成团做皮,以桂林特产桂花糖或麻蓉、椰蓉豆蓉等做馅制成。煮汤圆可用黄糖或冰糖,也可配以糯米甜酒鸡蛋

马蹄糕

马蹄糕主料为粘米粉,把米粉装入状如马蹄的木模,用黄糖粉、荸荠粉或芝麻粉包心,猛火蒸熟,取出即可食用。一般多为个体摊担现做现买。散见于各处街头巷口。来往行人,即购即吃,甚为方便。

豆蓉糯米饭

豆蓉糯米饭将上好糯米蒸熟做成饭团,以甜豆蓉为主馅,再拌以炒香的芝麻、夹入些葱花、油,米饭柔韧,馅心鲜香,饶有风味。现又有以腊肠、煮牛肉等做馅的咸糯米饭,亦别有风味。为桂林市人早餐常见小吃。

桂林水糍粑

桂林水糍粑制做工艺精细,将上好糯米蒸熟后,用猛力杵打,直到糯米饭全融,宛若棉团状,方取其细细的糯浆做成圆团入笼蒸熟而成。水糍粑多放内馅,如豆蓉莲蓉、芝麻桂花糖等,如趁出笼时再裹上些许白糖或熟干生粉,为桂林市名小吃之一。

桂林松糕

桂林松糕用糯米掺米适量磨成粉,稍掺些黄糖水拌匀,再将半干半湿的米粉层层撒人蒸桶中蒸一至二小时熟透即成。再配以荔浦芋丁,其味更佳。桂林习俗,松糕一般用于喜庆场合,如生日贺寿、得子、新屋上梁等,常赠以松糕,以示庆贺。为桂林的风味小吃,今市场上亦不时有售。

桂林三宝

“桂林三宝”是指桂林三花酒、桂林豆腐乳桂林辣椒酱

桂林三花酒是中国米香型白酒的代表,被誉为为酒之王,是桂林人的骄傲。桂林三花酒所以优质,除了与采用清澈澄碧,无怪味杂质的漓江水、优质大米、精选的酒曲有关外,还因为桂林市冬暖夏凉的岩洞所构成的特有的贮存条件,才使酒质愈加醇和芳香。

桂林豆腐乳是白腐乳的代表,远在宋代,桂林的豆腐乳已很出名。桂林豆腐乳制做工艺从磨浆、过滤到定型、压干、霉化都有一套,选材也很讲究。制出豆腐乳块小,帮助消化,是人们常用的食品,同时又是享的佐料。

桂林辣椒酱以大蒜头为配料的是蒜蓉辣椒酱。再加入豆鼓就成为豆鼓辣椒酱,通常是选用优质红辣椒、大蒜头等剁碎,拌入豆豉,加入三花酒和细盐等,密封入坛,数月之后始成。桂林市辣椒酱既可食用提味,还可作调味用。

旅游信息

山水二日游是传统的桂林旅游线路,适合闲暇时间不多的游客,该线路有山、有水、有洞、有公园,价格相对较高。第一天可游览漓江、阳朔、大榕树、月亮山和世外桃源;第二天则可前往象鼻山、七星公园、叠彩山伏波山和靖江王城。

桂林精华三日游需三天时间。第一天游览象鼻山和漓江,领略山水之美;第二天前往叠彩山、芦笛岩、七星公园和伏波山,感受自然与人文的魅力;第三天奔赴壮美的龙胜梯田,亲身体验大自然造物的神奇。

重要荣誉

1982年,国务院公布桂林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02年,八角寨风景区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2005年,八角寨景区入选中国国家地理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之一。2010年8月,联合申报“中国丹霞地貌”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目录。2018年11月13日,八角寨景区成功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同年12月28日,八角寨景区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旅游示范区。2014年6月23日,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以桂林为首的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项目申遗成功,正式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桂林山水荣登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

人民币上真实的风景 去桂林看最美山水.finance.ce.cn.2024-10-16

每日一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桂林山水甲天下.百家号.2025-03-07

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www.china-npa.org.2024-10-16

遇龙河.广西天气.2024-10-13

“世界之冠”龙脊梯田 浩瀚如海梯田世界.新浪旅游.2024-10-13

走,去猫儿山读懂《山海经》.搜狐网.2024-10-13

丹霞之魂八角寨.中国日报网.2024-10-13

中国南方喀斯特二期申遗成功.人民网.2024-10-13

桂林城市介绍.中国天气网.2025-03-07

万年智慧 桂林重量级文化名片.新浪看点.2025-03-07

八角寨.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4-18

国家地理 |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华南篇.央视网.2024-10-13

八角寨.epaper.guilinlife.com.2024-10-13

气候土壤.广西桂林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5-03-07

图说地球|桂林山水.百家号.2025-03-07

遇龙河:你的返璞归真 我的诗情画意.m.kunming.cn.2024-10-16

资江·天门山景区.人民网.2024-10-13

资源县“电站派”和“旅游派”尖锐对立.finance.sina.cn.2024-10-16

万年智慧桂林重量级文化名片.中国新闻网.2018-11-06

让沉睡万年的甑皮岩再次“活”起来.桂林日报.2018-10-16

SouthChinaKarst.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07-09